体能训练监控方案6篇
位置: 首页 >策划方案 > 文章内容

体能训练监控方案6篇

2022-11-10 14:18: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体能训练监控方案6篇体能训练监控方案  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  上海体育职业学院  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体能训练方向)  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一、现状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能训练监控方案6篇,供大家参考。

体能训练监控方案6篇

篇一:体能训练监控方案

  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

  上海体育职业学院

  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体能训练方向)

  重点专业建设方案

  一、现状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上海体育职业学院于2007年12月1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文批准转型成为

  一所全日制的高等体育职业学院。从2008年起向社会招收全日制高职生,现已

  达到1500名在校生的规模。学院目前共有教职员工521人,其中教练员170人,

  一线运动员746人,二线运动员100人。学院共有梅陇、莘庄、东方绿舟、水电

  路四个校区,学院总部位于梅陇校区,下设六个运动训练中心,担负着代表上海

  参加全国19个运动大项目,184个运动小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任务。

  可用于教学用的场馆包括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篮球馆、手球馆、体操馆、身

  训房,为体能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场所,详见表1。

  表1

  实训基地田径场室内田径场自行车场举重馆身训馆篮球馆手球馆体操蹦床馆武术训练馆击剑馆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排球馆

  学院目前已有的主要校内实训基地

  主要设备田径实训装备田径实训装备自行车实训馆举重实训装备身体训练设备篮球实训装备手球实训装备体操实训装备武术实训装备击剑实训装备游泳实训装备羽毛实训装备乒乓实训装备排球实训装备

  主要功能田径实训田径实训场地车实训举重实训身体训练篮球实训手球实训体操实训武术实训击剑实训游泳实训羽毛实训乒乓实训排球实训

  规模(m2)17275708615841.61832529294822627.265056.701804861.8221138331977606638

  教学资产(万元)地点

  526

  莘庄

  2409

  莘庄

  1272

  莘庄

  191

  莘庄

  236

  本部

  288

  本部

  446

  本部

  161

  本部

  166

  本部

  234

  本部

  132

  绿舟

  23

  绿舟

  27

  绿舟

  31

  绿舟

  (二)师资队伍建设

  1/11

  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

  2008年12月6日,由我院牵头,联合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韦德健身管理有限公司、星之健身管理有限公司、威康健身(上海)管理有限公司等共九家单位申请成立了上海市体能协会(英文名称:,缩写:),依托协会整合资源,致力于将美国体能协会先进的体能训练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架起桥梁,为我院进行体能专业的特色学科建设培养和挖掘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平台。

  目前,学院在体能专业方面的师资人员共有18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7人),全部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在师资方面的优势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拥有丰富的竞技运动训练资源,大量优秀的一线教练员能为高职生的培养提供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培训。

  第二,有大量深入到一线运动队中开展训练监控的科研人员,在提供保障与研究工作的同时,可为将来建立专业教材和特色课程积累大量的素材。

  第三,依托体育医院和体科所的运动康复专家,以深化体能康复训练为抓手,建立以体能康复训练为特色的重点实验室,培养这方面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第四,利用体能协会的平台,最大程度的吸收和借鉴国外体能训练的发展和培训手段,将最新的体能训练知识引入我们培训课程之中。

  (三)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一方面在考虑引进高级或有特长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同

  时,更注重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专业学术力量。为我院教师提供各种业务学习机会、加强研究指导、组成新老结合的研究小组开展课题研究和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以促进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同时我们还通过横向联合,发挥上海地区高校集中的地域优势,引进智力。通过与本地体育院校进行人员交流、共同培养研究生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开拓研究视野,提高教学的本领。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手段(如:进修、科研人员互访、参加各种专业性学术会议、攻读高级学位等),积极改善教学和科研环境。

  2/11

  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

  (四)技术服务目前,我院体能训练专业下设体能教研组,教研组共有5名专职体能教练,

  其中有1名已经拿到美国体能协会教练员证书。从2008年起,体能教研组开始为我院一线运动队提供身体训练服务,服务的运动队包括了击剑、游泳、排球、羽毛球、女篮等项目。

  此外,我院还依托我院体育医院、教培中心以及体科所的资源,利用科研人员下队服务建立的运动员机能评定体系,积极安排高职学生参与运动生理、生化指标测试的实践中,使运动训练的场馆和测试评估的实验室变成职业技能实操授课的主战场。

  二、近两年建设目标与具体建设项目

  根据我院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体能训练方向建设规划,结合我院办学的实际需求,根据市教委高职高专重点专业建设的要求,该专业方向建设的目标是为该专业今后建设和发展,在教学基本实施设备、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夯实基础,为把体能训练方向建设成为符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特色鲜明,产学研相结合的高职高专特色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包括:

  1、重点建成仿真与真实职业环境相结合的、产学一体化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2、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中外兼有的专业教师队伍。

  3、坚持并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4、建立起完善地中外合作办学体系。5、努力将本专业打造成世界唯一、国内一流的、有影响的高职专业。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3/

  11

  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

  建设原则和运行模式。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遵循“环境真实化,功能社会化,人员职业化”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内容、进程和建设负责人,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并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工作的工作机制,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统筹、协调管理与建设。

  建设真实或仿真实训环境。在学院原有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真实或仿真的校内实训环境建设,各实习实训场所的环境布置与设备配备按照行业体能训练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标准执行,达到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要求。具体情况如下:在校内成立“上海体育职业学院体能实训室”、“体能训练测量专业实训室”与“体能训练专用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实训室为中心,将校内其它实验实习实训场所纳入其中,统筹安排、协调管理,建成一个立体化、综合性、服务于全民健身的体育产业体系。

篇二:体能训练监控方案

  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训练策略

  尹继红;廖根彪【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对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进行研究,初步探索体能训练策略.为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借鉴和参考.主要研究结论为加强对少年运动员的检测和监控,针对个体选择适宜的负荷与训练手段,在训练策略上,注重体能训练的整体性,训练计划的制定上要符合成才训练的目标;力量和耐力素质是重中之重,结合专项训练,符合专项规律,在少年期打好耐力基础,为成材期的训练和日后高水平竞赛铺平道路.【期刊名称】《当代体育科技》【年(卷),期】2016(006)009【总页数】2页(P15-16)【关键词】少年;篮球;运员;体能特征;训练策略【作者】尹继红;廖根彪【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廖根彪(1991—),男,汉,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美国篮球名人堂著名教练比尔·非奇,在给美国著名篮球教练鲍勃·希尔扎高中时代就读的球队训练时,第一次课就提到体能对篮球运动的重要性,并在训练中反复强调体能强弱是篮球比赛胜负的关键。可见,美国许多篮球教练员十分重视少年篮球

  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以体能训练为训练的指导思想,贯穿在日常训练和赛季训练的全过程中。事实上,体能的发展与一个队的训练水平和比赛成绩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技战术、心理素质相近的情况下,体能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男篮外籍教练尤纳斯说过体能差是中国男篮的最大的问题,特别是速度耐力方面。欧美强队的比赛强度要求和对手进行长达40min的高度对抗,而中国男篮的体能只能坚持25min的比赛。由此可见,体能差是我国男篮的根本问题,要使我国篮球运动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体能差的问题,使我国成为篮球强国,就必须从小重视体能训练。而少年期是体能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发展运动员体能的关键时期。少年篮球训练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今后篮球运动水平的发展,因此,提出对少年期(12~18岁)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策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1研究对象文章以湖北省传统篮球项目学校的中学生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全面收集有关少年篮球训练相关的文献资料,阅读有关训练学、体能训练、社会体育学等方面的著作和研究成果,综合评价与分析,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联机检索的方法对互联网、图书馆和学术期刊上的相关资源进行全面搜索,获得最新的全面的资料,对该研究领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把握。1.2.2观察法通过在观察教练教学和队员训练的实际情况,了解有关少年篮球体能训练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问题。1.2.3专家访谈法针对现阶段我国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相关专家、教授进行

  了多次访谈、交流。2.1篮球运动的项目和负荷特征篮球运动是身体对抗强烈、攻防转换快速的技能为主导、体能为保障的竞技项目。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表现通常由三个方面,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前两项是参与竞技运动的物质基础,这里的身体素质特指专项素质,表现出的是专项竞技能力。2.2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特征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果运动训练手段的制定能适应青少年各个时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仅能有效的提高他们的体能,还可以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2.2.1生理机能递增负荷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增大,为适应肌体代谢的需要,心率在一定的范围内呈现线性升高,运动负荷每增加1MET,心率应增加5~10次/min。我国15岁男生安静心率平均为80.1次/min。2.2.2身体素质对于篮球运动的专项运动素质,在少年期的运动员发育进程中并不是均衡发展的,因此存在各种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要提高训练水平,必须在运动员训练的青少年阶段,把握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是训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获得良好的竞技表现,适宜的少年期素质训练是关键。(1)速度训练特点。在9~12岁这一年龄段对反应速度进行针对性训练是非常有效率的,如果在这一期间对反应速度的训练缺失,将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改善。动作速度的发展有赖于神经肌肉控制,快速力量,肌肉关节的协调性,因此在13~14岁这个敏感期进行训练是事半功倍的。

