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速记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
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对学前儿童家园合作的逐渐关注,对该问题的研究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对老师和家长们的访谈,结合参与式观察法来了解幼儿园中家园合作的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家园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不够平等;家园之间的合作还停留在表浅水平和家园合作中家庭与幼儿园的责任不明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结合教师、家长的建议提出相应解决策略。通过各种途径,让幼儿园与家庭建立一种合作、互补的关系,逐步唤醒家长的主体意识,真正携手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
【关键词】家园合作;问题;策略
【Abstract】Thestudyoftheissuehasbecomeoneofthehotspotinthepre-educationwiththepublicconcernonhome-schoolco-operationincreasingly.Throughtheinterviewbetweenteachersandparents,combinedwithparticipantobservationmethodtounderstandtheactualityandanalyzetheproblems.Theexistingproblemsaremainlyasfollows:theimparity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parents;theco-operationremainsatthesuperficiallevelandtheresponsibilitiesofkindergartenandfamilyareambiguity.Analysisofthecausesbasedontheknowledge,thesolutionthatrecommendedcombinedwiththeadviceofteachersandparents.
Throughvariousmeanswhichmakekindergartenandfamilytoestablishcooperativeandcomplementaryrelationshipbetweentheparentsandkindergartentograduallywakeuptheconsciousnessofmainbody,trulyworktogethertotakeonthetaskofcheaper"seducation.
【Keywords】Homelandcooperation;Problem;Strategy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
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目录
目录................................................................................................................................................................2前言................................................................................................................................................................3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6第二部分
幼儿园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8一、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尚不够平等
.....................................................................................................8(一)教师始终处于权威地位
.....................................................................................................8(二)家长参与被动性
.................................................................................................................8(三)
家长接受沟通的机会不均等
...........................................................................................8二、家园之间的合作还停留在表浅水平
...........................................................................................9(一)家长、教师各行其道
.........................................................................................................9(二)家园合作流于形式
.............................................................................................................9三、家园合作中家庭与幼儿园的责任不明确
...................................................................................9(一)
幼儿园对其在家园合作中的角色认识有失偏颇
...........................................................9(二)
家长对其在家园合作中应该担任的角色意识不够
.....................................................10第三部分
家园合作问题形成原因探析
.....................................................................................................10一、内在的天性..................................................................................................................................10(一)自我心中的担忧
...............................................................................................................10(二)交流中的因素
...................................................................................................................10二、外在的因素...................................................................................................................................11(一)
时间问题
..........................................................................................................................11(二)
教师的工作状态
..............................................................................................................11(三)
管理政策
..........................................................................................................................11第四部分
加强家园合作的策略
.................................................................................................................12一、树立新观念,强化合作意识
.....................................................................................................12二、幼儿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家园合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12(一)创设沟通环境,尊重和信任家长
...................................................................................12(二)
家园沟通个别化
.............................................................................................................12(三)引导家长参与合作共构幼儿园活动
...............................................................................13三、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和参与意识
...................................................................................................13(一)
引导家长进行角色的转变
.............................................................................................14(二)
提高家长参与合作的能力
.............................................................................................14(三)
引导家长由外行逐渐变成内行
.....................................................................................14(四)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14附录:访谈提纲..........................................................................................................................................15谢辞..............................................................................................................................................................16参考文献......................................................................................................................................................1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
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前言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当前,家园合作是学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有其不同的特点,如家庭教育针对幼儿个体,情感性和随意性较强,而幼儿园的教育相对来说就更加专业,更有计划,因此两者的配合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出现分歧会使夹在两者中间的幼儿无所适从,而良好的家园关系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全面的发展。
因此,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了解家园合作的重要性,找出家园合作中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学前教育领域的意义重大。如何提高家长认识,加强沟通理解;更新观念,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推进家园合作;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共促幼儿全面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问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1、深入了解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现状,通过研究做出总结。
2、诊断家园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3、探索提高家园合作质量的有效策略,促进家园合作更好的展开。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丰富关于家园合作的相关研究。
2、实践意义:近年来幼儿园在实践中对家长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增长的趋势,不少幼儿园与家长建立联系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家园合作中仍然有许多疑问,希望通过现状的调查、问题的阐述、原因的分析和策略的提出能改善家园合作不够密切不够深入的现状,促进家园合作更深入的开展,更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方法
通过对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们进行的访谈,并用参与式观察法来了解幼儿园中家园合作的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和教师、家长的建议提出部分解决策略。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
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一)
参与式观察
