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汇8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古汉语词汇8篇

2023-11-17 17:22: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古汉语词汇词汇词语是语言中人们最直接感知的、表达各种意义的基本单位。词语的总汇形成词汇,或者反过来说,词汇是词语的总汇。理论上说,一种语言就只有一个词汇。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汉语词汇8篇,供大家参考。

古汉语词汇8篇

古汉语词汇篇1

词汇

词语是语言中人们最直接感知的、表达各种意义的基本单位。

词语的总汇形成词汇,或者反过来说,词汇是词语的总汇。理论上说,一种语言就只有一个词汇。一个人所掌握的词语,可以称为某个人的词汇,一个行业所使用的特殊词语汇总,也可以称为是某行业的词汇,这类词汇其实是词汇中具有某些特点、只为某部分人使用的部分,是一种体现词汇局部的“词汇”。但是,有人把一个词或几个词也叫词汇,那不是严格定义的词汇。

通常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来讨论语言,其中,语音和语法的基本成分都很有限,比如汉语的语音,就21个声母(加准声母yw,共23个),基本韵母38个,声调4个,它们共同配合,可以组成一千多个音节。语法方面,从句子构成来看,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构成数量有限的句式;从语法和词汇的关系来看,可以分出实词和虚词共十来个类,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量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等,这些词分别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构成句子。

但是,词汇成分的数量不是用几十几百几千就可以列举完毕的,词汇单位的数量,需要以万计数。并且,一种语言的词汇到底包括多少个词汇成员,几乎不可能有完整的统计。 词汇内部有以下特点:1,词汇内部个体数量繁多,2,词汇个体(词汇成分)的形式和意义关系复杂,局部成类现象普遍,3,词汇成分往往有有独立或部分的变化,4,词汇成分的使用面或流行程度不同,5,词汇成分的使用寿命不同,6,词汇成分的形式和意义产生和消亡频繁。

这样,在词汇中,有的成员相对稳定,有的成员则变化较多,一些曾经使用的词语或词语的意义,后来人不了解,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这是古代汉语词汇学习的重点。

因此,词汇变化包括以下方面:1,新词产生,2,旧词消亡,3,有些词产生了新的意义成为多义词,4,有些多义词失去了部分意义。从宏观上看,一些词长期普遍的使用,成为词汇中的基本部分,被称为基本词汇,词汇中这些高度稳定的成分,成为语言传承的最重要因素。

词汇变化的动力,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了新的事物,产生新的表达需求;一是人们认识的变化,对原有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或仅仅出于表达方式的创新,产生表达上的变化。

壹,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古代汉语的词汇形式

一,单音词

二,复音词,包括:连绵词,叠音词,合成词三类,其中,合成词中又有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动补式、附加式等几种。

汉语词汇复音化,是指汉语原来词汇以单音形式为主,转变为大量采用复音词。汉语词汇复音化,一些原来的单音形式由复音形式代替,这个过程大致有三种方式: 1单音词降级为构词语素加附缀,2同义的单音词降级为语素连用成词,3新造同义复音词。

贰,古代汉语的词义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字记录汉语,它是汉语词汇的书面记录符号,我们通过古代文献中的文字记录来了解古代的词汇。比较现代词汇的书面形式,从字面上看,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从古到今基本没有变化。一些词从古代延用到现代。 第二,古今意义没有关系。一些字记录了不同的词,有些词古今意义之间可能有关系,但失去了中间环节,看不出意义的关联。(158-159)

第三,古今意义有联系但不同。(159-160)

第四,感情色彩不同。(161)

第五,所指实际内容不同。(161-162)

二,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162-163)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还有一种情况也跟词义的缩小有关,那就是偏义合成词。(157页)

词义转移

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指一个词本来的意义。本义应该指词的原始意义,但因为语言早于文字,而文字记录会的缺漏,所以,现在文字记录的词义,可能是词的原始意义,也可能不是最早的意义。通常把有文字可考或有文献证明的词的最早意义称为本义。

