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渔家傲秋思教案(精选文档)
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文章内容

2023渔家傲秋思教案(精选文档)

2023-02-14 12:36: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渔家傲秋思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渔家傲秋思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渔家傲秋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渔家傲秋思教案(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渔家傲秋思教案(精选文档)

渔家傲秋思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渔家傲秋思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家傲秋思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我授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词五首》中的《渔家傲秋思》,由范仲淹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抒怀词。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这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

  二、教学目标

  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一)、能力目标:通过反复吟咏,培养学生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情感及学生感悟诗歌意蕴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感情法,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蕴。

  四、教学重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五、教具和学具: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电脑、投影及课件。

  六、课时安排:

  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七、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影片介绍,使学生了解词作的创作背景。

  (二)通过播放影像资料,简单了解词作内容及诗歌朗诵的节奏变化。

  (三)通过朗读竞赛,使学生熟悉词作内容,初步形成对词风的感性认知,步骤如下:

  1.听读播放的录音,要求学生在下面跟读,跟读的同时注意字音,注意语调和停顿。

  2.学生通过放胆大声自读,形成初步印象。

  3.学生分组(每组5-6人)朗读,选出二人报名赛读,其它学生把自己的点评写下来。

  4.学生点评。学生在点评的过程中,会谈到重音、语速、停顿,并涉及到词的内容和风格,老师适当点拔、引导。

  (四)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并诗歌赏析

  1、“塞下”与“秋来”分别点明了什么?“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

  2、“衡阳雁去无留意”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3、从“四面”到“孤城闭”给我们描绘什么样一幅图景?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

  4、“浊酒”和“家万里”分别写出了什么情况?浊酒”表明边塞生活的艰苦,“家万里”表现了思乡之切。

  5、“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作者的什么心情?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

  6、“羌管悠悠霜满地”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惆怅难眠。

  7、本词最后一句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互文

  (五)问题探究通过理解进一步把握朗读。步骤如下:

  为了理解词的内容,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投影展示问题)

  1、上下阕分别侧重写什么?

  答:上片侧重于写景,下片侧重于抒情。

  2.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哪个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答:描写塞下秋景用一个“异”字统领了全部景色的特点。

  3.都写了哪些景物?异在哪?

  答:A、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突出边塞的异常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是与家乡大“异”的。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孤城闭”暗示敌人强恶,戒备森严。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这与内地的繁华的景象迥然有“异”的。

  4.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语句可以读出?答:哀伤。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为什么会这样?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答: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是全词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

  6.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1、请把这首词用散文话的内容表现出来。

  2、课外积累:摘抄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渔家傲秋思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A、“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觉,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三)带着情感,再次朗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把它扩写成现代,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200字左右。

渔家傲秋思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三、教学难点: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准备: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品读《渔家傲》: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发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赏析《渔家傲》:

  1、赏析上阕: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赏析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3、课文小结:

  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派的形成及特点

渔家傲秋思教案4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难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诗人会触景生情,更喜欢借景抒情,让诗词情景交融。李白孤独时看山,山亦孤独;杜甫国破时赏花,花亦落泪;苏轼思亲时望月,月亦有恨。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驻守西北边关时,看见塞外奇景,会引发怎样的感情呢?我们走近范仲淹的《渔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那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的范仲淹,在边塞的秋色中,又会有怎样的感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二、解题

  三、走近作者(回顾,介绍)

  四、背景介绍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在他镇守西北边疆四年期间,对边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五、听朗读,注意节奏停顿

  六、感知内容: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侧重于写

  下片侧重于写

  七、合作探究赏景

  1.上片写了何时何地的景物?哪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2.上片里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异”在何处?

  3.上片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八、合作探究悟情

  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用“我从xxx句中,感受到xxx”来谈一谈

  九、思维训练

  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词所展现的画面。

  十、课堂小结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通过描写边塞的战地风光,写出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读来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十一、课外积累

  积累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渔家傲秋思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掌握吟诵课文的技巧和方法;

  3、准确概括课文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内容;

  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

  4、学会总结,导向写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思乡和爱国的矛盾情感;

  2、深刻解读思乡情怀;

  3、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感悟课文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课文的鉴赏的感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语:有人说故乡是诗,故乡是画,故乡是我们永远温馨的港湾,风也好,雨也好,我们总能在她的怀里酣然入梦。所以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故乡都有一种独有的情愫,思乡便沉淀成他们笔下永恒的主题。思乡是他们的杯中酒,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思乡是他们的诗中情,情到深处都定格成了不眠夜。对他们来说,思乡是一种痛彻心扉的煎熬,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哀痛,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情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再学习一篇写思乡的文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板书)。

  2、出示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二、听读课文,让情感随文飞扬。

  听课文的视频朗读,让学生感悟朗读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并检查重点字音。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你听到朗读者的情感是什么?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试着找一下理由。

  明确:低沉、忧郁、哀伤。从“风景异”、“浊酒”、“归无计”“人不寐”、“泪”等词句可以看出。

  2、重点字音检阅:

  塞(sài)下浊(zhuó)酒燕(yān)然

  未勒(lè)羌(qiāng)管寐(mèi)

  三、朗读课文,让能力精彩展示。

  1、让同学配乐朗读。

  2、让语文课代表点评。

  3、让语文课代表朗读。

  4、老师点评,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5、大家齐读。

  四、疏通文意,把内容尽收眼底。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合作疏通文意。然后老师检查重点词句:

  异留意长烟浊酒悠悠将军白发征夫泪

  强调“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的手法,意思是将军和征夫都已满头白发,流下了忧国思乡的眼泪

渔家傲秋思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步骤:

  【了文体,晓背景】

  1、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读词文,明词意】

  1、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

  1、品词的上阕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随后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围攻延州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守,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关键时刻,范仲淹主动请缨,以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镇此军事要塞,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西部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对边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到来之后,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迅速改变了边军腐败的局面,军心为之一振,边民们都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日夜加紧训练,整肃军队的同时,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边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边塞防线,又使延州大批流亡无着的羌汉民众相继归业,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备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岭山北麓,沿河之滨,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称为范公井,而且还在嘉岭山顶,修建了瞭望台,在石壁上凿刻了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几个大字,以示镇守边关的雄心,这一系列巩固边防之措施,快速扭转了战争颓丧的"局势。

  整个上阕主要是写景,景物总体的特点是“异”,“异”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作者的所在地,当时的延州,是西北边地,是防御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的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是候鸟,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飞向南方过冬。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就有这种记载,“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风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此时更是触景生情,塞外的气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奋力飞去,毫无留恋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难通,无法传递消息,所以一到秋天,边境就是一片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的边声,是指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风声,雨声,人声,马嘶,种。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悲凉,凄婉,四面回荡。

