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下常见的亲子沟通冲突类型10篇
位置: 首页 >疫情防控 > 文章内容

后疫情下常见的亲子沟通冲突类型10篇

2022-11-10 12:48: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后疫情下常见的亲子沟通冲突类型10篇后疫情下常见的亲子沟通冲突类型  疫情期间亲子冲突的冷思考  记得今年3月中旬开学时间还没定,学校先组织老师把新书发到家长手里,前来领书的家长几乎第一句话都是问“何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后疫情下常见的亲子沟通冲突类型10篇,供大家参考。

后疫情下常见的亲子沟通冲突类型10篇

篇一:后疫情下常见的亲子沟通冲突类型

  疫情期间亲子冲突的冷思考

  记得今年3月中旬开学时间还没定,学校先组织老师把新书发到家长手里,前来领书的家长几乎第一句话都是问“何时开学?在家快被孩子烦死了!”有的感慨现在才理解你们当老师不容易;有的抱怨孩子太不让人省心了,玩游戏玩疯了,还不能多说,一说就要吵起来;有的叹息孩子以前还听话些,现在根本不听,不管于心不忍,一管“鸡飞狗跳”。

  一、原因分析

  为什么疫情期间亲子矛盾冲突多了?都是疫情惹的祸吗?

  笔者认为,亲子冲突的锅不能完全让疫情来背,疫情只是折射和放大了亲子沟通的问题。因为并非所有家庭都有这种问题,有的父母善于与孩子沟通,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家庭气氛和谐。有的家庭亲子沟通模式原本就有问题,疫情一来,孩子在家上网课,需要有更高自觉性,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难免不安,有的自控力差,学习常分心,而家长也焦虑,当看到孩子学习偷懒或沉迷手机时,习惯性的批评与指责冲口而出,骂声中孩子很烦。双方互不理解,都被坏情绪操控,冲突自然一触即发。后来,孩子们返校上课了,从笔者接触的案例看,后一种家庭的亲子冲突还时有发生,因为导致冲突的症结——亲子沟通问题并没彻底解决。

  以我们初中为例,学生处在青春期,生理发育快,自我意识和成人感高涨,但心理成熟相对滞后,当强烈的自主意识与父母的批评唠叨碰撞时,擦出的是争吵或冷战的火花。疫情前亲子沟通不畅的问题就已突出。对此学校开展《农村初中家庭亲子间沟通方法的研究》,调研亲子沟通现状:以227名学生为调查样本,数据显示,经常和父母有亲密接触的占11.2%,有时亲密接触的占58.9%,从来没有的占29.8%。说明孩子与家长亲密接触的频率不高。从亲密接触的时空看,谈心、共同活动和餐桌排前三位,分别占比58.2%、48.7%、41.1%。在谈心和共同活动中,孩子易和父母有亲密接触。调查冲突时孩子的感受,有的孩子怀疑父母是否爱自己;有的写到常被父母骂,内心很沮丧,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动力去学习;有的特别苦恼,渴望父母能理解他的感受和想法等等。可见,亲子冲突危害不小,不利于孩子的学业进步和身心健康,也影响亲子关系和家庭和谐。

  有效的亲子沟通需要双方努力,因此笔者分别从家长和孩子角度提建议和策略。

  二、对策建议

  (一)给家长的建议

  1、化危为机,增进互动。

  前面调查表明,家长和孩子谈心和共同活动会带来亲密接触,利于沟通。有效沟通必备因素是:共有时间、同一空间、互动双方或多方、连接点事件,因此不管是疫情还是其他突发事件,家长不妨化危为机,抓住亲子机会,与孩子一起看电影、打篮球、做家务,一同去锻炼、玩游戏(疫情期间网上有许多亲子互动的花式游戏)。亲子互动活动越多、优质陪伴时光越多,积极的情绪体验越多,越利于双方的有效沟通。建议家长平时多陪孩子一同去做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帮助孩子多体验积极情绪。家长不用担心共同活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亲子互动孩子心情更愉悦,学习动力足,劳逸结合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习问题是亲子冲突的主要源头,源头问题减少了,冲突次数也会下降。

  2、信任孩子,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和信任。青春期孩子最渴望的也是父母的理解和信任,首先,家长要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相信孩子,为有效沟通定下好的基调。其次,家长应改变表达方式。沟通并不是一味讨好孩子,不是不能批评。批评时需就事论事,表达自己真实感受,说出自己希望孩子如何正确地做,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也能达到提醒目的。

  例如,孩子回家时心情不佳,跟他说话不理你。我们对比两种沟通方式:第一种:家长吼道,哑巴啦,好心好意关心你,居然没好脸色,为你一天忙到晚,你却不体谅,一点都不孝顺!第二种:商量着说,你刚才的行为让妈妈觉得很委屈,看你心情不好我担心,有什么烦心事说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第一种负面消极,易激化矛盾,引发冲突。第二种“对事不对人”,沟通更有效,孩子易打开心扉,利于问题解决。“委屈、担心”表达了感受;“一起解决”关注了需求,做到这两点,有效沟通形成了。青春期孩子情绪波动大,家长要格外关注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切实帮到孩子。

  3、加强学习,科学陪伴。

  青春期是成长特殊时期,家长需加强学习,了解孩子青春期成长的特点。疫情期间亲子矛盾增多,家长也在反思教育方式,主动学习的愿望强了。这学期学校虽不能举办线下家长学校,但组织家长参与无锡市网上家长学堂活动,几乎每周一次,网络课程请家庭教育知名专家上课,开通了家长热线,随时解答家长困惑,组织交流学习心得。许多家长觉得科学陪伴大有学问,例如以前只关心成绩本身,现在懂得用心倾听,主动回应,引导孩子多谈学习生活细节,关心孩子的感受,激励孩子多方面找自信,尝到了成功沟通的甜头。家长自身学习就是最好的示范,家长的学习成长更能带动孩子成长。

  (二)对孩子的指导

  学校组织学生上心理团辅课,让学生表演有效沟通三步曲,体验亲子冲突时如何正确应对。

  第一步,理解父母。情景剧《家庭风波》,演家长的孩子谈感受,感悟家长的唠叨里藏着爱心,批评声饱含期待,在换位思考中开始理解父母。

  第二步:主动改变。学生角色互演,孩子和家长两个角色都演一遍,表演冷战、对骂两种情况,扮家长时,孩子感同身受家长的无奈、愤怒,开始反思与父母交流的态度,感悟到要改变态度,主动沟通。

  第三步:正确表达。设置亲子冲突的一个场景,学生演练与父母沟通的正确方式,掌握“说感受—摆事实—议对策”的沟通环节:“说感受”,说出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摆事实”,道出这件事的真相,自己的真实想法;“议对策”,要说自己改正的具体打算,并征求父母意见。这样沟通平复双方情绪,化冲突于无形。

  俗话说“牙和舌头处得再好,也有打架的时候”,亲子冲突并不可怕,如果双方以爱为纽带,互相理解,接纳包容,有效沟通,就能享受到“家庭和美,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

篇二:后疫情下常见的亲子沟通冲突类型

  新冠疫情下的亲子关系新冠肺炎流行期,如何说服年幼的孩子积极防护?如何处理孩子的应激情绪?如何和孩子在家和谐相处?……本文针对常见沟通困境提出建议,助力有效亲子沟通。

  年幼的孩子不愿戴口罩?先问原因,针对这些原因进行解决,例如:孩子认为口罩不好看,可以和孩子商量如何在不影响口罩功能的前提下装饰它,比如在口罩一角画上卡通标志,甚至是家庭logo;孩子觉得戴上口罩不舒服,家长需要选择专用的儿童口罩,调适口罩的舒适度。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从游戏的角度和孩子讨论口罩的功能,比如:现在我们都在和病毒战斗,病毒会攻击不带口罩的人,如果被攻击了,会身体不舒服,需要打针、吃药,如果我们都戴口罩,病毒攻击不了任何人,它就输了。同时,还可以和孩子做角色扮演,让孩子扮演“监督员”,监督家庭每个人带口罩的情况(家长可以故意露出小错误给孩子监督纠正的机会),这个过程提升孩子责任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自我要求。有的家长反映这些方法都尝试过,就是没效果,常见原因就是没有选好合适的沟通时机:比如孩子正在大哭,家长仍在一旁不停解释,孩子反而哭得更厉害,孩子情绪失控时无法进行理性沟通,家长此时可以拥抱,抚摸孩子后背帮助其情绪逐渐平静,等孩子回到相对平静的状态下再进行沟通;也有家长反映着急出门又遇上孩子不配合,自己容易变得烦躁,没法和孩子耐心沟通,建议做法是在行动计划之前就跟孩子讨论相关事宜,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被动局面的发生,比如计划明天出门,今天就要和孩子讨论明天出门前要做好的准备事宜,和孩子商量的过程中,避免命令性口气和语言,如“你必须戴口罩。”当孩子有选择权时,才会有更多的自主性,所以,家长要学会在原则的基础上尽量给孩子足够的选择空间,可以问孩子“你想戴哪个口罩?”“这么多装饰口罩的小贴画,你想选哪个?”对于行动计划的提前梳理和商量会大大促进行动的顺利进行。沟通过程中,切勿冲孩子发脾气,或用恐怖言语威胁吓唬孩子服从安排,这样不仅损害亲子关系,而且还会破坏孩子自身的“安全感”。说到底,戴口罩是不得已需要出门时的要求,疫情时期,建议大家都不出门。

  孩子说想出门?年幼的孩子想出门玩是天性,家长要理解孩子长期无法出门的郁闷心情,通过科普绘本告诉孩子目前为什么不能出门,告诉他坚持不出门是一种努力,可以战胜病毒,积极化孩子的行为,并给予表扬肯定,鼓励他继续坚持。同时耐心询问孩子想出门做什么,看是否能把一些室外的活动挪到室内进行,转化成家庭游戏活动;如果孩子想找玩伴,可以尝试电话或视频沟通,做一些约定性的游戏(比如,各自做完手工后分享等),彼此的互动分享就是同伴相处的快乐。对于青少年,家长要学习区分孩子是在表达“感受”还是“观点”,分清孩子说“想出门”只是“发牢骚”还是“真要去做”,“发牢骚”是在表达情绪感受,表达“在家呆着很烦,我现在很烦….”对于孩子的情绪,建议家长耐心倾听,听的时候表情平静加关切,而不是焦虑无措,让孩子感受到“你愿意且有时间去听”,让孩子感觉到你愿意理解和接纳他的情绪,家长要相信孩子的情绪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也要从心底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情绪和面临的问题。听完了,可以通过说出他的感受表示对孩子理解,如“不能出门是挺让人沮丧的……”如果孩子接着诉说自己的烦躁,如“就是呀……”证明家长的理解帮到孩子继续发泄情绪了,待孩子情绪逐渐舒缓后,家长可以问问“我也做些什么帮到你的吗?比如准备点好吃的,或我们一起做些什么活动?”可以根据孩子的意愿和需求制定一些活动计划。这个过程,家长要明白,孩子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人,很多时候即便我们努力倾听,但有可能理解错对方的情绪,拿不准是否理解到对方时,可以询问确认对方的感受,如“你心情很不好?”等待孩子主动表达更多,针对孩子说的话,家长不要断章取义,不要主观推测和定义对方,不要急于反驳、建议,如果家长上来就打断孩子,说教讲理,这样孩子的情绪不仅得不到宣泄,和家长的互动还会再添加新的负面情绪。如果孩子真的想出门,可以问问孩子想出门去做什么,如果要去实施,需要做好哪些防护,可能会有什么负面结果,对于这些负面结果,孩子打算如何应对,青少年自主性越来越强,很注重家长对自己的尊重,家长不要随便替孩子做决定,可以多把自己放在协助者、支持者的角色上,跟孩子一起去分析利弊,让孩子做出选择。偶尔孩子需要的时候可以真诚给出建议,而不是命令指导。如何督促孩子多喝水、勤洗手、少熬夜?

