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生活我学到的第一件事是,如果你迷路了,一定要问。我学到的最后一件事是,在没有目的地的情况下,从北京跨越太平洋运143件行李回美国是完全可能的。我从来就不擅长提前计划。在中国住久了,我这个特点变得更糟,因为每个中国人似乎都活在当下。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就不难找到一个擅长“即兴发挥的”运输代理。他的英文名叫韦恩,像许多中国艺术家一样留着长发。韦恩问我们要去哪儿,妻子说:“我们要去一座小城,可能在科罗拉多州,但我们还没决定到底是哪一个。”韦恩表示,集装箱要在海上漂将近一个月,现在没有地址没关系。但船到了美国,那边的代理需要知道卡车运送的地址,我们必须在那之前找到一个家。
韦恩在我们北京的公寓里忙了两天,指挥着他的人马。一共有12人,他们全穿着干净的蓝色工作服、佩带金属盒切割工具。他们把一大块纸板裁成可以装下每件家具大小的尺寸。例如包装椅子,他们先割下一片纸板,把椅子的前腿包好,再包后腿和两侧,最后用胶条把所有的纸板封好,结果看上去像一个椅子型的盒子。如法炮制,他们把餐桌、书桌、书架、高脚椅和沙发全包成了一个个的盒子。一张巨大的纸板床的出现不足为奇,一件三层的古董实木茶几一层层地也被纸板包裹好,他们就像一群雕刻家在反向操作。
有好几次,我试图跟这些工人交谈,但他们的回答既简短又无趣。他们不允许我们帮忙。如果我拿起一件物品,一名工人就会把它夺去,并冲我微笑,对我再三感谢。“最好让他们自己干。”韦恩说,他是对的。工人们把集装箱里的行李码放得就像拼图一样严丝合缝,一辆满载的卡车驶进了黑夜。
接下来,妻子和我开始找新家。虽然是美国人,但我俩在美国都没有太多经验。我大学毕业后就去了英国读硕士,毕业后到中国游历。如今,我离开美国已经有15年。我没在美国工作过、没在美国买过房,甚至没在美国租过公寓。我父母还住在我长大的、位于密苏里州的那座小城,除此以外我和美国的任何地方都没有关联。妻子与美国的联系就更少了,她生长在纽约,父母是来自中国的移民,作为作家,她的事业在上海和北京。
我在中国期间,曾花过很多时间去思考美国。大多数中国人对国外的生活非常好奇,他们爱问具体的问题。美国现在是几点?你们能生几个孩子?往返机票多少钱?美国农民真的富裕到开飞机播种吗?美国父母和成年的子女吃饭,孩子会向父母收钱,这是真的吗?这些既有真实成分又带夸张的问题很难让人回答。但最终我意识到,对话不是严格地针对我,甚至是我的国家。这些问题反映了中国人的兴趣、梦想和恐惧。
我们最终把目的地选在科罗拉多州一个叫里奇韦的小镇。有过从北京搬回美国经验的朋友警告我们看到家具送达时的心情。那好比是接新生婴儿从医院回家一样,突然一下子,你要独自面对一切。丹佛的搬家公司为我们派来两个工人,一个叫詹姆士、一个叫格雷格。他们没穿制服,行动也没效率。当我们提出帮忙时,他们欣然接受。打开集装箱后,他俩站在被装得如此整齐紧凑的集装箱面前吃惊得说不出话来。“我从没见过这么码放的,”詹姆士终于发话,“我一定把这事告诉其他人。”那天下午,我们一边把箱子拖进屋里,詹姆士和格雷格一边不时地察看中国人的“手工艺”。一度,我发现他俩蹲在车道上,仔细研究一个被纸板完全包住的桌子。“他们让我们感到惭愧,”詹姆士摇着头说,“这简直不可思议。”
搬东西时,詹姆士开始叨叨起他在路易斯安那州的童年,他和他太太在家教育了他们的7个子女,以及他以前跑长途运输时的种种经历。他的谈话涵盖各类主题,从卡车加油战略,到苗圃培育,到养鸡农场。最后拆开的行李是我们的床,那是多年前妻子在上海一个古董市场淘到的。床是带华盖那种,光华盖就有18个单独的零件,它们全部用榆木雕刻而成,木头上的雕工装饰细腻,造型有花、人物、佛像。华盖上找不到一颗螺丝或螺栓,必须按特定的顺序组装,我们4人一人站一边,直到华盖完全平衡。夜幕降临,工作也终于做完,我们4人坐在华盖床上,欣赏这件中国民国时期的精美家具,“设计真精美啊!”詹姆士说。他们还要开6小时车赶回丹佛,但詹姆士很高兴,不知是否是因积攒到一段新的谈资而兴奋。
[译自美国《纽约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