  (2)力量训练的特点。以男性运动员为例,其自然生长最大力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段位11~13岁,13岁以后速度力量开始快速增长,直至16岁开始减缓。而力量耐力在少年期是呈直线上升趋势。所以,少年篮球运动员应该在训练中增加专项力量训练,注重上肢和腰腹的力量发展要和腿部力量的增长相适应,并且逐步提高训练量和强度,并将专项体能训练逐渐和专业技术训练相结合。(3)耐力训练特点。少年运动员身体器官形态和机能已经接近成人。篮球比赛的场相对较小,对抗性强,攻防转换快速,有且特定位置的球员要求强力的身体对抗能力。特别需要高强度的、爆发式运动能力,短距离冲刺持续时间越长越好,连续起跳速度衰减越少越好。体能训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围绕一定的目标做出训练设计,包括年度的或多年的训练计划,运动员个人的体能状态,专项的训练方法设计等。并且这一目标的达成状况也是衡量训练效果的依据。3.1训练方法围绕专项特征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是一般体能训练,而专项能力的提高又有赖于专项体能训练。专项体能必须是在一般体能达到一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一种竞技能力,讲究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3.2提高力量训练所占比例在一般力量训练中做到大小肌肉群力量协调发展。青少年的肌肉增长有其自然规律,以15岁为基点,在此之前肌肉体积每年增长9%左右,而在15~18岁这个年龄段的自然增长率为12%左右。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训练让学生在力量增长的关键期,14~17岁得到必需的力量素质。15岁以后肌肉纤维才向增粗方面生长。(1)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特征遵循自然生长规律,但由于体育训练的作用,有了超前性。应根据个体差异适当调整训练负荷强度。避免出现“揠苗助长”或“因噎

  废食”的现象。关键是加强对体能训练的监控和检测训练效果。(2)适宜负荷的体能训练强度,仅仅靠有球练习和场上练习来代替专项体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训练中教练员要根据专项要求以及运动员个体特点,结合各种运动能力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去具体实践。(3)在训练策略上,注重体能训练的整体性,训练计划的制定上要符合成才训练的目标;力量和耐力素质是重中之重,结合专项训练,符合专项规律,在少年期打好耐力基础,为成材期的训练和日后高水平竞赛铺平道路。做好小肌肉群、核心肌群力量训练,是预防伤病,让大型化的篮球运动员更加灵敏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献】

  [1]朱浩,薛正武,黄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初探[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2):29-32.[2]刘新征.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6(5):114-116.

篇三:体能训练监控方案

  新兵体能训练方法探析

  牛长征【摘要】体能是一切军事训练的基础.入伍新兵体能训练是为提高新兵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适应能力而进行的身体训练.科学的训练方法能够提升新兵体能训练的效益.【期刊名称】《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5)004【总页数】3页(P29-31)【关键词】新兵;体能训练;体能【作者】牛长征【作者单位】桂林综合训练基地军事基础教研室,广西桂林5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8.12新兵体能训练对于新兵打好体能基础,完成后续训练任务,强化新兵意志品质和战斗作风养成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作用,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和打赢现代高技术战争具有重要意义。部队要强化新兵体能训练的意义,不断克服传统体能组训的弊端,纠正错误的训练观念,强化训练组织者科学练兵的意识。强调机关遵循新兵的智能、体能和机能形成规律,处理好体能训练与其他军事科目的强度关系,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强调连队干部和骨干要依据机关的教学计划,制定切合本队实际的体能训练实施方案;强调在组训中必须遵循新兵体能形成的阶段特点和全面协调发展规律,

  建立因人施教、循序渐进的模式。在拟制计划、训练实施、制定指标、考核验收等环节上做出科学练兵的典范。根据入伍体能训练内容体系,按纲施训,确保新兵的体能素质达到全面的发展,为将来过渡到单兵专业训练(包括专业体能训练)打好身体基础。1.1拟制好训练前的计划按照相关训练与考核大纲的要求,根据季节气温变化规律和新兵体质状况的特点,在符合训练损伤防护的要求下,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内容。提倡在单位时间内,先简单后复杂,先分解后综合,统筹安排,穿插进行。合理设置训练强度,强化适应性训练,做好分段、分组、浮动升级、循环训练。1.2搞好训练中的协调要求组训者做好讲解、示范,防止因训练方法简单、粗暴导致新兵训练要领掌握得不正确而受伤。强调提高正课训练质量,防止急于求成,随意加班、开偏方。科学调控训练负荷,保证好训练中的休息时间,以减少因训练疲劳、情绪消极而发生训练损伤。1.3做好训练后的考评每次训练后都要对新兵的反应情况做出分析,进而及时调整下次训练强度和实施方案。另外,精心组织好每一次测试,熟悉入伍体能的考核标准,制定详细的考核实施方案。在考核中严格标准,严密组织。考核后做好及时分析,提出下一步训练的修改意见。新兵体能训练进行能力分组,分组施训能够充分调动体能差和体能强的新兵的训练热情,克服部队体能训练“一刀切、一锅煮、齐步走”的弊端,做到区别对待,提高训练效益。新兵入伍后要进行体能素质摸底,根据新兵的体能素质状况,进行分组训练。定期组织阶段测试,及时调整分组,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精细化水平。2.1根据能力进行合理分组

  能力分组主要依据入伍训练体能标准和新兵体能测试成绩。我们通过对基地501名新兵的体能摸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男兵3000m和引体向上的成绩合格率最差,分别为28.2%和42.9%;女兵3000m和100m的成绩合格率最差,其次是俯卧撑,分别是25%、30%和40%。为此,3000m和引体向上是男兵训练的重点。男兵主要以3000m成绩和引体向上成绩相结合进行分组。3000m、100m和俯卧撑是女兵训练的重点。女兵主要以3000m成绩和100m成绩,结合俯卧撑成绩进行分组。男女兵主要以3000m成绩为依据划分组,可以使训练更加安全和有效。根据能力通常分四组,分别是甲组(体能优等组)、乙组(体能良好组)、丙组(体能较差组)、丁组(体能困难组)。2.2“小灶式”分组训练在训练中,连队“统抓”,统一指导,集体测试,全连编组;新训骨干“主训”,分组施训,各组自训,因材施训。为体能优等组,训练重点是提高成绩,争取优秀,培养训练尖子。训练预备期短,训练负荷安排较大,重点突出强度。乙组新兵为体能良好组,此组综合成绩比较接近达标标准,是提高全连成绩的主力军。训练预备期较短,训练负荷中等偏大,在强化3000m的基础上,重点进行速度和力量训练。丙组新兵是体能较差组,此组新兵体能综合素质较差,心肺能力和力量较差,是训练重点关注的人群。训练负荷不宜过大,以增加训练量为主,适度增加训练强度,训练方法灵活多样。丁组新兵为体能困难组,体能综合素质差,心肺能力和力量差,大多体重超重,为肥胖人群。训练负荷不宜过大,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重点进行减脂训练,适当增加力量训练。要根据新兵体能素质的特点和运动训练的规律,循序渐进、分段训练。新兵入训练划分为预备阶段、提高强化、考核调整三个阶段。根据各阶段的训练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要有所区别。

  3.1预备适应阶段训练预备适应阶段是新兵入伍后体能训练开始前2周内所进行的适应性训练阶段,主要帮助心肺系统以及肌肉运动系统逐步适应训练,使机体做好提高强化阶段的训练准备,目的是打基础和进行“能量储备”。此阶段训练应克服训练量过大、训练方法简单粗暴、训练场地选择不合理等问题,预防胫腓骨骨膜炎等早期训练损伤。遵循循序渐进,分步细训的原则,提高新兵体能训练的自信心和兴趣感。训练重点是入伍体能达标项目动作技术学习和有氧耐力及全身主要肌肉群力量的适应性训练。3.2提高强化阶段训练提高强化阶段是在预备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始于第3周,通过进一步加大训练负荷,使受训者达到理想的体能水平,有效提高训练成绩。此阶段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克服内容计划不合理、方法手段不灵活、负荷强度不适合、监控调整不及时和恢复放松不彻底;二是积极预防运动性疲劳综合症等严重性训练损伤,避免新兵过早出现成绩障碍;三是要重视新兵个体差异,注重综合素质提高;四是负荷强度要科学,方法手段要多样,监控调整要跟上,疲劳放松要到位,营养膳食要合理。训练重点是有氧耐力和主要肌肉群力量的强化训练,尤其是围绕3000m、100m、引体向上和俯卧撑等合格率较差项目进行强化训练。3.3考核调整阶段训练考核调整阶段是考核前的1~2周,主要进行调整训练,使新兵的体能状态恢复到最高水平,考出最好成绩。此阶段应克服训练随意、盲目加量、恢复不到位等问题,积极救治训练损伤,防止训练过当造成损伤加重;要遵循超量恢复的原则,组织好考核前一周的超量恢复训练,使新兵体能得到超量补偿,在考核时做到超常发挥。训练的重点是科学组织考核前一周的超量恢复训练。在训练中,及时掌控新兵训练反应变化,灵活调整训练组和训练负荷,营造出“你追我赶”的训练氛围。突出新兵综合素质提高,做到内容丰富和循环多样,提高训

