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驻村干部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
驻村干部事迹材料
2005 年以来, 各级每年派出 72 个工作组 216 人进驻全市 101 个贫困村,其中省工作组驻村 2 个、 6 人, 清远市工作组驻村 24 个、 72 人, **市工作组驻村 46 个、 138 人。
三年来, 广大驻村干部肩负组织重托, 在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 紧紧围绕工作主题, 当"村官"、 谋"村政"、 助发展、 办实事, 加强农 村基层组织建设, 促进了农村的和谐发展, 赢得了 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好评。
三年来, 三个批次的驻村干部为农村排查解决相对突出问题 1248 宗;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2587 件, 扶持资金 730 万元; 投入资金 2863 万元, 帮助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 164 个, 成功使 64 个贫困村的集体收入达到了 3万元以上。
一、 精心组织, 群策群力, 下基层驻农村工作顺利推进
1、 建立机构, 加强领导
一是建立工作机构, 加强协调指导。
市委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组织部长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由组织部分管组织的副部长任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负责面上的协调指导工作。
各镇(街道)
党委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领导小组组长由书记担任。二是强化责任落实, 提供领导保障。
在驻村工作上, 我们要求各镇 (街道)、各挂钩单位主要领导带头抓、 亲自抓、 负总责; 分管领导具体抓、 深入抓;班子成员共同抓。
形成一级抓一级, 一级带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市委建立了党员领导干部下基层驻农村联系点制度,通过制度以点带面推动工作。
同时为加强对驻村干部的管理, 以镇(街道)为单位成立市直单位干部驻村工作队, 队长由市直(驻英)
挂钩联系牵头单位的副职担任, 形成了"干部驻点抓、 单位作后盾、 领导负总责"的工作格局, 为驻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 强有力的领导保障。
三年来, 清远市领导深入到挂钩点 627 次, 其中党政一把手到挂钩点 285 次; **市领导深入挂钩点 797 次, 其中党政一把手到挂钩点 353 次; **市直单位领导轮流进驻挂点 2221 人次。
2、 严格制度, 规范管理
市委基层办制定了 《"十百千万"驻村干部工作职责》 和《"十百千万"驻村干部工作制度》, 明确驻村工作职责和规范驻村队员的行为, 同时还制定了《**市"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量化考核办法 (试行)》,对驻村工作进行考核评比。
另外, 为加强自身管理, 各工作队(组)
也根据实际制定了工作制度, 以严格的纪律来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如:
驻东华镇的工作队就制定了严格自律, 不涉黄赌; 有事请假, 不搞"走读"; 身心俱下, 自觉"三同"等八项要求; 驻**口镇的工作队则制定了 学习交流和汇报制度, 规定全体队员每十天集中学习交流一次, 每半月向各自单位领导汇报工作情况一次。
3、 广泛宣传, 营造氛围
从开展驻村工作起, **电视新闻就专门设立了 "**市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专栏", "固本强基情况简报"也设立了 "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专题, 在全市营造起了 良好的氛围。
各个批次的驻村工作队
进村后, 均召开了村"两委"会议、 党员大会和村民小组长会议, 向广大干部群众传达了省、 市有关"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的精神, 并就驻村工作的重点、 基本任务、 目标要求和做法以及各个年度的工作主题进行广泛宣传, 为驻村工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为全面推进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4、 深入调研, 找准思路
三个批次的工作队(组)
进驻到村后, 不辞劳苦、 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投入工作。
通过召开"三个会"和进村入户走访群众等方式, 就所驻村的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情况、 村集体经济收入状况、 "两委"班子配备情况、 村务公开情况、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 可开发资源状况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各工作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并会同当地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研究并制定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具体的帮扶方案, 使驻村工作思路明确,干有方向。
如驻东华镇东升村第一批工作组通过调研, 撰写了 一份 9000多字的调查报告, 既具体又全面, 指导性很强。