参与式观察是了解幼儿的最基本方法。在实习期间,针对我所实习班级的日常学习生活从各个方面运用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来进行论文资料的搜集。观察多为早上接待和下午放学与家长接触较多的时候,还有一次是所实习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日。早晨和下午放学的时候虽然可以做到与幼儿家长一对一的交流和观察,但是时间比较紧,观察的程度比较浅。在家长开放日里,短短的一天时间收获却是很多的,可以看到家长真切的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课堂中。
为了能更好的记录观察的内容和体会,我都采用速记法记录,事后再详细地加以整理。整个过程是认真、客观的。对观察结果的整理和分析也必须很有条理,资料的研究也应是同步的、及时的。最好当天就要翻阅记录资料,找出关键词和对话进行解释,找到主题,分析出自己需要的意义,并且把各种具体的、零碎的资料进行相互的、关联性的联系和分析。
我在观察过程中怀着明确的目的,观察活动中的老师和家长,并且通过参与到儿童的实际活动中,去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活动方式,聆听他们的语言,努力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兴趣的所在、能力与表现,为日后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参与式观察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在实行这种方法的同时,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观察技巧,并且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尽量直接参与到儿童的活动中去,从多重角度去揣摩他们的想法,尽可能获得正确的、客观和真实的发现。
(二)访谈法
访谈是一种有目的性的、个别化的研究性交谈,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针对所实习幼儿园的家园合作的现状,我对三位幼儿教师和四位中班的家长进行了访谈。
为了更有针对性,也为了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访谈,它的主要特点是:被访谈者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访谈者也容易控制访谈情境和访谈进程,使访谈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双方更便于挖掘问题的深层,澄清问题的细节,同时也更易于访谈记录。
首先在气氛都比较好的情况下,征得教师和家长的同意打开录音设备进行访谈,在明确访谈的目标和方式的前提下,努力以一种自然和学习的态度来与访谈对象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获得信任,尽量达到最好的效果。其次,我在访谈的过程中都很注意自己的语气,要让访谈对象保持放松的状态,在自己一步一步的抛出话题后能畅所欲言,并且在我要求下能具体说明。再次,访谈者始终都要时刻明确自己在访谈中的地位,根据访谈问题的特点,确定自己在访谈中是一个信息的学习者和探索者,也相当于访谈现场的导演,掌握每个话题之间转换的时机和技巧,循序渐进的引导访谈对象说出一些关键的信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事后对访谈全过程进行记录和整理,不仅要尽量完整地记录整个访谈内容,而且要学会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即与提问关系最为密切,最能解释或说明我的提问,再把关键信息进行相互联系和汇总,反映出访谈对象的基本态度和想法,达到访谈的最终目的。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
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四、研究内容
(一)现在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在幼儿园里对教师和家长的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发现在幼儿园家园合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此文对此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归纳和研究。
(二)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对幼儿园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概括之后,本研究也分别对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观察、分析,并归纳出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三)加强家园合作的策略
在了解幼儿园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家长的实际状态以及总结教师的一些建议,对加强家园合作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
五、相关概念说明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
“家园合作是指家庭和幼儿园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1因此我们意识到:要有效达到家园同步、共育、同构,只有通过各种途径,使幼儿园与家庭建立一种合作、对话、一致、互补的关系,在双向互动中,逐步唤醒家长的主体意识,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升教养水平,真正携手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
刘明,家园合作探析,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8(4)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
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国外家园合作的研究现状
(一)各国都很重视政策法规导向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广泛开展“开端教育计划”,由政府出资为广大低收入家庭的3—5岁儿童提供教育、营养与保健服务;英国于1988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从法律上为家长参与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和儿童的学习提供了保障。”2(二)注重家园合作灵活多样的方式
“幼儿园采取开放办学方式,欢迎家长随时来访,并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工作;建立家园练习薄,这是教师开展家长工作的重要形式,便于教师与家长随时交流沟通;召开家长—教师会议,促使家长和教师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视家长为教育资源,包括不同的职业、经历、爱好、特长,可以丰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加强家园联系;建立家长中心,为家长们提供一个能够集会、交流、工作的场所,表明了幼儿园对家长参与的欢迎态度,家长们也因此更愿意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成立家长—教师协会,架起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桥梁,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伙伴关系等。”3(三)确定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国外在开展家园合作时强调幼儿园应在家园合作中起主导作用。幼儿园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吸引并组织家长参与,并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尽力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家长积极支持幼儿园的工作。
(四)提倡家长全方位参与幼儿园教育
在国外的家园合作中,家长不仅作为支持者、志愿者协助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如访问幼儿园、参加家长会、进行家庭教育咨询、帮助制作教具、辅助教师教育儿童、为幼儿园募集资金等,并且作为决策者直接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如与园长、教师一起制定有关幼儿园发展的计划,确定教育目标和开设的课程等。“许多国家的幼儿园都设有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以富有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幼儿园决策的重要方式。德国幼儿园的家长委员会由家长代表组成,他们参与幼儿园重大问题的协商与决策,如幼儿园的园长由家长委员会征聘、选定。法国幼儿园的家长委员会由家长代表及教师组成。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环境布置、活动安排等问题,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英国的幼儿园管理实行董事会制度,董事会由七人组成,包括一名董事长、一名园长、三名家长、两名热心人士,他们都要经过公平竞争,选举产生。董事会决定幼儿园的办学宗旨、经费筹集和使用、园长任命等。”423张蓉,国外家园合作的特点与启示,幼儿教育,2004(1)
同上
同上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
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二、国内家园合作的研究现状
(一)家园合作的必要性
“我国在推进幼儿教育,深化幼教改革的进程中,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家园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幼儿发展影响的深刻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园合作的必要性是十分显现的。在工作中,我们不能将家长仅仅看成是完成幼儿园教育计划的配合者,更不能将家长工作目的仅仅看成是教育家长,而要将家长视为合作伙伴和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幼儿教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密切配合,共同促进5幼儿园的全面发展。”幼儿品德、个性、行为习惯受到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各个因素的影响,幼儿的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幼儿园、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才能提高教育影响的有效性。
(二)在家园合作中存在一些误区
家长和教师各行其道;缺乏相互信任与尊重;从总体上看,家园合作多流于形式,实质性的教育效果有限,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园合作不够深入,多停留在表面,很少配合课程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二是家园合作不够密切,两者常常脱节。家园活动很少与家庭教育联系起来,也就很难产生有针对性的实际效果等。
(三)存在一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家长都习惯地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幼儿园教育。既然幼儿园包办了幼儿教育,家长工作自然而然表现为以幼儿园为中心,家园合作由此容易出现表面化、形式化、走过场等弊端,反映出幼儿园与家长教育观念的陈旧和落后。
二是一些幼儿园认为家庭教育不过是幼儿园教育的延续,把家长看成是幼儿园教育的对象,是延续幼儿园教育的工具。因此,幼儿园想到的只是单方面的做家长工作,并认为家长工作的目的仅仅是教育家长,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完成教学计划,而较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在被动的地位,反映出幼儿园对家长工作目的的认识不到位。
三是传统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教师视自己为绝对权威,一厢情愿地要求家长应该怎样做,很少考虑家长的想法与感受。而有的教师则忘记了自己作为家庭教育指导者的角色,迁就家长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反映出教师教育行为方式的错位。6(四)提高家园合作的效率的措施
家园合作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共育,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这是家园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如何整合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更好地促进幼儿园教育,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强研究与探索的力度,正确理解和把握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建立“家园联系信箱”,加强幼儿园与家长的联系,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友谊,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达成共识,工作有的放矢;邀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请有经验的家长交流教育经验等等;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不同身份的家长参与进来,就某些话题
56周彬,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5)
吴培娟,加强家园沟通让所有幼儿健康成长,成才之路,2007(15)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