  练效益。4.1及时动态调整和浮动升级随着新兵体能素质的提高,通常每2周进行一次测试,成绩达到上级组的标准就要浮动升级,参加上级组的训练。甲乙丙丁组的新兵,经过一定时间的系统循环训练后,再次组织测试,对于各组成绩提高明显并达到上级组的分组成绩的新兵就要调整到相应组,重新分组,依次循环每隔2周,调整一次人员分组。由于每个新兵能力提高的速度不同,当新兵能力提高后,应当升级到更高的组,对那些在组中训练跟不上的新兵,应该降组训练。随着部队整体训练水平的提高,每一组的训练强度也应相应地提高。在训练中,尽量避免不同分组间的新兵由于缺乏训练效果而出现的频繁更换。4.2科学运用循环训练循环训练很适合新兵的体能训练,将新兵训练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律合理搭配在一起并组成循环训练套路进行训练。循环训练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易于组织,能够充分调动新兵的训练热情。在编排循环套路中要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组的要求进行。4.2.1科学计划“大循环训练”“大循环”主要是从周计划层面讲,安排身体各素质交替循环训练。新兵体能训练的内容按照速度、耐力、力量交替循环,突出耐力和力量素质。按照大负荷训练后肌肉疲劳48h恢复的规律,“大循环”的最佳训练安排是不同肌群和身体素质进行隔日训练。交替隔日循环训练既可以使新兵的体能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提高,又可以将过量训练引发的训练损伤减少到最低程度。4.2.2有效组织“小循环训练”“小循环”主要是从课时计划层面讲,对多个不同性质的训练内容(训练点),按照一定的运动强度和密度分布特点,以及排列顺序串起来,组成一个循环训练。力量

  循环训练部队组织的比较多,要注意各肌肉练习内容交替循环训练。“小循环”的具体组训方法有三种:流水式、推进式和分配式。流水式循环训练是建立若干训练站后,新兵按一定的顺序,一站接一站地周而复始进行单个训练,完成各站的训练量,可以有效全面发展多种运动能力,并可使机体各个部位以及内脏器官得到训练。推进式循环训练是将新兵分成若干组,各组新兵在同一时间在各自的练习站中训练,然后按规定的轮换时间要求,依次轮换练习站,可以有效集中发展某一运动机能和机体的某一部位,使身体局部产生强烈反应。分配式循环训练是设立较多的练习站,然后根据新兵具体情况指定每个新兵在特定若干练习站内训练,主要运用于补差训练。“小循环”的组织实施方法是新训骨干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是通常所讲的体能循环训练。新兵体能训练在具体实施中应做到:在训练上定期测试,在人员上分类编组,在内容上分别计划,在组织上分开施训,在进度上分段要求,在强度上分定标准,在难度上分等对待。同时,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提高新训骨干的体能组训水平,二是要保证训练时间,三是要兼顾体能训练与其他军事科目训练强度的关系,四是要重视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兵体能训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确保连队在单位时间获得最大的训练质效。[1]艾英伟,谢文杰,吴海波.新兵军事体能训练计划研究[J].解放军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27(3):89—91.[2]艾英伟.让新兵体能训练更加科学化[J].中国军事教育,2008,(6):58—60.[3]孙毅.入伍新兵体能训练标准指导手册[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0.

篇四:体能训练监控方案

  医务监督

  人体机能评定及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

  第一节: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

  一、身体形态学指标

  身体形态学指标主要有身高、体重、坐高、胸、腰和臀等部位相关围度及皮

  二、生理学评定指标

  人体运动机能评定所采用生理指标分别在运动、循环、呼吸和中枢神经等系

  (一)运动系统

  1.肌力评定主要包括最大肌力、爆发力和肌肉耐力等,有等长力量、等张力量和等动力量三种形式。等长力量又叫静止力量,常采用测力计完成,在测试过程中肌肉或肌群做等长收缩,无关节活动。此方式主要了解在某一固定关节角度时肌肉或肌群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负荷(最大肌力)或克服最大阻力的70%的最长时间(肌肉耐力)等张力量又叫动态力量,常用测力计、杠铃、哑铃及力量练习器械来测定。其最大肌力的测定是以受试者能克服一次最大阻力值来表示(1RM),在克服所给予阻力后,休息2-3分钟后再克服新的阻力值,通常每次增重不超过2-4公斤,直到最高阻力值。其等张耐力的测定通常以能持续克服最大等张力量70%负荷的次数作为评定指标,通常一般人可连续完成12-15次,而运动员则可完成20-25

  等动力量的测试需要利用专门的等动测力计完成,它与等长力量和等张力量的区别在于:等长力量只能测出某一关节角度的最大肌力,等张力量只能测出肌肉收缩过程中关节处于最不利收缩角度时的最大肌力,在其他收缩角度时所测出的肌力都小于最大肌力;而在等动力量的测试过程中,由于运动阻力是随关节活动而不断变化并自动调节的,因而只要肌肉进行最大收缩,就可准确测出肌肉或肌群在整个运动范围的最大肌力。因此,利用等动练习器进行训练,可发展肌肉

  2.肌电图(EMc)是通过肌电仪将肌纤维兴奋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进行放大记录所得到的图形。通过计算机可对其进行振幅、频域和时域分析,从而对肌肉兴

  3.

  (二)循环系统指标

  反应心脏的形态和结构的指标在机能评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有心脏体积、心肌重量、心腔容积、左心室后壁和心室间隔厚度等指标。心脏结构指标与心功能指标结合用于循环机能的评定,采用的测定手段主要是超声心动图(UCG),它能直观准确地测量出心室肌厚度和心室腔内径,并据此推算出心肌重量和其他心功能指标,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心脏结构和功能测试手段。此外,核磁共

  反映心血管功能的指标在机能评定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有心率、心电图(ECG)、心输出量、心指数、每搏输出量、心力贮备、射血分数、心肌收缩性、心肌舒张性和动脉血压等。这些指标可以通过遥测心率计、心电图仪、多道生理记录仪、超声心动仪、核磁共振仪和血压计等仪器测得。经过长年系统训练的运动员与一般人相比,其心脏结构和功能都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形成通常所说的“运

  (三)

  呼吸系统机能指标主要有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通气量、最大肺通氧量、摄氧量、最大摄氧量和呼吸肌耐力等。这些指标可通过肺活量计和气体分析仪等仪器设备测得。在测定上述指标过程中,通过气体分析仪还可测得反映机体能量代谢情况的指标,如呼吸商(RQ)、无氧阈(AT)

  (四)

  该方面的指标主要有简单视-动反应时、简单听-动反应时、综合反应时、视觉闪光融合阈值、肢体平衡机能、双手协调机能、前庭器官稳定机能、视深度(立体视觉)和肌肉本体感觉等。上述指标可通过反应时测定仪、闪光融合仪、平衡测力台、双手协调仪、一维或三维旋转仪、视深度仪及肌肉本体感觉仪等仪器测得。

  第二节:运动训练生理生化监控含义和内容

  一、运动训练生理生化监控的含义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是近年来才逐渐被人们应用的一个概念,并成为引起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迄今为止,在国内的文献和专著中尚未见对“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这一概念的探讨。运动训练是运动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通过训练提高运动能力,从而创造优异成绩的过程。训练监控是将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训练过程中,应用综合方法和手段研究训练过程和训练效果,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教练员不断调整训练计划,使运动员达到体能、心理和技术等最佳状态,从而最大限度提高训练效果和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在运动员身上表现为竞技能力,在运动训练学中,竞技能力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智能和心理能力等构成。但运动能力的最终关键是能量产生和动员要达到最佳状态,因为能量是运动训练中所有活动的基础。一般讲,在某种程度上控制最佳运动能力的障碍有三种基本类型,即生理学障碍、心理学障碍和生物力学障碍。生理学障碍限制了能量的产生,心理学障碍限制了对能量的控制,生物力学障碍限制了最有效的使用能量。然而,这三个障碍又是相互关联的。例如,对运动能力的心理学障碍可通过生理学过程干扰最佳的能量产生,也可以破坏最佳的生物力学的能量的利用。因此,在运动训练中研究限制运动能力三大障碍的医务监督、生理生化检测与评定、心理测试和评定、生物力学的技术分析和诊断等,构成了训练监控的主要组成部分。

  医务监督健康检查

  生理学障碍

  生理生化检测与评定

  心理测试与评定

  心理学障碍

  生物力学障碍

  技术分析与诊断

  图.运动能力的主要限制因素及训练监控的主要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是训练监控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利用

  生理生化的原理和方法,测定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体内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以评价运动员训练时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机体对运动训练产生的适应信息、恢复效果等,从而帮助教练员了解训练效果,正确评价和调整训练方案。

  二、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基本内容及其关系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训练方法合理性、有效性监控运动员身体机能监控训练课安排和训练方法的合理性以及效果训练负荷监控物理负荷和生理负荷,训练课中个体训练内容和负荷的因素