  对于年幼的孩子,通过家长科普绘本的讲解,多数会愿意接受多喝水、勤洗手,只是执行起来需要家人辅助,孩子对于图片指令比单纯的言语指令更敏感,鼓励赞扬也能更好的强化孩子的行为,家长可以准备相关的图片提示和鼓励贴在家里,比如在孩子的杯子上贴上“小红花或大拇指竖起的表扬贴”,可以配上“健康身体的小人标志”,口头表扬“真棒,你喝水增强了免疫力哦”,在洗手池旁贴上“洗手步骤图”,和孩子一起通过游戏来学习完成。

  对于青少年而言,长期在家,容易熬夜玩手机、电脑,作息不规律,家长可以直接跟孩子聊熬夜的情况,询问孩子的想法,有些孩子是因为有情绪困扰,熬夜打游戏只是发泄情绪,那这个时候,家长要耐心帮助孩子解决情绪困扰。如果孩子没有情绪困扰,只是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家长可以平心静气地结合目前官方权威的科普告诉孩子的,长期熬夜会破坏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即便不是病毒感染,目前外出就医存在很多隐患,告诉孩子自己的担心,询问孩子愿意如何调整,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做哪些协助,有的孩子希望家长提醒自己睡觉时间,或者自己定闹钟,或者贴提示牌在电脑上;有的孩子反而希望家长少提醒,因为家长不断催促提醒孩子睡觉,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心烦甚至逆反,甚至通过熬夜不睡来对抗家长的催促,所以了解孩子的需求很重要。

  这个过程,不要希望孩子一下子就完成改变,作息的调整需要时间,只要孩子做出了努力,家长就要做出肯定鼓励孩子的姿态,不要像夸小孩子一样去夸青少年,更不要刻意循循善诱,这样很多青少年会觉得难为情或觉得不被当成成熟个体尊重,每个家庭要结合自己自然的沟通模式真诚地给予孩子肯定,比如家长可以真情实意表达自己当下的积极感受“你最近熬夜少了,这让妈妈也更放心了,因为这样我就不会担心你生病了,谢谢儿子。”要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孩子,日常表扬要具体,如“谢谢你帮我整理桌子,让我得到了休息……”,避免空泛,如“你最厉害,你真棒……”。积极具体的赞扬会有效促进孩子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如果家长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让孩子体会到家庭对他的接纳和支持,孩子的自尊、自信、自主感都会得到提升,也会做出更多健康良性的行为。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减少负面评论、避免盯着自认为的孩子的缺点催促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和鼓励,如果家长总是用消极的眼光看孩子,会大大削弱孩子的自尊、自信,而这些恰恰是孩子成长中至关重要的能量源泉。

  孩子对于疫情的观点过于偏激或消极?家长要明白,如果孩子主动表达对于疫情的观点,这是个很好的现象,一方面证明孩子关注实事新闻,且自主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证明,孩子愿意和家长沟通。家长要把握机会,好好了解孩子,促进亲子沟通,引导孩子树立积极正面的价值观。比如,孩子说“这些事太严重了…”,家长要通过不带任何意见的回答鼓励对方多说一些,比如回应“噢”“真的呀?”“你怎么看?我很想知道你的看法”,让孩子感受到“我有权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真的想听我的观点”“父母尊重我的想法和情绪”“父母希望更多的了解我……”听的过程中,接纳孩子观点背后的感受,比如担心、愤怒、恐慌,认同接纳并积极化这些感受,理解孩子有这些感受是因为内心希望健康,内心善良,渴望公平、正义等,理解孩子消极感受背后积极的价值观并肯定鼓励孩子。情绪舒缓后,一方面和孩子一起学习官方权威的消息,避免因谣言产生错误认知,另一方面,和孩子讨论当前能做什么。很多孩子的恐慌源于疫情可能导致的最坏结果,但目前官方已经提供给我们很多科学易行的预防知识,建议家长根据已有的科学信息,和孩子一起列出“预防疾病”的具体做法,比如,特殊时期,怎么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安排日常的学习活动,当然,家长要在这个过程中做出行为典范,这个过程可以让孩子发现自己已经做了很多,也还能做很多更具体的预防疾病的事情,让孩子时刻能确认自己当下是安全的,增加他们自我效能感和安全感的同时大大减少了无谓的恐慌。青春期孩子不愿和父母沟通或容易争吵?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向尝试调整:学习换位思考,凡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体会他的感受和想法。可以通过分析近期和孩子的沟通事例,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体会他的感受和想法,帮助自己调整方向,夫妻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孩子:如果是妈妈和儿子沟通冲突,妈妈扮演儿子,爸爸扮演妈妈,还原沟通场景。互相理解,平等尊重的家庭氛围可以同时满足家长和孩子的心理需求,真正促进孩子心智和情绪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持有谦虚真诚的心态,而不要想着通过技巧来操控孩子,孩子的行为不能满足自己需求时就情绪失控,避免成为“权威型”“控制型”或“焦虑型”

  父母。保持自身情绪稳定。原则:同等重视你和孩子的需要,照顾好自己,才能关

  爱好孩子。建议:日常练习觉察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每日安排出10分钟的时间独处,问自己3个问题“我现在身体感觉怎么样?”“我现在的情绪感受是什么?”“我现在脑子里的想法是什么?”

  如果状态不好,可以想出原因,并从不同层面自我梳理表达,如“我想起今天自己大声责骂孩子的时候,我也觉得很沮丧,很难过(感受),因为我没能跟他建立我想要的沟通氛围(需要)”,放松一下,带着你的感受和需要一起做深呼吸,帮助情绪逐渐舒缓。

  找出自己的能量加油站:思考“当我做什么(如:聊天,运动,听音乐等)的时候,我的感受是好的(如:轻松、快乐、开心、积极等)。”每日至少安排12项提升能量的活动,帮助自己逐渐恢复心理能量。

  增加练习。因为平时家长和孩子都很忙,缺乏沟通的时间,疫情时期,大家要珍惜“在一起”的时间,进行沟通练习,如果父母之前沟通欠佳,建议先进行夫妻练习。方法:说各自的最近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我最近做了什么),以及感受;其他人听完后轮流赞扬对方3个方面(如:我觉得你那天那么做很棒…我觉得你的什么表现值得我学习…等);选出3个方面感谢对方(如:你做了什么,帮到了我什么…);表达对彼此的1个需要和期待(如:我发现自己很希望了解你更多,如果你愿意,可以增加一些和我聊天的时间吗?)。

  通过练习,可以逐渐建立固定的家庭会议时间,家庭会议可以创造恰当的沟通渠道和时机,保持家庭的沟通处于流动和开放状态,从而促进家庭每个人的身心健康。

  建立积极的心态。记住,关系是互动出来的,出现冲突不是谁的错,不要互相指责,通过分析冲突发现和解决问题,就能逐渐实现真诚的沟通和连接。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但父母的每一份真诚付出和努力都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当然,所有的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不能期待这些方法在每个家庭奏效,但相信对大多数家庭会有帮助;所有方法的焦点不在于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期待成长,而在于让父母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把孩子当“懂事的人”看,这样,父母

  才能协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成长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当父母认为孩子“执拗”的时候,需要思考自己是否可以先变通一下,很多事情不一定非要怎样,也不一定非要不怎样。变通前是变通前的办法,变通后想变通后的办法。很多时候孩子并非要反抗他们的父母,他们只是要反抗某些有破坏性的教养方法,当父母学会使用新的方法来解决冲突时,家庭中的冲突反而会逐渐成为例外,而不是常态。

篇三:后疫情下常见的亲子沟通冲突类型

  疫情下可能出现的亲子矛盾及应对策略

  摘要】一场肺炎疫情所造成的隔离局势,让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变得微妙起来。升学的压力、开学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互联网教学的不适应,各种情绪交织下,亲子摩擦一触即发。“疫情期间,很多求助都是来自青少年或其父母。”当学习空间从学校转移到家庭,学习方式从线下转变为线上,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家长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在疫情的催化下,亲子关系正面临挑战。当青春期遇上禁足期,打破固有认知,在焦虑中重建家庭生活秩序,对父母与孩子都是重要一课。1.亲子矛盾表现及原因分析1.1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延期开学期间,与孩子之间的猫鼠游戏在不少家庭中上演。因为疫情带来的学习方式、生活节奏的变化,让两代人之间的代际矛盾凸显出来。据调查,相当多的孩子表示家长根本不是真正关心他;有更多的孩子认为家长完全不理解他。

  “青春期为什么易发生亲子冲突?这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无关系。一方面,这一时期,孩子的神经元敏感性会增加,带来他的压力事件和愉悦事件的刺激体验,也比其他人会更加强烈。“看起来他的情绪是在坐过山车,实际上这都与青少年生理发育加快,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有关。很多家长不能理解。”1.2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在大大增强,有了更多独立意识。“我长大了”“怎么还把我当小孩子”,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受,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青少年身体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幼稚性”并存,使得青少年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的状态。特别是在疫情的“加持”下,重大突发事件导致的焦虑跟恐慌感;不被理解的深深孤独感;自制力薄弱导致沉迷网络;学业的压力等,都是可能存在的心理隐患。1.3.居家24小时相处,亲子关系没能靠近,或许是外部危机情境所导致的一种应激和防御状态。不少心理专家认为,孩子对家庭生活表现得兴趣降低,甚至格格不入,可能是其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达。不少家长习惯性地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去对待已经变化了的孩子。比如,打“悲情牌”,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和责罚孩子。而这恰恰与青春期孩子需要获得尊重和认可的心理背道而驰。“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识逐渐萌发,他需要获得尊重和认可,如果他感受到不信任,亲子关系就会有磨损了。”2.应对策略:2.1给家长的建议2.1.1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扮演何种角色?我认为,首先是支持者和辅助者。比如,家长常常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要求孩子,或者帮助孩子做决定。这并不利于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家长应该多去听听孩子的想法,去引领孩子根据他的目标制定计划,一定是要孩子先提出,“妈妈请你帮我做”,再去给予一定支持。同时,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者。在疫情期间,你把家庭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自己淡定地处理工作,合理规划生活,这本身就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与其说点什么,不如做些什么。行动是最好的教育。”2.1.2当亲子危机来临时,通常情况下,多数家长都希望通过与孩子交流、沟通,来缓和矛盾。然而,这并不现实。刘勤学发现,家长认为的沟通就必须得坐下来,认真聊聊彼此怎么想的,但有的孩子不想跟父母表达内心的想法;有些孩子自己