三年来, 三个批次的驻村干部走访群众 59602 户
[1] [2] , 召开座谈会 2345 次。
5、 做好交接, 确保连贯
一是做到严格把关。
市直各单位、 各镇街把一批政治素质好, 作风扎实, 事业心、 责任感强的年轻干部选派为驻村干部。
二是认真部署。
各年度全市召开驻村 工作总结动员会后, 市直各单位对安排下基层驻农村的干部进行动员, 统
一思想, 鼓舞斗志, 使第二、 第三批驻村干部的工作交接能够充分衔接。三是做好交接。
按照"先进后出"的原则, 组织下一次批的驻村干部与上一批次的驻村干部进行交接, 确保驻村工作有序连贯, 顺利开展。
6、 加强督查, 把握进度
市委分管领导和市委基层办的同志经常深入基层调查, 加强分类指导, 对开局良好的, 指导其稳步深入推进; 对工作开展不好的, 帮助研究解决的办法; 对打不开局面的, 进行重点帮助。
市委基层办通过加强督促检查, 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 经常向派出单位反馈驻村干部的工作表现。
对驻点工作不到位, 驻村工作不得力, 问题没有解决, 群众不满意的,予以通报批评, 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 紧扣主题, 狠抓落实, 下基层驻农村工作成效显著
1、 通过"抓班子, 强队伍", 加强了基层组织的建设。
一是抓班子。
在 2005 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 全市驻村干部认真当好"五员"(调研员、 宣传员、 考察员、 调解员、 监督员) ,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围绕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 建设一支好的党员干部队伍这一主题, 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村"两委"成员标准条件, 指导和协助驻点村完成村"两委"的换届选举工作, 选好配强了村领导班子, 切实增强了村班子的凝聚力、 战斗力和创造力, 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我市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取得"七高两低"(即党员和群众的参选率高、 "两委"干部当选的得票率高、 "两委"干部的交叉任职率高、 村干部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两委"班子一次性成功选举率高、 "两委"成员的连任率高、 党委建议人选的当选率高, 上访案件数低、
选举成本明显降低)
的良好效果, 获得圆满成功, 这些成绩与第一批驻村干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二是强队伍。
一方面, 抓好党员的教育。
第二批工作组充分利用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指导基层干部和党员进行"三个代表"和"理想、 责任、能力、 形象"教育, 增强农村基层党员的宗旨观念、 政策观念、 法制观念和发展观念, 增强责任意识, 使他们带头执行上级各项方针政策, 带头遵纪守法, 带领群众加快发展,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树立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 艰苦奋斗、 干净干事的良好形象, 全面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素质,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另一方面, 稳定了农村党员队伍。
我市通过各工作组的"三查"工作, 在进行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 《意见》 的出台建立了**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使全市各类老党员和困难党员"老有所补"、 "困有所扶"、 "优有所奖"。《意见》 的出台受到省和清远市委的高度关注, 并得到了充分肯定和经验推广, 使我市党建工作又呈现出一大亮点, 当中凝聚了全市驻村干部的劳动和智慧。
同时, 大力发展农村党员。
各个批次的工作队积极帮助村党组织健全和落实党员发展制度, 加大发展优秀农村青年入党的工作力度, 切实改变一些地方党员队伍老化、 能力弱化状况。
如驻东华镇塘下村工作组积极协助党支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重点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农村青年, 发展了 3 名党员; 驻廊步村工作组与村党支部一起, 吸收了 2 名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
三年来, 全市各选派工作组结合各村实际, 指导、 支持村委工作, 共发展了 1898 名农村党员, 充实和壮大了 农村基层党员队伍。
2、 通过"筹资金, 上项目", 解决了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修路送船解决"行路难"。
如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驻沙口镇洲西村工作组筹集资金 200 多万元为洲西村铺设了 一条水泥路(该路长 6公里、 宽 6 米)。
我市政法系统驻**镇太平村、 团结村工作组, 筹集资金211 万元修建**镇至太平村、 团结村公路, 两路段全长 24 公里, 目前已完成了 5. 2 公里的铺设。
我市驻大站镇大塘村工作组, 筹集资金 2. 6 万元建设该村北江渡口, 同时与村委一起通过多种渠道筹资 7. 85 万元购买了 一艘 48 座渡船, 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