  训练课、小周期、训练季节、年度评定

  恢复方法和效果监控

  恢复性训练方法、营养等恢复方法和手段的效果

  三、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对运动训练的作用及意义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对运动训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训练负荷的大小及合理性通过测定某些针对性很强的生理生化指标,如心率、血乳酸、血清CK、血尿素等,来反映训练负荷强度、训练负荷的大小,并通过相关的训练学和生理生化指标来评定训练效果。2.评价专项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其主要的意义在于评价专项训练方法的针对性,了解其是否能够达到提高专项能力的目的,能够达到什么水平和标准,并提出改进建议等。3.评价辅助性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性包括了准备活动、训练间歇时间、恢复性训练、放松方法和赛前训练等的合理性评估,甚至还包括对减体重训练或增体重训练等非提高专项能力为目的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评估。4.评定身体机能状态主要是利用多项生理生化指标对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的状态、机体的疲劳程度及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和诊断,特别是在大负荷训练期间,及时了解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及体能恢复情况,为教练员提供训练安排的依据和建议,以防止过度疲劳及运动损伤的发生。5.评估恢复过程、恢复方法和手段的效果在科学的训练安排中,恢复应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没有恢复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优秀运动员的恢复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合理的训练安排(充分的准备活动、合理的训练交叉和间歇、合理的恢复性训练)、合理的膳食及营养补充、运动营养品的合理使用、有效的物理性恢复手段和中医药恢复方法、适宜的心理恢复措施等。这些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可以通过运动员身体中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来反映,并据此对这些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6.为探讨创新性训练方法提供帮助生理生化的训练监控不仅能为提高一般或专项能力的创新性训练方法提供评价手段,并且其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也是训练方法创新和改进的主要理论依据。总之,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的主要意义在于:以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来为训练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选择合理的训练手段和运动负荷并进行合理

  的组合与调配,使训练能够达到专项要求,最终真正实现科学化训练。

  第三节:训练负荷的生理生化监控

  表.负荷对人体机能的刺激效果反应程度适应程度稳定性消退情况

  负荷强度

  比较强烈

  较高

  较弱

  较快

  负荷量

  比较缓和

  较低

  较强

  较慢

  正因为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对人体产生的刺激不同,从而引起人体出现的反应不同,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将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这种不同的指标筛选出来。如下表所示。负荷强度有效指标血乳酸、血氨、血清肌酸激酶等心率辅助指标血红蛋白、尿蛋白负荷量血尿素、血清睾酮等尿酮体

  注意:在一定的范围内,心率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升高,即心率与运动强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相关,但是当以同样的强度持续运动超过2-10min后,心率就停留在一个稳定状态,并且在短暂的强度改变后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当心率超过这个范围就只能作为评定负荷强度的辅助指标了。

  目前训练常见的生理生化指标

  名称

  监控目的

  一次/组动作的运动强度;阶段性训练效果一次/组动作的运动强度一次/组动作的运动强度

  功能

  可作为最大摄氧量强度以下强度训练的简易定量指标,对最大摄氧量强度以上的训练只能定性分析,属于辅助性指标精确定量分析运动强度,运动后血乳酸清除率可反映阶段性有氧耐力训练的效果主要用于评定极限或亚极限强度无氧运动中用ATP-CP系统功能情况通过测定运动员对一堂课/一个训练日训练负荷强度的肌肉反应来反映该堂课/训练日训练负荷强度;测定次日的恢复值可评定肌肉的恢复情况,连续测定恢复期值可以监测一个小周期训练负荷强度的变化既能够反映训练负荷强度也可以反映训练负荷量,主要根据训练课的训练目的、方法,并结合训练成绩来评价;连续测定恢复期值可以监控一个小周期训练负荷的变化反映一个训练小/大周期训练负荷,尤其以评价大周期训练负荷为主既能够反映训练负荷强度也可以反映训练负荷量,主要根据训练课的训练目的、方法,并结合训练成绩来评价;测定次日恢复值可评定机体的恢复情况,连续测定恢复期值可以监控一个小周期训练负荷的变化

  来源

  心率

  心脏功能

  血乳酸

  糖酵解的终产物大强度运动AMP的降解大强度运动造成骨骼肌细胞或心肌细胞受损、凋亡,由肌细胞中渗透到血液

  血氨

  血清CK

  一堂训练课或一个训练日的训练负荷强度及肌肉的恢复情况

  血红蛋白

  一堂训练课或一个训练日的训练负荷强度或量

  造血机能

  血清睾酮

  一个训练周期训练负荷

  由垂体-性腺轴调控,由性腺分泌肾小球滤过率升高,肾小管重吸收率下降及分泌增加

  尿蛋白

  一堂训练课或一个训练日的训练负荷强度或量

  血尿素

  一堂训练课或一个训练日的训练负荷量一堂训练课或一个训练日的训练负荷量一个训练周期无氧训练效果一个训练周期有氧训练效果一个训练周期有氧训练效果

  反映耐力训练负荷量;测定次日的恢复值可评定机体的恢复情况,连续测定恢复期值可以监测一个小周期训练负荷量的变化反映耐力训练负荷量;属于辅助性指标评价一个训练周期无氧训练方法和负荷安排的合理性、有效性评价一个训练周期有氧训练方法和负荷安排的合理性、有效性评价一个训练周期有氧训练方法和负荷安排的合理性、有效性

  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最终代谢产物脂肪酸分解代谢中间产物无氧代谢能力有氧代谢能力有氧代谢能力

  尿酮体

  无氧功率最大摄氧量

  乳酸阈

  血红蛋白与血尿素共同使用来评估负荷量更为科学

  因为当机体出现运动疲劳时,会造成红细胞破坏,而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的蛋白质会成为血氨的重要来源,由此造成血尿素的升高。

  图.用血尿素和血红蛋白综合评定运动量

  血尿素(mmol/L)血红蛋白不变、上升增加1下降幅度不大/大下降增加1-2不变、上升运动量中等身体机能下降/差运动量大评价运动量小

  下降增加2-3不变

  运动量很大,运动员不能适应

  运动量大

  血清肌酸激酶、尿蛋白和血红蛋白经常结合在一起评定训练负荷强度

  结合在一起评定该堂训练课或训练日的总体负荷强度,可以使教练员了解负荷强度是否给予了运动员身体足够的刺激、是否达到教练员的预期目的、达到了怎么样的训练效果,同时,利用这些指标还可以监控运动员的疲劳程度和恢复情况,也可预防出现过度训练和运动伤病。指标监控方法

  血清CK

  测定上定强度训练;20-30min或次日清晨的血清CK;血清CK水平越高,表示运动强度越大;次日清晨血清CK水平下降的幅度越大,表明肌肉恢复良好,训练强度适宜。机体适应后,相同负荷训练后血清CK升高幅度减少运动后15min左右取中段尿测定,尿蛋白浓度越高表示运动强度越大或机能差。次日清晨取尿测定,明显下降或阴性表明恢复良好,训练强度适宜。应注意个体差异,宜系统观察。适应后相同负荷训练后升高幅度减少运动前基础值,运动训练后次日晨取指血测定恢复值,与基础值相比下降幅度越大表明运动强度与量越大,运动训练小周期中连续测定恢复值可以监控小周期中训练负荷强度和量度的变化。适应后相同训练负荷训练后下降幅度减少。

  尿蛋白

  血红蛋白

  第四节:训练方法中适宜量的生理生化监控

  训练方法无氧低乳酸训练适宜量的控制血乳酸不超过3-4mmo1/L最大乳酸训练代谢特点解供能,尽可能多的消耗CP,很少乳酸产生运动后HR不低于180次/分及由最大速率的糖酵解供能,数血乳酸大于25mmo1/L耐乳酸训练次运动后乳酸积累达最高水平优秀运动员血乳酸水平保持以较高血乳酸水平,维持较长在10-12mmo1/L时间运动,使各器官组织遭受深度酸化刺激。运动后HR不低于180次/分及由ATP、CP以最大代谢速率分

  大强度间歇耐力训练乳酸阈训练最大稳态乳酸训练

  血乳酸值达较高水平9mmo1/L

  刺激肌肉最大有氧代谢供能,可提高利用能力

  血乳酸在4mmo1/L及HR不超刺激运动肌乳酸生成和最大过150次/分血乳酸浓度小于4mmo1/L速率消除乳酸有氧代谢能力的最大负荷强度和量度的综合

  第五节:运动素质及其训练效果的生理生化评定

  一、运动素质的发展与相应训练负荷及生理代谢特点的关系

  发展爆发力、爆发速度、冲刺速度和力量耐力等发展速度、速度耐力等发展有氧耐力

  短时间最高强度训练

  长时间大强度训练

  长时间小强度训练

  ATP-CP系统功能为主糖酵解供能很少糖氧化供能极少脂肪蛋白质供能几乎没有

  ATP-CP系统供能较少糖酵解供能为主糖氧化供能较少脂肪蛋白质供能极少

  ATP-CP系统供能极少糖酵解供能很少糖氧化供能为主脂肪蛋白质供能较多

  二、发展运动素质训练的效果评定

  1.ATP-CP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评定方法:尿肌酐评定法血乳酸评定法:10s快速运动评定法磷酸原商评定法30米冲刺评定法