  “千嶂里”描绘出延州处在层层山岭环抱之中的画面,长烟落日,就使人联想到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风光,

  “孤城闭”三个字,立刻让人感受到这种在充满了肃杀之气战地前沿,戒备森严,隐隐流露出边境的紧张气氛。

  2、品词的下阕

  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以笛声来渲染出征战士的思乡之情,苍凉的边塞,对戍守的将士来说,真是欲留不忍,欲归不能,而沉浸在思乡的悲哀之中,

  “浊酒一杯家万里“,时近黄昏,城门早已紧闭,白发老将喝着浊酒,真是凄清孤寂,没有身临其境的人,真是很难品出其中的滋味,这里的一杯与万里,紧密的相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而作者内心的忧虑,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为边镇的守将,又怎么能只眷恋于家人乡亲,而忘记国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位边镇守将战功未立,敌人未灭,何以报国,所以又流露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里词人以借古书怀的手法,引用东汉将领窦宪追击北单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两汉时代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聚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公元*夏天,窦宪、耿秉率大军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展开战斗,大胜敌军。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获败军不计其数,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受命中护军班固刻石记功,由于国难家仇交织萦绕,作者是彻夜难眠,在这个时候耳听得羌笛悠扬,眼见霜落满地,更使人感到悲壮而又苍凉,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浓郁的抑愤中,表达了将士们的沉重心声,北宋的戍边将士,终年累月转战在荒漠的边疆,战争之残忍,生活之艰辛,使将军*添白发,士卒热泪纵横,读了以后真让人,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声望及文学造诣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时候,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当秀才的时候,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有一次被贬了之后,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范仲淹,并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做乌鸦不祥的叫声,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灵乌赋》,回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这也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继续,但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带病赴颍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长逝,范仲淹死讯传开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的为他建祠画像,人们来到祠堂,象死去亲人一样的痛哭哀悼。

  据历史资料记载,范仲淹在戍边期间,写下了一组渔家傲的词,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来开头,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几首都散失了,只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留传了下来,这首词开阔了词的境界,是词风上的一大变化,我们知道,词从五代后唐以来,追求旖丽香艳,表现范围十分的狭窄,而范仲淹的渔家傲摆脱了旧有词风的束缚,继承了唐朝边塞诗派雄浑豪放的传统,把描写范围扩展到了边塞的战斗生活,为北宋词坛孕育了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词派打下了基础。

渔家傲秋思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渔家傲”是什么?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九、课堂练习


渔家傲秋思教案扩展阅读


渔家傲秋思教案(扩展1)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3篇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三、教学难点: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准备: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品读《渔家傲》: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发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赏析《渔家傲》:

  1、赏析上阕: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赏析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3、课文:

  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整首词不失为一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派的形成及特点。

  九、板书设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2

  一、课前预习布置:

  1、标注不认识及读不准的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将诗歌翻译写在书上;

  3、读熟并背诵,课堂要默写检测。

  二、课前准备:

  1、上课前5分钟:所有同学拿出听默本,默写《渔家傲 秋思》,并叫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要求字迹认真,书写工整。

  2、老师巡查默写情况,了解每个同学完成背诵作业的程度,并对优秀学生及时提出表扬,默写完成的同学可以照着书本自行为自己批改,等待黑板上默写完成后,检查黑板上所展示的诗词是否有错,发现错误后自行上台用红色粉笔改出。

  3、完成默写后,全班准确齐读一遍,注意正确字音和字形。

  三、新课讲授:

  1、请一位同学来解读题目《渔家傲 秋思》。

  生:“渔家傲”是词牌名,规定词的形式,包括字数、句数和押韵,“秋思”是题目,揭示诗歌主要内容,点明这首诗是写秋天的思念的。

  师:回答得非常全面,解读的很到位,可见老师*常讲课时他听得很认真,笔记做得很详细,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请不知道的同学将笔记记下来。

  2、题目联系拓展:

  师:自古“女子多伤春士多悲秋”,古人在诗词里写了许许多多关于“秋”的诗句,提到“秋思”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被誉为“秋思之祖”的谁的什么诗?还有一首歌咏秋天的“另类之作”是谁的什么诗?

  生: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另类之作”的是唐代刘禹锡的《秋词》。

  师:回答得非常漂亮,能够及时联想到我们所学过的诗词使知识融会贯通起来,那我们全体同学都能够背诵这两首诗吗?(学生背诵)

  3、作者介绍:

  师:这首词的作者范仲淹我们并不陌生,八年级下册曾学过一篇他的千古名篇叫?其中广为传颂的句子是?

  生:《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那我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回顾一下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

  生: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岳阳楼记》字逸飞,号文正,谥号“文正”传有《范文正公集》于世。

  师:非常清晰准确,对于古代作者,我们需要记住朝代,文学史地位,代表作及字号。

  4、诗歌大意理解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生读后)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将诗歌翻译写在了书上,现在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及译文理解诗歌内容,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分钟后全班交流。

  (3分钟后)请大家提出你对诗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无人举手)大家可要抓住机会提问哦,如果没有人举手,就意味着你们都理解了,没有问题,那老师就要提问你们了,要是被我问住了,你们可是要领罚的呦,所以抓紧时机赶紧问?

  生:“衡阳雁去无留意”为什么“雁去无留意”?

  师:有没有同学能帮助他呢?

  生:意思是衡阳的大雁向南方飞去,没有一点逗留的意思,这说明边塞天气极其寒冷,大雁都不愿意多逗留一会。

  师:回答得真棒,这里说明边塞的环境恶劣,气候极寒。

  生:“浊酒一杯家万里”中的“浊”我觉得可以改为“斟酌”的“酌”,因为,这个“酌”有“喝酒”的意思“小酌几杯”,在这里应该是“喝酒”

  师:这个问题有新意,有没有同学能够解释一下?(无人举手)我们这位同学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他的问题将同学们都问住了,那么老师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大家来听听看是否认可?古代的“浊酒”就是米酒,用米发酵做成的酒,也就是现在我们喝的醪糟,醪糟大家都见过,比较浑浊,所以形象的称之为“浊酒”最主要的是浊酒是老百姓们都能喝得起的酒,是最常见和普通的酒,在这里戍守边塞的都是*民百姓,远离家乡在外征战,所以喝“浊酒”来聊以慰籍思乡之情。

  生:“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个典故中的主人公是谁?

  师:有没有那位同学可以博古通今的?