我市驻东华镇塘下村工作组投入资金 2 万元, 铺好了 江狮公路至村委的水泥路。
清远市驻黄花镇岩背工作组大力帮助驻村向上级申请 105 万元的公路建设资金。
驻西牛镇工作队积极协调各方, 筹措资金 94 万元修建水泥公路。
二是多管齐下解决"读书难"。
驻村干部通过各种途径扶持当地教育, 并积极组织当地失业青年进行科技培训, 推荐他们就业, 组织有关农业专家给农户、 专业户作技术指导和授课等。
如驻黄花镇放板村的华师大工作组, 充分发挥华师大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支持当地教育, 一方面购置了 300 套课桌椅和有关教学设备赠送给小学, 出资维修**小学课室,加装屋顶明窗, 更换黑板, 改善其教学条件; 另一方面, 组织对口扶持部分贫困生, 并定期派出学校教师到驻点村指导教育工作和培训当地教师。清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驻我市横石水新星村工作组则利用本单位优势,特批 10 个指标给驻地人均收入在 1500 元以下的贫困户子女免费入读技工学校, 并推荐就业, 并积极动员愿意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参加培训, 力争做到"培训就业一人, 脱贫一户, 带富全村"。
驻**口镇连樟村工作组多渠道
筹集资金 40 万元, 为驻村兴建桥梁 2 座, 创立教育基金, 发展会员近 300人, 筹集基金 30 万元。
三是兴办实业解决"增收难"。
各工作组以发展驻村经济为己任, 按照"宜农则农、 宜商则商、 宜工则工"的原则, 大力发展既可富村又可富民的"造血型"项目, 增加村集体收入。
省核工业地质局驻东华镇东升工作组努力探索增加村集体收入的新路子, 投入资金 25 万元, 在佛山市三水区购买商铺一间, 产权归东升村所有, 东升村每年可收取铺租 3. 05 万元,为驻村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经济支持。
清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驻横石水镇新星村工作组多渠道帮助驻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投入 10 万元支持新星村建设农贸批发商铺, 该商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租金收入 2. 8 万元。
驻青塘镇青北村工作组多方筹资 15 万元入股电站, 村委会自 2007 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可获得 3 万元的分红, 第六年至第十年每年 2 万元, 加上其他收入, 青北村的年收入已超过 3 万元。
在驻村工作组的大力帮扶下, 我市已有 64 个贫困村的年集体收入达到了 3 万元以上。
四是招商引资解决"发展难"。
清远市林业局驻黄岗村工作组成功引进新西兰牧业局投资 2500 万元兴建良种牛养殖场, 给黄岗村带来了 多层次的实惠, 为村集体和当地群众创造了长效的经济收入, 被称为发展当地经济的拓荒牛。
驻望埠镇工作队为莲塘村引进了一个投资 3000 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 在庵山村田心坡头建设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 为驻村带来 3万元以上的年纯收入。
五是千方百计解决"用水难"。
如华师大驻黄花镇放板村工作组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40 万元, 为村民引来自来水, 解决了村民长期食水难的问
题, 还支持村委会近 3 万元, 对水利设施进行维修, 改善了 生产条件。
省核工业地质局驻东升村工作组投入近万元, 清理了 引水渠的淤泥, 修复了堤坝的 4 处水毁的地方, 保证了群众的正常生产。
六是送医送药解决"看病难"。
市卫生监督所组织了 义诊队, 深入农村为群众提供咨询和免费看病, 并对村卫生站的负责人进行了 业务培训。清远市人民医院发挥单位优势, 免费送医送药到黎沙村, 并为乡 村医生提供进修培训, 提高技术水平。
七是着力支持解决"办公难"。
如省核工业地质局驻东升村工作组根据东升村经济薄弱、 无村委办公楼情况, 出资 23 万元帮助东升村兴建办公大楼。市驻黎溪镇松柏村工作组筹集资金 6. 5 万元为驻点村建设综合楼。
三年来, 三个批次的驻村干部为基层排查解决相对突出问题 1248 宗;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2587 件, 扶持资金 730 万元; 投入资金 2863 万元, 帮助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 164 个。
3、 通过"调结构, 送科技",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不少驻村干部注意发挥部门优势和人才优势, 以送科技、 送项目、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切入点, 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三年来, 三个批次的驻村干部共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1417 场次, 培训群众 33000多人次。
如华南师范大学驻村工作组结合黄花镇旅游发展实际, 为黄花镇免费编写了价值 30 万元的旅游总体规划, 引起了 业界广泛关注, 解决了困扰黄花镇多年来发展旅游的"瓶颈"问题, 使黄花镇于 2007 年 3 月成功与香港客商签订了投资总额超过 3 亿元的旅游资源开发合同, 直接惠及了该镇 4 万多群众。
桥头镇派驻该镇博下村工作组, 引进**客商, 采取股份
合作的方式, 在桥头镇博下村租了 1000 亩的连片土地, 建立甜玉米生产基地, 引导当地农民大力发展超甜玉米、 板兰根等经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