  A.尿肌酐评定法取24h尿液→测定尿肌酐含量→求出尿肌酐系数(尿肌酐系数=全日尿肌酐量mg÷体重kg)评定:尿肌酐系数不变或减少,反映运动员工作肌的机能或质量等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或机能下降,也可能与肌肉的脂肪相对含量增加有关,然而,高水平运动员如能维持在一定水平,也是有效训练的结果。B.10s快速运动评定法测定安静时血乳酸→10s内最大负荷运动→测定运动后血乳酸值以及记录功率或跑速→求出血乳酸增值评定:若完成功率大或跑速快,而血乳酸值低者,则磷酸原供能能力强C.磷酸原商评定法测定安静时血乳酸→在自行车功率计上做2-3min准备活动→在100PRPM、600W最大用力运动15s→记录15s内完成的总功(TWP)→在运动后6min取血测定血乳酸→求出血乳酸增值→计算磷酸原能商(AQ)AQ=TWP(15s)÷∆血乳酸(15s)评定:磷酸原能商值越大,表示磷酸原供能能力越强D.30米冲刺评定法测定安静时血乳酸→3×30米跑,间隔2min→测定恢复期第1min时的血乳酸值→休息5min,进行4×30米跑,间隔2min→测定恢复期第1min时的血乳酸值→休息5min,进行5×30米跑,间隔2min→测定恢复期第1min和第4min时的血乳酸值;记录每次30米跑的跑速评定:血乳酸含量增加值=血乳酸含量最高值-安静含量;血乳酸增加值越低,表示磷酸原供能能力越强2.糖酵解供能能力的评定评定方法:①血乳酸最大浓度与糖酵解系统的供能能力

  ③实验室负荷法②乳酸能商评定方法

  ④400米全力跑血乳酸评定法

  A.血乳酸最大浓度与糖酵解供能能力Locatelli等研究了8名短跑运动员100米比赛后血乳酸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成绩(s)A.O.L.L.男M.M.A.A.G.G.L.A.女R.F.11.8510.6310.6911.6511.7710.5410.59

  赛后血乳酸最高值(mmol/L)16.0214.9714.9714.5715.6412.9712.90

  最高时间(min)3755555

  L.G.

  12.01

  12.85

  5

  结果表明,运动成绩与最大血乳酸水平明显呈正相关。血乳酸最大浓度值越高,表明肌肉的耐酸能力越强,也就说明糖酵解供能能力越强。B.实验室负荷法

  方法:在一定的负荷强度下运动到精疲力尽,记录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和

  第3、4、5、6、8、10、12min的血乳酸浓度

  评定:运动时间越长,乳酸峰值越高,无氧耐力越好

  3.有氧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

  评定方法:乳酸阈评定法或个体乳酸阈评定法

  ①取安静时指尖血液②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做逐级递增负荷的蹬车运动,男子起始负荷为60-80w,女子起始负荷为40-50w,每级负荷3min,递增20-30w,共完成5级负荷。在蹬车过程中记录实际完成的功率,在每级负荷末取指尖血

  ③测定出安静时及各级负荷后的血乳酸值④以负荷强度为横坐标,以血乳酸值为纵坐标,绘出乳酸--强度曲线图,曲线的拐点,即血乳酸值4mmol/L时在横坐标上所对应的点

  评定:乳酸阈值所对应的运动强度越大,表明有氧代谢能力越强

  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与训练前相比,乳酸--强度的曲线右移,乳酸阈强度提高,表明有氧代谢能力增强,训练效果好。

  图.乳酸--运动强度曲线

篇五:体能训练监控方案

  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

  高炳宏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借鉴国外职业体育先进经验和实践方法的基础上,我国的现当代体能训练逐渐进入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的实践训练中.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现代体能训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国女子排球、田径、游泳、自行车等项目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了骄人成绩,这与他们重视体能训练密不可分;在大众健身领域,普通老百姓对于增肌、塑型、减重、提高各种身体素质训练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火热,我国现代体能训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结果显示:(1)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发展历程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理论引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2004年;二是学习消化阶段:2004年后期—2008年;三是吸收应用阶段:2008年奥运会后—2012年;四是蓬勃发展与创新阶段,2012年奥运会后至今.(2)我国现代体能训练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现代体能训练起步较晚,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二是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体系呈现\"碎片化\"状态;三是现代体能教练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四是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发展结构不平衡.(3)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未来发展路径:一是系统整合,推进我国现代体能训练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二是重视体能教练员在训练中的地位,逐步建立现代体能教练培养系统;三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培训与认证体系.

  【期刊名称】《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9(002)002

  【总页数】9页(P73-81)

  【关键词】体能训练;体能教练员;增肌;塑型;抗阻训练;核心力量训练

  【作者】高炳宏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2.5

  体能训练是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也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所在。在职业体育蓬勃兴起,各类赛事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背景下,竞技体坛的“体能”竞争也日益激烈化。体能不仅成为全球竞技体育发展的热点话题,也成为运动训练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体能训练的理念被引入到我国。但长期以来,我国体能训练理念仅局限于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其训练形式主要是跑步训练和大强度力量训练,不仅对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相关运动项目发展的瓶颈。近十几年来,在借鉴国外职业体育先进经验和实践方法的基础上,我国的现当代体能训练逐渐进入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的实践训练中。当代体能训练过程中,不仅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创新,而且还吸收了伤病预防与运动康复等新的训练理论与方法。注重“动作”质量的把控、对人体“核心部位”的重新定位、“两极化”耐力训练模式的提出以及高强度训练和短距离速度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是近年来世界竞技体能训练的关注热点,其研究进展对我国竞技训练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近20年现当代体能训练的现状与发展历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旨在厘清我国近年来体能训练认识方面的问题与偏差,为推动我国体能训练事业、推动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1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现状与发展历程综合大量文献与相关资料,笔者总结分析了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现状与发展脉络,认为现代体能训练的历史发展应分为四个阶段:1.1理论引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2004年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北京奥运会先后申办并成功获得主办权后,我国体育事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20世纪90年代,竞技体育一线训练中逐渐开始重视体能训练,但认识上是模糊的,理论上没有支撑,实践上以田径、举重为基础。当时,大部分的体能教练都来自于田径和举重项目的教练员,主要训练方法也以速度、力量训练为主,训练方法较为单一,专项化程度不高。为加强我国备战北京奥运会科学化训练水平,国家体育总局先后组织多期高水平教练员和体育专业人才赴德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培训交流。培训的过程中一批新的训练理念、训练方法和技术不断地被引进到国家队备战重大比赛的训练中,同时开始逐渐应用一些可定量的方法对训练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特别是对美国、德国等国家的体能训练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感受强烈,引发了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科研人员、教练员对现代训练和体能训练的新认识与新思考。2001年以后,我国水上项目在备战雅典奥运会期间,在曾凡辉教授的影响下,提出“自主力量训练”的概念,就是利用自身体重和轻器械进行的身体训练一种理念;随后,袁守龙博士组织翻译出版了《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这是国内最早介绍功能训练和FMS的译著。同时,如何做好不同运动项目专项的体能训练也日益受到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的重视,训练过程中也开始逐渐尝试引进国外一些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训练方法;而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的闫琪博士组织翻译出版了《游泳专项体能训练》这一专著,逐步拉开我国运动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序幕。从此,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工作逐渐走入人们视野。

  1.2学习消化阶段:2004年后期—2008年随着北京奥运会备战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各种训练理念、思想与方法,特别是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与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促进、推动作用,从2004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邀请美国体能协会(NSCA)有关专家到我国进行体能培训,先后举办4期美国国家体能协会认证体能训练专家培训,一批理论水平强、实践经验丰富、努力上进的、对体能训练特别感兴趣的年轻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培训,并进行了美国体能协会体能教练(CSCS)考试认证工作。这期间,有十多位科研人员与教练员通过考试,获得证书。这是我国第一批获得国际体能教练资格认证证书的人员。随后,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的支持下,在体育总局人事司、科教司和竞体司的指导下,干部培训中心组织第一批20多人的“国家级教练员赴美体能训练培训班”,到美国体能协会、马里兰大学等地进行为期21天的学习,这也是国内第一次全面接触美国的体能训练。此后,每年体育总局都会派出1~2批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到美国或其他体育强国去学习,为国内培养了一批从事体能训练研究的学者,把全新的科学体能训练理念引入各支国家队。这一系列的工作逐步打开了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国际体能训练的窗口,带动我国现代体能训练从注重抗阻训练向训练手段多样化、实用性迈进。通过学习与交流,大量国外先进的有关体能训练的理论成果、训练手段与方法被逐步引进,如悬吊训练、振动训练、康复性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功能性训练等一批新的训练理论与方法被不同项目国家队和各省市地方队教练员、科研人员学习,并逐步应用于训练实践,中国的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在朦胧中逐步学习、消化,并在训练实践中摸索适合我国运动员具体训练手段与方法,并将总结出的有关经验与方法应用与备战2008年的奥运会训练实践中。1.3吸收应用阶段:2008年奥运会后—2012年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华丽落幕,我国竞技体育实现了位居奥运会金牌榜第一位,