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组织讨论;心理学原理表明,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家园合作是否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是否与他们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因此,作为教师应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主动向家长反馈孩子的情况。并在充分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和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使幼儿获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等等。
第二部分
幼儿园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尚不够平等
(一)教师始终处于权威地位
家园合作中教师、家长的地位不对等,表现为以幼儿园教育为中心,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于服从的位置上。从目前许多家长反映的与老师沟通的感觉来看,“家长始终处于被动的,只是按照老师要求进行配合而已。”由于受这种地位的影响,在交流中一般是老师说得多,家长听得多。即便有的家长很想与老师谈谈自己对孩子的一些看法,想通过孩子在家的表现来分析孩子一些行为产生的原因,“期望老师能够帮助孩子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但由于这些看法有时与老师的观点不一致。如“当我们听到老师说孩子在园胆小,不太爱说话,就想告诉老师,孩子在我们面前可以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老师一般不会从孩子在家的表现去分析幼儿为什么在园不爱说话,而是一味地要求我们培养孩子大胆、大方的性格。”让家长觉得很纳闷,但也没办法找出这其中的原因。
(二)家长参与被动性
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仅仅把书报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摘抄一些然后贴到家长园地里,或者教师把家长当作听众,不给予家长更多思考的时间,更没有留给家长充分的时间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使得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结果很难被家长真正接受并内化为今后教育子女的能力,影响了家长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幼儿园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常常让家长带废旧材料、实物入园以便于孩子开展游戏、进行教学活动,但家长并不知道老师组织活动的目标、要求”,有时会让家长感到厌烦,存有抵触情绪,易使老师、家长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
(三)
家长接受沟通的机会不均等
所谓沟通机会的均等是指沟通的次数的均等或者老师很乐意经常与家长沟通。尽管家长意识到与老师交流很重要,家长内心“很希望与老师交流,并且希望从中获得教育孩子更好的途径,但是家长和幼儿教师单独深入交流的机会很少”。而且令家长感到困惑的是在许多时候自己是被忽视的对象,老师一般选择交流的对象往往是健谈的,或者有社会地位的;或者是孩子在园表现很出色的;或者家长对幼儿园有一定贡献的等等,而那些自己一般,孩子平平的家长经常被冷落在一旁,只听着别人与老师的交流。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
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二、家园之间的合作还停留在表浅水平
(一)家长、教师各行其道
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为父母也开始注意、关心幼儿园的教育,但她们不了解幼儿园,也无法有效地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该归教师管,教育应该是教师的事情,家长只要能按时接送孩子,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和为孩子创设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就行了”。有的教师认为幼儿在幼儿园是教师的责任,而在家里是父母的责任,只要关心幼儿在园的表现,不出差错不让家长有意见就行了;有的教师认为“家长没有专业的知识和系统的建构,幼儿该如何教育应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进行”。“家长和教师双方存在观念和工作方式的差异,存在分离的现象,导致家园合作中出现的家长和教师不配合的现象就不足为怪啦。”(二)家园合作流于形式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的工作繁重和家务事多,于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便成为不能参加幼儿园家长活动的一个“最合理”的理由。即使家长参与了幼儿园举办的一些活动,也是来去匆匆,对幼儿园活动的目标不明确。“因为家长不能深入体会教师的意图,就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工作,使得教育效果未能达到最优化。而有的教师在做家长工作时,也会因为贪图省事和减少麻烦,在投入的力度上大打折扣。”8例如,幼儿园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家长园地”之类的家长工作宣传栏,但多数教师只是定期抄录一些儿歌、故事或一周活动计划等,让家长回家帮助幼儿巩固在园所学的知识。“家长园地”并没有真正成为家长与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的平台。我实习的幼儿园和移动公司联手办了校讯通的业务,即把每天所学的内容发给孩子父母的手
机上,每个月大概有三次会把教师对孩子的评语发到手机上。这个形式很新颖,也很先进,但是真正达到的效果却很不如人意。因为“所发送的内容千篇一律,耽误了家长和幼儿园的很多精力和时间,而且根本达不到通过校讯通来把孩子的情况如实、及时地反映给家长的目的。”还有些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不够理解、教师对家长的工作不够到位的情况,使得幼儿园展开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家长工作都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徒增了家长和教师的负担,并没有达到家园合作应该达到的效果。
三、家园合作中家庭与幼儿园的责任不明确
(一)
幼儿园对其在家园合作中的角色认识有失偏颇
家庭教育指导是幼儿园开放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意义及课程活动,了解幼儿园“教什么”和“怎么教”,更好配合地老师的工作;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幼儿发展观。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有关知识,让家长重新考虑如何配合幼儿的发展,运用适合的方式来教育幼儿避免拔苗助长;建立良好的师生
7李平,如何走出家园合作的误区,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7(7)
同上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
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沟通分享育儿经验,帮助家长了解、重视民主的教养态度,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在错误中学习成长,协助家长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家庭教育。
(二)
家长对其在家园合作中应该担任的角色意识不够
家园合作是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既然是相互配合的工作必然要有一定的责任分工,才能使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下去。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幼儿园还没有正式的家园合作工作制度,很大一部分教师对家园合作的内涵还不完全理解,对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的地位以及教师在家园合作工作中应该担任的角色没有清楚的认识。与教师相比,家长对自己在家园合作中的责任更是一头雾水,有的家长根本没有听过家园合作这么一个词,更没有想过这里面还有自己的事情,很多家长将自己配合幼儿园工作仅仅看成知识学习上的配合,如督促幼儿复习教师所教的单词、儿歌等。由此可以看出,家园合作工作中大部分教师和家长还没有明确自己的责任,这对于家园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第三部分
家园合作问题形成原因探析
一、内在的天性
(一)自我心中的担忧
维护自我形象是人的本性的要求,人们害怕自己的形象受到损害,害怕批评。教师和家长亦如此。首先,怕暴露自己无知。教师害怕家长咨询教育问题,而不愿与家长探讨教育问题,以免暴露自己职业知识的不足;文化水平低的家长也不愿暴露自己的无知。其次,怕失败。幼儿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伙伴关系是一个过程,而教师怕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家长则怕自己做不好。最后,对差异的恐惧。教师与家长在地位、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弱势方总害怕被对方所轻视。
(二)交流中的因素
交往是语言与非语言的交流过程,如果教师或家长对对方发出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因为个人的经验、态度和感觉而曲解,就会形成障碍。
1、双方角色认知的差异
“教师”“父亲”“母亲”皆是社会角色,由于经历不同,他们对这些角色的认识是不同的,教师或家长如果对自己角色的理解与对方的角色期望不同,对方就会因其行为不符合自己的经验模式而产生反感。例如,一个认为母亲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的教师,一般难以与工作忙、很少与教师交流,而且几乎不能参加幼儿园活动的母亲建立良好的关系。
2、双方对孩子的情感
“父母有可能处于矛盾的心理中,一方面想批评教师的不合理行为,另一方面又怕1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
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一方面希望孩子在幼儿园独立、快乐,另一方面又对9孩子表现出的对教师的亲昵产生怨恨之情。”如当孩子见到教师就深情地叫“老师好”,对母亲却只是挥挥手时,母亲会为此伤心。特别是当教师说“孩子在幼儿园玩得很开心,从早到晚都不曾问过你,你不必担心”时,母亲会因感到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受到威胁而嫉妒教师,甚至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平时对孩子不好。教师与孩子经常相处,也会把感情倾注到孩子身上,如果她认为自己比孩子的父母做得更好,甚至认为比孩子的父母更重要,那么她就是在情感上与父母竞争。这样,教师更易于因孩子的缺点而责备父母,并在言行中表现这一态度。
3、双方的不满情绪
教师虽以自己的巨大能量、创造性和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但收入不高,甚至在某些城市还不如一般的工作人员,而且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幼儿教师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很轻松简单的工作,没有得到与自己付出相等的回报,教师会因此牢骚满腹。“父母则会因教师的教育安排影响他们的生活与工作,而没有给予老师以足够的重视和尊重,甚至有的家长因为没有满足他们独特的要求而抱怨教师,不愿与教师合作,影响双方的情绪,对家园合作产生反面的影响。”1二、外在的因素
(一)
时间问题
教师与家长建立伙伴关系需要时间去交流思想。如果幼儿园领导不支持家访,家访会被视为教师的额外工作而得不到承认,教师就不愿尽力采取灵活的方式满足家长的要求。根据日常生活中观察,不难发现平日里教师与家长的主要交流沟通是集中在家长在接送幼儿的那短短的时间里。多数父母早晨都要上班,所以在送幼儿到园后常常都会比较匆忙地离开,真正静下心来与幼儿教师就幼儿最近在园的表现情况进行交流、探讨的机会很少;若是隔代长辈接送,由于关心的方向不同所以交流的角度也不同,幼儿教师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就幼儿个性发展、学习态度和积极性等专业性较强的方面进行交流。
(二)
教师的工作状态
教师与家长伙伴关系的建立是渐进的过程。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基础是日常幼儿园生活中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与联系。而这最常见的交流方式就是在接送时间的谈话,但是如果在父母接送孩子时老师仅仅忙于其他的事,如准备教具、做清洁等等,就容易导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感。长此以往教师与家长之间会形成隔阂,不知不觉间就会慢慢减少交流的次数,不利于家园合作的正常、健康进行。
(三)
管理政策
幼儿园为了保证园内幼儿的人身安全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或者制定相对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样方便幼儿园的正常管理和日常领导的考核审查。如禁止家长进入幼儿园大门接送孩子,虽然这样的政策有利于幼儿园的管理、减少教师的早晨和晚间的工作、91蔡迎旗,走出家园合作的困境,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7、8)
同上
11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
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家长接送幼儿的有序方便,更加有利于孩子自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但是有利就有弊,家长和教师被幼儿园大门分隔在两边,则双方难有交流机会,对于幼儿的具体情况很难全面联系的掌握,不利于孩子长远的发展。
第四部分
加强家园合作的策略
一、树立新观念,强化合作意识