确定词的本义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要了解一个词所具有的不同意义,然后,可以从文字入手,了解它造字时的意义;其次,通过文献查考,寻找早期的用例;最重要的是,排列各个义项,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词义的引申。(164)

词义引申的方式:链条式、辐射式,这两种方式在具体的词义变化中,可以交替出现。

叁,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作业:

1,从结构上看,汉语词汇中有单音词、复音词、连绵词、叠音词、合成词等名目,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2,举例说明词义引申的方式。(要求选用课文之外的材料来作说明)

古汉语词汇篇2

古汉语常用词 、逐:(1 )本义:追赶、追捕、竞逐。如“夸父与日逐走。”(2 )引申义:A、追击 B、赶跑、驱逐 C、放逐(古诗文中常见的逐客、逐臣:被放逐的官)。

2 、干:(1 )本义:一种防身的作战武器,即盾牌。如“操干戚以舞”(2 )引申义:“干戈”连用泛指作战武器、代称兵事、战争。A、冲撞、触犯、冒犯B、追求、求取(“干谒”二字连用,即指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C、干预。

3 、极:(1 )本义:房屋的正梁。(2 )引申义:A、北极星B、最高的地位C、最高准则、标准D、极点、边际、尽头,如本篇:“四极废” E、达到极点、穷尽(动词) F、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形容词) H、非常、最(副词)。 4 、济:(1 )常用义:渡过水流。(2 )引申义:A、过河的地方B、帮助、给济、拯救之类,如本课:“杀黑龙以济冀州” C、受益,得到好处 D、成功、成就事业。(3 )济济(请三声):形容众多、美好的样子。

5 、天:(1 )本义:人的头顶,如:“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2 )引申义:A、天帝、上天 B、自然所生成的事物 C、头等大事 D、头顶上刺凿涂黑的黥刑 E、把头发剃掉。 、道:(1 )(本义):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 )引申义:A、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 B、规律、道理 C、思想学说、政治主张 D、理想、志向 E、美好的道德 F、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 H、引导、疏导(后写作“导”)G、遵循 J、称道、述说。

7、过:(2 )本义:走过、经过(2 )引申义:A超过、胜过 B、过分、太甚C、犯错误(动词)如本课“微二人,寡人几过D、责备、批评E、过访、拜访F、过失、错误。

8、责:(1 )本义:债款、债务(zhai四声)A、收取债款、讨债(动),如本课“往责于东邑”B、索取、要求、责令(ze) C、责问、责备、审问、责罚 D、责任、职责。

9、诛:(1 )本义:以言语批评、谴责人(2 )引申义:A、要求、索取B、声讨、讨伐C、治罪、惩处D、杀戮、消灭,如本课“不诛之则为乱”。

10 、相:(1 )常用义:仔细看、审察,如“九方皋相马”“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2 )引申义:A、相貌;观测命运B、扶助、辅佐;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官吏;

1、作某国或某人的相

2、使作相(名词);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以上各义均读xiang 四声)(3 )用作副词读xiang(一声):互相;。表示动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属偏指一方用法。“杂然相许”

11 、饭:(1 )本义:动词,吃(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2 )引申义:A、给人饭吃或喂牲口B、-谷类熟食(名词)

注意:

1、“饭”用于吃义只限于吃饭;吃其他食物如肉、鱼、水果叫“食”不叫“饭”。

2、“饭”用于名词,起初只指谷类熟食,泛指饭食是后起义。

3、“饭”本来是动词,上古也 一般用作动词,名词“饭”是由动词“饭”派生出来的。不能倒因为果,把名词“饭”看作本用,把动词“饭”看作活用。 12 、食:(1 )动词,读shi (二声),吃。(2 )动词,读si(四声),给……吃。本课“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也”引申义为:养活,喂养。喂养此义后写作“饲”。(3 )名词,读shi (二声),泛指吃的东西。(4 )名词,旧读si(四声),特指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

