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贫困农村小学生参与性营养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祥云县贫困农村小学生参与性营养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2022-10-22 12:12: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 目的 探讨贫困地区农村小学行之有效的营养教育模式,以增强营养教育的效果。方法 选择祥云县8所贫困农村小学四~六年级32个班1 124名学龄儿童,采用参与性营养教育进行干预。结果 干预后调查对象对新鲜水果或蔬菜、黄豆、胡萝卜营养价值的回答正确率分别提高6.3,6.5和24.1个百分点(P<0.01),对谷类食物、牛奶及奶制品主要提供的营养素的回答正确率分别提高21.1和6.2个百分点(P<0.01),预防骨质疏松、贫血原因、预防缺铁性贫血知识点分别提高10.7,0.6和33.4个百分点(P<0.01)。对饮食与健康的认知情况有不同程度提高(P值均<0.01)。干预前有81.7%的儿童愿意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告诉家长,干预后该比例提高了5.9个百分点(P<0.01);每天吃早餐的比例由22.4%提高到32.4%(P<0.01)。结论 对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可采用参与性营养教育方法。

【关键词】 营养科学;健康教育;干预性研究;学生;贫困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1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22-03

目前,针对改善学龄儿童营养健康状况而进行的营养调查和干预的对象偏重于城市中小学生,针对农村地区的营养研究则多见于学龄前儿童[1-6]。本研究旨在调查贫困农村学龄儿童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状况(KAP),通过参与性营养教育,探讨提高贫困农村学龄儿童营养知识水平的营养教育干预模式,为改善其营养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云南省祥云县云南驿镇马街片区8所农村小学四~六年级32个班的学生为目标人群。每所小学选3~6个班的所有学生作为基线调查对象,共调查1 124人,其中男生571名(50.8%),女生553名(49.2%)。终期评估对象为上述8所干预小学四~六年级的学生,共调查1 076人。

1.2 方法

1.2.1 基线调查 调查人员经过专门培训,调查问卷由课题组参考4省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营养教育推广应用项目调查问卷自行设计,并进行预调查。

1.2.2 干预措施[7-11] 在目标人群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参与性健康教育,时间1个月。参与性健康教育主要强调以小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和参与,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意识。包括培训骨干(对教师和四~六年级高年级小学生进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基础营养知识和食品卫生知识等内容培训);制作营养科普宣传手册(制作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科普宣传小画册,内容包括营养素及其作用、中国居民膳食宝塔、膳食指南、常见食物的营养价值、营养与疾病、早餐的重要性、食品卫生知识等);同伴教育(在对四~六年级高年级小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基础上,由高年级小学生与低年级小学生一一结对,高年级小学生向低年级小学生讲解、宣传所学的营养科普知识);小宣传员作用(充分发挥小宣传员的作用,在学校小学生自己设计黑板报内容,在家中由小学生向父母、朋友、亲戚宣传营养健康知识);多部门参与(县教育局、妇幼保健院、卫生局、乡政府等多部门参与该项目,把营养宣教纳入到相关工作中)。

1.2.3 终期评估 在相同的目标人群中选择代表性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营养教育后的评估资料。所有问卷由学生匿名自填。

1.3 资料统计 调查表经复核后采用EpiData 3.1录入,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营养与健康知识

2.1.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相关知识 基线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2%的人听说过或看见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以下简称《宝塔》),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少数学生通过教师、家长和报刊杂志。干预后有76.9%的调查对象听说过或看见过《指南》和《宝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8.96,P<0.01)。对《指南》和《宝塔》食物分类的知识点,干预前仅有30.6%的人能够正确回答,干预后回答正确率达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25,P<0.01)。

2.1.2 对食物的认识 干预后调查对象对新鲜水果或蔬菜、黄豆、胡萝卜营养价值知识点的回答正确率分别提高了6.3,6.5和24.1个百分点(P<0.01)。见表1。