  生:是西汉时期的大将军窦宪,他率领部下抗击匈奴,追至燕然,在一块大石上记功而返。用来比喻建功立业。

  师:此处应该给他响起掌声(生鼓掌),他的知识面很广,可见*时是个爱看书的孩子。

  生:“羌管悠悠霜满地”怎么理解?

  师:这一句谁能够帮他解释?

  生:“羌管”是边塞特有的乐器,“悠悠”是指声音凄凉,“霜满地”是说秋天地上有霜。

  师:解释得很详尽精确,我觉得这里的“霜”除了点明了季节是秋季之外,是不是还暗含了月光如霜一般洒满边关呢,所以后文有“人不寐”大家认同吗?(生点头)

  生:“将军白发征夫泪”怎么翻译更合适呢?

  师:这个问题暗含了此句中的一个修辞,哪位同学能够准确地翻译一下呢?

  生:这句用了互文修辞,应翻译为将士们都已生出了白发,留下了思乡的眼泪。

  师:真棒,翻译得很准确,那么生出了白发说明了什么,这“泪”缘何而起又为谁而落呢?

  生:白发说明战争时间之长,说明他们想家却不能回而发愁,愁白了头。

  师:说得真好,这白发因战争持续时间久而生,古诗中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可见战事持续时间长,为有家不能回而发愁,也为何时能打败敌军,怎样击退敌人而愁,更为不知何时才能归家而愁!

  生:眼泪因思念家乡而起为自己而流。

  师:如果没有战争,会不会有离别,会不会有思念,所以这眼泪因战争而起,为国为家为己而流!

  师总结:在大家的共同配合下这首词的大意我们梳理完了,下面我就这首诗提一些问题,检测一下大家是否已经全部理解。

  5、诗文分析:

  师:这首词中有一个字总体概括了作者所见边塞景物的特点,是哪个字?

  生:“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

  师:这“异”和中原相比得出的,那么这“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表现在“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早早就南飞了,说明天气很冷,入冬很快。

  师:有没有相关的诗句可以佐证呢?我们学过的一首描写边塞雪景的诗歌。

  生:“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这“异”还表现在“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塞特有的声音,有风吼,马嘶,号角,战鼓等等形成特有的边声。

  师:说的真好。“异”在“边声”

  生:“异”还表现在“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是一座古城,而且城门早早的就关闭了。

  师:城门关的早说明什么?是天黑的早吗?

  生:战事紧张,戒备森严。

  师:大家说的真好,将这首短短数字的词,解读出这么丰富的内涵。那么词的上片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写边塞的景。

  师:这景有何特点?

  生:渲染荒凉凄清,萧瑟的气氛

  师:说得真好,那词的下片主要写什么?、

  生:抒情,抒发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师:仅仅只有思乡吗?想家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生:战争还没有结束,没办法回家

  师:这种为了国家舍弃小家,有家不能回中又包含什么情感呢?

  生:爱国之情和无奈之情。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棒,这首诗就是作者借描写边塞不同于中原的景物描写来抒发将士们舍家卫国思乡却不得归的无奈之情。这首诗就在我们的大家的努力下解读完了。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 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渔家傲秋思教案(扩展2)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3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三、教学难点: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准备: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品读《渔家傲》: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发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赏析《渔家傲》:

  1、赏析上阕: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赏析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3、课文:

  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整首词不失为一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派的形成及特点。

  九、板书设计: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2

  一、课前预习布置:

  1、标注不认识及读不准的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将诗歌翻译写在书上;

  3、读熟并背诵,课堂要默写检测。

  二、课前准备:

  1、上课前5分钟:所有同学拿出听默本,默写《渔家傲·秋思》,并叫两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要求字迹认真,书写工整。

  2、老师巡查默写情况,了解每个同学完成背诵作业的程度,并对优秀学生及时提出表扬,默写完成的同学可以照着书本自行为自己批改,等待黑板上默写完成后,检查黑板上所展示的诗词是否有错,发现错误后自行上台用红色粉笔改出。

  3、完成默写后,全班准确齐读一遍,注意正确字音和字形。

  三、新课讲授:

  1、请一位同学来解读题目《渔家傲·秋思》。

  生:“渔家傲”是词牌名,规定词的形式,包括字数、句数和押韵,“秋思”是题目,揭示诗歌主要内容,点明这首诗是写秋天的思念的。

  师:回答得非常全面,解读的很到位,可见老师*常讲课时他听得很认真,笔记做得很详细,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并请不知道的同学将笔记记下来。

  2、题目联系拓展:

  师:自古“女子多伤春士多悲秋”,古人在诗词里写了许许多多关于“秋”的诗句,提到“秋思”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被誉为“秋思之祖”的谁的什么诗?还有一首歌咏秋天的“另类之作”是谁的什么诗?

  生: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另类之作”的是唐代刘禹锡的《秋词》。

  师:回答得非常漂亮,能够及时联想到我们所学过的诗词使知识融会贯通起来,那我们全体同学都能够背诵这两首诗吗?(学生背诵)

  3、作者介绍:

  师:这首词的作者范仲淹我们并不陌生,八年级下册曾学过一篇他的千古名篇叫?其中广为传颂的句子是?

  生:《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那我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回顾一下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

  生: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岳阳楼记》字逸飞,号文正,谥号“文正”传有《范文正公集》于世。

  师:非常清晰准确,对于古代作者,我们需要记住朝代,文学史地位,代表作及字号。

  4、诗歌大意理解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生读后)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将诗歌翻译写在了书上,现在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及译文理解诗歌内容,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分钟后全班交流。

  (3分钟后)请大家提出你对诗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无人举手)大家可要抓住机会提问哦,如果没有人举手,就意味着你们都理解了,没有问题,那老师就要提问你们了,要是被我问住了,你们可是要领罚的呦,所以抓紧时机赶紧问?

  生:“衡阳雁去无留意”为什么“雁去无留意”?

  师:有没有同学能帮助他呢?

  生:意思是衡阳的大雁向南方飞去,没有一点逗留的意思,这说明边塞天气极其寒冷,大雁都不愿意多逗留一会。

  师:回答得真棒,这里说明边塞的环境恶劣,气候极寒。

  生:“浊酒一杯家万里”中的“浊”我觉得可以改为“斟酌”的“酌”,因为,这个“酌”有“喝酒”的意思“小酌几杯”,在这里应该是“喝酒”

  师:这个问题有新意,有没有同学能够解释一下?(无人举手)我们这位同学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他的问题将同学们都问住了,那么老师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大家来听听看是否认可?古代的“浊酒”就是米酒,用米发酵做成的酒,也就是现在我们喝的醪糟,醪糟大家都见过,比较浑浊,所以形象的称之为“浊酒”最主要的是浊酒是老百姓们都能喝得起的酒,是最常见和普通的酒,在这里戍守边塞的.都是*民百姓,远离家乡在外征战,所以喝“浊酒”来聊以慰籍思乡之情。

  生:“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个典故中的主人公是谁?