13 、启:会意字,从户从又。(1 )本义:开门。词义扩张后,泛之一般的张开,开启(2 )引申义:A、开导、启发。如本课:“不愤不启”B、兴起C、发生、萌生、萌发D、开拓、开僻E、陈述、禀告F、开始。

14 、发:(1 )本义:把箭发出去。(2 )引申义:A、发出、产生;兴起B、出发;使出发、派遣C、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用于“开导、启发”义的如本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F、表达、抒发、传布。

15 、国:(1 )古义:A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诸侯的封地叫“国”如本课“有国有家。”;西汉,诸侯王的封地也叫“国”。B 、“国”在上古的另一个常用义是诸侯国的国都。(2 )今义:国家。 16 、家:(1 )古代常用义:A 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与“国”相对。B 家或家庭(指住所或指人)(2 )今义:家庭。引申义:私家的,个人的,与“公”相对 17 、至:(1 )本义:到。如本课“至则行矣”(2 )引申义:A、抽象义,到某时B、达到最高的职位C、极、非常(副)D、最完美的(形)

“至”与“到”在“抵达”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至”往往不带宾语,而“到”往往带宾语。 18 、遇:(1 )本义: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课“遇诸涂”。(2 )引申义:A、接触B、知遇、遇合。“遇”可与“接”合成同义复词,这只是二者在“接待”意义上相合。这两个词也都有接触的意思,但“遇”带有一些偶然的因素,而“接”有主动的意味。

19、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树上。(1 )本义:升登,上。(2 )引申义:A、上车、乘车、驾车B、驱马驾车C、乘船、驾船。如本课“虽有舟舆,无所乘之”。C、借助、利用、趁机会。(3 )另一个常用义:兵车,读sheng(四声)B、兵车单位—出使C、畋猎等用车也以“乘”为单位。 2 0、先、后

“先” 甲骨文形体从止从人,止就是脚,本义是前进,走在前面。如成语“身先士卒”、“争先恐后”。常用的引早义有:A、先做某事。B、带头,做出表率。C、动作 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状语。D、表示时间,在……之前。E、形容词,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常表示已故的。F、名词,祖先、先辈。

“後” 甲骨文左边是彳,右边上面是古“玄”字,表示系,右下象足形,“足有所系,故後不得前。”本义是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引申为位置、时间、次序等在后的。主 要用法有:

1、动词。A、位置或次序排在后面。B、延后,推后。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后。常作状语。如成语“先斩后奏”。

3、形容词,位置、 时间或次序在后的。

4、表时间,在……之后。

5、名词,后代。注意:“后”、“後”是两个不同的字,“后”表示君主或帝王之妻。除个别书以“后”代“後” 外,上述意义都不写作“后。”汉字简化以后“後”简化为“后”,二者才混用了。

21、与:

“与”从舁牙[篆文“牙”讹作“与”],本义是赐与、施予,经常和“取”组成反义连用。常用的引申义:A、附和、新附。B、赞许、称道,读yu(四声)。C、参预,读yu(四声)。D、在其中,读yu(四声)。E、介词,跟,同。F、连词,和。

22、解

解:是个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本义是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常用引申义有:A、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 罚;还特指解除军事包围,解除战争。B、打开,开放。C、破碎,离散。D、松弛,懈怠。读xie(四声),后来写“懈”。E、对事情的分析,解释。F、理 解,知晓。

23、读

读:阅读,诵读。本义是解释、阐发文字语句的意义,常用的引申义有:A、阅读,诵读。B、文章里一句话的中间在诵读时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即“句读”的“读”,读dou(四声)

24、去

“去”在古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是离开,常用引申义有:A、距离(空间或时间)。B、除去,废除。C、死亡。

25、徒

“徒” 本义是指徒步而行,常用的引申义有:A、步兵。“师徒”连用,泛指军队。B、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徒党。C、特指门徒, 弟子。D、泛指同伴,手下人。E、服劳役的人,仆隶。F、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是同义词。G、仅仅,只不过。在这个意 义上“徒”和“特”、“但”、“直”是同义词。

