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效果,以此希望给临床治疗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本文资料选在在2012年5月-2013年5月间在我院进行就诊的140例菌痢患者,其中包括门诊和住院部病人,利用回顾性分析140例患者病历。并将患者病历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70例,治疗组患者70例,治疗组患者直接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而对照组直接给予选用氨苄青霉素、硫酸庆大霉素抗炎。结果 治疗组70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给予的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患者中显效62例,占总体有效率的94.9%,显效稍慢的有8例,占总体有效率的7.1%。而对照组给予的西药氨苄青霉素、硫酸庆大霉素抗炎的70例患者显效有42例,占总体有效率的78.8%。显效稍慢的有18例,占总体有效率的21.2%。结果显示对照组给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显效率高、可缩短治疗时间,效果显著,建议临床治疗中可以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急性细菌性痢疾;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现在在我院2012年5月-2013.5月在我院进行救治的140例患者,140例患者有男90例,女50例,其中4-15岁之间的患者有50例,16岁-59岁之间的患者有75例,60岁以上的患者有20例。治疗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之间的年龄和性别、以及病程方面基本雷同,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的。
1.2 诊断参考依据
1.2.1 病史要点:参照7天之内在患者家庭本地有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流行现象,并且有与其他感染病人有接触,或是进食到生冷不洁的食物史。
1.2.2 临床上的主要症状
患有急性细菌性痢疾普通类型的患者表现是感到突然间就会发热、出现腹痛、腹泻的现象,而腹泻刚开始为稀便,之后会很快就转化成脓血样,、每天排便次数在10次以上,排便形状呈现黏液或是黏液脓血,量不多,左下腹疼痛等症状。
1.2.3 检查的要点
查体要点:中毒性的患者会出现高烧现象,血压是随即降低,患者脉搏细速很难触及,患者情绪出现不安、焦虑、嗜睡、昏迷等情况,呼吸系统方面会出现节律不齐和深浅不均衡、甚至会出现呼吸衰竭等现象。
1.2.4 实验室进行检查:
对患者排出的粪便进行检查,1)常规检查,在诊断中肉眼观察到患者排出的粪便多为黏液和黏液血便、血水样等。经过镜检后呈现大量的脓细胞、白细胞或是分散的红细胞,如见巨噬细胞有助于诊断。2)进行病原学检查:在进行确诊是要依靠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之后同时在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最终来指导临床上进行科学合理的选用抗菌类药物。3)血常规检验标准:急性期血白细胞的总数增高。
对于本文分析的140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资料中,有82例患者有与菌痢病人接触,患者不洁饮食史有58例,发热患者有100例,出现腹痛患者有120例,出现有不同程度上的里急后重感的有140例。检验后有肉眼见到出现脓血便样的患者有120例,水样黏液便患者有20例。经过镜检后呈现大量的脓细胞、白细胞或是分散的红细胞有140例,血常规检验后白细胞正常但中性粒细胞升高54例.
1.3 鉴别诊断
1)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患者由于进食细菌和毒素污染后的食物就会导致此急症,患者也会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在排便过程中多数为浠水变样,也可呈现脓血便样。在确诊患者过程中就要依赖于从呕吐物中、粪便物、可疑食物等中来检出同一病源体。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氧氟沙星注射液结合中药治疗,中药基本配方:葛根15g,黄连10g,黄芩10g,白头翁10g,蒲公英10g。随症加味:腹痛重者加细辛3g,玄胡12g,黏液脓血便者加冬瓜仁10g,桔梗10g,白头翁10g,蒲公英20g,排脓伴乏力、口渴、肢体末端发冷、血压低气阴两虚者加黄芪15g,党参10g,麦冬12g益气养阴。水煎取汁200~300ml分3次空腹温服。有的患者仅加用单方如生大蒜切细,一次2~6g用盐、醋混合食用,或用白头翁、蒲公英加水煎服每日2次,而氧氟沙星注射液患者静脉注用量:1/2次成人,严重为0.4,1/2次。儿童10~20 mg/(kg.d),分2次静滴,另外对于出现严重呕吐患者或是以脱水患者可以进行给予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对照组患者直接给予氨苄青霉素、硫酸庆大霉素抗炎。
3 结果:
诊断标准康复:临床症状(里急后重感、腹痛、呕吐、)消失,患者排便次数在2次以下,且排便形状。
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临床症状(里急后重感、腹痛、呕吐、等情况有所改善。
治疗组70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给予的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患者中显效62例,占总体有效率的94.9%,显效稍慢的有8例,占总体有效率的7.1%。而对照组给予的西药氨苄青霉素、硫酸庆大霉素抗炎的70例患者显效有42例,占总体有效率的78.8%。显效稍慢的有18例,占总体有效率的21.2%。结果显示对照组给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显效率高、可缩短治疗时间,效果显著,建议临床治疗中可以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4 讨论
4.1 概念及发病特点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以急性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与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样便等肠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终年均有发生,但多流行于夏秋季节。人群对本病有普遍易感性,幼儿及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中毒性痢疾比较集中发生于儿童。本病属中医学“痢疾”范畴,《丹溪心法·痢》中有“是瘀作痢,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又说“痢赤属血,白属气,有身热,后重,腹痛,下血”,且
对本病发生的证候及传染性均有详细的论述。
4.2 中医角度认为此疾病的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位在于肠道。湿热、疫毒、寒湿之邪壅滞肠中,使肠道气血凝滞,传导失司。气滞则腹痛,里急后重。血瘀化脓则便脓血。急性痢疾多为湿热疫毒蕴结肠中,表现为湿热证候。中毒性痢疾(称为“疫毒痢”)乃疫毒内壅,热邪灼盛,蒙蔽心包,引动肝风所致,甚者邪盛正虚,出现内闭外脱之危候。如果湿热疫毒之邪上攻于胃,则胃不纳食,成为噤口痢。慢性痢疾,迁延日久,正虚邪留,或时发时愈,形成休息痢。或湿热伤阴,遂成阴虚痢。或脾肾两虚,导致虚寒痢。有的也因饮食不当或受寒凉之邪,而致反复发作,则可见寒热夹杂证候。
4.3 本病的预防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同时注意传染源的管理与易感人群的保护等综合措施。
1)管理好传染源对患者和带菌者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予以彻底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应从加强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等多方面着手。认真贯彻三管一灭(饮水、食物、粪便的管理及灭蝇),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把住“病从口人”关。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3)保护易感人群口服多价痢疾减毒活菌苗如“依链”株菌苗,能刺激肠粘膜产生特异性分泌型IgA。国内已在研究用各种方法获得志贺菌减毒突变株用于自动免疫,但对此菌苗的效果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4.4 本组资料中给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形式可以快速的缩短治疗过程,而且采用中药结合治疗,不仅不良作用少,至于病根,还可以减少基层地区的患者经济负担,氧氟沙星是较安全的抗菌药物,加之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疗效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尤其适合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建议在临床治疗中可以给予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Saavdra J. Probiotics and infectious diarrhea. Am J Gastroenterol, 2000;95:S16-18
[2]张开瑞. 细菌性痢疾. 见:聂青和主编. 感染性腹泻病.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42-265
[3]刘海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观察[J];菏泽医专学报;2001年02期
[4]高庆华,桂明东,叶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52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5年08期
[5]李桂花,蒋克平,常新亚;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19期
[6]王彩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年08期
[7]谢秀芝;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