  师:有没有那位同学可以博古通今的?

  生:是西汉时期的大将军窦宪,他率领部下抗击匈奴,追至燕然,在一块大石上记功而返。用来比喻建功立业。

  师:此处应该给他响起掌声(生鼓掌),他的知识面很广,可见*时是个爱看书的孩子。

  生:“羌管悠悠霜满地”怎么理解?

  师:这一句谁能够帮他解释?

  生:“羌管”是边塞特有的乐器,“悠悠”是指声音凄凉,“霜满地”是说秋天地上有霜。

  师:解释得很详尽精确,我觉得这里的“霜”除了点明了季节是秋季之外,是不是还暗含了月光如霜一般洒满边关呢,所以后文有“人不寐”大家认同吗?(生点头)

  生:“将军白发征夫泪”怎么翻译更合适呢?

  师:这个问题暗含了此句中的`一个修辞,哪位同学能够准确地翻译一下呢?

  生:这句用了互文修辞,应翻译为将士们都已生出了白发,留下了思乡的眼泪。

  师:真棒,翻译得很准确,那么生出了白发说明了什么,这“泪”缘何而起又为谁而落呢?

  生:白发说明战争时间之长,说明他们想家却不能回而发愁,愁白了头。

  师:说得真好,这白发因战争持续时间久而生,古诗中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可见战事持续时间长,为有家不能回而发愁,也为何时能打败敌军,怎样击退敌人而愁,更为不知何时才能归家而愁!

  生:眼泪因思念家乡而起为自己而流。

  师:如果没有战争,会不会有离别,会不会有思念,所以这眼泪因战争而起,为国为家为己而流!

  师总结:在大家的共同配合下这首词的大意我们梳理完了,下面我就这首诗提一些问题,检测一下大家是否已经全部理解。

  5、诗文分析:

  师:这首词中有一个字总体概括了作者所见边塞景物的特点,是哪个字?

  生:“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

  师:这“异”和中原相比得出的,那么这“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表现在“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早早就南飞了,说明天气很冷,入冬很快。

  师:有没有相关的诗句可以佐证呢?我们学过的一首描写边塞雪景的诗歌。

  生:“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这“异”还表现在“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塞特有的声音,有风吼,马嘶,号角,战鼓等等形成特有的边声。

  师:说的真好。“异”在“边声”

  生:“异”还表现在“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是一座古城,而且城门早早的就关闭了。

  师:城门关的早说明什么?是天黑的早吗?

  生:战事紧张,戒备森严。

  师:大家说的真好,将这首短短数字的词,解读出这么丰富的内涵。那么词的上片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写边塞的景。

  师:这景有何特点?

  生:渲染荒凉凄清,萧瑟的气氛

  师:说得真好,那词的下片主要写什么?、

  生:抒情,抒发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师:仅仅只有思乡吗?想家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生:战争还没有结束,没办法回家

  师:这种为了国家舍弃小家,有家不能回中又包含什么情感呢?

  生:爱国之情和无奈之情。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棒,这首诗就是作者借描写边塞不同于中原的景物描写来抒发将士们舍家卫国思乡却不得归的无奈之情。这首诗就在我们的大家的努力下解读完了。


渔家傲秋思教案(扩展3)

——渔家傲教案

渔家傲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渔家傲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家傲教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2、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词,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2、作者介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注释①中的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二)分析全词

  此时的范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

  1、分析词的上片

  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

  秋天。

  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来风景异“

  (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会有何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

  (2)“衡阳雁去无留意”

  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的阅读习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

  “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而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这是运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

  边声:指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

  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战争的混杂声音在安静、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够经常听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

  C、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

  孤城:孤寂的边城。

  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我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

  2、分析词的下片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

  (1)“浊酒一杯家万里”

  A、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

  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五、拓展学习

  在解析完整首词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三个字“渔家傲”,从词的结构来说,“渔家傲”是什么呢?

  词牌名。

  对,很好,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很显然,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相似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

  有。

  好,那我们就一起把它背诵出来吧。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很好,看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两部作品的区别之处。

  (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产生时间不同,词产生于晚唐,盛于宋;元曲产生于金元时期,盛于元。从风格上来看,词比较妩媚清丽,而小令则比较通俗易懂。

  (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意象来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象(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

  (3)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各自又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渔家傲》抒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情;

  《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作者都把他们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们才会被感染。我觉得,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只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的打动读者。

  同时,在比较阅读两篇相类似的文本时,同学们应该从“文体、内容、情感”,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异同点。

  六、课后作业

  那么,对于这两部作品的比较阅读就先到此为止,现在,全班同学再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最后,我来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1)背诵《渔家傲》;

  (2)从中选择一首扩写成现代,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300字左右。

渔家傲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渔家傲是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

  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

  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

  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

  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

  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学习生字:谩(màn) .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

  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

  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

  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

  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

  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合作探究: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

  明确: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

  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

  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

  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

  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

  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

  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

  会的妇女群中,这是很少见的。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

  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

  追求。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读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渔家傲教案3

  一、导入

  万绿丛中一点红,在学习了那么多诗词之后,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位宋朝的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生活美满。因此其前半生诗词多为小女儿的轻快明丽之作。比如这首回忆郊游玩耍的《如梦令》。

  靖康之变,金兵入侵中原,北宋*覆灭,李家也在政治上几次三番地受牵连,家道中落。尤其南渡后,其夫早逝,无依无靠,过着漂泊辗转的生活,因此其后期诗词多为伤感哀愁之作。比如这首写于李清照晚年,寄人篱下时写就的《声声慢》。

  所以,我觉得李清照就像一朵胭脂雪,她原本独特又充满女儿家的灵性,但后来却因命途多舛,凝成一朵清冷孤苦的雪花。

  这首词写于作者南渡后,建炎四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作者此时年事已高,但仍在梦中忆及,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二、读词,感受其韵律

  全班齐读,正音,解释部分词词义。

  接下来,我们先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三、小组任务

  (一)围绕问题讨论:“易安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海天一色图——壮美)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其画面如此气势磅礴,读的时候要将那种波澜壮阔表现出来,重点突出“接”“连”“千帆”,停顿突出,延长突出。)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天帝殷勤探问图——喜悦)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情感是受宠若惊,而又十分欣喜,“帝所”是其向往之所,要重点突出,“殷勤”这样的态度久违了,十分高兴,要突出。)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答天帝言——悲愤)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嗟”是作者惆怅的感慨,心情一下子低落了,要读的缓慢,“谩”是心中的愤懑的宣泄,要读的慷慨激昂!)