26、保

保:甲骨文和金文的“保”字象大人抱着、背着或领着孩子的形状,表示“保”的本义是护送幼儿。泛指保护,保全。常用的引申义有:A、依靠。B、固守,防守。C、保有,具有。E、安,安定。F、保育幼儿的妇女。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褓”。G、护卫用的城堡。

27、造

“造”本义是往,到……去。常用的引申义有:A、造访,拜访。B、达到某一境界,如“造诣”。

28、旅

旅:古代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常用的引申义有:A、军队。B、一同,俱。C、在外的人。D、在外,在异乡。E、野生的。

29、达、理

“达” 的基本意义是到达,通达。常见的引申义有:A、通达事理。B、胸襟宽阔,豁达。C、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D、通行的,共同的。“达” 和“通”的意义相近,了有差别:“通”重在强调通往、通向的意思,侧重于过程;“达”重在强调到达,达到的意思,侧重于结果。

“理”是形声字,从 玉里声,本义是治玉,即把玉从石中加工出来。常见的引申义有:A、对国家、事物的治理,管理,与“治”同义。B、治理狱讼的法官。C、纹理。D、条理,情 理,道理,规律。E、治理得很好,有条理秩序,天下太平,与“乱”相对。“理”和“治”是同义词,作动词,表治理;作形容词,表示治理得很好,但是它们的 本义不同,“理”为治玉,“治”为治水。“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可以修理完善的东西都可以用“治”,“理”的使用范围相对地要窄,主要功能是用于对纷乱 凌杂的事物的治理。 30、坐

坐:“坐”字在上古是指一种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和现代的“坐”有所不同。常见意见有:A、坐的位置,后来写作“座”。B、因……犯罪,触犯法律。C、判罪,定……罪。D、在中古用作介词,表示原因。

31、特

“特”从牛寺声,本义指雄性的牛马。常、引申义有:A、突出、特别。B、单独,单单。C、副词,仅仅,只不过。

32、适

“適”是形声字,本义是到……去。在这个意义上,“适”和和“之”、“如”是同义词,使用上也没什么明显的分别。“适”和“往意义接近, 用法不同:“适、之、如”都可以带宾语,而“往”在上古汉语中不带宾语。“适”与“嫡、敌、谪”上古时读音相同相近,所以常常互相通假。古书中“适”和 “適”是不同的两个字,“适”读kuo(四声),主要用作人名。现在以“适”为“適”的简化字。

33、信

“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义有:A、忠诚,诚实。B、真实,确凿可信。C、副词,表示果真,的确。D、守信用。E、相信,信任,信奉。F、信约,盟约。G、信物,符信。H、外交使臣,传送书信的人。J、信件,书信。K、假借为屈的“伸”。

34、举

“举”本义是两手把东西举起来。引申义:A、捧着、提起。B、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C、举出,提出。D、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推举。E、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检举,举报。F、做,举动,发动。如“在此一举”。H、拔取,占领。J、包举,穷尽。K、形容词,整个。

35、谢

“谢”是个形声字,从言高射声,本义是向人认错道歉。引申义:A、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B、告辞。C、告诉。D、以言辞相问候。E、对别人的赠予或帮助表示感谢。F、衰退,消亡。

36、实

“实”的本义是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引申义:A、财货,物资,实利。B、充实,充满。C、实,谷物。D、实际内容,实际情况,E、忠实。F、副词,实在,确实。

37、直

“直” 的基本意义是不弯曲,跟“曲”或“枉”相对,引申义:A、首先品质的正直,忠直。B、径直,直接。C、副词,简直。D、当着,迎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 “值”。E、价值,工值。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F、“直”与“特”古间相近,所以做副词也有“仅仅,只不过”之类的意思。H、特意,故意。

38、利

“利”本义是刀剑锐利,刀口快。引申义有:A、迅速,敏捷。B、顺利,方便。C、利益,好处。D、特指财利。E、特指功名利禄。F、重要的,精良的,要害的。H、富有,丰饶。