曾经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园关系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行为,培养学习毅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此外,良好的家园关系在形成合力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和幼儿园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良好的家园关系不仅是联系教师——儿童——家长间关系的纽带,还可以带动三者的共同成长与提高。因此为了提高幼儿园教育的水平,幼儿园和教师不能死守着自己原有的活动计划,而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合作。”11《规程》要求:“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幼儿园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家园合作的重要性,改变以往那种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主动把家长工作列入幼儿园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幼儿园管理计划中,把做好家长工作放在与保育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积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接受家长的监督,使之与幼儿园内部各种资源相互作用,不断调节,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以适应环境和实现自我发展。
二、幼儿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家园合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马卡连柯说过“学校应当领导家庭”,教师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因此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应该占主导地位,教师和幼儿园应该是家园合作的发起者、协调者以及家园合作活动的策划者。作为幼儿园及教师自身首先要意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意义,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教育观。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幼儿园的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一目的进行。
(一)创设沟通环境,尊重和信任家长
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个家长。无论家长间存在什么样的差距,每个教师都应该放下“教育专家”的架子,学会与任何类型的家长交流,对他们一视同仁。因此,在与家长沟通时,我们要在思想上树立平等的概念,以平等、尊重、虚心的态度对待每位家长,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观点,耐心、虚心、诚心地听取家长的合理有益的建议,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激发他们的积极合作的态度。
(二)
家园沟通个别化
家园合作,首先就要随时适当的沟通。只有做好沟通,才能使家园双方特别是家长
11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
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动态地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共商教育策略,协同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孩子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渐进的过程,我们应随时地抓住各种机会与家长进
行沟通交流。家园共育园地,除常规性的计划、家教指导等,还要记录每天班级的动态的信息反馈,向每位家长进行反馈,让家长心中有数。让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特别是进步的地方进行展示,“如那些小朋友在今天的什么活动中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表达、如何合作等,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园情况。并且家长也配合主题,进行对幼儿在家情况的反馈,进行记录,并谈谈自己的想法,也可用便条形式,拿到班级来交流。”因此接送孩子时,看家园共育园地成了家长每天的必修课,因此家园共育园地也会真正成为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互动的良好平台。
(三)引导家长参与合作共构幼儿园活动
我们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丰富的经验是我们宝贵的教育资源。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家长与我们合作共构幼儿园课程,充分利用他们的资源使我们的课程更加生动更有价值。具体的做法如下:
1、家长参与教育环境创设:开展活动,环境先行。教师应发动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与孩子共同收集图片、照片、查找资料等,这样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近阶段的教学活动,同时也让孩子在活动前能未雨先缪,获得相关经验。
2、家长参与教育活动:也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请家长参与某些教育活动,协同老师带着孩子共同活动。如开展主题活动《热闹的元宵节》时,家长在老师的建议下,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元宵灯节现场,随时引导孩子观察身边的灯谜,感受元宵节的热闹场面,领略元宵节的独特氛围,记录孩子的点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然后回园交流,将拍摄的照片展示出来,为我们主题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作用,如果单靠老师的单方策划、直接指令家长、幼儿是不可能收到这样效果的,也许会再现以往家长厌烦的情绪,造成走马观花的现象,活动也不可能深入开展下去。
3、家长进课堂、带孩子走出园门:在教育活动中,我们还应该经常借助家长的不同职业、特长、爱好等资源来提升幼儿的经验,丰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每位家长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优势、强项,而且当代幼儿家长大都文化程度高、素质好,有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主观意识。因此,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介入幼儿的学习,让家长深入教育过程。这样变换的教育形式,家长们乐于去了解教学进度和内容,主动帮助幼儿园提供教学材料和信息。家长们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也慢慢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目标、孩子的学习方式,家长们参与到教育中的劲头就更足了。建立家长听课制度,让家长参与教育活动。让家长了解教师和孩子,接受家长对学校工作提出的意见。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希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并在课后悉心征求家长意见,不断促进教改水平的提升,共同促进孩子成长。
三、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和参与意识
“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需要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的积极配合,因此仅有幼儿园发起是不够的,增强广大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事情,不愿参与其中,有的家长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包办代替、娇宠溺爱等等,家长这些观念上的问题也是造成家园不和谐的重要因素。”12所以
12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
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幼儿园必须向家长大力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提高家长们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意识和教育水平。只有教师和家长教育素质共同提高,家园合作才能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向深层次发展。
(一)
引导家长进行角色的转变
现在在多数家长的观念里,家长是积极地支持者,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和直接参与者,家长以这种角色自居往往起着隐形的作用。在活动中,她们表面并没有直接参与,但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引导他们在支持和配合中,明白作为家长的重要性。要让家长觉得自己是主动的参与者,相对来说,教师反而只是起到了隐形的作用。虽然家长并不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会展现出比教师更优秀的地方,比如有的家长考虑得比教师周到、更细心等等。
(二)
提高家长参与合作的能力
首先,让家长了解幼教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和文件。其次,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再次提高家长教育的能力,包括尊重、赏识孩子的意识;观察孩子的能力;记录并评价孩子成长的能力等等。最后,还要开展多种活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教师不仅对活动全程进行记录、分析、总结,还要针对
不同家庭的不同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一些针对性的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家园共同提高合作能力,确保家园合作的效率。
(三)
引导家长由外行逐渐变成内行
以前家长们搜集的游戏材料,只能简单描述出游戏的方法,现在要学着引导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尝试着说出游戏的教育价值;以前搜集的材料是盲目的、无目的的、被动的,现在要学会按难易程度分类,并装订成册等等。除此之外,引导多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提出有价值的调整意见。例如,可以在几个班级或同一个年龄班同时开展主题活动,让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或者根据主题的名称、目标和方向制定一个或几个活动,并且可以让有能力的家长在班级进行试讲,然后上一次公开课;另外,可以让有心的家长记录了一些典型的个案分析,并精心制作了幼儿成长档案,积累丰富的课程资料和活动资料等等。
(四)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作为家长,应该在教育和谐乃至幽默之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孩子态度真诚、关心、宽容,使教育过程更富有人情味。家长应该积极地营造和谐、愉快、充满爱心的家庭和社会氛围,这样对人、对己尤其对孩子都是有益的。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家长注意以下几个误区:第一,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忽视对孩子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第二,着重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孩子性格和情感的培养。第三,鼓励不够,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第四,游戏时对孩子限制太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第五,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负责精神。
这些合作共构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为家长提供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的机会,也使我们的家长有机会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家长不仅成为活动的参与者,而且还是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主人翁意识得以唤发,真正转变为幼14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
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儿园的合作伙伴和教师的良师益友。
总之,家长工作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家园共育。家长在多样化的互动模式下才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家园共育才会与时俱进,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健康活泼的成长,我们的家园共育才会更有效率,更有价值,更有生机。让我们把家园合作视为我园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尝试,勇于探索。一起努力,共育佳苗!
附录:访谈提纲
1、您觉得幼儿园和家长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分别担任什么样的角色?
2、对于家长:(1)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教师交流吗?
(2)交流一般集中在是什么时间段?
(3)与教师交流的大概内容是什么?(上课表现,吃饭睡觉情况等)
(4)幼儿园有无组织家长与教师的交流活动?大概内容是什么?
(5)您对于家园合作怎么看?现在家园合作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吗?
(6)您有无解决的对策和对幼儿园的建议?
3、对于教师:(1)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地、主动地和家长进行沟通吗?
(2)交流的方式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3)幼儿园有什么家园合作的活动吗?开展的频率怎么样?
(4)您觉得幼儿园关于家园合作的重视程度如何?意义何在?
(5)您觉得现在家园合作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6)您有无解决的策略和对家长的建议?