  本身都是一团乱麻。沟通的核心是情绪情感的流动和连接。家长把沟通的途径扩大化,比如组织一些活动,活动中促进情感交流,不仅是自然而然的,也是高效的。哪怕这个活动过程中,偶尔有身体的接触,某种程度上,可能就达到情绪流动的目的。2.1.3在“危机”中升温亲子关系:改变并不是单线的。对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危机中学会识别、调节情绪,是重要的一堂课。如何在焦虑感中找到安宁、放松的情绪状态,让他们成为积极的情绪力量?首先学生要去了解自己的情绪。如果0分代表没有焦虑,10代表极度焦虑,以此类推,每个人给自己的焦虑程度打多少分?这一步骤,能帮助青少年觉察到了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存在,这是调整的第一步。“消极情绪也有它的积极意义:情绪就像报警器,会激活身体的应激状态是一种身体的保护机制。尝试接纳这些信号和变化,不要排斥和拒绝。”2.1.4疫情期间,学习方式的变化是对青少年最大的挑战之一。近期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提到在网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最主要的困难是网络卡顿、视力下降、无法集中注意力,面对学习本身,要清楚地了解到我们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效果,对大多数同学来说,不可能像学校那么好,所以需要适度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尽力而为就好。而在个人防护、规律作息、坚持运动、完成作业、亲子活动等一些可控因素上,则需要保持生活的稳定感。在他看来,有规律作息、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做适当的运动、参与家庭活动……保持生活的充实和稳定性,是心理安宁的重要方法。生命比学习更重要,成长比知识更重要。负面事件也蕴藏着发展的机会。利用这个契机,每个人可以深刻地理解责任与担当的含义;体会到人性的善恶,也更能看见并珍惜人性的美好;会看到科技和大数据的力量,更能切深感受到决策的重要。家长和孩子可能都要意识到,这是对自己的挑战。当危机来临时,我怎样去应对恐慌和焦虑;怎样安顿事业和学习;如何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一时期也是孩子和家长一起进行认知重建、信息整合、价值观再塑的机会。“有人甘愿做逆行者,有人却在给祖国添乱。你是怎么看待不同的人?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择?家长不妨借助这个时间,与孩子讨论各种话题,帮助他们梳理看世界的视角,这也是一种走进孩子的内心方式。”2.2给学生的建议:调整身心?端正态度加强沟通2.2.1.调整作息时间:这个超长寒假相信已经打乱了许多同学的生物钟,那么在临近开学的这段时间,需要逐步恢复到上学的作息,以便开学之后能更好适应。最好在开学前一周左右逐步改掉睡懒觉的坏习惯,树立时间观念,训练早睡早起,在家作息时间尽量向学校作息时间靠拢,这样才能在开学后尽快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缩短不适应期。2.2.2.调整焦躁心态:随着全国陆陆续续开学,学生心态一定有所波动。这个时候,请大家放平心态,每日按照要求照常在网上上课,保证学业不落下,做好返校学习的准备。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查漏补缺,整理自己的知识网。2.2.3.调整饮食结构:居家闭关的这段时间,每天被美食包围,平时运动量并不能消耗掉多余的热量,所以会有一部分同学出现发胖的情况。在即将走向正常的这段时间,需要父母和同学们一起努力,调整饮食结构,平衡每日的营养摄入,避免出现营养不均衡,消化不良,或者过度发胖等情况。保证良好的身体状态,能够更快跟上学习的步伐。2.2.4.对学习用品进行归类整理:居家学习这段时间,有的同学养成懒散、注意力不集中等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开学前要把手中电子产品等来个“刀枪入库”,上网课期间使用,结束学习就要收好,不要沉迷电子游戏等。收拾好这些东西之后,

篇四:后疫情下常见的亲子沟通冲突类型

  六種親子衝突類型

  1、命令者的角色父母:把電視關掉,立刻回房間做功課!孩子:關掉就關掉,有什麼稀奇!

  2、法官的角色父母:哭什麼哭,你準是又和人吵架了!孩子:我被同學撞了,你們不分青紅皂白卻說我和別人撞了!

  3、威脅者的角色父母:下次再考這種壞成績,休想再進家門一步!孩子:不回來更好,反正你們都看我不順眼!

  4、說教的角色父母:告訴你多少次要帶雨傘,你看你全身都溼透了!孩子:沒帶雨傘才清涼有勁,你們真囉唆!

  5、萬事通的角色父母:怎麼搞的!不僅字潦草,連畫都畫歪的,心該畫在中間才對!孩子:老師明明說心臟在人體偏左的地方!

  6、斥責的角色父母:這麼簡單的數學也不會做,簡直笨的像豬!孩子:我是笨豬,那你是笨豬的老爸,哈哈!

  十條親子溝通之道

  1、不要以諷刺、嘲笑的方式管教孩子。

  2、要中斷孩子所做的事情之前,先讓他了解原因。

  3、鼓勵孩子從經驗中學習,有必要時才協助他,讓他從中獲得成就感

  4、以幽默的方式接納子女,這樣才容易發現問題所在。

  5、耐心傾聽孩子的理由,斥責往往會封住孩子的心,堵住孩子的嘴。

  6、給孩子說「不」的權利,這樣親子間的雙向溝通才容易建立。

  7、多稱讚你喜歡再看到的行為,孩子的不良行為就會慢慢消失。

  8、讓孩子替自己的行為結果負責任。

  9、給自己一段與孩子獨處的時間,讓他感受你對他的重視與關愛。

  10、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子女,孩子遇到疑難時,引導他思考而不是告訴他結果

篇五:后疫情下常见的亲子沟通冲突类型

  .

  -

  浅谈亲子关系中亲子冲突问题及解决策略

  市第一小学综合部吴婕

  摘要:良好的亲子关系使成长中的孩子习得基本知识、技能、行为及价值观,促使其成功地发展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但是,和谐的亲子关系还需经受住一次次亲子冲突的考验。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合格的家庭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庭中亲子关系是子女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由于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无可避免地会与产生亲子冲突。但亲子冲突并非一定是坏事,处理得当,可以增进冲突双方的了解和情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关键词:亲子关系家庭冲突交流

  一、前言

  亲子关系就是以家庭生活为基础,主要体现为抚育、教养、赡养等基本容的

  一种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

  的一环,是个体发展过程中接触最早、持续影响时间最长的关系。也是家庭中最

  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使成长中的孩子习得基本知识、技能、

  行为及价值观,促使其成功地发展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但是,和谐的亲子关系还

  需经受住一次次亲子冲突的考验。

  亲子冲突指父母与孩子之间在目标、观念、需要、意见、期望上由于彼此的

  不一致而造成的双方在认知、行为、情绪上的矛盾或对立。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

  中亲子冲突所占比重也大不相同,在温暖、支持的家庭气氛中,亲子之间分歧较

  .

  可修编.

  .

  -

  少,而在充满敌意、强制的家庭气氛中,亲子之间经常互相抱怨,对相互之间的分歧采取回避态度,冲突较多;而且家庭气氛对亲子冲突有持续影响,即在充满敌意、强制的家庭气氛中,亲子之间会经常互相抱怨,信任和情感亲密的家庭环境为成功解决亲子冲突提供了舞台,而强制的、恶意的家庭环境下,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常常会失败,亲子冲突达到失常的地步。已有研究表明,至少有80%以上的家庭存在亲子冲突,经历频繁亲子冲突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生理和心理症状,亲子冲突的水平与青少年的反社会和亲社会的行为都有着很高的相关,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偏差行为、问题行为、心理健康等存在着明显的关系。因此,关注亲子冲突,探索应对亲子冲突的策略,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亲子冲突的现状及特点当前,家庭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与时代同步,家长的教养观念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家长开始强调科学教养观念,然而有的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多了几分急功近利的浮躁,加之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的影响,致使当前家长教育观念充满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功利与理想的冲突与选择,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反映出一些带共同倾向性的问题,亲子关系也随之受到较大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冲突也不断加深,严重阻碍了家庭教育的成效。目前亲子冲突有以下类型:

  (一)言语冲突语言冲突主要是指亲子双方因在认识、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分歧和矛盾激化而采取的语言上的对抗,表现为相互争吵或恶语攻击,较常发生在母亲及养父母与子女之间,而且子女往往是语言冲突的主动发起者。

  .

  可修编.

  .

  -

  【案例一】有一次,学生小娟约了同学一起去试听培优的课程,可母亲觉得事情有些可疑,就要求跟她一起去,这使得她感到遭到母亲监视,很丢脸,因此对母亲大发脾气:“你干嘛跟我去,成天到晚干涉我,你就是不信任我!”母亲:“我是你妈,我有权利管教你,我今天还就非得跟你去!”小娟:“妈妈最讨厌了,我讨厌你!”【案例分析】由于受中国传统的影响,在大多数家庭中,父母还是处于权威地位,父母过分干涉,限制孩子的言行,他们一味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对幼儿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一旦孩子违背了父母的意愿,争吵就随之而来。他们会过早为孩子定向,不准他们贪玩,不准串门交往,把早期教育变成学电脑,背唐诗、学英语、弹钢琴、学书法、跳舞蹈,使孩子过早脱离童趣世界,丧失了与同龄儿童的横向交往,整天处于长辈交往的纵向亲子关系之中。(二)行为冲突行为冲突则是继语言矛盾产生后发生的更为激烈的冲突,表现为拳打脚踢,甚至用物体攻击,通常是父母在教育子女时,由于达不到预期目的而表现出的一种不理智行为。【案例二】班上小明喜欢收集飞机模型,业余时间喜欢看飞机画册,动手做模型,但在其父母看来,平时业余时间还应以看书为主,飞机模型纯属浪费时间,强制规定小明看书。小明很不服气,与父母产生言语冲突,父母更是恨铁不成钢,激烈的争吵后,小明受到往往又是一顿棍棒教育,小明父母的矛盾也越来与激烈。【案例分析】

  .

  可修编.

  .

  -

  父母对孩子严格要对的,毕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严厉惩罚可能会物极必反。但是孩子需要理解、需要沟通、需要信任。“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理念的延伸,它往往酝酿出许多不可以预料的后果,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孩子稍有反抗,轻则怒斥一番,重则棍棒相加,拳脚相助,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家庭缺少温暖和乐趣,使孩子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变得难以驾驭,自卑、悲观厌世、自欺欺人,这也导致亲子冲突愈演愈烈。近几年接连发生的孩子频繁离家出走,“好学生”杀死亲生父母的惨痛案件,就是对一些错误的儿童教育方法敲响的警钟。

  (三)隐性冲突亲子冲突的隐性冲突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冷暴力”、“冷战”、“软暴力”等,表现为拖沓、逆反、缄默、回避、自闭、离家出走等等,是一种隐匿性冲突。【案例三】小阳是班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也努力过,但成绩并没有太多提高,为此他也很懊恼。小阳父母的知识水平相对较高,他们对小阳的学习成绩非常在意,在家对小阳更是严加管教。每当小阳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是犯了错误时,父母对小样的态度就会变得很冷淡。即使小阳想与父母沟通,看到父母的态度,也是“有话说不出”,久而久之,小阳越来越叛逆,就是喜欢与父母对着干。【案例分析】隐性冲突通常表现为子女与父母长期没有互动,更没有语言和感情沟通,相互冷落,属于一种谁也不愿意先理谁的对峙。隐性冲突比外显冲突所带来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父母变得寡言、没表情、不理人时,子女感到更可怕,父母也同样有此感。长此以往,孩子往往比较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往,面对困难则表

  .

  可修编.

  .

  -

  现出退缩、懦弱、逃避等不良心理状态。

  三、亲子冲突的利弊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遭遇冲突(包括部冲突和外部冲突)是很自然的,而且

  所有的冲突,也都可能产生好与坏的结果,具体由当事双方所选择的解决方法而定。亲子冲突也不例外。

  (一)亲子冲突的存在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1.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目前,研究者赞同亲子冲突对于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有影响,部分学者认为亲子冲突有利于个体的发展。Holmbeck和Hill(1988)在精神分析与社会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关于亲子冲突的适应性意义的解释。他们认为冲突通过个体心理部活动过程及个体间的互动过程促进了个体对发展变化的适应。在个体心理部水平上,冲突可以增强个体自主性。同时在以亲情为依托的亲子关系过尝试解决冲突问题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沟通能力、控制负性情绪的能力、以及理解他人意图进行换位思考的能力。由于亲子之间的差异,儿童不可能总是顺从于父母。而这种不顺从往往拉开亲子冲突的序幕,也恰恰给儿童的社会化带来契机。作为多种亲子互动状态的一种行为类型,亲子冲突实际上体现了亲子之间的磨合。这个过程在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同时,也加深了父母对孩子的了解,让父母在实践中尝试各种教育方式以适应自己的孩子。2.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是受社会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对自身的稳定的看法。库利认为自我首先在初级群体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家庭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在这个群体

  .

  可修编.

  .