39、受

“受”是形声字,上古汉语里“受”包含“给予”和“接纳”两方面的动作,从施事方面而言,“受”具有“给予”义;从受事方面而言,“受”具有“接纳”义。“受”从“接纳又绰为“遭受”。“授”是“受”的后起分化字,也就是说,在表示“给予”的意义上,“受、授”是古今字。 40、诚

“诚” 的本义是指心意真挚,诚恳的思想感情,引申义有:A、真实可信。B、副词,实在,的确。注意:“诚、实、信”三个词在诚实,真实的意义是同义词,区别在 于:“诚、信”用得较多而“实”用得较少,在词义色彩上,“诚、实”较为接近,都侧重于内心的真实,强调表里如一;而“信”侧重于言语的真实,强调言行一 致。在用作副词上,表示果直、的确的意义上,三者没有显著区别。

41、毙

“毙”《说文》作“ ”,表示向前倒下。引申指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先秦古书中表示扑倒义的“ ”在流传过程中往往被改成“毙”,所以现在见到的先秦古书中的“毙”通常仍应解释为仆倒,不能理解为死亡。

怎样抓住词的本义 一

学习抓住词的本义,对掌握古汉语词汇很有帮助。

首先,抓住词的本义,有助于掌握多义词。古汉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一个词的义项,少则二三个,多至十几个(其实有些只是根据现代汉语的翻译分析的),一般的也有五六个。例如“监”在古汉语中常见的有六个义项:

①照影。人无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②借鉴。成汤监于夏桀。(《荀子•解蔽》)——成汤借鉴夏桀〔覆亡的教训〕。

③监视。监视四方。(《诗经•大雅•皇矣》)——四方:指天下。

④监督。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史记•陈涉世家》)——就让吴广暂时代理为王,监督众将向西攻打荥阳。

⑤官名。宦官,监。〔卫鞅〕因景监求见孝公。(《史记•橐木记》)——〔商鞅〕通过名字叫景的太监求见孝公。又为官署名,如中书监。

⑥镜子。明监所以照形也。(贾谊《新书•胎教》)——明亮镜子是用来照(人的)形象的。

“副”在古汉语中有七个义项:

①音pī,破开,剖分。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史记•曲礼上》)——为天子削瓜的人破开瓜。

②次,贰,位居第二。康居副王抱阗将数千骑,寇赤谷城东。(《汉书•陈汤传》)——康居副王抱阗率领数千骑兵,侵扰赤谷城东面的地区。

③辅助。为万民副。(《素问•疏五过论》)——作为万民的辅助。

④符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

⑤书籍文献的副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史记•太史公自序》)——把它藏在名山,副本存在京师。

⑥首饰。编发作假髻叫“副”。副笄六珈。(《诗经•鄘风•君子偕老》)笄:插在发髻上的簪。珈:笄上的玉饰。

⑦器物多数配套叫“副”。南郊太庙祭器,令所造两副供用。(《唐会要•祭器仪》)

乍一见,感到“监”、“副”的义项多而复杂,难以掌握。但如果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义项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各个义项之间,或基本意义相同,或有 一定的引申关系,而且许多义项与词的本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监”,它的本义为“照影”,相当于今天的对镜子看自己的面影。上古的时候没有铜镜一类 的东西,人们只能用器皿盛上水当镜子,所以字从“皿”。后来“监”的使用范围扩大了,则出现了“借鉴”、“监视”、“监督”等意义,这些意义的基本点是一 样的,都与“看”的动作有关,它们之间的差别是由使用的对象不同造成的。“副”是形声词,从“刀”,意义与刀有关。上列七个义项中,只有剖分与刀有关,所 以“副”的本义是剖分、破开。剖分的结果是分为两半,由此引申有“第二”、“副本”、首饰(假就是头发的“副本”)等义。剖分出的两半必然相契无间,由此 引申出“符合”(“符合”是偏正式复合词,符就是一分为二的信物,如虎符。符合的意思就是象符节一样吻合)、辅助、配套等意义。分析这些意义,原本都与 “剖分”有关。可见,如果抓住了词的本义,就可以驾驭其他各个意义。