15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
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谢辞
大学四年,盛宴一场,曲终人散时,发现青春的末班车已经悄然的驶过了站台,而我只是一个过客般的孤独谢幕人。
当我即将在自己奋战已久的毕业论文上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才猛然发现自己当初赶赴这场豪门盛宴时的兴奋、迷茫与幻想已随岁月河流流去,于是以毕业论文作为自己的谢幕方式。
当我敲下致谢的时候,对大学生活的种种回忆开始泛上心头。乘舟漂过大学河流,在大学夕阳中,我站在船头回望自己漂流的路程,不禁感叹:大学生活真的很美。有和我一起朝夕相处过的好哥们,有和我促膝共谈理想人生的好姐妹,有课上对我谆谆教导、课后和我一起说笑的好老师,有让我学会思考,思想得到升华的图书馆,有让我实践能力增强,实践经验变得丰富的社团??。尽管大学有种种缺憾,但都形成了大学一道道独特的风景,让我的大学有种残缺美。
在举笔即将完成这篇致谢的时候,我猛然发觉自己即刻将离开校园,人生又将写下新的篇章。在这离别之际,尽管依依不舍,却很珍惜,因为在我的生命中有那么多可亲可敬可爱的人值得感激。
人的一生当与感恩同行,在大学生活即将匆匆谢幕的时候,那些在大学生活中尤其是在此次隆重谢幕过程中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再次拨动我的心弦。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徐莹莹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她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他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夜深了,靠在窗台上仰望天空半轮明月在云中穿行,俯看楼下树叶随晚风摇曳,倾听夜鸟在空中的诉说,才发觉学校静谧的夜景竟是如此让人陶醉。很快,大学的经历不会再有,但大学造就的精神永存。爱你,美丽的校园。
最后,衷心感谢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们,你们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审阅论文,为我指点迷津;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16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
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张晶,浅谈“家园合作”的几种方式,黑河教育,2004(5)
[3]刘明,家园合作探析,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8(4)
[4]章小燕,新纲要实践中的家园共育感悟,吉林教育,2008(13)[5]杨晓萍,家园合作的新方式--幼儿园BBS,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7)
[6]肖畅,怎样提高家园合作的效率,学前教育研究,2004(4)
[7]周彬,家园合作共促幼儿全面发展,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5)
[8]吴培娟,加强家园沟通,让所有幼儿健康成长,成才之路,2007(15)
[9]周若冰,家园合作共育新模式的探索,学前教育研究,2005(10)
[10]李建中、贺卫萍,幼儿园家园沟通初探,华章.教学探索,2008(2)
[11]张蓉,国外家园合作的特点与启示,幼儿教育,2004(1)
[12]任丽,家园合作的探索,山东教育,2007(6)
[13]李平,如何走出家园合作的误区,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7(7)
[14]曹能秀,云南省幼教机构家园合作的现状及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9)
[15]贺卫萍,幼儿园家园沟通初探,华章.数学探索,2008(2)
[16]殷艺祠,浅析家园合作中的“三统一”,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8(6)
17
篇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速记篇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速记篇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速记
篇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速记
幼儿园课程论(00400适用河南)速记宝典一、简答题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结合河南省考试院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自学考试的相关要求。答题攻略(1)幼儿园课程是关于可成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一个系统,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化为幼儿教育实践的中介或桥梁。(2)从实践上讲,幼儿园课程似乎并不那么复杂,每个幼儿园教师都在实施课程,有些教师甚至在编制课程。(3)幼儿园课程是每个幼儿园都离不开的计划或方案,考生要在熟悉课本各章主要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教学,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4)答案内容要简明、列出关键词要点,分点分条作答;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考点1:什么是课程?答:1.课程即学习科目和教材2.课程即儿童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3.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4.课程即教学计划5.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考点2:简述课程的形态与结构。答:1.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性质为标准,将课程分为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体育课程、劳动技术教育课程。2.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分为分科课程、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等。3.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指向为标准,分为认知性课程和情意课程。4.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行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5.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考点3:什么是幼儿园课程。答:1.幼儿园课程是“活动”2.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活动”3.幼儿园课程是“各种活动的总和”。幼儿园课程的形态与结构:总体来说,幼儿园课程基本以活动课程为主要形式,同时,隐性课程的特点十分突出。考点4:简述幼儿园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答:(一)幼儿园课程的性质:1.基础性2.非义务性3.适宜发展性(二)幼儿园课程的主要特点:1.启蒙性2.生活化3.游戏性4.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5.潜在性。考点5:简述课程决策可以分为哪两个不同的层次?答:一是广义的(理论的)层次。这一层次的决策在于对课程的方向问题作出基本的价值选择。二是具体的(技术的)层次。这一层次的决策是在理论决策的指导下对课程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处理。(一)社会要求:课程是教育机构实现其教育职能的手段和途径。教育的最基本职能是促使年轻一代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社会成员因此,在对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作决策时,必须了解社会对儿童成长的期望和要求。了解社会需要可以提高幼儿园课程对社会的适宜性,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更加符合社会要求的人。(二)儿童发展:课程是为儿童设计的,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能指导他们的学习,引导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欲达到这个目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设计和实施时,必须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和学习的准备性,根据发展规律和学习活动特征来安排课程。(三)人类知识: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为儿童提供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正确地对待世界的方法与态度。知识是儿童发展所需要的“营养”,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考点6:简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依据。答:一般认为,儿童发展、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目标的“来源”。(一)1、对幼儿的研究:幼儿园课程是为支持帮助、引导幼儿学习,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而设置的,课程目标是对其在一定期限内的学习效果,即发展状况的期望。2、对社会的研究: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职能之一是在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的同时,为积极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3、对人类知识的研究: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形成判断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的标准,掌握有效的行动方式方法。(二)筛选协调工作应该分为两步进行:
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3.动作技能领域,包括感知动作、运动协调、动作技能的发展。2、建立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必须考虑三个方面:1.学习主体(幼儿)的心理结构;2.教育内容的范畴和结构;3.学习者(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考点8:简述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答:(一)整体性原则: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涵盖面要尽量周全,指向幼儿的全面发展。(二)系统性原则:课程目标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三)表述时应注意的问题:1.表述要明确,与上层目标的关系要密切、要比较直接。2.目标的涵盖面要广,应包括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操作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学习。3.目标要有代表性,每一条均是单独的内容,不要有交叉重复。考点11:简述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涵义。答:(一)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理解:大体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中心”和“经验中心”两大类。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是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和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的、蕴涵或组织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的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行为方式。考点12:简述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和类型。答:(一)课程内容的范围:1.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2.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的内容4.有助于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内容:态度一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形成。(1)环境的同化作用。(2)经验的情绪效应。(3)理智分析。(二)课程内容的分类:1.按学科结构分类2.活动对象的性质划分或学科与心理相结合的方式划分3.按基本学习课题或问题领域划分4.按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或围绕关键经验的活动划分5按幼儿心理发展领域划分英国的《学会学习》课程的内容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划分的。具体分为:自我意识、社会能力、文化意识、交际能力、动作与感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感与创造意识七个发展领域。围绕上述领域选择适合幼儿的活动和游戏并加以组织,便构成了幼儿园的课程。考点13:简述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或标准。答:(一)合目的性原则:指选择的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并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1.有目标意识2.正确理解目标与内容的关系3考虑目标达成所需要的“关键学习经验”。(二)基础性原则:基础性是学前教育最基本的特征。(三)价值性原则:合目的性和基础性原则都已涉及到课程内容的价值问题。1.贴近幼儿的生活,是他们经常接触的事物或现象2.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关系和联系3.能够让幼儿“研究”,并有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4挑战幼儿的能力井包含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四)发展适宜性原则: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其操作性定义可以表述为“儿童自己独立完成的智力活动任务和在成人或有能力的伙伴帮助下所能完成的任务之间的差距”。(五)兴趣性原则:兴趣具有一种动机力量,能使人进入一种“情感性唤醒状态”,产生一种吸收信息、扩展自己的倾向,为观察、探索、追求和进行创造性努力提供可能性。(六)直接经验性原则: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使得他们的学习具有直接经验性特点。(七)兼顾“均衡”与“优先”的原则:首先要检查每项课程目标是否有相关的内容与之相对应,以保证它