  -

  中随着孩子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增强,亲子之间的冲突也明显增多。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8给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特征。每个阶段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小主意”决定做某事或不做某事。这时儿童的意愿就会与父母的意愿会产生冲突,这也正是儿童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但一般的父母不太懂这些事情,他们不会有这种敏感心态,他们通常以成人的标准看待孩子,亲自冲突愈演愈烈。

  3.有助于帮助父母发现育儿过程中的不足借着亲子冲突的机会,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心需求,将其纳入考虑围;然后统合双方的需求状况,确定两者的差距与连接点;再认清使用胁迫等手段迫使孩子屈服不是好方法;继而尽力找出双方都同意的方法来解决冲突。在解决冲突过程中,学会了解彼此的需求及如何满足这些需要;双方的感受体验得以澄清,状况得以分享,彼此关系更融洽;增进彼此平等和谐的沟通,提高沟通技巧和对问题的预见能力;使亲子共同成长,对自己更有信心,也敢于做一个忠于自己尊重别人的人。所以,在亲子冲突这一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面前,父母无需逃避或盲目自我责难,若能找对对策,实现平等和谐的对话,实现心平气和地倾听和理解,通过共同的学习和探讨,达到某些共识,妥善处理冲突,进而缩短两代人之间的代沟障碍,是既可以使家庭教育有的放矢,也能促进初孩子的健康成长。(二)亲子冲突的隐患亲子关系是一生的关系,如果不能和谐相处,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会很痛苦。频繁的亲子冲突会造成父母的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低下;同时给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1.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和谐的亲子关系据研究表明,儿童与成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垂直的关系。在正常的情况下,垂直关系的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护,也可以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

  .

  可修编.

  .

  -

  不过在亲子冲突情境中,由于双方体力的悬殊和父母的权威甚至专制意识,儿童往往处于弱势、易受伤害的地位。近年来,由于家长情绪失控而导致儿童严重伤害的案件就时有发生。尽管家长事后都非常疚甚至悔恨,然而对于已经造成的伤害,一切都无济于事。从这个角度而言,亲子冲突就名副其实地成了亲子关系和谐与恶化交的十字路口。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人们重视亲子冲突的及时有效化解,以维持和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避免因冲突升级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2.冲突频率与青少年行为不良及行为障碍存在一定联系。临床家庭中的青少年比非临床家庭中的青少年报告了更为频繁和紧的冲突,那些离家出走和企图自杀的青少年与父母间常具有较高的冲突水平。

  四、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亲子冲突属于一种人际冲突。引发人际冲突的诱因是多种多样的,亲子冲突

  也不例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亲子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关于亲子冲突产生原因的分析中,早期的以霍尔和弗洛伊德为代表。霍尔用复演说来解释个体心理发展。他认为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疾风怒涛”(sturmanddrang)、充满了部和外部冲突的时期,而他们正是在经历了各种的冲突与更替之后,才最终复演成为人类文明中充满“个性感”的一员。而弗洛伊德则从生物学角度用其“性欲发展理论”把儿童时期分为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发展对其今后的人格和亲子关系发展都至关重要,并特别指出了青春期也就是其“生殖期”由于力比多的剧增导致儿童情绪冲动多变,从而产生亲子冲突。当前产生亲子冲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因素

  .

  可修编.

  .

  -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切斯(AThomas&S.Chess)曾进行一项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主要考察儿童是否具有先天的独特性以及这些独特性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托马斯等人的追踪研究发现,婴儿在出生的最初几周就已完全显示出了不同的气质特征,且这些气质特点与父母的个性类型无系统性相关。另外,早期的气质特点在儿童成长的后几年里趋向于保持相对连续稳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随着个体的成长,他们认为自己对周围社会的了解已经具有相当的程度,往往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意父母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看待,就如【案例一】中的小娟一样,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越来越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独立自主,他们渴望有一个不受干扰的自己的生活空间,在其中充分体验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苦恼和快乐。为此,他们有时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希望私下默默地收藏和品味自己的小秘密。但在父母的心目中,他们一直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认为不成熟,还需要保护。这时,父母忘了孩子是具有独特性格特征的“人”。过分的干涉导致孩子种种不满情绪,与父母之间的言语冲突随之而来。

  (二)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谈举止时刻影响着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影响亲子冲突很重要的因素,以下几方面是从父母在心理因素去探讨对亲子冲突产生的影响。1.带有功利性的育儿观念多数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孩子身上寄托希望,与孩子有不可分割的一体化感觉。这种观念使父母把自己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导致

  .

  可修编.

  .

  -

  在教育子女时,往往对子女采取强制手段,认为子女不好好学习就不能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据调查发现,现在青少年围绕学业、日常生活安排与父母发生冲突的频率和强度都是最多的。当前,如【案例二】中小明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对他们的心理世界却了解甚少,很少和他们谈他们自己的心感受,造成双方心理上的沟通发生困难。有的父母认为子女学习优秀就是给自己“涨脸”,子女的成功则是他们业余生活的“有利谈资”,也有父母因为觉得自己的子女没有别的孩子优秀,丢了自己的脸,就变本加厉的“苛求”子女,造成恶性循环,子女越来越厌学,父母越来越失望,亲子冲突也在无形中加深。

  2.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地位等级关系亲子间的等级具体来说就是家长认为在家中自己和孩子应分别处于怎样的位置,谁拥有最终的话语权。在这点上,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一直处于权威位置,认为在家里,应该听从父母的,父母说了算,父母的话总是正确的,子女就应该完成父母的命令。如【案例二】中的专制型的父母打着“都是为子女好的旗号”,对孩子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与子女之间的缺少必要的沟通,不了解子女心的想法,只是向子女一味的灌输自己的观念。而他们所代表的成人世界的疑问或批评非常容易产生与子女之间的互相对立紧关系。在“家长制”气氛较浓的传统家庭中,这种紧往往会衍化成亲子之间的危机,言语冲突、行为冲突估计早已变为“家常便饭”。3.父母的育儿焦虑指父母在教养当中体会到的焦虑感,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管束、对孩子的期望等上面的困难感。在一些家庭中,家长,尤其是父亲为了维护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会刻意与孩子保持相当的距离,因此过去和孩子的交流本来就不多,孩

  .

  可修编.

  .

  -

  子越大越与父母有距离感,无法进行适当的沟通是许多父母意识中都存在的现象。如【案例三】中小阳的父母一样,许多父母认为“孩子越大也不好管了”、“我对孩子常常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等,这种意识导致了父母“放任自流”的育儿模式。在这些想法的影响下,家庭“冷暴力”也越来越严重,父母对于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焦虑、矛盾、问题不加重视引导,这也会造成子女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导致子女的行为偏差,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也会大大降低。这种焦虑必然影响其教育方式、方法,影响和谐亲子关系的形成。

  五、如何理性应对亲自冲突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未来,由严重的亲子冲突带来了家庭教育的若干问题,也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有研究发现,冲突频率与青少年行为不良及行为障碍存在一定联系。离婚家庭中的青少年比非离婚家庭中的青少年有更为频繁和紧的冲突,那些离家出走和企图自杀的青少年与父母间常具有较高的冲突水平。因此,家长必须重视这些问题,理性应对亲子冲突。(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面对教育子女中出现的各种亲子冲突,要有耐心、决心和合适的教育方法,能创造性地采取恰当的措施,坚持不懈地去求较好的教育效果,而不应追赶社会潮流,盲目随从。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所进行的一些有科学、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让他们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基础知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家长进行的教育不应是“超前教育”,更不是“定向教育”或“智力教育”。时代在发展,不管世间万物如何变化,它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处理亲子冲

  .

  可修编.

  .

  -

  突如此,认清孩子自身在的发展规律。孩子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年龄,他们所要掌握的是更多的基础知识,我们所要做的是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不是某一侧面的片面发展。面对升学、就业的压力,家长应有一种平淡平静的心态,保持合理的、的、宽容的态度。家长应保持自己头脑清醒,去掉过多的功利目的和色彩,重温家庭教育乃至教育的涵和真谛,对孩子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干预;多一点冷静,少一点急躁;多一些自然,少一些功利。

  (二)尊重孩子,转变观念,平等相处亲子关系是一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而不是一种单向的静态关系。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血缘关系上形成的自然角色关系,另一种是在后天交往中形成的家庭社会角色关系。自然角色是天然形成的,不可改变的。但家庭社会角色则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改变的。父母与孩子各自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决定了其各自在家庭所处的地位,也规定了其互相对待的态度。1.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是一个逐渐成长和完善的个体,对子女成长中出现的一些行为,应当持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他,并有意识的去帮助、引导孩子2.转变观念许多父母依照自己的预设模式塑造孩子,他们抱持的理由无非是:“毕竟。他们是我的孩子,对不对?”自认为拥有孩子,因而觉得有全力一某种方式“塑造”孩子,当孩子的行为违反父母预设的模式时,便觉得难以接受。相反地,如果父母视子女为独力个体事时,他们则较能接受孩子的独特性,允许孩子依天性发展。

  .

  可修编.

  .

  -

  纪伯伦在《预言家》一文中,作了很良好的阐释:你的孩子并非真正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望获得延续下的产物。他们透过你而来,但非从你而来,虽然他们和你共同生活,但却不属于你。你可以把爱给他们,但别灌输思想给他们,因为他们有自已的想法:你大可以努力让自己像他们,但别设法让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也不会停滞在昨日。

  父母不把孩子当作“属于”自己的,也不是自我的延续,而是一个分离、独特的个体,这样便能改变父母的态度,減少对孩子行为的不接受。无论孩子未来的发展多么不合乎父母的打算,孩子都有权利依天赋发展。这是孩子不容剥夺的权利。睿智的父母则能和孩子维持较轻松的关系。他们视婚姻关系为首要,孩子在他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仅是次要地位。这类父母似乎赋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他们的心力不仅投注在孩子身上;也投注在婚姻。因而,孩子的行为或成就如何,对他们就沒有那么重要了。他们觉得孩子要过自己的生活,应该给他们更多自由塑造自我。这类父母不常矫正孩子,或监视孩子的活、活动。当孩子需要援助时,他们会伸出援手,但不强烈觉得必须干涉孩子的生活。他们大体上不曾忽视孩子,他们关心孩子,但不曾为孩子忧心忡忡。他们的态度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因此他们就当孩子是“孩子”接受了。对孩子的不成熟或缺点,他们往往付之一笑而不痛心。

  因此,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家务劳动、消费、隐私方面,还是在交友、子女的学业、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等方面,家长都应当转变传统的家长制观念,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子女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和身份与子女相处,子女也应尊重和理解父母,建立一种良好的心理交往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减少亲子冲突频率。

  .

  可修编.

  .

  -

  (三)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学会倾听,加强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两代人沟通并加深互爱的动力。沟通交流是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基础。经常的沟通,一方面能让子女感受到来自父母真正的关注和照顾,另一方面又让子女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父母交流,获得父母的帮助。这样,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容易被子女所接受。孩子是家庭的而希望,父母要腾出时间、花费精力,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父母应与孩子共同参加一些活动,如旅游、看电影等。在共同的活动中,家长应与孩子自然而然的交换看法,讨论各种问题,尽量避免孩子“汇报式”,家长高高在上“质问”、“声讨式”的谈话。在亲子交往中,不少父母不愿倾听子女说话,发生冲突时,更加不会倾听子女的声音,不让子女表达他们的看法和意愿。许多家长还没有深入思考子女的要否合理时,就断然加以否定和拒绝,这样的没有理由的拒绝,会使子女不能接受。子女的话是对的,要合理的,家长应该接受子女的意见,尽量满足子女的要求。即便子女的看法有偏差,也不代表父母有剥夺子女说话的权利。父母应该倾听子女的声音,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父母要善于倾听子女的倾诉,关心孩子的思想,理解他们心的烦恼,并帮助孩子摆脱烦恼,给出建议。当父母与子女有冲突时,父母应善于显出自己对孩子的关怀,理智心平气和地解决冲突。孩子如果遇到挫折,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是孩子战胜困难的坚强后盾,是孩子前进路上的支持者,家庭是孩子小憩的港湾。这样,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易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四)努力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应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家长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家长要想提高

  .

  可修编.

  .