抓住词的本义还有助于辨析同形词——通假字。因为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借字与被借字之间只是读音相同,意义上毫无关系。如果两个字之间在意义上有联系,就不能认为是通假字。例如:

两峰连山,略无阙处。(《巫山•巫峡》)——江两峰山连山,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有人认为“阙:通‘缺’,空缺”。为什么认为“阙”通“缺”呢?是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只有“缺”有空缺的意义,而“阙”没有这个意义。但如果分析一下 “阙”的本义,就会发现,“阙”通“缺”的说法是值得考虑的。阙,从“门”,“阙”声,本指宫前两边的楼台,中间是个缺口,有道路可以通行,引申凡东西有 缺口或人物有缺点等,都可以称为“阙”。而“缺”从“缶”,与器皿有关,本义指器皿残破,引申有衰败、缺少等义,在古代汉语中,“缺”极少用于空隙的意 义,因此,“阙”用的是本字,不是假借为“缺”。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是很多的,由于不了解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常常用现代汉语的习惯去认识通假字,结果就 会出现误解。如果掌握了本义,就能比较顺利地把握引申义,辨别通假字也就比较容易了。

辨析词的本义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字的造字结构。字是词的书面表达形式,是词的物质外壳之一。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词的意义多可以从字形结构上表现出来。 尽管今天通行的楷书已经不象形了,文字形体表现出的词义的直观性基本上丧失了,但凝固在文字上的意义没有丧失,在许多情况下,通过分析汉字结构就能抓住词 的本义,上文分析的“副”就是如此。又如,已知“扬”有下列意义:

①举起。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屈原《九章•哀郢》)——楫:船桨。容与:犹豫。

②飞扬。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大风歌》)

③宣扬。显至德,扬大功。(柳宗元《贞符》)——显示至德,宣扬大功。

④显示。扬兵河上。(《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在黄河上显示军队。

⑤发扬。光扬洪烈。(《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光大发扬伟大的功业。

⑥振作。兵气恐不扬。(杜甫《新婚别》)——兵气:士气。

⑦钱,古代的一种兵器。干戈戚扬。(《诗经•大雅•公刘》)——干:盾牌。戚:兵器,形状象斧。

⑧容貌出众。尔貌不扬。(裴度《自题写真赞》)——你的容貌不出众。

分析“扬”字的结构,从“扌”(手)、“昜”声。再看上述的意义,与手有关的只有“举起”这个意义,由此就可以确定,“扬”的本义是举起,其他多是引申 义。云起叫飞扬,功名起叫宣扬,兵起叫显示,功业起叫发扬,士气起叫振作,容貌出众才值得宣扬,所以又由宣扬引申为出众等意义。兵器的意义因与本义没有联 系,所以只能看作是假借。

又如,已知“休”有下列意义:

①休息。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史记•秦始皇本纪》)——风雨突然来到,在树下休息。

②休整。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岳飞《五岳祠盟记》)

③停止。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韩非子•内储说上》)——诏令一下人都马上练习射箭,日夜不停。

④副词,表示禁止或劝阻。劝君休叹恨。(杜甫《戏赠友》)——恨:遗憾。

⑤美好。德之休明。(《左传•宣公三年》)——德行美好光明。

分析“休”的字形,从“人”从“木”,是个会意词。人倚树休息叫休,所以义项①是本义。休息用于军队,则有休整的意义。由休息的意义引申出停止的意义,又虚化为副词。休息于身心是好事,所以凡事物美好也叫休。

要想通过分析汉字结构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了解汉字造字结构的类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实际上,六书中 与汉字结构有关的只是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讲的是字与字之间形音义的关系,与一个字本身结构的关系不大。因此,应该主要掌握象形、 指事、会意和形声。

象形字是按事物形体特征画出来的字,这在篆书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例如“日”象太阳,“月”象一钩新 月,“首”象人头,“目”象眼睛,“止”象一只脚等等。一看字形象什么,就知道它的意义是什么。在楷书中,虽然看不出它们原来象什么事物,但凝固在形体上 的意义却没改变,一看日、月、首、目等就知道它们的意义。