的实现。其次要检查各部分内容之间比例是否恰当。考点14:简述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需要注意哪几个问题?答:(一)目标流失问题:课程设计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以目标为依据选择教育内容(或曰目标向内容转化)的过程中,一部分目标“流失”了,即失去了保证这些目标实现的“依托”。(二)课程内容超载的问题:课程内容“超载”是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的突出问题。(三)片面适应社会需求,无视学习代价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社会上常常响起的各种“从娃娃抓起”的声音(尽管娃娃的年龄并没有明喻),使得计算机、外语、环保等等教育内容都涌向低龄儿童。(四)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外生活经验及小学课程内容不衔接的问题:一般认为课程内容的不衔接指的是“缺少”,出现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谁都不管”的情况。考点15:简述幼儿园课程组织的涵义。答:(一)幼儿园课程组织的概念和范围:一般认为,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课程的各种要素科学地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在课程即学科知识的观念下,教学内容一知识技能被视为课程的基本要素,于是,课程组织便被理解为把知识技能顺序化、结构化,加入时间流程,构成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案或计划的过程。(二)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形态1.观念或构想形态的课程组织:指的是课程设计者在“思想上”根据一定的原理、原则将各种课程要素加以联系、组合,形成课程指南、课程方案、教学计划以及课程活动设计等课程“方案”“计划”的过程。2.实践形态的课程组织:指的是幼儿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将课程方案转化为生动的课程实践(现实)的过程。考点16:简述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答:(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1.论理组织法2.心理组织法。(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分科课程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等。1.以学科为中心的组织形式:这类组织形式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具体可分为:(1)分科形式。(2)广域形式。(3)综合形式。2.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组织形式:这一课程形式是围绕着有关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内容的,目的在于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探索和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并努力适应或改善它。3.以儿童为中心的组织形式: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也是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这种组织形式强调个体的兴趣和需要,注重让儿童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1.顺序性:2.连续性3.整合性。
考点17:简述幼儿园教育过程的组织。答:(一)幼儿园教育的途径:1.教学活动2.游戏3.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4.学习环境5.家园合作。(二)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1.集体活动2.小组活动实践中,小组教学常常有几种不同方式:(1)全班集体教学背景下的分组活动:①同一内容、同一要求、同一方法的分组。②同一主题、不同内容的分组。(2)分组教学:教师面向一组幼儿进行教学,其他组幼儿以不影响该组幼儿的学习为前提,自由选择区域活动,然后轮流交换。(3)个别活动:个别活动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的自发、自由活动。考点18:简述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答:(一)学年计划:这是一个整体性的规划,计划出全年的课程范围和进度。(二)学期计划:学期计划一般要细致一点,可以列出各主题的教育要点、每个主题大体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三)月(周)计划:月(周)计划以及每日教育活动计划是由班级教师共同拟定的。(四)日计划:日计划包括一日活动的安排和活动设计。考点19:简述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答:课程实施的过程常常被视为广义的“教学”过程。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同时交互进行而构成的双边活动。(一)幼儿学的方式和特点:根据学习的目的性、意识性可以相对分为有意学习和无意学习;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可以相对分为认知学习、社会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根据获得经验的方式可以相对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理解程度可以相对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等等。(二)教师教学的方式与策略1.直接教学:直接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幼儿在其中的学习基本是一种接受学习。2.间接教学: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间接教学经常借助的中介环境有两类: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3.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首先肯定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础。考点20:简述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时间问题。答:(一)存在的问题:1.长久的等候容易导致幼儿做出不当的行为。2.幼儿的不当行为往往会招致教师的责备,形成一种不愉快的班级心理气氛。经常如此会导致师生关系不佳。3.养成幼儿缺乏时间观念、不知珍惜时间的不良习惯。4.贬低幼儿的自尊,因为无视代表幼儿生命的时间,实际反映了对幼儿的不尊重。(二)建议与对策:1.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减少“等待”2.过渡环节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减少消极
等待3.活动安排要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4.避免照顾过度,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5.养成良好的常规和专心做事的习惯为了培养上述品质,教师要注意:(1)支持幼儿独立做事(2)让成功强化幼儿的学习(3)运用信息性的称赞,鼓励幼儿的努力。考点21:简述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物质-空间问题。答:活动空间和活动材料是实施课程的重要条件和媒介,是课程活动的环境或背景。(一)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要体现教育性。(二)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宜: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适当的材料和活动(三)发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环境的创设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教师应该发动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师生合作、共同为自己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园”。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可以:1.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2.培养幼儿的责任感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考点22:简述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教师问题。答:(一)教师创造着一种“课堂文化”:所谓“课堂文化”,主要指的是一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理气氛。它是由教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材料、组织幼儿的活动、维持课堂秩序、评价学习结果的方式营造出来的。(二)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课程效果的保障:课程方案需经教师的工作才能转化为幼儿的学习经验。教师的专业水平是转化的关键。考点23:简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答:(一)课程评价的目的:1.完善原有课程或者开发、发展新课程2.管理课程,包括选择、推广课程和幼儿园教育质量鉴定。(二)课程评价的内容:课程方案评价,实施过程评价和课程效果评价。(三)课程评价的主体与客体。1.课程评价的客体:评价客体即评价的对象:课程方案、实施过程、课程效果。2.课程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即评价者。管理人员、教师、幼儿以及家长均是幼儿园课程的评价者。评价过程是他们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四)课程评价的标准与指标:课程评价标准是衡量课程设计、实施状况及其效果的尺度或“标尺”1.课程评价标准的意义:(1)使课程改革者坚定信心,坚持正确的课程观念和做法,排除外界各神思想观点的干扰(强化功能);(2)提高幼教工作转到者的主动性、自觉性,更好地调控、完善课程(导向作用);(3)规范评价活动,使各种不同的评价角度,评价方式在价值取向上保持一致,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规范作用);(4)公正地判断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发现其优点与不足,做出恰当的评判(鉴定作用)》。2.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的基本特征:(1)准确性,评价保准应能保证所获得的信息是需要的、可靠的;(2)有用性,即评价结果具有实用价值,能向各类对象提供丰富的信息,并对课程的发展、应用和推广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合法性,即评价过程应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尊重机构或个人的权益;(4)可行性,即切实可行,投
入的人力物力适宜有效。(五)课程评价的类型与方法1.课程评价的类型(1)从评价的作用和进行时间上划分:①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评价。②总结性或终结性评价。(2)从评价指向的对象、关注的问题和评价的方式上划分:①内部评价。②效果评价。2.课程评价的方法:课程评价自身并没有多么独特的方法,除了对方案进行理性分析之外,还应该根据评价的目的、内容,综合采用观察、谈话、测验、作品分析、调查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考点24:简述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程序。答:(一)一般程序:1.集中问题,2.设计评价方案。3.实施评价方案,收集评价信息。4.分析评价资料。5.解释资料,得出结论,作出建议。(二)具体步骤:1.前评价2.活动过程中的评价3.后评价4.追踪评价。考点25:简述课程评价的原则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答:(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2)评价中要以自评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3)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4)评价应该科学、有效。考点26:简述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式。答: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式是一种概括化的课程设计思路,属于课程设计的方法论。课程设计的模式并不详细阐明在实际上如何设计课程,而是为进行实际的课程设计提供途径或方法。(一)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我们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设计模式。1、目标设计模式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以下七步:(1)诊断需要(2)形成具体的目标(3)选择内容(4)组织内容(5)选择教学活动(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目标模式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1)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它设计步骤都要围绕着预先制订的行为目标来进行;(2)强调目标的行为导向,要求确立明确、可以测量的外显性行为目标。2、目标模式的优点在于课程设计的条理性和简易性:
起的结果。2、过程模式的优点表现为:强调课程的弹性、灵活性;重视课程实施过程;积极发挥教师和儿童在课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3、其不足则主要在于:(1)目标的作用相对被忽视。由于没有相对明确的评价标准,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操作起来比较困难;(2)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极高,教师应能领会和把握课程所要实现的价值的核心,并灵活自如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儿童的学习,否则教育的效果就难以保证。考点27:简述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实际过程。答:(1)从目标出发(2)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3)从现有的材料、内容、问题出发(4)从已经设计好的教育活动方案出发。考点28:简述蒙台梭利的儿童观。答: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本质看法,它是建构教育理论的基础和进行教育实践的前提。蒙台梭利结合自己的观察与研究,提出了自己对儿童的独特看法。(一)儿童具有“吸收的心智”:蒙台梭利认为6岁之前的儿童本身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自然能力,即所谓的“吸收的心智”。(二)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感觉发展敏感期:出生到5岁,这时期,儿童不仅能有选择地注意周围的环境,而且开始建立并完善各种感觉功能。语言发展敏感期:出生后3个月即对人的声音产生极大兴趣,然后对词,最后才对语言产生兴趣,并逐渐掌握复杂的人类语言。语言发展的颠峰期在1岁半至3岁左右,而敏感期则延续到5岁左右。秩序感发展敏感期:这里的秩序感指的是对物体摆放的空间位置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肢体协调发展敏感期:1~4岁,似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驱使幼儿去不断重复同样的动作,目的只在于充分掌握自己的肌体控制。群性发展敏感期:2岁半~5岁,儿童产生对社会团体生活的兴趣,希望被别人接纳、肯定,也开始学习与人相处的方法。(三)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蒙台梭利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考点29:简述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答:(一)教育目的:1.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2.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二)教育的内容:1.日常生活练习:
的发展;
变的;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的。”(二)活教育的理论: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活教育的课程:针对死教育书本万能、课程固定的弊端,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观点。3.活教育的方法:“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教学方法。4.活教育的教学原则:(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徉意,环壤,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柙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考点32:简述幼儿园的五指活动课程。答:(一)课程目标:五指活动课程的目的在于发展幼稚生的心智和身体。具体的课程目的有四方面:1.做人:有合作的精神,同情心和服务的精神;2身体:有健康的体格、卫生习惯和相当的运动技能;3.智力: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和表意的能力;4.情绪:能欣赏自然和艺术美,快乐,打消惧怕。(二)课程内容:1.健康活动:包括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2社会活动:包括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单元研讨)以及社会常识等。3.科学活动:包括植物的培植,动物的饲养,自然现象的研讨当地自然环境的认识等。4.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5.语文活动:包括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三)课程的组织:幼稚园的课程需要打成一片组成有系统的组织,以适应幼儿的认识特点。(四)课程的实施:1.十分注意“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2.注意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3.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教导儿童。4.多采取小组教学法。5.多提供户外活动的机会。6.教师应当成为儿童的朋友,使幼儿不害怕、肯接近。教师应当和幼儿同游同乐,在玩中教,在玩中学。(五)教育评估:陈鹤琴主张幼儿园应当有可以随时考查儿童学习成绩的标准。考点33:简述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答:(一)儿童发展是一个社会建构和社会共享的过程: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苏联学者创建井坚持一种文化历史发展观。(二)教育要走在发展前面,引导发展:既然儿童的发展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是文化历史的产物,那么,教育作为一种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送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发生的社会建构和社会经验共享的过程,是成人积极引导儿童发展的过程。(三)幼儿园的教学是一种自发-反应型的教学:3岁之前儿童的学习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大纲”进行的;3~岁儿童的学习处于二者之间的过渡位置,即从自发型向反应型转化,故称“自发反应型”教学。(四)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即课程)应具有过渡性(1)必须有一定体系,以逐步引导儿童达到一定的目的;(2)必须是儿童自己的大纲,也就是说,它应当符合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思维活动的特点。(五)给儿童的知识要系统化:零散的、偶然的知识不具有发展价值,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和结构原则组织起来的完整知识体系,才能扩大儿童认识活动的可能性,从本质上改造儿童的认知方式使他们能更自由地运用旧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新知识,并逐渐掌握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智力活动方式。(六)作业是重要的教学形式:作业教学应有的发展功能能否实现,儿童能否形成系统化知识和认识方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1.选择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儿童现有水平和发展潜力的各种知识系统,恰当地确定各系统的中心环节;2.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扩大儿童的知识范围;3.引导幼儿围绕知识系统的核心积极思考,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帮助儿童建立知识体系;4.巩固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并促使幼儿将它们迁移到更广阔的范围里去解决认识上的新问题。考点34:简述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答:(一)目标和任务:前苏联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能符合新社会的发展要求,有创造性,并且具有一系列对今后整个生活有重大意义的优良品质的儿童”其具体任务如下:1.保证和增进儿童的健康;促进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培养体育活动兴趣;形成运动技能和文明卫生习惯。2.形成对周围生活中最简单现象的正确观念;激发认识兴趣,发展求知欲;培养智力活动的技能和技巧,发展认知能力3培养幼儿热爱故乡和祖国,关心和尊重周围的人;形成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萌芽;培养纪律和文明行为,以及诚实、勇敢、善良、正直等优良品质和个性特征。4.教育幼儿认识并尊重成人的劳动;培养对劳动的兴趣和积极态度;形成最基本的生活和劳动技能;发展独立性。5.发展幼儿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初步能力。(二)内容:1984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示范大纲》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分成三个部分:《儿童生活的组织与教育》《作业教学》《节日和娱乐》。各部分均有教学大纲,对内容、要求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三)组织与实施:幼儿园活动的类型主要分成“日常生活活动”和“作业”两大类。两类活动各有相应的大纲:儿童生活的组织与教育大纲和作业。(四)教学方法:幼儿园教学的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从教学的形式上一般可以分为直观法、口授法、游戏法、实践法。从教师影响儿童的方式上可分为:直接影响法、间接影响法、问题法。(五)教育评价:《幼儿园教育大纲》是评估教育工作质量的尺度。考点35:简述皮亚杰式的学前课程一般有哪些特点?答:1.高度重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2.强调活动与游戏的教育价值3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考点36:简述凯米一德芙里斯课程。答:(一)课程的目标1.长期目标:发展儿童的“自律或自主性”,培养未来的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考能力,不盲从既成的权威和价值的人。2.近期目标:认知方面:(1)具有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态度。(2)会发现并敢于提出各种问题,产生有趣的想法。(3)注意并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和异同。社会性/情感方面:(1)在人际关系环境中情绪安定。(2)尊重他人的感情和权利,会协调自己与别人的看法(去中心化与合作)(3)独立、敏感、好奇,能运用创造性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4)自信地考虑问题并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二)课程设计的原则:1.能动性原则2.充实性原则3结构化原则。(三)课程的内容:1.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活动中蕴涵着巨大的教育价值,应该自觉而自然地用来进行教育。2.传统活动:凯米课程中吸取了许多幼儿教育中被经验证明有教育价值的活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3.来自皮亚杰理论启示的活动:凯米认为,尽管传统活动有巨大的教育价值,但在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方面是有缺陷的。(四)课程组织与实施:1.独自操作物体的活动2.群体讨论3.小组规则游戏4.实验。考点37:简述HIGH/SCOPE(海恩/斯科普)课程。答:(一)课程目标:初期,HIGH/SCOPE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有效地促使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的学习成功奠定基础。后期,则强调以儿童的主动学习为中心,促使儿童的认知、情感/会性的协调发展,培养主动的学习者。(二)课程的内容:HIGH/SCOPE的课程内容是围绕着关键经验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活动。(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HIGH/SCOPE的课程活动同样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安排。10类58条关键经验被包含在由材料和情境所能引发和支持的各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每一条关键经验都会在多种活动中反复出现。1.课程结构(1)活动区活动是幼儿自主活动的过程,由计划、工作、整理收拾、回顾四个环节构成。(2)小组活动是5~8位幼儿一起完成教师预先计划好的活动。(3)集体活动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从事同样的活动。2.时间安排:为了支持儿童的主动学习,该方案的一日活动安排比较有序、稳定,以便幼儿综合考虑自己的活动计划。3.教师的角色:为主动学习提供适宜的材料和情境;为积极的社会性交往创设适宜的氛围;鼓励儿童有目的的活动、问题解决和口头的反思;依据体现于关键经验中的发展性原则来观察和解释每个儿童的活动;计划并提供建立在儿童的活动和兴趣之上的经验。