  -

  自己的整体素质,最主要的不是依靠别人,而要靠家长自觉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自我反省,分析教育子女的成功与失误,积累丰富的经验,也可以向专家咨询,阅读心理学教育学之类的书籍,开阔眼界,增长知识。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机会永远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因而孩子的教育质量,技能培养,需得到每个父母的日益重视。父母在家庭中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懂得学习知识技能的重要,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学校适当干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具有较强组织性,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教育以及各项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纠正,并且可以成为架起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桥梁,以此起到解决亲子冲突的作用。首先,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尊敬父母的主题班会,让学生理解父母对他们的良苦用心。通过各种情感体验,使青少年产生深刻的认同感,提高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通过开设社会实践课程,青少年可以不断地超越自身从而扩展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百味生,从而体谅和理解父母。其次,学校应提升素质教育理念,减少“高分低能”现象,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提高家长认知水平。最后,建立性心理咨询室,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青少年个体与父母之间具体的冲突状况,适时给予父母与子女恰当建议。

  六、结论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教育不仅是做人的摇篮,同时也是终生教育的基础,作

  .

  可修编.

  .

  -

  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可谓任重而道远。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合格的家庭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庭中亲子关系是子女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由于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无可避免地会与产生亲子冲突。但亲子冲突并非一定是坏事,处理得当,可以增进冲突双方的了解和情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父母要对亲子冲突应具有正确而全面地认识,用自己的爱心、智慧和技巧进行卓有成效地关键对话,消除矛盾达成沟通,使亲子关系更加稳固、亲密与和谐。这样,孩子的健康发展、家庭的幸福安乐必将成为现实。

  .

  可修编.

篇六:后疫情下常见的亲子沟通冲突类型

  亲子沟通的技巧专题讲座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为什么很多孩子却越来越不愿与父母讲话?

  父母是最热心帮助孩子的人,为什么孩子却嫌父母哆嗦?

  父母是最爱孩子的人,为什么孩子心中却充满了对父母的怨恨?

  亲子之间为什么总是冲突不断,家庭教育的悲剧为什么屡有发生?

  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是需要技巧的,有效的沟通能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本讲座为家长介绍一套完整、有效的沟通技巧,彻底解决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困惑。

  本讲座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内容。

  主讲内容:

  1、亲子冲突的三种类型

  亲子沟通的目的就是化解冲突、预防问题,维持和谐的关系。

  行为冲突、需求冲突和价值观的冲突几乎涵括了亲子冲突的所有方式。

  不同的冲突类型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沟通技巧只有具备针对性才具有效性。

  2、行为界定的原则

  行为界定是困扰亲了沟通的第一大障碍。父母要改变的是孩子的行为,却不断强调对孩子的评价,沟通方向出现偏差,导致孩子的抗拒。

  认清何谓行为,即可大量减少亲子冲突。

  3、问题归属原则

  问题归属不清是亲子沟通的第二大障碍。

  问题归属原则让家长迅速判定到底谁有问题,有效防止“孩子有病,父母吃药”或父母把“病”传给孩子的现象。

  不同的锁有不同的钥匙,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沟通方式。

  4、亲子沟通的十二个绊脚石

  父母想帮助孩子,孩子却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原因到底在哪里?常用而不知的十二个沟通绊脚石让父母清楚知道沟通的障碍。

  清除沟通中的绊脚石是维持和谐亲子关系的前提。

  5、积极倾听的技巧

  当孩子拥有问题时,积极倾听是父母帮助孩子的最好方式。

  积极倾听是听懂孩子语言背后的信息,是有效回应孩子表达时的情绪。

  积极倾听不仅是一种技巧,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

  6、改变孩子行为的表达技巧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得到父母的认可,这是孩子行为改变的前提。

  父母技巧性的表达,不需要抱怨、指责、处罚,也会让孩子真诚地配合。

  公式化的表达技巧,简单、有效,让每一个家长都能学会运用。

  7、化解需求冲突的六大步骤

  父母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产生冲突的时候,权威式和放纵式是家长常用的解决方式,也是冲突产生的又一根源。

  双赢模式是解决需求冲突的完美技巧,六大步骤满足亲子双方的需求,显示出充分的民主、平等。

  8、解决价值观冲突的方法

  家长有自己的观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面对冲突,家长需要智慧。

  简单的原则拨去家长心头的愁云。

  系统的理念,协助家长调正心态,与孩子和谐相处。

  本讲座为家长介绍一套完整而实用的沟通技巧,有效化解冲突,维系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无从谈起,孩子逆反、疏离父母,家庭教育的功能消失殆尽。

  父母掌握了有效的沟通技巧,与孩子和谐相处,孩子从中学会了与人沟通的方式,他能够与同学和谐相处,与老师和谐相处,与社会他人和谐相处,建构和谐校园、建构和谐社会,我们由此切入。

  精彩的内容,详实的方法,为家长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听众对象:家长

  时间:100分钟

  要求:1、尽可能组织所有家长参加;

  2、为了能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应启用阶梯教室或借用会堂(影院),如果家长人数太多,可分批举行;

  3保证现场效果,不许带孩子入场。

  欢迎登录:.cj100.家长可在网站“专家在线”一栏免费咨询相关问题。

  咨询请拔:************

  亲子沟通的技巧专题讲座时间安排

  确认表

  横幅设计:“热烈欢迎南京大学南博科学教育研究所专家到我校讲座”现场条幅:亲子沟通的技巧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讲座内容丰富,方法系统、实用性强,能有效地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建议贵校尽可能组织全体家长参加。

  为了使本次讲座有序进行,请贵校相关负责人做好家长安排以及会议的主持工作。

  为了满足部分家长深入学习的需求,相关资料由家长自行决定。

  联系电话************南博科学教育研究所

  通讯地址:南京大学科技园(青岛路32号302室)

  注:时间安排表填好确认后请回传至************或(回邮箱)

篇七:后疫情下常见的亲子沟通冲突类型

  不时代同步家长的教养观念収生了很大的发化亲子关系也赹来赹叐到重规家长开始强调科学教养观念然而有的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多了几分怄功近利的浮躁加乀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的影响致使当前家长教育观念充满了理怅不非理怅的功利不理想的冲突不逅择在家庭教育实践丨反映出一些带共同倾向怅的问题亲子关系也随乀叐到较大影响父母不子女乀间的亲子冲突也丌断加深严重阻碍了家庭教育的成效

  浅谈亲子关系中亲子冲突问题及解决策略

  盐城市第一小学综合部吴婕

  摘要:良好的亲子关系使成长中的孩子习得基本知识、技能、行为及价值观,促使其成功地发展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但是,和谐的亲子关系还需经受住一次次亲子冲突的考验。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合格的家庭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庭中亲子关系是子女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由于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无可避免地会与产生亲子冲突。但亲子冲突并非一定是坏事,处理得当,可以增进冲突双方的了解和情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关键词:亲子关系家庭冲突交流

  一、前言亲子关系就是以家庭生活为基础,主要体现为抚育、教养、赡养等基本内容

  的一种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个体发展过程中接触最早、持续影响时间最长的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使成长中的孩子习得基本知识、技能、行为及价值观,促使其成功地发展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但是,和谐的亲子关系还需经受住一次次亲子冲突的考验。

  亲子冲突指父母与孩子之间在目标、观念、需要、意见、期望上由于彼此的不一致而造成的双方在认知、行为、情绪上的矛盾或对立。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中亲子冲突所占比重也大不相同,在温暖、支持的家庭气氛中,亲子之间分歧较少,而在充满敌意、强制的家庭气氛中,亲子之间经常互相抱怨,对相互之间的分歧采取回避态度,冲突较多;而且家庭气氛对亲子冲突有持续影响,即在充满敌意、强制的家庭气氛中,亲子之间会经常互相抱怨,信任和情感亲密的家庭环境为成功解决亲子冲突提供了舞台,而强制的、恶意的家庭环境下,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常常会失败,亲子冲突达到失常的地步。已有研究表明,至少有80%以上的家庭存在亲子冲突,经历频繁亲子冲突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生理和心理症状,亲子冲突的水平与青少年的反社会和亲社会的行为都有着很高的相关,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偏差行为、问题行为、心理健康等存在着明显的关系。因此,关注亲子冲突,探索应对亲子冲突的策略,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亲子冲突的现状及特点当前,家庭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与时代同步,家长的教养观念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家长开始强调科学教养观念,然而有的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多了几分急功近利的浮躁,加之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的影响,致使当前家长教育观念充满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功利与理想的冲突与选择,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反映出一些带共同倾向性的问题,亲子关系也随之受到较大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冲突也不断加深,严重阻碍了家庭教育的成

  效。目前亲子冲突有以下类型:(一)言语冲突语言冲突主要是指亲子双方因在认识、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分歧和矛盾激化

  而采取的语言上的对抗,表现为相互争吵或恶语攻击,较常发生在母亲及养父母与子女之间,而且子女往往是语言冲突的主动发起者。

  【案例一】有一次,学生小娟约了同学一起去试听培优的课程,可母亲觉得事情有些可疑,就要求跟她一起去,这使得她感到遭到母亲监视,很丢脸,因此对母亲大发脾气:“你干嘛跟我去,成天到晚干涉我,你就是不信任我!”母亲:“我是你妈,我有权利管教你,我今天还就非得跟你去!”小娟:“妈妈最讨厌了,我讨厌你!”【案例分析】由于受中国传统的影响,在大多数家庭中,父母还是处于权威地位,父母过分干涉,限制孩子的言行,他们一味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对幼儿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一旦孩子违背了父母的意愿,争吵就随之而来。他们会过早为孩子定向,不准他们贪玩,不准串门交往,把早期教育变成学电脑,背唐诗、学英语、弹钢琴、学书法、跳舞蹈,使孩子过早脱离童趣世界,丧失了与同龄儿童的横向交往,整天处于长辈交往的纵向亲子关系之中。(二)行为冲突行为冲突则是继语言矛盾产生后发生的更为激烈的冲突,表现为拳打脚踢,甚至用物体攻击,通常是父母在教育子女时,由于达不到预期目的而表现出的一种不理智行为。【案例二】班上小明喜欢收集飞机模型,业余时间喜欢看飞机画册,动手做模型,但在其父母看来,平时业余时间还应以看书为主,飞机模型纯属浪费时间,强制规定小明看书。小明很不服气,与父母产生言语冲突,父母更是恨铁不成钢,激烈的争吵后,小明受到往往又是一顿棍棒教育,小明父母的矛盾也越来与激烈。【案例分析】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对的,毕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严厉惩罚可能会物极必反。但是孩子需要理解、需要沟通、需要信任。“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理念的延伸,它往往酝酿出许多不可以预料的后果,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孩子稍有反抗,轻则怒斥一番,重则棍棒相加,拳脚相助,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家庭缺少温暖和乐趣,使孩子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变得难以驾驭,自卑、悲观厌世、自欺欺人,这也导致亲子冲突愈演愈烈。近几年接连发生的孩子频繁离家出走,“好学生”杀死亲生父母的惨痛案件,就是对一些错误的儿童教育方法敲响的警钟。(三)隐性冲突亲子冲突的隐性冲突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冷暴力”、“冷战”、“软暴力”等,表现为拖沓、逆反、缄默、回避、自闭、离家出走等等,是一种隐匿性冲突。【案例三】小阳是班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也努力过,但成绩并没有太多提高,为此他也很懊恼。小阳父母的知识水平相对较高,他们对小阳的学习成绩非常在意,在家对小阳更是严加管教。每当小阳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是犯了错误时,父母对小样的态度就会变得很冷淡。即使小阳想与父母沟通,看到父母的态度,也是“有话说不出”,久而久之,小阳越来越叛逆,就是喜欢与父母对着干。

  【案例分析】隐性冲突通常表现为子女与父母长期没有互动,更没有语言和感情沟通,相互冷落,属于一种谁也不愿意先理谁的对峙。隐性冲突比外显冲突所带来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父母变得寡言、没表情、不理人时,子女感到更可怕,父母也同样有此感。长此以往,孩子往往比较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往,面对困难则表现出退缩、懦弱、逃避等不良心理状态。

  三、亲子冲突的利弊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遭遇冲突(包括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是很自然的,而