  4、看到了梦中的三山。(梦归三山——逍遥)

  她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想要去三山,是因为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读时应像李白一样洒脱自然)

  四、再读,体会情感变化

  自由读,再感受情感变化。

  花式朗读(做ppt)

  五、小结

  在你们的朗读声里,我似乎听见易安这一朵胭脂雪沉沉睡去,她乘着风飘啊荡啊,时而高飞,时而低旋,终于落归了梦中的三山。

  板书:

  梦

  海天一色图——壮美

  殷勤的天帝——喜悦

  答天帝言——悲愤

  梦归三山——逍遥

渔家傲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渔家傲是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学习生字:谩(màn).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合作探究: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明确: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这是很少见的。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读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渔家傲教案5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二、故事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三、理解诗义注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

  ⑵星河:银河。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

  ⑸殷勤:情意恳切。

  ⑹嗟(jiē),慨叹、慨叹。

  ⑺谩:同“漫”空、徒然。

  ⑻九万里风鹏正举: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举:高飞。

  ⑼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10)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的仙山。译文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四、古诗赏析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词一开头,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蓬舟”,谓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五、课文主题

  这首词剪裁巧妙,典故信手拈来,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意境雄奇,气势恢宏。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渔家傲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步骤:

  【了文体,晓背景】

  1、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读词文,明词意】

  1、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

  1、品词的上阕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随后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围攻延州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守,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关键时刻,范仲淹主动请缨,以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镇此军事要塞,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西部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对边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到来之后,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迅速改变了边军腐败的局面,军心为之一振,边民们都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日夜加紧训练,整肃军队的同时,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边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边塞防线,又使延州大批流亡无着的羌汉民众相继归业,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备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岭山北麓,沿河之滨,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称为范公井,而且还在嘉岭山顶,修建了瞭望台,在石壁上凿刻了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几个大字,以示镇守边关的雄心,这一系列巩固边防之措施,快速扭转了战争颓丧的局势。

  整个上阕主要是写景,景物总体的特点是“异”,“异”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作者的所在地,当时的延州,是西北边地,是防御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的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陆大不相同的风光,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是候鸟,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飞向南方过冬。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就有这种记载,“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风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此时更是触景生情,塞外的气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奋力飞去,毫无留恋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难通,无法传递消息,所以一到秋天,边境就是一片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的边声,是指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风声,雨声,人声,马嘶,种。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悲凉,凄婉,四面回荡。

  “千嶂里”描绘出延州处在层层山岭环抱之中的画面,长烟落日,就使人联想到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了塞外雄奇壮阔的风光,

  “孤城闭”三个字,立刻让人感受到这种在充满了肃杀之气战地前沿,戒备森严,隐隐流露出边境的紧张气氛。

  2、品词的下阕

  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以笛声来渲染出征战士的思乡之情,苍凉的边塞,对戍守的将士来说,真是欲留不忍,欲归不能,而沉浸在思乡的悲哀之中,

  “浊酒一杯家万里“,时近黄昏,城门早已紧闭,白发老将喝着浊酒,真是凄清孤寂,没有身临其境的人,真是很难品出其中的滋味,这里的一杯与万里,紧密的相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而作者内心的忧虑,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为边镇的守将,又怎么能只眷恋于家人乡亲,而忘记国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位边镇守将战功未立,敌人未灭,何以报国,所以又流露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里词人以借古书怀的手法,引用东汉将领窦宪追击北单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两汉时代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聚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公元*夏天,窦宪、耿秉率大军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展开战斗,大胜敌军。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获败军不计其数,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受命中护军班固刻石记功,由于国难家仇交织萦绕,作者是彻夜难眠,在这个时候耳听得羌笛悠扬,眼见霜落满地,更使人感到悲壮而又苍凉,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浓郁的抑愤中,表达了将士们的沉重心声,北宋的戍边将士,终年累月转战在荒漠的边疆,战争之残忍,生活之艰辛,使将军*添白发,士卒热泪纵横,读了以后真让人,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声望及文学造诣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时候,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当秀才的时候,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有一次被贬了之后,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范仲淹,并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做乌鸦不祥的叫声,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灵乌赋》,回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这也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继续,但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带病赴颍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长逝,范仲淹死讯传开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的为他建祠画像,人们来到祠堂,象死去亲人一样的痛哭哀悼。

  据历史资料记载,范仲淹在戍边期间,写下了一组渔家傲的词,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来开头,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几首都散失了,只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留传了下来,这首词开阔了词的境界,是词风上的一大变化,我们知道,词从五代后唐以来,追求旖丽香艳,表现范围十分的狭窄,而范仲淹的渔家傲摆脱了旧有词风的束缚,继承了唐朝边塞诗派雄浑豪放的传统,把描写范围扩展到了边塞的战斗生活,为北宋词坛孕育了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词派打下了基础。

渔家傲教案7

  一、教学设想:

  《渔家傲》选自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渔家傲》却是她的一篇豪放之作。本节课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体会,教师抓住此词中“梦”事展开教学,以李清照的一生为纵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层层展开,循序渐进。并将李清照其他词作与《渔家傲》进行对比,在朗读中感悟婉约与豪放词风的区别,引导学生体会该词的情感,了解李清照传奇的一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宋词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诵读体会,学生感知宋词婉约派、豪放派的不同风格特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领会李清照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慨。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不同风格。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宋词。

  对比诵读《醉花阴》《渔家傲》,体会词风不同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学生谈读后的感受。

  明确:《醉花阴》表达了词人诗酒自娱的闲话,暗香盈袖的浪浸,明丽而继绵的甜蜜哀愁。

  《渔家傲》表达了词人豪迈的气度,阔大的形象,雄奇的志愿。

  介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特点。

  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不是一种写作风格,正如“大江东去”苏轼,也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柔情,李清照亦有着刚柔相济的美。我们进一步学习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别具一格的豪放词《渔家傲》。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清照。

  (二)、读通顺。

  1、感知内容

  2、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3、读出节奏

  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三)、读梦事

  1、读梦

  明确:《渔家傲》记梦之作。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细读词作,勾画梦事的动词。接”、“连”二字把重重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转”,“舞“两字,则书词人在风浪联题加人适当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词中最能触动你的画面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2、品梦

  再读品梦。

  用典引用贴切自然。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水击三千里,抟扶据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李清照通过这首词要表达什么?

  明确:此时的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她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优愁中有愤懑,感伤有倔强,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正如梁启超对此词曾指出:“此似苏辛派,”

  3、释梦

  悟归情:领悟主旨思考:词人要归何处?为什么要归哪里?