(四)课程评价:HIGH/SCOPE课程十分注重对儿童发展的评估,认为它是课程的起点。对孩子发展水平的评估不是通过考试或者智力测验,而是全面的情境性评估。评估包括一系列工作:观察儿童,对引人注意的行为和表现做记录,与孩子交谈。在每天的教师工作会上讨论观察的结果,分析记录所蕴涵的信息。考点38:简述瑞吉欧教育的基本理论观点。答:(一)理论基础1.杜威:作为进步主义运动的中坚人物杜威的思想可以说构成了20世纪以来许多早期教育方案的理论背景。2.皮亚杰:皮亚杰关于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的内在建构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想使得瑞吉欧教育者的注意重心从课程“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计划性,转移到儿童的需要、动机、原有经验和认知水平上来,转移到为他们的学习准备条件上来。3.维果茨基:如果说,瑞吉欧教育体系从皮亚杰那里吸取的主要是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的思想的话,从维果茨基那里接受的则是,这种主动建构是“社会性”的,而非“纯个人”的。维果茨基提示我们,教育作为一种代际之间的文化传送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发生的“社会共享”的认知。(二)基本观点:1.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人,是发现及创造生活内涵的主体。2.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3.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4.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以某种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5.在各种关系中,师生关系最为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考点39:简述瑞吉欧的教育课程。答:(一)课程目标:该教育体系所追求的目的是儿童愉快、幸福、健康的成长,其中,主动性、创造性被视为愉快、幸福、健康的前提与核心。(二)课程内容:瑞吉欧没有明确规定的课程内容,更没有固定的“教材”或预先设计好了的“教育活动方案”。课程的内容来自周围的环境,来自儿童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和问题,来自他们的各种活动。(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瑞吉欧的课程与教学主要是以“项目工作”或“项目活动”的方式展开的。项目活动是瑞吉欧教育方案的灵魂和核心。一种高质量的档案应该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促进儿童的学习。(2)支持教师的教学。(3)刺激家长的参与。(4)赢得社区的理解与支持。考点40:什么是单元主题活动?答: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它的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事件)有机连接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单元主题活动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考点41:简述主题的选择与开发。答:“主题”是单元活动的核心。它既表明幼儿将要参与的系列活动,又表明他们从中所要获得的关键
经验;同时又是教师选择组织学习内容、展开教育教学过程、创设教育环境的引航灯。因此,“主题”是单元活动设计的起点和灵魂。(一)选择主题的出发点:1.从课程目标出发.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3.从现有的“内容”或“材料”出发。(二)常见主题的开发与选择:单元活动的主题可以由设计者自己开发,也可以从他人开发出的各种主题中选择一般来说,适合幼儿的主题往往是从幼儿自身(生理、心理发展)、幼儿的生活环境(社会与自然环境)中发掘的。从“幼儿”这个中心出发,逐渐向外扩展。1.幼儿自身:生理方面:身体的特征与功能;身体的发展与变化;身体的健康、安全与保护等。心理方面: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情绪等,也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做些友好的比较。2.幼儿的社会环境:幼儿的社会环境中可探讨的主要是幼儿的各种人际关系。随着其生活圈的逐渐扩大,这种关系越来越扩展为对社会机构、社会角色、不同地域的人、不同文化等更大范围的社会环境的关注。3.幼儿的自然环境:从幼儿的自然环境中可探讨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动植物;水,沙,石自然现象;季节变化;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等。考点42:简述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答:(一)设计的流程:1.列出单元名称、选择这一单元的理由和大体需要的时间2.确定单元活动总目标3.拟定单元活动纲要4.逐一设计每个活动5.检核或评价方案。(二)设计单元主题活动应特别注意的问题:1单元主题活动的整体性、综合性应该是自然、有机、水到渠成式的,不应是生拼硬凑。2.与
设计、展开和生成的过程。考点44:简述项目活动的“要点”。答:(一)团体讨论:团体讨论是全班一起或分成小组,针对各种议题或构想进行讨论、并分享想法和经验的方式。也是教师了解儿童、指导他们学习的重要方式。(二)实地考察:不需要太多的花费或到距离太远的地方,理想的实地考察就是走出教室进行现场参观、访问、调查,以获得
的“科学”这一领域就包括了地理、物理、环境、生物等学科的内容。(二)幼儿园的学科活动基本是一种“前学科”课程:一方面,幼儿园学科内容的逻辑体系相对比较松散,只扼要地提供了某些与幼儿的生活和发展关系密切的“有用”的知识,这些知识固然要从学科的角度考虑其系统性,但更要符合幼儿的认识规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正如苏联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学前儿童所能掌握、并对其心理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的知识体系,不是以科学概念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理论层次的学科体系,而是以表象或初级概念为基础和核心组织起来的经验层次的“前学科”体系。(三)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仍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强调直接经验:严格的学科中心课程比较重视间接经验的传递,容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同时,教学中又比较重视“演绎推理”,往往要求学生自己去形成和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四)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仍服务于幼儿的“一般”发展,即基本素质的提高,而不以掌握学科知识和专门的技能为主要目的。考点48:简述学科活动大纲的编制。答:幼儿园的学科课程一般都有“教学大纲”。大纲主要说明该学习领域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或价值,指明该领域的教育目标、内容范围、教育原则与方法、指导要点及特别注意事项等,以帮助教师根据幼儿该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特点,来更科学地设计和组织活动。大纲的编制工作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聘请专家或委托有关研究机构完成,一些独立进行课程研究和开发的机构和幼儿园也可以遵照国家的幼儿园课程政策独立完成。考点49:简述学科活动设计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答:(一)学科教育目标的“一般发展”性:幼儿园的学科活动要服从并服务于幼儿的“一般”发展,即基本素质的提高,而不以掌握学科知识和专门的技能为主要目的。(二)学科教育目标的综合性:教育目标的综合性,不仅应体现在各领域目标这一层次上,它还应体现在教师设计的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因而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该注意到一个教学过程对幼儿可能产生的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三)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需求化: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他们的兴趣与需要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四)画龙“点睛”式的作业教学:1.区分“两类经验”,明确作业教学的功能和任务2.精选教学内容,发挥学科教学活动的优势3.整理幼儿的日常经验,使之系统化(五)教学方式的活动化,教学结果的经验化:重视学前知识系统化的作业教学相对也更重视教师及语言交往的作用。(六)教学计划的弹性化和教学过程的灵活性。考点50:什么是区域活动?答: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相对其他教育教学形式,区域活动有几个明显的特点:1.活动区的活动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这样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
会,满足幼儿的个别化的需要。2.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习,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3.活动区活动多为小组活动,这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进同伴之间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对同伴在集体活动中所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优点的了解。4.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情境及相应的活动中的,材料、情境和活动中承载着教育功能。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考点51:简述区域活动的设计。答:(一)拟定区域的种类1.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一据此决定活动区的种类:在决定所设区域的种类时,应尽量满足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这要求教师既要对各类活动区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也要准确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2.幼儿人数与活动室面积据此决定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一般来说,每个活动区的最佳容纳量为5~7人。这样,按活动室面积60平方米,班额30~35名幼儿计,需要设置6~7个活动区。(二)选择适当的活动材料:一般来说,各活动区都有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材料。例如:积木区、角色扮演区、科学区操作区、语言区、美工区、木工区。考点52:简述活动区域的布置。答:(一)确定各区的空间位置:教师首先要依据各个活动区的特殊需要在现行的活动室空间内寻找最佳位置。1.动静尽量分开避免相互干扰。2.区域之间有适当的“封闭性”,避免因“界限”不明确而产生消极影响。3.活动室内的“交通路线”力求畅通无阻,以避免儿童辛入厕、变换区域、取水时产生拥挤、碰撞等情况。4.最好留有一块供集体活动用的场所。5.避免出现“死角”——教师的视线不能随时看到的地方。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二)逐一布置各个活动区:1.安全问题。2自理问题。3.心理气氛问题。4规则问题。考点53:简述区域活动的指导。答:(一)过渡阶段:这是幼儿尚无活动区活动经验的时期,对于该阶段的幼儿来说,活动区是一个新鲜刺激,他们很愿意进区活动,但往往不清楚该怎样做,于是,出现到处乱窜等现象。介绍活动区时,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做法:1先介绍,后开放。2.开始最好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以保证每位幼儿都能熟悉各区的内容、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3.每天每组只介绍一个区。4.介绍的同时,就给幼儿提供实际练习的机会。(二)自主阶段:这一阶段,幼儿不再按组入区,而能按意愿有序地进行活动。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有两个:
地进行指导(活动指导)。考点54:设计和开展区域活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一)区域活动的性质:“活动区具有教育功能,可以成为幼儿的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这一点得到了普遍认同。但是,实践中,不少幼教工作者仍感到困惑,因为各地、各园的做法往往不太相同,不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或者说是合适的。据了解,我国目前利用活动区的方法尽管很多但大体可以分为三种:1.把活动区视为分组教学的场所2.把活动区活动视为作业教学“延伸”3.把活动区看做自由游戏场所,看做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儿童提供的一个自由活动环境。对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来说,适当的做法是:1.勿忘创设活动区的初衷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是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在游戏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因此,首先要保证幼儿在区域活动的充分自由,不要干预过多,更不要直接控制。2.适当地把区域活动的隐性学习与显性学习(主题活动、学科教学活动等)结合或融合起来这种结合或融合必须是自然而不勉强的、本质而非形式的。(二)材料的投放:事实上,相对原始而基本的材料、半成品,反而更可能是多功能的,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更有利于幼儿的活动、学习与发展。因此,无论资金有多丰厚,人力有多充足,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都要从实际的效果出发。高投资并不一定换来高回报我们这里所谓的回报,只是指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