指事字多是在一个象形字上加一个符号表示字义,符号所在就是意义所在。例如在甲骨文中,“木”字象树形,“刀”字象刀形,在刀上加一指事符号就是“刃”,把指事符号加在“木”的不同位置上,就构成了“本”(树根)、“末”(树梢)等字。

会意字是用两个以上的文字构成的。把两个文字的形义合在一起就造出一个新字,两个文字的意义连缀起来就是这个新字的意义。例如“竹”与“句”(勾)合起 来构成“笱”,意义是竹钩。“水”与“光”合起来构成“洸”,意义是水光。“刀”与“耳”合起来构成“刵”,意义是割耳朵。“刀”和“鼻”合起来构成 “劓”,意义是割鼻子(刀可以理解为用作动词)。

形声字也是用两个以上的文字组成的,与会意字不同的是,其中一半只表 示意义所属的范畴,另一半只表示字的读音,这两部分形体之间在意义上没有联系。例如“腐”,形符是“肉”,声符是“府”,意义是肉烂。“赴”,从“走” (跑),“卜”声,意义是奔向某地。“圃”,从“口(wéi)”,“甫”声,意义是菜园。“锦”,从“帛”,“金”声,意义指五彩的丝织品。“驸”,从 “马”,“付”声,意义是驾副车的马。

掌握汉字部首的形音义是正确分析词的本义的重要基础。部首多是会意字、形声字的构件,不了解字的构件的形、音、义,就不能分析由它们构成的字。

掌握部首的形、音、义,首先要把部首与文字区别开来。汉字部首多由象形字充当,但是它们与象形字有许多不同。象形字是作为文字使用,活跃在语言之中,部 首是作为文字构件使用,存在于合体字之中;象形字的意义是通过语言环境体现出来的,部首的意义是通过造字环境体现出来的。虽然它们的形体多数相同,但意义 却不完全一样。有的部首字意义与文字完全不同,例如“臣”,作为文字,它的意义指臣下,而作为部首,它的意义是竖目,从“臣”的字多与俯或仰的意义有关。 例如“朢”是抬头望月,“臨”是低头痛哭,“卧”是低头打盹。有的部首字与文字本义虽然相同,但引申义却不完全相同。例如“日”,本义指太阳,作为部首又 有博大的意义,所以“普”、“旷”从“日”。“石”,本义指石头,作为部首又有坚硬等意义,所以“确”、“硬”从“石”。“矢”,本义指箭,作为部首又有 直、短等意义,所以“矫”、“短”、“矮”从“矢”。但作为文字的日、石、矢,都没有这些意义。如果把部首字与象形字等同起来,就无法了解“普”、“旷” 为什么从“日”,“确”、“硬”为什么从“石”,“矫”、“短”、“矮”为什么从“矢”。

掌握汉字部首还要了解部首形体的变化。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部首的形体也有许多变化,最值得注意的是部首形体的分化合并。

所谓分化,是指原来一个部首只有一种形体,后来出现了几种形体。例如“心”,在篆字中是同一种形体,但在楷书中的写法却不一样,在字左边的写作“忄” (俗称竖心旁),在字下部写作心、⺗,(如志、恭)。网,在篆字中都是一个形体,在楷书中却写作网、罒、四、⺳等形,这些形体虽然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一 样的。合并与分化正相反,两个部首本来形体不同,后来却用同一个形体,例如“肉”和“月”本来写法不同,后来楷书“肉”在左边的也写作“月”,这就与月部 一样了,胐和腑虽然都从月,但一个与月亮有关,一个与肉有关。再如“阝”,今天称作“耳朵”,细分为左耳朵、右耳朵。左耳朵本来写作“阜”,本义为阶梯, 因此从左耳朵的字多与阶梯、高大障碍等意义有关。右耳朵本来写作“邑”,本义为城邑,因此从右耳朵的字多与城邑、地名和姓氏有关。左耳朵与右耳朵意义迥 别,但形体却一样,只是位置不同而已。又如“土”部,意义为土,但今天在土部中的有些字与土义无关,只是因为楷书写法与“土”相同或相近而归入土部,如 袁、幸等。