  圆满完成了中国人百年奥运梦想。在备战2008年好的过程中,我们国家的部分学者、科研人员和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一边学习国外体能训练理论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同时将这些成果逐步应用到备战奥运会的训练实践中,并在实践中积极分析训练过程、总结训练经验与效果,探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逐步形成一些符合我国体能教练员培养、训练理论和实践训练方法的理论与应用成果,体能训练理论建设与实践效应逐渐体现。在2008年奥运会后的1~2年中,由上海体育职业学院牵头翻译了出版了美国体能协会体能教练培训教材《体能训练概论(EssentialsofStrengthTraining&Conditioning)》”,这本著作的出版,为开启我国体能教练职业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为我国体能教练与国际接轨拓展了途径。同时,我国一些学者也陆续完成并出版了一些体能训练方面的专著,如由张英波博士编著的《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屈萍博士编著的《核心稳定性力量训练》、孙文顺博士编著的《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等。这些由我国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再经过2008年奥运会备战过程中训练实践的应用与检验后形成的理论成果,为日后形成我国体能训练理论体系与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阶段,我国体能训练取得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成果。(1)在理论上,逐渐形成了以核心力量、动作模式、功能训练、动力链等新概念成为理解现代体能训练的基本框架与核心,在此基础上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这一本土化概念。(2)在实践上,协助运动员在2012奥运会、2009和2013全运会备战中专项能力提高、伤病预防与控制,在奥运会和全运会上争金夺银等提供了帮助巨大;(3)在发展上,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所率先在国内建立“功能性体能训练实验室”和“科学体能训练研究团队”,举办“体能训练专家论坛”;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成立“自行车专项体能训练实验室”,举办“国际运动训练创新论坛”;而山东省体科所、广东体育局、北京体育大学等单位也先后成立体能训练相关的研究室或实验室,以体能训练为专

  业研究方向的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并重视转化训练动力。因此,本阶段是系统全面地学习、消化、借鉴、嫁接现代国际体能训练理念、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时期,成为推动我国训练创新和科学备战奥运会的重要动力。1.4蓬勃发展与创新阶段,2012年奥运会后至今现代体能训练从20世纪90年末代引入我国,其发展主线与核心服务优秀运动员备战奥运会与国内外重大比赛,2012年奥运会后,现代体能训练的概念已被我国广大竞技体育工作者所熟知并认可,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初步形成“本土化,多元化”的发展特点。近几年,在以服务竞技体育为主导的模式下,体能训练的研究与应用逐步向全民健康、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康复和特殊人群辐射(见图1),并形成需求旺盛,蓬勃发展的态势。图1我国现代体能训练发展领域与趋势变化图Fig.1China’smodernphysicaltrainingdevelopmentfieldandtrendchanges1.4.1竞技体育领域:呈现“本土化,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国家体育总局、各省市体育局为了进一步推进现代体能训练在备战2016年里约和2020东京奥运会中的积极作用,从以下五方面入手,积极推进竞技体育领域体能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一是积极采取加大了与美国体能训练有关机构的合作力度,同时进行了本土化理论建设和方法创新,推进了体能训练“四位一体化”实践探索;二是2017年成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能训练分会,开展中国体能教练认证培训体系研究,组织编写《中国体能教练培训教程》编写工作;三是国家体育总局成立备战东京奥运会身体功能训练团队,联合国家知名体能训练专业机构和国内体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备战奥运会提供理论研究、训练实践服务等方面工作;四是部分体育高等院校成立体能训练专业方向,加快专业体能和身体运动功能人才培养;五是召开了系列体能训练国际会议和专题会议,出版了一批体能训练教材,全面推进体能训练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应用。

  2012年伦敦奥运会至今,在竞技体育领域,体能训练的在理论研究、实践应用、交流互动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1.4.2全民健康领域:呈现“内容丰富,门槛较低”的发展特点国务院在2016年3月17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根据1996年、2001年、2007年和2015年4次全国群众体育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逐渐增加,由1996年31.4%增加到2015年39.8%;经常参与锻炼人群的运动项目较“多样化”,在不同时期,略有不同,而以“健身走”、“跑步”为主的健身活动人数占比最高,分别超过总人数的60%,体现出“门槛低”,大众接受程度高;2015年统计结果显示,参与体育活动内容依次统计为,健身走跑步、小球类、广场舞、打球类、健身操、舞蹈、武术、游泳、登山;参与运动的形式上,“个人独自进行体育锻炼”、“与家人一起锻炼”、“参加社区组织体育活动”所占比例都有增加。1.4.3儿童青少年领域:呈现“刚刚起步,空间巨大”的发展特点众所周知,近30年以来,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与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但是,具体分析组成“体质与健康”的指标体系不难发现,其中,健康的指标,如牙齿检查、血液检查、蛔虫卵检查的结果,大部分指标是好转的、上升的,只有与体能相关的部分(机能与身体素质)的测试结果是持续下降。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健康紧密相关的医学问题,大部分解决了,而与体质有关的指标,问题却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对于青少年儿童体能的研究相对较少,我国专家学者对于青少年儿童体能的相关研究关注点更多集中在竞技体育,而国外专家则是集中在大众健身领域,而且对一些相关问题的认识专家学者并没有达成一致。可见我国青少年儿童领域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值得不断探索的地方。

  1.4.4老年康复领域:呈现“需求旺盛,基础薄弱”的发展特点据统计2016年我国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0.47%,而2005年这一数据为1.01亿人,占总人口的7.70%,10年期间老年人口增长了0.43亿人。老年人往往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和颈肩腰椎疼痛等各种老年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外对于健康老人的运动处方相关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如何进行有效地运动干预以增强失能老年人体质,特别是如何针对失能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开展有效的运动处方干预措施,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跌倒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如软组织损伤、骨折、心理创伤及损伤后长期卧床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等,跌倒入院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由我国现状可见,老年康复领域的需求会逐年旺盛,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1.4.5特殊人群领域:呈现“虽有开展,水平有限”的发展特点近年来,特殊人群领域的体能训练也开始受到关注。人们常用“智商”测量人的智能,现在人们开始用“体商(BodyQuotient,BQ)”测量人的体能。体商(BodyQuotient,简称BQ)是指一个人活动、运动、体力劳动的能力和质量的量化标准。体商的高低与性别、年龄、脑力和体力劳动、地区、民族以及是否残疾等有关。通过文献查找发现,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于军事体能的相关研究报道,但是研究水平较有限,每年公开发表的论文不超过120篇。专业的期刊仅《军事体育学报》。目前研究内容涉及:军人体能训练方法、损伤防护、监控与评估、医务监督、现状与发展等。由于军事话题相对敏感,从事相关工作的人群涉及领域有限,真正从体育运动研究的人群还不多。该领域深入研究可能需要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职业的人群共同探讨和延伸研究。在其他特殊人群研究领域中,现阶段的研究也较局限,虽有开展,但研究广度和深度都还很不足,同时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我国现代体能训练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现代体能训练发展历程不到20年,还非常年轻,是从传统力量、耐力型体能训练向现代体能训练转型而来,大部分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训练方式基本全部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采用见到一个引进一个的方式,没有经过长期系统的实践检验。因此,在近20年的引进、学习、消化、吸收、应用的过程存在以下问题:2.1我国现代体能训练起步较晚,理论研究落后与实践我国现代体能训练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目前仅仅不到20年的时间。发展初期,均以引进美国等体能训练发展强国的训练方法与技术为主,更多地是为了解决训练实践中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提高这一核心问题。而对于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原因和机制并不清楚,也无暇顾及,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与训练实践。2.2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理论建设与实践应用呈现“碎片化”状态我们先了解一下美国的体能训练体系。至目前,美国体能训练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套系统可根据性别不同、年龄差异、训练需要、训练过程来制定体能发展目标、明确体能训练计划、安排具体的训练手段与方法、监控训练过程、评估训练效果等五个紧密衔接的过程组成。可以说,美国体能训练的整个体系逻辑严谨、内容丰富、方法多样、效果明显。而我国体能训练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为提高备战奥运会和世界重大比赛的训练效果,提升运动员专项能力水平,我们开始逐步引进西方体育强国体能训练方法和相关训练手段。这些训练方法或手段、训练理论或内容包括了身体功能训练、自主力量训练、抗阻训练、振动训练、悬吊训练、抗阻训练、核心力量和核心训练、康复性体能训练、动作模式、动态拉伸、精准拉伸……虽然这些训练方法在训练实践中被教练员、科研人员和运动员应用于训练过程中,但在专项训练过程中,根据已经确定训练目标如何选择训练方法、制订训练计划、评价训练效果还不是很清晰。