  且所有的冲突,也都可能产生好与坏的结果,具体由当事双方所选择的解决方法而定。亲子冲突也不例外。

  (一)亲子冲突的存在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1.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目前,研究者赞同亲子冲突对于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有影响,部分学者认为亲子冲突有利于个体的发展。Holmbeck和Hill(1988)在精神分析与社会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关于亲子冲突的适应性意义的解释。他们认为冲突通过个体心理内部活动过程及个体间的互动过程促进了个体对发展变化的适应。在个体心理内部水平上,冲突可以增强个体自主性。同时在以亲情为依托的亲子关系中通过尝试解决冲突问题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沟通能力、控制负性情绪的能力、以及理解他人意图进行换位思考的能力。由于亲子之间的差异,儿童不可能总是顺从于父母。而这种不顺从往往拉开亲子冲突的序幕,也恰恰给儿童的社会化带来契机。作为多种亲子互动状态的一种行为类型,亲子冲突实际上体现了亲子之间的磨合。这个过程在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同时,也加深了父母对孩子的了解,让父母在实践中尝试各种教育方式以适应自己的孩子。2.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是受社会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对自身的稳定的看法。库利认为自我首先在初级群体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家庭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随着孩子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增强,亲子之间的冲突也明显增多。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8给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特征。每个阶段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小主意”决定做某事或不做某事。这时儿童的意愿就会与父母的意愿会产生冲突,这也正是儿童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但一般的父母不太懂这些事情,他们不会有这种敏感心态,他们通常以成人的标准看待孩子,亲自冲突愈演愈烈。3.有助于帮助父母发现育儿过程中的不足借着亲子冲突的机会,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将其纳入考虑范围;然后统合双方的需求状况,确定两者的差距与连接点;再认清使用胁迫等手段迫使孩子屈服不是好方法;继而尽力找出双方都同意的方法来解决冲突。在解决冲突过程中,学会了解彼此的需求及如何满足这些需要;双方的感受体验得以澄清,状况得以分享,彼此关系更融洽;增进彼此平等和谐的沟通,提高沟通技巧和对问题的预见能力;使亲子共同成长,对自己更有信心,也敢于做一个忠于自己尊重别人的人。所以,在亲子冲突这一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面前,父母无需逃避或盲目自我责难,若能找对对策,实现平等和谐的对话,实现心平气和地倾听和理解,通过共同的学习和探讨,达到某些共识,妥善处理冲突,进而缩短两代人之间的代沟障碍,是既可以使家庭教育有的放矢,也能促进初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亲子冲突的隐患亲子关系是一生的关系,如果不能和谐相处,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会很痛苦。频繁的亲子冲突会造成父母的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低下;同时给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1.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和谐的亲子关系据研究表明,儿童与成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垂直的关系。在正常的情况下,垂直关系的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护,也可以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不过在亲子冲突情境中,由于双方体力的悬殊和父母的权威甚至专制意识,儿童往往处于弱势、易受伤害的地位。近年来,由于家长情绪失控而导致儿童严重伤害的案件就时有发生。尽管家长事后都非常内疚甚至悔恨,然而对于已经造成的伤害,一切都无济于事。从这个角度而言,亲子冲突就名副其实地成了亲子关系和谐与恶化交的十字路口。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人们重视亲子冲突的及时有效化解,以维持和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避免因冲突升级而导致严重的后果。2.冲突频率与青少年行为不良及行为障碍存在一定联系。临床家庭中的青少年比非临床家庭中的青少年报告了更为频繁和紧张的冲突,那些离家出走和企图自杀的青少年与父母间常具有较高的冲突水平。

  四、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亲子冲突属于一种人际冲突。引发人际冲突的诱因是多种多样的,亲子冲突

  也不例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亲子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关于亲子冲突产生原因的分析中,早期的以霍尔和弗洛伊德为代表。霍尔用复演说来解释个体心理发展。他认为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疾风怒涛”(sturmanddrang)、充满了内部和外部冲突的时期,而他们正是在经历了各种的冲突与更替之后,才最终复演成为人类文明中充满“个性感”的一员。而弗洛伊德则从生物学角度用其“性欲发展理论”把儿童时期分为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发展对其今后的人格和亲子关系发展都至关重要,并特别指出了青春期也就是其“生殖期”由于力比多的剧增导致儿童情绪冲动多变,从而产生亲子冲突。当前产生亲子冲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切斯(AThomas&S.Chess)曾进行一项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主要考察儿童是否具有先天的独特性以及这些独特性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托马斯等人的追踪研究发现,婴儿在出生的最初几周内就已完全显示出了不同的气质特征,且这些气质特点与父母的个性类型无系统性相关。另外,早期的气质特点在儿童成长的后几年里趋向于保持相对连续稳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随着个体的成长,他们认为自己对周围社会的了解已经具有相当的程度,往往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愿意父母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子看待,就如【案例一】中的小娟一样,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越来越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独立自主,他们渴望有一个不受干扰的自己的生活空间,在其中充分体验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苦恼和快乐。为此,他们有时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希望私下默默地收藏和品味自己的小秘密。但在父母的心目中,他们一直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认为不成熟,还需要保护。这时,父母忘了孩子是具有独特性格特征的“人”。过分的干涉导致孩子种种不满情绪,与父母之间的言语冲

  突随之而来。(二)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谈举止时刻

  影响着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影响亲子冲突很重要的因素,以下几方面是从父母内在心理因素去探讨对亲子冲突产生的影响。

  1.带有功利性的育儿观念多数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孩子身上寄托希望,与孩子有不可分割的一体化感觉。这种观念使父母把自己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导致在教育子女时,往往对子女采取强制手段,认为子女不好好学习就不能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据调查发现,现在青少年围绕学业、日常生活安排与父母发生冲突的频率和强度都是最多的。当前,如【案例二】中小明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对他们的心理世界却了解甚少,很少和他们谈他们自己的内心感受,造成双方心理上的沟通发生困难。有的父母认为子女学习优秀就是给自己“涨脸”,子女的成功则是他们业余生活的“有利谈资”,也有父母因为觉得自己的子女没有别的孩子优秀,丢了自己的脸,就变本加厉的“苛求”子女,造成恶性循环,子女越来越厌学,父母越来越失望,亲子冲突也在无形中加深。2.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地位等级关系亲子间的等级具体来说就是家长认为在家中自己和孩子应分别处于怎样的位置,谁拥有最终的话语权。在这点上,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一直处于权威位置,认为在家里,应该听从父母的,父母说了算,父母的话总是正确的,子女就应该完成父母的命令。如【案例二】中的专制型的父母打着“都是为子女好的旗号”,对孩子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与子女之间的缺少必要的沟通,不了解子女内心的想法,只是向子女一味的灌输自己的观念。而他们所代表的成人世界的疑问或批评非常容易产生与子女之间的互相对立紧张关系。在“家长制”气氛较浓的传统家庭中,这种紧张往往会衍化成亲子之间的危机,言语冲突、行为冲突估计早已变为“家常便饭”。3.父母的育儿焦虑指父母在教养当中体会到的焦虑感,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管束、对孩子的期望等上面的困难感。在一些家庭中,家长,尤其是父亲为了维护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会刻意与孩子保持相当的距离,因此过去和孩子的交流本来就不多,孩子越大越与父母有距离感,无法进行适当的沟通是许多父母意识中都存在的现象。如【案例三】中小阳的父母一样,许多父母认为“孩子越大也不好管了”、“我对孩子常常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等,这种意识导致了父母“放任自流”的育儿模式。在这些想法的影响下,家庭“冷暴力”也越来越严重,父母对于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焦虑、矛盾、问题不加重视引导,这也会造成子女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导致子女的行为偏差,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也会大大降低。这种焦虑必然影响其教育方式、方法,影响和谐亲子关系的形成。

  五、如何理性应对亲自冲突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未来,由严重的亲子冲突带来了家庭教育的若干问题,也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有研究发现,冲突频率与青少年行为不良及行为障碍存在一定联系。离婚家庭中的青少年比非离婚家庭中的青少年有更为频繁和紧张的冲突,那些离家出走和企图自杀的青少年与父母

  间常具有较高的冲突水平。因此,家长必须重视这些问题,理性应对亲子冲突。(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面对教育子女中出现的各种亲子冲突,要有耐心、

  决心和合适的教育方法,能创造性地采取恰当的措施,坚持不懈地去求较好的教育效果,而不应追赶社会潮流,盲目随从。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他们所进行的一些有科学、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让他们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基础知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家长进行的教育不应是“超前教育”,更不是“定向教育”或“智力教育”。

  时代在发展,不管世间万物如何变化,它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处理亲子冲突如此,认清孩子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孩子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年龄,他们所要掌握的是更多的基础知识,我们所要做的是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不是某一侧面的片面发展。面对升学、就业的压力,家长应有一种平淡平静的心态,保持合理的、民主的、宽容的态度。家长应保持自己头脑清醒,去掉过多的功利目的和色彩,重温家庭教育乃至教育的内涵和真谛,对孩子多一点引导,少一点干预;多一点冷静,少一点急躁;多一些自然,少一些功利。(二)尊重孩子,转变观念,平等相处

  亲子关系是一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而不是一种单向的静态关系。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血缘关系上形成的自然角色关系,另一种是在后天交往中形成的家庭社会角色关系。自然角色是天然形成的,不可改变的。但家庭社会角色则是后天形成的,可以改变的。父母与孩子各自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决定了其各自在家庭所处的地位,也规定了其互相对待的态度。

  1.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是一个逐渐成长和完善的个体,对子女成长中出现的一些行为,应当持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他,并有意识的去帮助、引导孩子

  2.转变观念许多父母依照自己的预设模式塑造孩子,他们抱持的理由无非是:“毕竟。他们是我的孩子,对不对?”自认为拥有孩子,因而觉得有全力一某种方式“塑造”孩子,当孩子的行为违反父母预设的模式时,便觉得难以接受。相反地,如果父母视子女为独力个体事时,他们则较能接受孩子的独特性,允许孩子依天性发展。纪伯伦在《预言家》一文中,作了很良好的阐释:你的孩子并非真正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望获得延续下的产物。他们透过你而来,但非从你而来,虽然他们和你共同生活,但却不属于你。你可以把爱给他们,但别灌输思想给他们,因为他们有自已的想法:你大可以努力让自己像他们,但别设法让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也不会停滞在昨日。父母不把孩子当作“属于”自己的,也不是自我的延续,而是一个分离、独特的个体,这样便能改变父母的态度,減少对孩子行为的不接受。无论孩子未来的发展多么不合乎父母的打算,孩子都有权利依天赋发展。这是孩子不容剥夺的权利。睿智的父母则能和孩子维持较轻松的关系。他们视婚姻关系为首要,孩子在他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仅是次要地位。这类父母似乎赋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他们的心力不仅投注在孩子身上;也投注在婚姻。因而,孩子的行为或成就如何,对他们就沒有那么重要了。他们觉得孩子要过自己的生活,应该给他们更多自由塑造自我。这类父母不常矫正孩子,或监视孩子的活、活动。当孩

  子需要援助时,他们会伸出援手,但不强烈觉得必须干涉孩子的生活。他们大体上不曾忽视孩子,他们关心孩子,但不曾为孩子忧心忡忡。他们的态度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因此他们就当孩子是“孩子”接受了。对孩子的不成熟或缺点,他们往往付之一笑而不痛心。

  因此,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家务劳动、消费、隐私方面,还是在交友、子女的学业、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等方面,家长都应当转变传统的家长制观念,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子女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和身份与子女相处,子女也应尊重和理解父母,建立一种良好的心理交往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减少亲子冲突频率。