  (四)读出情。

  读《如梦令》读《醉花阴》《声声慢》

  明确:

  (1)她生于书香门第,这个待字闺中的少女,羞涩调皮,聪敏率性。

  (2)她与赵明诚结为夫妻,弹唱出一曲高山流水的琴瑟和鸣,纵使哀愁也是那般轻柔。

  (3)49岁的丈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后改嫁的遇人不淑,被诬陷的牢狱之灾,时光在她的意念中度日如年的停滞了。随者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之中,但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大事。体味着宋代士大夫共同的时代悲哀。留下了:“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句和这首豪迈之词《渔家傲》。

  再读: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浪漫与豪迈!

  (五)作业布置:1、背诵这首词。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或者其他词人及其作品,收集整理一些你喜欢的宋词。

渔家傲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意象,来分析意境,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宋词的兴趣,掌握诵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抓景物,析意境,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2、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边塞诗的名篇:《渔家傲》。

  二、知人论世

  1、这首词的作者是——范仲淹。所谓“知人论世”,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范仲淹。

  2、(出示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其中的两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他的词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风流人物”。

  了解了范仲淹,下面我们就要来诵读这首词了!还记得我们的三步读诗法吗?

  三、倾情诵读

  (一)出示:三步读诗法

  1、整体感知,字正腔圆地读,

  2、理解词意,有板有眼地读。

  3、赏析品悟,有情有味地读。

  (二)诵读第一步:整体感知,字正腔圆地读

  1、字正腔圆——字音准确、清晰、响亮,腔调圆润、饱满、婉转。

  2、初读此词,你知道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什么吗?(板书: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3、男女生分读。注意字正腔圆。

  (三)诵读第二步:理解词意,有板有眼地读

  1、有板有眼——把握节奏、韵律、轻重缓急等。

  2、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词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同桌讨论讨论,也可以问问老师。

  3、指名说说上下阕的意思。

  4、指导有板有眼地读。

  (四)诵读第三步:赏析品味,有情有味地读。

  1、抓景物,析意境(赏析上片)

  (1)请学生读上片,其他学生思考:上阕中哪个字是关键,也就是上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板书:异

  (2)“异”在何处?再读上片,画出词中描写的景物。

  (3)请你再读读上片,关注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能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来比较比较边塞秋景与江南秋景有何不同吗?

  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或者说上片的写景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5)这样的景物和下片抒情有什么联系呢?

  插入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不但不敢入侵,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2、品情感(赏析下片)

  (1)诗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面?

  明确:泪

  (2)将士们流下的是什么样的泪?这一“泪”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3)这些情感体现在哪些诗句中?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全诗核心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范仲淹心中,大丈夫就应该像窦宪一样“北击匈奴,去塞三千余里,刻石记功。”就应该像霍去病一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就是他为什么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原因。齐读下片。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有着满腔爱国情怀却壮志未酬的词人又何止范仲淹一人!

  六、课堂小结

  一曲《渔家傲》唱出了范仲淹的思乡报国,唱出了他的无奈与悲伤,也写出了他的壮志未酬,更让我们知道了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不完的情怀,写不尽的思乡,让我们再次吟诵他的这首《渔家傲》,希望范仲淹那伟大的人格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位*人!

渔家傲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抓住词中意象,发挥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2、能力目标:结合时代背景,品析关键词句,探究词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掌握意象、品词句、品析诗词情感的方法;通过拓展阅读,了解李清照词作风格及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浪漫的意境;探究词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教学难点:抓住词中意象,发挥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心中有没有住着一个女神?她是谁?她为什么是你心中的女神?老师心中也有一个女神,她就是李清照,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谈女神。)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这是后人根据她在诗词中流露出的神韵,想象着她的美好样子。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北宋灭亡,李清照流亡到南方,丈夫去世,漂泊无依。曾跟随皇帝海上逃难,历尽风涛之险。

  李清照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清丽明快。如:《如梦令》。后期变为凄凉悲痛。如:《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称“易安体”,她位居婉约派之首,她的《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今天我们来读她的作品《渔家傲》,这是一首词。什么是词,谁来介绍?学生回答。

  (二)了解“词”

  词,又称长短句,隋唐兴起,宋代进入全盛,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仄上都有规定。

  (三)诵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感受词的音韵美。

  2、读准节奏和韵律。

  3、读懂词意。

  星河:银河。

  殷勤:情意恳切。报:回答。

  嗟:叹息。

  谩:同“漫”,空,徒然。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四)细读入梦

  1、注解提示了我们这首词是记梦之作,那么梦中有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注意说的时候,尽量添加上修饰语。

  总结:这些景和物融合在一起,给你的感觉是?(奇特,富有想象力。)这样的画面绝不是在人间,像是在仙境。

  2、在词中最能带给我们梦幻般感觉的句子是哪几句?你能描绘出来吗?

  ①提示:发挥想象,补充恰当的修饰语,多用四字短语,尽量使用修辞手法。

  ②小组交流、展示。

  例:“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茫茫的天空堆起团团白云,流动的云山就像奔涌的波涛,水面上袅袅晨雾缓缓升起,天地之间云雾缭绕。一阵狂风吹来,云雾飘散而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闪闪的星辰,似乎是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小结: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水天相接、茫茫无际。天上的银河似要转动,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奇特,带给我们如梦如幻般的感觉。

  ③朗读,想象美妙仙境。

  3、刚才我们在词中找到的景和物在诗词中叫做意象,它们不但营造意境,还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品读悟梦

  合作探究: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来分析。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舞”字不仅写海上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的情景。也是写天上千姿万态的星星。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传达了作者奔波之时的感受。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殷勤”为情意恳切之意,在词人的梦里天帝是和蔼可亲,*易近人的,在现实中的帝王

  是怎样的呢?(1129年9月,金兵南侵,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追随皇上的路线开始逃难。高宗皇帝从建康出逃,一直漂泊在海上。李清照,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始终没有追上。1130年,皇上看到

  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驱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更感到无限失望。)从此句,我们可读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路长”、“日暮”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也是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达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怀才不遇,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国难当头,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

  三、课堂练习

  下片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我报路长皆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四、课堂小结

  词人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浪漫仙境,表达了怀才不遇和国难当头,身逢乱世,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但结尾运用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虽遭磨难,依然寻觅幸福,向往自由、光明、美好的情感。语言豪迈,格调雄奇,是李清照词作中最为独特的一首。

  五、布置作业

  课外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一剪梅》《声声慢》等。

渔家傲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2、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

  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宋词的天空中,群星璀璨,但被文学史上称为一代词宗的只有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渔家傲》

  PPT出示课题

  学习诗词,我们多是从哪入手?诵读!当代文人朱自清也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诵读里。”在天上那一半我们是抓不住的,诗无达诂!因此我们要抓住诵读的那一半。古人欣赏诗词也常说“因声求气”,因:依靠、凭借、通过,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贴近李清照。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就是我们课堂的方向,诵读是我们抵达目标的途径,请大家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知事

  1、自读:读准字音。重点:嗟转

  2、齐读:读准停顿。

  学生齐诵————先自评、教师评价

  教师提示:略显*淡。说话的停顿完全用自然地语言节奏,读诗词却必须带几分形式化的音乐节奏,体现诗词作为歌的一面。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听准节奏,思考: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内容?