  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不同训练手段,哪些训练手段应该安排阶段训练前期、哪些训练内容应该安排在周期训练中后期,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如何控制,体能训练过程中如何有效监控训练质量等一系列问题均不是很清晰。因此,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理论建设与实践应用呈现“碎片化”状态是现阶段最为显著的特征。2.3我国现代体能教练培养体系尚未形成为提升备战2008北京奥运会的质量与水平,国家体育总局先后派出多批教练员、科研人员赴美国体能协会(NSCA)培训考察,同时邀请美国体能训练专家来华讲学培训,为我们国家早期培养体能教练提供很大帮助。2.3.1我国体能训练人才培养现状分析(1)有专业,但不够专。目前,我国部分体育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体能教练方向的本科专业方向,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等,其专业类别划分在运动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中。但这些学校的整体的硬件设施、专业课设置、教师水平、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综合水平与实力差距较大,专业水准整体不高。(2)有需求,但人才缺。目前,我国对体能教练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高水平的体能教练,如不同运动项目备战奥运会需要专项体能教练、普通老百姓健身需要体能教练在“增肌、塑型、控重、运动能力改善”等方面需要体能教练、青少年体质的下降需要体能教练……但由于目前我们培养体系不完备,因此体能教练缺口非常大。(3)有目标,但规划弱。虽然大家都非常清楚体能教练紧缺,应该尽快培养不同类别的体能教练,包括国家体育总局、各省市体育局、体育高等院校、各类健身咨询公司等,虽然总体上也制定了不同类别体能训练人才的培养目标,但在总体规划的制定、实施方案的落实、各项支持措施的配套方面却非常弱势,导致我国体能训练人才培养的路径不清晰,制度不规范。2.3.2我国体能教练员培养方式的现状分析

  (1)体育类高等院校——专业度不够。近年来,随着社会各方面对体能训练人才需求量的大幅提升,我国许多体育类高等院校都开始设置“体能教练”方向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学历教育。但因为起步晚,专业设置比较仓促,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以运动训练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课程内容为主体,适当增加了体能训练的相关课程;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相对较弱,无论在理论水平,还是体能训练实操技术方面专业性相对较差,总体的专业水平不够。(2)社会与市场体系——系统性不够。由于近年来社会对体能教练的需求量大增,这就促使社会上许多健身咨询公司或国外类似机构蜂拥而上,办理各类短期体能训练相关内容的培训班。这类的班培训内容针对性强、时间短、要求低、拿证快、讲师水平良莠不齐,表现出“短、平、快”的特点。距培养一名具有一定专业水平体能教练员的要求,其系统性还有很大差距。(3)自学与考证结合——成功难度大。由于学历教育和社会市场体系培养体能训练人才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很多立志成为体能教练人采用自我苦练、自我学习方式,或自己出资寻找名师拜师学艺,然后通过参加国际有关体能教练员的认证考试(NCSA,ACSM,ACE,NASM,等)获得职业或行业资格认证证书,最终达到成为一名专业体能教练的目标。但这种方式对学习者要求高、花费时间长、成功率较低,因此成功的难度很大。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虽然我国目前对体能训练人才需求很旺盛,但还未有自己的体能训练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2.4体能训练在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发展结构不平衡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产生与发展是紧紧围绕着“备战奥运会”这条主线的。从近20发展历程看,几乎所有的相关内容(理论研究、训练方法与技术、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均以服务竞技体育为核心,以提高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或世界重大比赛中的竞技能力为最终目标。但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健身需求越

  来越旺盛,健身体能教练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我们具有相关资格证书的健身教练非常少,健身型体能训练人才培养体系严重匮乏。所以,目前我国在体能训练领域的各方面总体表现出竞技体育强、全民健身弱这一明显特征。3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的发展路径3.1系统整合,推进我国现代体能训练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现当代的体能训练体系不仅仅是“悬吊训练”、“振动训练”、“康复性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功能性训练”、“动力链”、“动作”、“热身与放松”等这些不同类型的理论与实践,而是应该将这些碎片化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根据不同类型训练目标,通过运动能力测量、运动能力评估、体能训练计划制订、体能发展目标和体能训练实施等五个紧密衔接的过程完成不同类型的体能训练,这是一个非常系统的过程。因此,我国未来体能训练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系统整合体能训练过程中的各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建立以动作和能量代谢为基础、以具体训练内容和方法为途径、以训练质量控制和提高为核心的“系统化”的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体系(具体见图2),最终“架起科学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从而在我国体能训练领域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体能教练专家理论与实践兼备”这一最终目标。图2系统化的我国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体系示意图Fig.2SystematicviewofthetheoryandpracticesystemofmodernphysicaltraininginChina3.2重视体能教练员在训练中地位,逐步建立现代体能教练培养系统虽然近年来体能教练在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备战奥运会过程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全民健身过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目前我们还没有较为系统的体能教练培养系统的建立。而在很多体育强国(如美国),其体能教练的培养系统较为完备。为什么社会对体能教练员需求旺盛,但我们国家至今未有较为系统的体能教练培养

  体系?究其根本原因——从国家层面并不重视这一职业类别,到目前,我国人社部还为设立体能教练这一职业种类,这一情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能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进程。下阶段我们如何做好体能教练的培养工作呢?我们体育系统应从以下两个层面努力推进:一是竞技体育层面。大力重视国家队备战重大比赛过程中体能教练的地位,配备专职体能教练,让体能教练成为运动训练组织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全民健身层面。必须规范健身体能教练的任职资格认定,提高专业能力要求,实行分类管理与考核,努力建立现代体能教练培养系统。3.3应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培训与认证体系虽然近20年我国体能训练事业发展非常快,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国目前尚无自身的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培训与认证体系。目前,国外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培训与认证体系应该分为三类,主要包括大学(春田体育学院等)、协会(NSCA、NASM、ACSM、ACE等)和公司(EXOS、VSP、IMG等),这三种类型有同有异,在培养过程中可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未来发展方向、个人关注重点等方面设定学习课程和培养方案。目前,我国现代体能训练体系中还不存在类似这样的培养体系,虽然近年来部分大学开始招收体能教练方向的学生(如北京体育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但还存在课程体系、学生理论基础能力、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目前,我国市场体系短期培训更是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乱象丛生等问题。未来,我们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培训与认证体系,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3.3.1政府做好引导首先,政府需要全面调研社会对于体能教练需求状况,并协同相关实施部门和学者做好不同层级的体能教练培养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其次,根据已确定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并授权相关大学、行业协会等完成不同类型各项工作;第三,政府一定要依据已制定发展规划和管理政策,做好组织、协调和各方面的管理工作,

  做好管办分离,做好各方面的引导工作。3.3.2市场做好运行未来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培训与认证体系的建设,社会(行业协会)与市场系统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政府引导和授权的基础上,社会(行业协会)与市场系统主要完成培训认证系统平台的开发与建设;各类培训与认证课程的具体实施,运转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与协调,以保证运转过程顺利进行;做好不同领域(如竞技体育、全民健身、教育系统、医疗系统等)技术整合与开发,最终做好未来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培训与认证体系各项运行工作。3.3.3大学做好支撑体育专业特色的大学作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地,未来将在我国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培训与认证体系的建设扮演重要角色。由于体育高等院校具有人才集中、专业知识雄厚、科研水平较高、体育特色明显、人才储备丰富等特点。因此,体育专业院校应该在体能教练培训与认证体系建设中承担以下内容:一是培训课程体系研发与修订,培训过程的技术指导与评价;二是培训系统师资的培养与开发,全程参与整个培训过程;三是开发与制定体能教练培训与认证系统的行业标准;四是做好体能教练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为体能教练培养与发展做好坚实的人才支撑。因此,只有做好上述三方面工作,全面地认识现代体能训练系统,清晰了解我国市场对体能训练人才的需求状况,全面地整合国外多个体能教练培训认证体系的精华,才能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培训与认证体系。4小结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现代体能训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国女子排球、田径、游泳、自行车等项目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了骄人成绩,这与他们重视体能训练密不可分;在大众健身领域,普通老百姓对于增肌、塑型、减重、提高各种身体素质训练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火热,我国现代体能训练呈现出快速蓬勃发

  展的趋势。这20年中,我们不断借鉴、引进、消化、吸收国际体能训练最新理论成果和训练实践经验,总体表现出以下四个变化特点,即从方法移植到手段创新、从专著翻译到教程编写、从体能培训到人才培养、从理论引进到学科建设等。协助提高优秀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各类体能训练方法、手段与计划已深入到备战奥运会的训练与比赛中,同时以促进健康为目标的各种身体素体提升训练方法也日益普及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体能训练在各方面都取得显著进步,表现出“多位一体化”的发展特点,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为了推动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积极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作用。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现代体能训练还存在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能力远远落后于体育强国,体能训练理论建设与实践应用呈现“碎片化”状态,体能教练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在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发展结构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如何围绕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建立“系统化”的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体系,完成体能教练培养系统和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培训与认证体系的建设,进而促使我国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为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全民健康伟大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贡献。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11191121,1131.[2]王卫星.运动员体能训练新进展——核心力量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9(4):18-19.[3]王芬.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9.[4]王芬.高水平竞技运动科学训练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3.[5]王芬,侯会生,徐庆雷.借鉴国际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促进我国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升[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104-106.