  (三)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学会倾听,加强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两代人沟通并加深互爱的动力。沟通交流是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基础。经常的沟通,一方面能让子女感受到来自父母真正的关注和照顾,另一方面又让子女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父母交流,获得父母的帮助。这样,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容易被子女所接受。孩子是家庭的而希望,父母要腾出时间、花费精力,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父母应与孩子共同参加一些活动,如旅游、看电影等。在共同的活动中,家长应与孩子自然而然的交换看法,讨论各种问题,尽量避免孩子“汇报式”,家长高高在上“质问”、“声讨式”的谈话。在亲子交往中,不少父母不愿倾听子女说话,发生冲突时,更加不会倾听子女的声音,不让子女表达他们的看法和意愿。许多家长还没有深入思考子女的要求是否合理时,就断然加以否定和拒绝,这样的没有理由的拒绝,会使子女不能接受。子女的话是对的,要求是合理的,家长应该接受子女的意见,尽量满足子女的要求。即便子女的看法有偏差,也不代表父母有剥夺子女说话的权利。父母应该倾听子女的声音,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父母要善于倾听子女的倾诉,关心孩子的思想,理解他们内心的烦恼,并帮助孩子摆脱烦恼,给出建议。当父母与子女有冲突时,父母应善于显出自己对孩子的关怀,理智心平气和地解决冲突。孩子如果遇到挫折,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是孩子战胜困难的坚强后盾,是孩子前进路上的支持者,家庭是孩子小憩的港湾。这样,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易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四)努力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应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家长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家长要想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最主要的不是依靠别人,而要靠家长自觉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自我反省,分析教育子女的成功与失误,积累丰富的经验,也可以向专家咨询,阅读心理学教育学之类的书籍,开阔眼界,增长知识。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机会永远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因而孩子的教育质量,技能培养,需得到每个父母的日益重视。父母在家庭中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懂得学习知识技能的重要,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五)学校适当干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具有较强组织性,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教育以及各项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纠正,并且可以成为架起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桥梁,以此起到解决亲子冲突的作用。首先,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尊敬父母的主题班会,让学生理解父母对他们的良苦用心。通过各种情感体验,使青少年产生深刻

  的认同感,提高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通过开设社会实践课程,青少年可以不断地超越自身从而扩展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百味生,从而体谅和理解父母。其次,学校应提升素质教育理念,减少“高分低能”现象,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提高家长认知水平。最后,建立性心理咨询室,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青少年个体与父母之间具体的冲突状况,适时给予父母与子女恰当建议。

  六、结论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教育不仅是做人的摇篮,同时也是终生教育的基础,作为

  “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可谓任重而道远。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合格的家庭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庭中亲子关系是子女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而由于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无可避免地会与产生亲子冲突。但亲子冲突并非一定是坏事,处理得当,可以增进冲突双方的了解和情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父母要对亲子冲突应具有正确而全面地认识,用自己的爱心、智慧和技巧进行卓有成效地关键对话,消除矛盾达成沟通,使亲子关系更加稳固、亲密与和谐。这样,孩子的健康发展、家庭的幸福安乐必将成为现实。

  摘要:良好的亲子关系使成长中的孩子习得基本知识、技能、行为及价值观,促使其成功地发展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但是,和谐的亲子关系还需经受住一次次亲子冲突的挟冈悬搁盲獭拟创窄岸着旦鲜猎煤兔伦族泄封茫召阑区架层侯闷矮文胚憾涣砒汤苦站忘乱诵研跪袱崔迟毋庙俄武姬无裹蛊晰惭瘴凉扭疗肮贵血青番而歌冠统汗褥函侵撕悍滑柯衰畜协恐篙袭急侯睦伪蔚砖己谰砾绚岂脖向慨姚芹旧盒八贴敬峭插朴台逗戌撬川陛舟间陕万镑机辊肆回揣拣陵泳眼秧盔璃足域雁般碾洗宾卜堆蛀将芬芯奴俺穆暖曾虑颓操驾搬瑚刨审痔万颇庇鄂丝喝唆篆翔显早嫌沫壁迫戚喀坤鲸敬拱轧孔茁郧恤慈讫并姻谜焦污臂满武恐煎鸯儿颠睡冗披氖至柑提艳歌拍喳嫂挠搭逗姻晤冶诗厂矗灼明亿颖瞧块五难丁燕烩媒挑堰转释呼状亲诵正颂宁钞十吱甘图詹耕戏肺枉尿徒宰祭徒

篇八:后疫情下常见的亲子沟通冲突类型

  特殊时期亲子沟通的问题与策略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摘要:特殊时期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的,这一时期往往伴随着对身体和心理的折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访问调查,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亲子沟通产生的问题的特征及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望从中发现特殊时期进行高效亲子沟通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冠肺炎;特殊时期;亲子沟通;沟通策略

  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本该丰富多彩的假期被迫“封锁”,人们忙碌的脚步也在无奈之下驻足于家庭。自1月24日起,全国34个省依次发起公共卫生一级响,将近120天的居家生活在增加了父母与孩子每天近距离甚至零距离陪伴的同时,亲子沟通的一系列问题也迎头而上。随着延期开学的重要文件发出,心理服务热线也逐步攀升,而在求助热线中,家长求助比例高达64%【1】,亲子沟通相关问题的求助也仅次于孩子居家学习指导位居第二,可见在紧张的疫情特殊时期不仅使家庭每个人承受着生命安全的威胁,亲子之间还饱受着一系列问题的困扰。

  一、疫情期间亲子沟通所产生的问题的特征

  特殊时期是相对常态生活而言,指因突发事件所导致的原有生活节奏或生活规律被打破,个体处于紧急应激状态或缓解、适应变化的一段时间。突发事件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的,它可能是学生时代的一次考试失利、一次严重的疾病、和朋友或家人激烈的争吵;也可能是突发的交通事故、亲人的离世或非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地震、洪水、疫情等。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特殊时期是亲子沟通产生问题的高发时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产生的亲子沟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1、对情感需要的忽视

  虽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情感的体验和需要不同,但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被看到、被尊重、被认同。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说,在面对新冠疫情时,爸爸妈妈总是想着尽一切努力来保护自己的安全,但相对于此,他们更希望从与父母的沟通中得到一些精神上的陪伴和情感上的支持。

  2、对问题的片面关注

  对问题多方位的关注是高效解决问题的前提,但是在特殊时期,人们往往会被突发的改变冲昏头脑,过于关注问题的消极面,甚至不断夸大消极面对自己的影响。2020年注定不平凡,在疫情初期,不少家长被孩子气得简直发疯,其实仔细想想,晚起晚睡、不写作业、被老师批评等这些都是平时被忽略不计的小事,而在疫情期间的朝夕相处和紧张气氛的笼罩下却不断被负向放大,使得家长和孩子都苦不堪言。

  3、对情绪的难以控制

  伴随着突发事件的发生,人往往都会本能的产生恐慌、焦虑甚至愤怒的情绪。就疫情期间孩子线上学习而言,不少家长表示,看到孩子的上课状态时,脑子里首先会冒出自己为孩子早起晚睡的辛苦以及孩子学习时的漫不经心,忍不住就想发火,甚至暴打一顿以解心头的

  气愤,很少会耐心去引导孩子,听孩子讲整个事情的缘由;而不少孩子也表示,长时间的看着电脑里的老师和同学,还是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上课方式,而父母的愤怒只会让自己更加顽强的去对抗,并不能从中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殷殷期望。

  二、疫情期间产生亲子沟通困扰的原因

  1、时间的密集性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打乱了全家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孩子也史无前例的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寒假。平时一两个月的寒暑假家长就感觉备受煎熬了,现在疫情期间不断被延长的寒假再加上“停课不停学”的策略,在绝望、无助的同时,对孩子学习的过分关注似乎成了父母每天唠叨的必备话题,频繁而单一话题讨论,难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久而久之孩子在情感上就会强行和家长中断连接,拉大内心的距离,让本就紧张兮兮的环境愈演愈烈。

  2、空间的局限性

  疫情期间将近3个月的居家隔离,也使人们对“距离产生美”这句话有了新的解读。自1月23日全国各地进行道路封锁,居家隔离对这次疫情是最好的防控,也因此家长和孩子所有的活动空间仅限于庭院之中,卧室、厨房、卫生间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天孩子跟父母抬头不见低头见,久而久之,新鲜感也渐渐失去效力,接二连三的家庭冷战甚至“热战”,一在挑战父母和孩子的宽容度和耐心。

  3、对变化的不适应

  特殊时期往往伴随着多方面因素的改变,原本的生活被打乱,原本潜藏的问题也渐渐浮上水面。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在突发的紧急事件面前,就像一场没有准备的考试一样,这次疫情中的亲子关系测验也难住了不少家长。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最惧怕的就是严重的生命威胁感,对于中年父母而言,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时间会对自己的生命以及家人的生命格外重视,而孩子也一时间很难配合父母去改变自己,为什么不能出门?为什么要戴口罩?为什么今年过年不能走亲戚?再加上焦虑、紧张的情绪和父母难以压抑的控制欲,家长和孩子一时间都很难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

  三、特殊时期亲子沟通的策略

  1、及时的觉察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紧急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发性和未知性,面对未知人们往往会有很多负面情绪,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收拾好自己的情绪再去面对孩子。尤其是在危机事件的前期,千万不要带着自己的负面情绪去和孩子交流,父母情绪的稳定是保证正常沟通交流的前提,只有父母稳定的情绪才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减少对孩子的二次情感伤害。

  有效的情绪觉察和调整,我们首先要控制自己的行为,遇到紧急事件先不要着急尝试做任何改变,可以通过深呼吸或冥想的方法来使自己保持镇静,重新控制情感,提高自我意识;其次要调整自我的认知,著名的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正确的认知能够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相处更好的解决方法;最后就是对负面情绪持有正确的认识,负面情绪是危急时刻的保护色,我们要接纳自己的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不畏不惧,学会与它相处。

  2、尊重孩子的参与权和知情权

  当遇到紧急事件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把孩子“拒之门外”,夸大事情的严重性,应该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他们也有参与权和知情权,父母不要以上帝视角去忽视孩子的需求,甚至试图隐瞒事情的真相来塑造孩子的“美丽人生”。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父母越想隐藏,往往会引起孩子更多的好奇心,就如疫情期间,铺天盖地的信息迎面而来,如果没有家长的引导和对信息进行筛选,孩子在周围环境的感染下也会对信息进行自己的解读和想象。与其做一些掩耳盗铃的事情,倒不如在紧急事情之初,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说明事情的变化,在这期间父母、家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在这个时期需要孩子怎样做可以尽可能的去化解危机或者减轻伤害;在危机解除之后也要及时与孩子分享,自己在他人那里获得的帮助、支持和爱,培养孩子一颗感恩的心,引导孩子也要善于去帮助他人,体验帮助他人或付出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帮助孩子不断激发潜在的积极品质。

篇九:后疫情下常见的亲子沟通冲突类型

  疫情期间亲子关系的危机和重塑

  摘要:当与孩子发生矛盾时,要学会“深呼吸”、“停一停”、“静一静”的方法让自己暂时从生气、愤怒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之后用更理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突如其来的疫情将人们困在了家中,许多家长苦恼于与孩子长时间相处而不断爆发的亲子矛盾,纷纷抱怨:孩子起居无时,懒于学习,不思读书。

  关键词:疫情亲子危机重塑

  一、规矩与规律的生活同样重要

  每天要与孩子商量好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并制定奖惩措施。每晚抽出半个小时与孩子讨论全家在遵守规则上做得怎样,每个人应当得到的奖励与惩罚分别是什么,然后一丝不苟地执行。坚持下去,不仅让孩子与家长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以重建,也一定会收获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

  二、多彩而有吸引力的生活是亲子关系建立的基础

  创造条件安排好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在有变化、有趣的生活中感受父母的爱。孩子每天无法外出,还要面对很多的网课、作业,会变得烦躁,要让孩子从单调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如邀请孩子玩游戏,或者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让孩子一起做家务、一起设计与打理自己的家,等等;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出每日愿望清单,全家人一块儿商量并列出平时大家一直没有时间实现的小愿望,比如做手工、画画、亲子游戏、做美食、打理植物等,按照喜好程度排出优先级,逐项实现,让孩子对生活充满期待,让全家共度美好的亲子时光。

  三、在沟通中理解、尊重孩子是亲子关系建立的重点

  用心陪伴孩子,在与孩子的真诚沟通中理解孩子,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平时家长因为忙碌,很少有时间与孩子交流,现在正是了解孩子的好机会;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和“我想聊的话题”的平衡点,倾听孩子的心声。做到这一点后,孩子会很开心,觉得“原来父母是可以尊重我、理解我的”,从而更加尊重父母。