2.1.3 对食物与营养素关系的认知 干预后调查对象对谷类食物、牛奶及奶制品主要提供的营养素的回答正确率分别提高了21.1和6.2个百分点(P<0.01),而对动物性食物主要提供营养素的知识点教育效果不明显。见表1。

2.1.4 对营养与相关疾病的认知 干预前仅有37.6%,47.3%,24.8%的人能够正确回答预防骨质疏松、贫血原因、预防缺铁性贫血知识点,干预后回答正确率分别提高了10.7,0.6,33.4个百分点(P<0.01)。见表1。

2.1.5 对饮食与健康关系的认知 调查对象对饮食与健康的认知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值均<0.01)。见表1。

2.2 营养态度 干预前有90.1%的调查对象平时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关心,89.2%的人想知道自己的饮食是否符合营养要求,88.6%的人愿意主动获得更多的营养知识,83.5%的人愿意将所了解的营养知识用于日常饮食安排中。

2.3 饮食行为 愿意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告诉家长的儿童比例由干预前的81.7%提高到 87.6%,提高了5.9个百分点(χ2=15.02,P<0.01)。希望获得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教师和家长。

干预前有22.4%的学生每天吃早餐,不吃早餐的学生占10.4%,偶尔吃的占47.9%,经常吃(每周多于3次)的占19.3%。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是不饿或不想吃,其次是没人准备。早餐的主要来源是家庭、街头小贩和学校。早餐的主要食物是面包、面食和米饭。干预后有32.4%的学生每天吃早餐,较干预前提高了10.0个百分点(χ2=209.85,P<0.01)。

零食的种类主要是水果、方便面、火腿肠、糕点、冰淇淋等。有49.2%的调查对象有偏食和挑食习惯。爱吃的食物前3位依次是蔬菜、水果和肉类,不爱吃的食物主要是奶类。

3 讨论

3.1 贫困农村学龄儿童的营养KAP现状 中国营养学会颁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已经10 a,而在本次基线调查中发现,88.8%的调查对象没见过或没听说过,营养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对食物营养价值、营养素、营养与疾病关系等知识了解较少。调查对象对饮食与健康的认知情况较差,仅有31.0%的人认为米、面应当磨得粗些好;26.9%的人认为早餐不重要或不知道早餐的重要性。仅有22.0%的学生每天吃早餐,早餐主要来源是家庭自制、街头小贩、在学校吃。平常吃的零食种类主要是水果和方便面;有49.2%的调查对象有偏食和挑食习惯。提示,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要加强食物营养价值、营养与疾病关系的宣传教育,使营养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2 营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影响人们的知、信、行,实现由知识到行为的转变[12-14]。要实现这个转变,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态度。本次调查的对象有良好的营养态度,调查对象愿意获得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广播、教师和家长。

本次营养干预的主要方法是参与性营养教育。通过参与性营养教育干预,有76.9%的儿童了解《指南》的基本内容和有关的营养基础知识;他们能自觉应用《指南》指导日常生活,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营养健康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干预学校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本次营养健康教育为今后更大范围地在云南省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营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提示参与性营养教育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4 参考文献

[1] 赵春,徐芳,张雪辉,等.傈僳族学龄儿童营养健康教育前后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校医,2006,20(1):56-58.

[2] 唐咏梅,关维俊,宁鸿珍,等.学龄儿童家长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3(4):275-277.

[3]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在京公布.营养学报,2004,26(6):417-419.

[4] 赵丽云,翟凤英,李丹,等.中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在营养教育前后的变化.中国学校卫生,2002, 23(2):147-148.

[5] 葛可佑,翟凤英,阎怀成,等.九十年代中国人群的膳食与营养状况.营养学报,1995,17(2):131.

[6] 李滢,翟凤英,常素英,等.中小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与分析.卫生研究,2002,31(6):454-456.

[7] 余瑶,陶红兵.参与式健康教育的利弊及其应对措施的探讨.医学与社会,2007,20(5):14-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