  3、听读:(播放录音)

  重点:九万里风/鹏正举

  学生回答听到的内容:梦境、两个人的对话等

  朗诵无论是节奏,还是在情感起伏变化上都处理的比较细腻,让我们沉醉。

  你们认真倾听的态度更令人欣喜,这份认真将是我们领略李清照风采的最好姿态。请同学们再次读词,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写出梦的内容(学生写),然后说给大家听。

  4、默读:熟知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风)无数舟船破浪前进,(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只觉得)天河都要旋转起来了。(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灵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说,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我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大风正起,我就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舟吹到海上的神山上去吧。

  你们的回答体现了你们认真的态度,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梦)如果用一句话呢?

  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天帝:问/归/何处?(板书)

  诗人:报/去/三山(板书)

  梦是人心中最真实的折射,你们李清照的这场梦又折射出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去读词。请拿起笔用批注阅读的方法,写一写你读到李清照,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四)品读:知情(批注阅读,合作探究)

  思考:说说你读到的李清照?

  请圈划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关键词,用如下格式:

  我从________这一句中(这个词)读到了一位________的李清照。

  学生谈论交流回答

  教师归纳

  在同学们的赏析里,我们看到李清照她满心的苦闷,渴盼知音。渴盼聆听,渴盼帮助!

  因为此时李清照正颠簸在逃难的人群里,她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驱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感到无限失望。

  但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弱女子,她伟大之处就在于:即使在痛苦与失意中,仍然保有男儿一般永不屈服的自我!

  它借助《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种大鹏起飞的浩大声势,表达自己的有壮举。并隐括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达自己不停求索的情怀。

  我们把文学创作中这种引用古籍中的古诗或词句,丰富而含蓄的表达内容和思想的修辞方法叫做“用典”,这些典故恰恰体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不屈与倔强。这是次灵魂,请大家用诵读去体会。

  请各小组设计自己的诵读并展示给大家

  (五)赏读:知志

  1、小组组织朗读,并展示。

  2、师总结指导朗读。

  起句所写景雄阔宏大,浩淼梦幻,语速要慢,起句要高昂,尾音要延长;天帝问询情意恳切,“归何处”要亲切,要轻一些;

  下片我的回答:前两句情感基调较低,“谩”字中有无奈,有悲愤,要重读;“九万里风鹏正举”述说自己要有壮举,声调要高起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诗人的心之所归,一定高昂且坚定!

  齐读

  (六)比读:知人

  人们说李清照是半生阳光半生冷,她出生在书香门第,年少时无拘无束,聪敏率性。成家后,夫妻志同道合,鉴古玩,品美酒,赏佳景,琴瑟和鸣,温暖幸福。

  但随着丈夫的离世,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中,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之事,思公卿之责,慷慨写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七)结语:

  历经磨难,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它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这忧愁中有愤懑,感伤中有倔强,柔韧中有坚毅,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她挺起腰身,直面惨烈的世道,站在人生归途(板书)的十字路口,她依然选择自由与安宁(板书)

  这是人生的至善之境,又是人生上下求索的坚毅追求!

  读词,读到最后,不仅懂了作者,也是在读我们自己!

渔家傲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生*及写作背景,背诵本词。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教法:

  1、诵读法2、讨论法3提问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想想有哪些词人的作品是以清丽婉约著称的,总结;柳永、秦观、欧阳修、李清照、李煜等,这些作者的词作是否都一贯秉承宛转柔美的写作风格呢?显然并非如此,婉约派词人也可以作出豪放雄伟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赏析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一首与之以往风格大为不同的词作《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二)教学新课

  1、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诵,要求学生听的过程中注意字音字形标注不懂的字词,注意语句的节奏,停顿和感情。

  2、学生齐声朗读本词,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读准节奏。

  3、写作背景:“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地度过了晚年。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4、结合课件梳理出文章生字词,弄通文义,教师对疑难词句进行指导

  5、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梦)

  6、词人做梦梦见了什么呢?用文中原文回答(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7、这种景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读前面一句两遍后后感悟(瑰丽雄奇、辽阔壮美、气势磅礴)(一片烟波浩渺的海上,天与云与海浑茫难辨,海上的船只颠簸,这种动态犹如海船舞蹈起来,坐在这样的船只中,自然看到天上的星河也似乎在转动,作者用天、云涛、星河、千帆这些壮阔的景物构成了一副气势雄奇的海天相接图,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8、在这种迷蒙虚幻的景象之中,作者仿佛进入了什么地方呢?我们一起朗读词中第二句(仿佛梦魂归帝所,一缕梦魂仿佛升入了天宫)

  9、在天国见到了谁?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见到了天帝,他态度温和,关心民疾。殷勤问我归何处虽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了深厚的感情,结合词人自身及整个宋朝百姓的遭遇,当世正是靖康之变之后,人间的皇帝徽钦二宗都被金兵掳去了,宋高宗也是偏安一隅,自身难保,更不可能来关心人民的遭遇。此时却有天帝来亲切问话,使词人感到温暖。)

  10、词人面对天帝的问话有什么样的回答呢?大家一起来朗诵词人的回答,感悟词人的内心(学生齐读“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感受到词人迷茫不知所措,人生过半却有才不能施展,一个“谩”字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跃然纸上,而自然也有对当世国家危难的现实不满)

  11、面对残酷的现实,自身飘零的身世,作者是否就消极沉沦了呢?(生答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到词人没有消极沉沦呢?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并提问,作者在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学生回答是豪迈的。

  12、为什么作者会一转而变为豪迈磅礴的词调呢?结合当世的历史大事件我们来分析一下,当世有一位名垂千古的大英雄和作者同处一个时代,在1130年取得了抗金大捷,正好和作者写此词的时间接近,大家知道是哪位英雄吗?学生回答岳飞。师说正是岳飞这位民族英雄,在词人写作本词的期间取得了抗金的牛头山大捷,收复了失地,词人受到鼓舞,在词中暗中赞叹了岳飞,大家可以找出来是哪句吗?提示岳飞的字为鹏举,和文中的哪句相照应呢?生答“九万里风鹏正举”。