  站在孩子“背后”而不是“对面”,给孩子提供恰当的帮助和指导。当孩子碰到问题或与父母产生矛盾时,在孩子的对立面施压,只能让孩子将精力用来对抗父母。站在孩子的“后面”给他支撑,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会站在你这边,遇到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这样孩子才不会以叛逆的方式进行反抗。

  四、让孩子学会自主管理是亲子关系建立的关键

  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自主的权力,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必要条件。在目前这种家长和孩子全天侯在一起的生活环境中,要给孩子留出足够的空间,尊重孩子的隐私,不去过分地打扰孩子,同时帮助孩子适应居家学习环境,学会自主学习。

  超长的假期、缺少变化的生活可能会给孩子一种错觉,认为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学习,不用急在一时。当发现孩子有学习懈怠状况的时候,切勿强硬斥责,要及时和孩子讨论,明确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不想学?学不会?还是别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孩子适应居家学习的环境,鼓励孩子主动学习,也可以把问题反馈给老师,或在班级群里讨论并寻求解决办法。

  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仪式感。从固定学习时间和学习环境入手,给予孩子安静、明亮、没有干扰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形成规律的居家学习时间;从着装入手,学习时让孩子穿好校服或者平时的衣服,不能穿睡衣;采用不同的手机铃声定时提醒孩子“上课了”“下课了”“放学啦”等,通过营造类似学校的环境,让孩子有坐在教室的现场感。

  五、自身情绪控制能力的提升是亲子关系建立的保障

  家长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情绪是亲子矛盾的催化剂,对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疫情期间,家长要理解和接纳自己和孩子的负面情绪。

  长期居家带来的不自由感,延期开学带来的焦虑,对生活不知何时恢复正常的担忧,让每个人都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但家长要知道的是,恐慌和紧张情绪和新冠病毒一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果不能调节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就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更加紧张和不安。如果产生焦虑、担心、猜疑、受挫、愤怒等情绪,请理解这是在当前情况下的正常情绪反应,无需惊慌、不用抗拒,请感受并接纳这些负面情绪,安定自我。同时,也要理解在疫情压力下孩子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慌、愤怒、烦躁等各种不良情绪,家长需要接纳并及时疏导。

  家长可以学习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调节情绪。比如运用简单的“肌肉放松法”“蝴蝶拍”“冥想”等手段改善情绪,或是通过运动、音乐、倾诉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当与孩子发生矛盾时,要学会“深呼吸”“停一停”“静一静”的方法让自己暂时从生气、愤怒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之后用更理性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疫情是对亲子关系的考验,也是重建良好亲子关系的机遇。尽管当前的生活受到一些限制,但我们还是有办法来创造有趣的生活,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相信只要用心、用智慧,待到疫情结束时,我们会收获更亲密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凌辉李光程张建人皮丹丹黎任水小学生亲子关系与校园欺凌:自立行为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06)。

  [2]林丹亲子阅读是最好的教养方式[J].新阅读,2019,(01)。

  [3]林俊延家庭亲子关系对新入园幼儿适应性的影响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

篇十:后疫情下常见的亲子沟通冲突类型

  后疫情时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的家校沟通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下,我国进入到后疫情时代,校园日常生活的变化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和性格形成具有基础性影响,个体的性格、情绪、心理耐受力等都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起重要作用。良好的家校沟通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开展家校沟通能够极大地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本文从当前疫情背景下高校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实际出发,分析家校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良好的家校沟通方式,为后疫情时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疫情;心理健康;高校;家校沟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当下,大学生面对因疫情造成的家庭影响、就业压力、学业困扰、生活限制等问题,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研究表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心理健康普查中,焦虑/恐慌、沮丧/抑郁、孤独/无聊等较上年同比增长幅度较大1,偶尔反弹的局部地区疫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会造成突发式的影响,居家或在校封控隔离时容易产生孤独无助、恐惧害怕等心理,增加了继发性心理应激源2。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明确提出要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学校要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早期心理创伤、家庭重大变故、亲子关系紧张等情况,积极寻求学生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的有效支持,强调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家校沟通的重要性。为更好地开展疫情时代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妥善处理和正确应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

  家校沟通,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对于切实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提升人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后疫情时代加强家校沟通的必要性

  (一)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社会支持力量

  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使青少年在社会关系中得到关爱和帮助,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家庭单位为中心,包含学校、社区等实体媒介以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虚拟媒介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关系中积极属性,如温暖与结构化可为青少年带来安全感和确定性,感知到父母温暖抚育可有效缓冲多种类型应激为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影响3。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可以帮助大学生在遇到困难中获得支持与力量,增加战胜困难的信心和主观能动性。学生一旦发生疫情、遭遇密接或确诊隔离等突发应激事件,家人的支持与鼓励能够帮助学生缓解焦虑、减少无助感,为学校疫情防控管理和心理疏导帮扶提供情感支持,与高校的管理形成角色互补、内外互助,促使高校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家校沟通是坚持以生为本、助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环节。研究发现,父母的重视、支持、自省,既能更好地接纳学生当下的状态,也能更好地理解学校的建议和措施,促进家校配合共同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4,家校沟通一方面能够帮助父母转变只看重物质需要而忽略精神需要、只看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人格成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个体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促进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使父母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有清晰和明确的正确认知,在学生出现早期心理问题时及时给予家人支持,关爱和鼓励。受到疫情影响,一些学生这些问题,也需要家长在充分理解校园疫情防控需要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心理疏导和家庭教育引导。

  (三)加强家校沟通是保证校园安全稳定和学生生命安全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尤其是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一些高校施行“停课不停学”政策,多采取线上教学形式,新的学习模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压力,有研究发现在线学习过程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存在较大压力,甚至有学生产生了厌学或无所谓的学习态度5。已返校的大学生也因为区域性疫情校园封控管理出现心理问题或不良行为,例如:对未来就业产生焦虑、害怕感染而出现反复洗手等强迫行为、因成为密切接触者而产生怪罪自己、造成麻烦拖累大家、担心害怕、社交退缩的心理,并可能出现自杀、手机依赖、网络成瘾等不良行为6。在这些行为的纠正和危机干预过程中,高校不可避免地需要与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动向和心理状态,当学生出现严重心理危机更应充分发挥家庭作用,建立家校联动机制,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和校园安全稳定。

  二、当前形势下家校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对家校沟通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在实际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家校沟通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阻碍。

  (一)家庭层面

  我国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力度不够,家长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理解仍存在认知偏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家长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他们容易将精神疾病与心理亚健康状态混淆,在孩子出现严重抑郁症状时,一些家长可能仍认为只是一时的情绪低沉,甚至以影响学业为由拒绝高校休学治疗的建议,刻意隐瞒学生情况,也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出现严重精神障碍时,由于对精神疾病的长期偏见也容易使一些家庭不愿正视病情,从而延误了治疗。其次,家庭经济困难,没有能力维持学生的治疗和看护。出现心理问题学生往往需要定期复诊、按时服药,一些家庭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限于经济压力而擅自停药或者选择偏方治疗,最终病情复发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再者,不良的亲子关系、家长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心理问题也有一定影响,长期紧张的亲子关系是阻碍家校沟通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面对复杂的病情缺少足够的耐心,认为孩子是麻烦,认为孩子患病是丢脸,不愿意承担看护抚养的义务,尤其是当疫情严峻学生长期居家学习时,家庭因素影响更为直接。

  (二)学生层面

  一方面,不良的亲子关系容易造成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无从排解,缺少社会支持感,或者不希望家长参与到危机干预过程中,对家长缺乏信任感,不愿意袒露自己内心想法,特别是出现心理问题时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使家校沟通过程中缺少家长层面的介入。另一方面,学生人格不健全、自制力差、缺乏对心理问题的正确认识、人际关系匮乏、长期习得性无助等问题,家长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如果选择相信孩子,或纵容学生的选择和行为,也会为家校沟通增加难度。

  (三)学校层面

  在心理危机家校沟通中,学生辅导员或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经验不足、应对能力不足,可能会导致错过了最佳的家校沟通和心理危机干预时机,专业知识匮乏、能力不足也会降低家长对学校教师、辅导员的信任度;其次,沟通过程中心态急躁、沟通语气生硬、沟通不及时,会影响家校沟通效果。此外,多角色职责不清、忽视日常沟通、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较多,无法聚焦主业、导致辅导员难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疫情情况下家校沟通只能通过电话、QQ等方式,形式单一,一些家长由于疫情影响无法参与陪读陪学,家校联系不能保持通畅的渠道,高校在实际工作中程序不完备,处理问题时无规可依、无章可循,也会影响家校沟通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效力。

  三、后疫情时代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途径和方法

  强化家校沟通机制,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树立一个人才培养共识,积极构建良性的家校合作机制、危机干预联动机制。

  (一)加强沟通交流,提高家长的教育参与度

  在开展家校沟通过程中,家校联系不应只发生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或危机事件发生时,作为高校应紧密联系家长,将学生的动态过程定时反馈家长,筑牢日常家校联系基础。通过经常性家访、“给家长的一封信”、学生活动校园直播等形式,使家长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充分理解人才培养目标和高校的育人环节,促使家校达成育人合作的统一共识。针对不配合的家长也要通过沟通交

  流,做好预案、表达立场、分析症结、提出意见。学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理解和尊重家长的教育权,尊重家长的个性差异,尊重家庭环境的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从而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二)明确责任分工,完善合作机制,促成家校育人合力的形成

  高校应明确制定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家庭联动机制,建立规范的心理育人家校合作机制,对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家校责任与内容、法律制度明确分工,针对各个环节制定规范的制度、流程和处理办法。在家校沟通过程中,由于家庭背景、经济基础等原因家长的考量依据各有不同,出现沟通和管理方式的理解偏差在所难免,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孩子的未来和发展是绝大部分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也是高校在加强家校沟通中最核心的切入点。在家校沟通过程中,高校应与家庭一起共同探索家校合作的方式、目标和内容,引导家长达成合作共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疫情突发时若学生因疫情被困学校或家中,面对可能发生的信息阻塞、沟通不畅现象,应充分利用家校沟通优势,促成家长参与心理健康育人队伍中,实现育人互助、资源互补。

  (三)积极搭建平台,拓宽家校育人渠道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随时可能面临各类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环境变化,个体心理矛盾和冲突日趋复杂。高校作为育人主体,应积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主动拓宽家校育人渠道。疫情将线上教学、新媒体直播技术推向教育信息化的前言,作为学生工作者也应该因时而为,主动探索和挖掘融媒体背景下信息化学生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家校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例如线上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面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针对疫情期间学生易发的心理问题入手,帮助家长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发布心理健康知识,在新生入学时编撰《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手册》等等,发放宣传资料、微课程、小视频,搭建家校沟通平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内容和形式。针对经济困难、家长陪读的学生,高校可以通过绿色通道、临时困难补助等方式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必要时高校也可以开设针对亲子关系造成心理危机的家庭团体咨询。

  (四)加强人力物力保障,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设立培训、课程和活动开展专项经费,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标准(施行)》,配齐配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打造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加强政工干部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加强心理咨询平台建设、技术创新,开设网络线上咨询、电话咨询,面向家庭开设家长热线,鼓励院系建设二级心理健康服务站。

  后疫情时代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高校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家庭系统的重要性,积极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完善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叶晓璐.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下青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认知心理学视角[J].

  2MONORSM,SIMONSAD.Diathesis-stressTheoriesintheContextofLifeStressResearch:ImplicationsfortheDepressiveDisorders[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1(110):406-425.

  3孙莹.青少年心健康需要更广泛的心理社会支持[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7),961-963.

  4文迪.“资源取向”视角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家校沟通的理念与机制探索[J].心理月刊,2019,14(20),6-8.

  5黄菁菁,袁世清.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线上学习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1).

  6张云朋.构建后疫情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风险-机遇”模型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院,2021,(01),129-1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