  [6]陈小平,刘爱杰.我国竞技体育奥运基础大项训练实践的若干理论思考[J].体育科学,2009,29(2):8-14.[7]陈月亮.我国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7.[8]李恩荆.影响儿童少年运动能力的形态与机能发展特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9]李山,龚建芳.力量训练分期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5):81-86+99.[10]李笋南,齐光涛,宋陆,等.功能训练体系分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5-80.[11]闫琪.中美两国体能训练发展现状和趋势[J].体育科研,2011,32(5):37-39.[12]闫琪.功能性体能训练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1(4):35-36.[13]余维立.体能训练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措施——以竞走项目为例[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8(2):8-11.[14]袁守龙.现代体能训练发展趋势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1):41-43.[15]袁守龙.北京奥运会周期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趋势[J].体育科研,2011,32(4):5-7.[16]黎涌明.对体能训练相关问题的重新认识[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5):50-51.[17]张莉清,刘大庆.近5年我国运动训练学若干热点问题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5):71-77.[18]姜宏斌.功能性训练概念辨析与理论架构的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5(4):125-131.[19]GregoryG,TravisN.EssentialsofStrengthTrainingandConditioning(FourthEdition)[M].Champagne:HumanKinetics,2014:60.[20]JaredW,MohH.NSCA’sEssentialsofPersonalTraining(SecondEdition)[M].Champagne:HumanKinetics,2011:27.[21]TudorOMiller.NSCA’sGuidetoTestsandaAssessments/NationalStrengthandConditioningAssociation[M].Champagne:HumanKinetics,2011:16.

篇六:体能训练监控方案

  在竞技体育中通常用各种先进的仪器或传感器将运动员运动时的运动状态运动轨迹及运动后的机能反应通过计算机准确具体的表现出来从而对其进行量化评价指导训二数字化监控的意义在对科学竞技越来越重视的今天竞技体育比的不再是简单的运动成绩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地位是和平年代的战争所以一定要积极响应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真正做到没有数据就没有训练没有监控就没有训练体能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训练初期体能训练的效果会很明显各项身体素质都会显著提高而到达高水平阶段运动员的各项素质均以达到平台期体能训练产生的效果并不像训练初期那么明显急需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来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成果以此来增加运动员的信心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主要是指总目标及阶段目标的设定具体到各项身体素质的目标设定并且对其每项指标进行数字化监控对训练数据及运动员训练状态进行详细记录在目标评价时将训练记录训练状态进行总结分析与建立的目标进行对比分析未达到目标的真正原因运动员和教练员及时沟通并以此为依据继续设定下一个目标使训练更有针对性更加科学化也使运动员处在不断进步的状态中为其训练增加动力来二体能训练数字化监控的现状与展望数字化监控已经应用在竞技体育的选材技术训练赛事监控中并且在相关领域都已经得到认可为运动训练提供帮助此外体能训练的数字化监控也在不断创新完善中据了解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已经建立了全数字控制的实验室实验室里应用了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发了对应的数字化体能训练管理系统软件对体能训练进行全数字化监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数字化体能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许成成来源:《体育风尚》2019年第07期

  摘要:科技助力奥运,服务训练,竞技体育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没有数据就没有训练”已成为高水平竞技基本准则,同时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运动形式的不断變化,体能训练新理念的提出,对运动员阶段目标和周期目标的评价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所以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体能训练成为了热门话题,如何科学量化训练目标、如何有效监控训练过程、如何评价训练效果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了教练员的难题,因此数字化监控有了用武之地,体能训练的数字化监控也被推向了新高度。

  关键词:数字化监控;体能训练;竞技体育;科技奥运

  科技助力奥运,服务训练,竞技体育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大量成功的事例都已经证明科学研究在竞技体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最近几年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可穿戴设备等高科技技术的强劲引领下,世界竞技水平再一次迅猛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

  一、体能训练数字化监控的意义

  (一)数字化监控的涵义

  数字化监控是指通过软硬件将监控头采集到的图像处理成数字信号,传送到电脑进行处理的过程。在竞技体育中通常用各种先进的仪器或传感器将运动员运动时的运动状态、运动轨迹及运动后的机能反应通过计算机准确具体的表现出来,从而对其进行量化评价,指导训练。

  (二)数字化监控的意义

  在对科学竞技越来越重视的今天,竞技体育比的不再是简单的运动成绩,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地位,是和平年代的战争,所以一定要积极响应《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真正做到“没有数据就没有训练,没有监控就没有训练”。

  体能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训练初期体能训练的效果会很明显,各项身体素质都会显著提高,而到达高水平阶段,运动员的各项素质均以达到平台期,体能训练产生的效果并不像训练初期那么明显,急需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来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成果,以此来增加运动员的信心,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主要是指总目标及阶段目标的设定,具体到各项身体素质的目标设定,并且对其每项指标进行数字化监控,对训练数据及运动员训练状态进行详细记录,在目标评价时将训练记录、训练状态进行总结分析,与建立的目标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进行对比,分析未达到目标的真正原因,运动员和教练员及时沟通,并以此为依据继续设定下一个目标,使训练更有针对性,更加科学化,也使运动员处在不断进步的状态中,为其训练增加动力来源。

  二、体能训练数字化监控的现状与展望

  数字化监控已经应用在竞技体育的选材、技术训练、赛事监控中,并且在相关领域都已经得到认可,为运动训练提供帮助,此外体能训练的数字化监控也在不断创新完善中,据了解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已经建立了全数字控制的实验室,实验室里应用了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发了对应的数字化体能训练管理系统软件,对体能训练进行全数字化监控。

  (一)数字化监控在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现状

  体能训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但由于场地器械等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数字化监控设备主要集中体现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柔韧等各大身体素质中,不过在不久的将来数字化设备肯定会有更先进的设备来监控体能训练的其他方面。

  (二)数字化监控在力量训练中的应用现状

  力量训练一直体能训练的主要部分,但力量的分类很多,如何科学有效的指导力量训练一直是科研人员努力的方向,目前,有很多设备就如何有效监控肌肉力量训练为指导思想来进行开发研究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数字化设备可以有服务于专项力量训练,使力量训练更科学有效。常用的数字化设备有:Gymaware、1080MOTION1080Sprint。

  GymAware是一款力量评估设备,体积小易携带功能多是其优点,使用时只需将其中的线拉出,悬挂在器械上,然后连接设备选择运动模式并输入运动员信息和所负重的力量,一切设定好之后运动员力量训练的信息就会出现在平板电脑上,它会根据不同的动作模式、运动员的自重、运动员所克服的阻力及克服阻力的速度等自动测出一个数值,该数值范围在0-1.5之间,每0.25为一个区间,所代表的力量种类不同,以此来对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进行实时监控,最后运动员的训练数据都会储存在云端,随时可以用电脑对数据进行分析,为力量训练提供数字依据,也可以根据该设备的功能设定相应的力量训练目标,同时也可以通过测量功率的回转来评价运动员的恢复情况,评估训练计划的有效性。

  (三)数字化监控在速度训练中的应用现状

  相比于Gymaware,1080Sprint更偏向于速度训练,主要采用的是机械阻力技术,使用时将设备中的阻力绳连接到运动员身上,在运动过程中便可精确的反映出运动时的爆发力、功率、速度,对数据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并且会自动绘制成图像显示到平板电脑上,是速度训练中最受欢迎的仪器之一,适用于很多速度类运动项目,比如田径、游泳、滑冰等,之前就有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频传出中国田径运动员苏炳添就使用此设备进行速度训练。此外1080MOTION还有两套设备分别是:力量测试器1080Quantum,力量训练架1080Quantumsnycro,都是用于功能性运动训练和身体康复的高级训练、测试系统,可以对任何动作模式进行测试和训练,对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爆发力,力量和速度数据自动、实时绘制出精确曲线,方便分析、对比和总结。

  三、结语

  数字化设备已经应用在竞技体育的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中,而且在某些领域已经非常成熟,而在体能训练中数字化监控才刚刚起步,不过在相关政策和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能训练的数字化监控正在逐渐完善,体能训练的数字化监控也会成为一种趋势,逐渐迎来有训练、有数据、有监控的数字化体能时代,全面贯彻《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

  参考文献:

  [1]袁守龙.体能训练发展趋势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J].体育学研究,2018(2):77-85.

  [2]陈小平.科技助力奥运训练:形势、进展与对策[J].体育学研究,2018(1):76-82.

  [3]陈坚.赛艇运动员力量训练数字化评估系统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8(4):374376.

  [4]郭强,滕玉凤.数字化——体育科技的革命[J].体育科技,2003(02):11-14.

  [5]田振军,王友华.数字化人体技术及其在体育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展望[J].体育科学,2005(08):83-87.

  [6]彭雪涵.数字体育在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国体育科技,2008(01):17-20.

  [7]黄滨,高俊.体育的数字化发展特征和趋势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01):34-38.

  [8]王相飞,简德平,李爱群,王真真,李进.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数字化传播转型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07):29-33.

  [9]石萍.数字化体育档案管理的途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7):51.

  [10]钱武宁.数字化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与运营的变革[J].青少年体育,2017(10):47-48.

  [11]高颖博.论我国数字化体育的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2]孙娟,高颖博.我国数字化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09):9-12.[13]王金元.运用数字化理念强化学生体育素质教育[J].数字化用户,2013,19(08):78.[14]王晓涛.数字化体育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J].兰台世界,2013(17):68-69.[15]汪焱.论数字技术在我国体育领域中的广泛运用[J].福建体育科技,2008,27(06):23-2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