  13、大鹏展翅高飞,词人又怎么表达自己的愿望呢,请同学们一起读词中最后一句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学生齐读这句。教师:作者希望风不要停,这样就能使大鹏飞的更高更远,也就意喻了希望岳飞能打败金兵获得更大的胜利,从而收复国土,而词人自身所在的人生之舟也能到达一个理想的彼岸,过上理想中的生活。这里是作者对理想的追求。若是词人是一名男儿,定会和岳飞一道保家卫国抗金擒

  胡,这在词人的其他词作中有表露,PPT展示李清照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学生齐读这两句诗词,读出作者视死如归、捐躯报国的壮烈情怀。

  14、作者作为当时的婉约派大词人,能写出如此豪迈雄奇的词作实数稀有,词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也可见一斑,那么在同时期岳飞也有一首名垂千古的的词作《满江红》,抒发了保家卫国及壮志难酬的强烈悲愤情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展示岳飞《满江红》,并由学生朗诵。

  15、同学们再一起来诵读一遍《渔家傲》,将词作的豪迈浪漫之情读出来

  六、教学总结:

  本文用豪迈雄奇的笔墨,描绘了梦中海天相接及梦回天宫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怀才不遇的慨叹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岳飞抗金大捷的赞叹和对收复失地的期望。

  七、板书设计:

  渔家傲

渔家傲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渔家傲”是什么?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九、课堂练习


渔家傲秋思教案(扩展4)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唔呼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注释:

  ①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②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③衡阳雁去:“雁去衡阳”的倒语,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为止。④边声:指各种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⑤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⑥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⑦长烟:荒漠上的烟。⑧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89),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⑨羌(qiā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赏析1: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赏析2: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渔家傲秋思教案(扩展5)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菁选3篇)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范仲淹,背诵并默写本词。

  2、理解词的意境和主题。

  3、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整体感知:

  1、渔家傲,词牌名,属小令,分上下阕。本词是一首边塞词。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3、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细读品味:

  1、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1)、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

  (2)、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视觉上悲凉)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1)、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2)、燕然未勒归无计——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3)、羌管悠悠霜满地——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四、教师小结: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的景物的描写和作者情怀的抒写,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六、板书设计:

  渔家傲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乡忧国,孤独愁苦。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语文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之《渔家傲》。

  【教学简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教学设想】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李白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2、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3、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五、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剪梅》写闺情幽怨,它是清新、含蓄、缠绵的。而《渔家傲》则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渔家傲秋思教案(扩展6)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2篇)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1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融的艺术境界。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2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赏析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融的艺术境界。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渔家傲秋思教案(扩展7)

——渔家傲语文课件

渔家傲语文课件1

  教材分析

  《渔家傲》是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

  2.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重点

  体会词作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猜猜她是谁

  她是一位将婉约词风推向极致的杰出作家,一位人生经历千回百转跌宕起伏的传奇女性,传世佳作虽仅有几十篇,却拥有“一代词宗”的美誉……(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李清照轶事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是*最有成就的女词人。清照天生聪明,又出生在书香门第,故年幼即通文艺。二十一岁嫁给胡州太守赵明诚。明诚也能赋诗填词,夫妻感情甚佳。结婚不久,明诚出游,清照重阳节作了《醉花阴》词寄给明诚。明诚自愧不如,但不肯甘拜下风。于是他三天三夜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作了五十首词,和清照的词放在一起给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赏玩了半天,说:“只三句绝佳。”明诚忙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正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设计意图:以清照的才学激发学生深入了解她的欲望)

  二.目标展示

  1.反复诵读,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2.了解李清照及其作品。

  三.检查预习

  1.查资料,了解作者经历及本词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3.结合课下注释通译全词。

  4.搜集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师生交流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备受打击,从此,她只身漂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词风。

  2.初读——感知词之美

  学习生字:谩(màn)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3.细读——理解词之意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品读——领略词之韵

  1.从炼字角度赏析词中“接”“连”。

  2.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4.归纳本词主旨。

  明确:

  1.“接”“连”二字将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组合在一起,形成浑茫无际的境界。

  2.运用典故,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黑暗的社会。风千万别停息,把她的小舟吹到仙山去,在那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体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3.虽然她有才华,有理想,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施展,找不到出路。她梦想仙境,表现她对有战乱、杀戮、欺诈、孤独的黑暗现实的不满。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表现她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4.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五.拓展提升: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夏日绝句》《武陵春》《醉花阴》等词,教师根据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内容写一篇随笔,让学生对李清照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教师随笔:少女的你,无拘无束,游山玩水。父亲视你如掌上明珠,随着你性子,依着你愿望。当你踏遍济南的大街小巷之后,你才在母亲责怪的目光里,坐下来,读书,弹琴,挥毫。才情被点发,诗意被诱引。十六岁那年,秀笔一抖,《如梦令》便流传千古。

  幸福接踵而至,与丈夫志同道合,鉴古玩,品美酒,赏佳景。但金军的铁蹄踏碎了你的美梦。曾经的举案齐眉,曾经的身后依偎,在那一刻全然倾覆。北宋的江山摇摇欲坠,你淹没在千万逃难人流里。你与丈夫辛苦经营的古玩,一半被毁,一半跟随。辗转,飘零,丈夫的病躯抵挡不住暑热的侵蚀,舍你而去,只留下柔弱的你。不再执手,不再对视,不再相诉,你的世界坍塌摧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家破之日亦是国难之时,柔韧中带着坚毅,你挺起腰身,直面惨烈的世道,徘徊在项羽自刎的乌江边,回想着千年前那场拼杀,为英雄的末路高唱挽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晚年的你没有停下追求幸福的脚步。当你看透张汝舟的真面目后,毅然决然地离婚!这无疑是挑战男人的权威,挑战整个封建制度。惊世也好,害俗也罢。你决心要为天下不幸的女子树立榜样,你如一道闪电,一声惊雷。告诉世人:世界不该全由男性主宰,天*该向女子倾斜!你颠覆了世俗的世界,你扭转了性别的空间。

  你是华丽的诗篇,绚丽;你是天空的白云,渺远;你是奇异的花朵,芬芳。你散发着青春、喷发着激情、弥漫着忧伤的诗篇将永伴世人。您是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是*词坛上永恒的丰碑!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并默写在作业本上。

  2、延伸作业:课外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诗词,比较作者不同人生阶段诗词的创作风格及表达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