部首形体的分合情况虽然比较复杂,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上列的“土”在字中的位置不同,意义就不同。 “土”作偏旁,单独写在字的左边和下边的,多数与土的意义有关(例如城、地、尘等),写在字的上边的多数与土的意义无关。部首“田”也是如此,单独写在字 的左边和下边的多数和田地的意义有关(如亩、畔、畬等),与别的笔划相连或写在字上边的,多数和田的意义无关(如甲、畢、畀等)。了解了这些规律,结合字 的意义,就可以分析多数合体字的形义。

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类字中,指事字最少,会意字和形声字最多,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象形、指事字都是独体,楷书字形上多数已看不出意义所在,不能再拆开分析。而会意字、形声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文字构成的合体字,因此,作为文字分析对象主要是会意字和形声字。

会意字和形声字的表面结构相同,都是合体字。但实际结构关系不同,构成字义的方法和结果也不同。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会意字的构件之间在意义上有联 系,形声字的构件之间在意义上没有联系;会意字构件之间的意义连缀起来,就是这个字的具体意义,而形声字的形符只是表示这个字意义的范畴。因此,在分析字 形时要注意区别会意字和形声字,这在分析过程中就可以做到。具体方法是:

①首先看字的构件的读音是否与整个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如果是,就假定是形声字。

②分析构件之间的关系,看其意义是否有联系,如果没有联系,这个字一般就是形声字,如果有联系,构件的意义连缀起来,正好就是这个字的意义,这个字就是 会意字。如果既有一半构件的读音与整个字相同,构件之间又有意义上的联系,这个字就是会意兼形声字。例如“伐”有以下意义:

①砍斫。蔽芾甘棠,勿砍勿伐。(《诗经•召南•甘棠》)——蔽芾:树木茂盛貌。甘棠:树名,今称棠梨树。

②敲击。伐鼓渊渊。(《诗经•小雅•采芑》)——渊渊:击鼓声。

③刺杀。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尚书•牧誓》)——愆:超过。四伐:刺杀四次。“五伐”以下均同。

④征讨。兴兵而伐。(《商君书•农战》)——发兵征伐。

⑤功劳。且旌君伐。(《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表彰您的功劳。旌:表彰。

⑥夸耀。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愿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伐“音fá,与“人”、“戈”的读音相差极远,因此,可以先排除形声字。进一步分析“人”与“戈”之间的关系。“戈”是武器,“戈人”的意思就是用戈 击杀人,这与刺杀的意义正合,所以“伐”是会意字,它的本义是刺杀。战场上杀敌有功,引申有功劳的意义,由功劳的意义又引申出夸功、夸耀的意义。由刺杀这 种动作又引申出敲击、砍斫(树木)、征讨等意义。

又如“景”有下列意义:

①日光。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江淹《别赋》)——耀:闪耀。露:露水。文:文彩,今写作“纹”。“耀”和“腾”都是使动用法。

②大。景山与京。(《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京:土丘。

③影。(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陈涉)砍断树干作兵器,举起竹竿作旗帜,天下的人象云彩一样地聚集起来,象响声一样迅速地追随着他,背着干粮,象影子一样跟随他,六国的豪杰就一起行动,消灭了秦国的嬴族。

④景色。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并:合并在一起。

“景”音jǐng,与“日”的读音不同,而与“京”的读音同(今天读来只是声调不同)而“日”与“京”在意义上又没有联系,所以“景”是形声字,从“日”、“京”声。

又如“伍”常见有四个义项:

①军队的编制单位,五人为伍。为鱼丽之阵,先偏后伍,伍承弥缝。(《左传•桓公五年》)——摆开了名为鱼丽的阵势,前如偏,后有伍,五承偏,弥补偏的空隙。

②户籍以五家为伍。五户为伍,以首为长。(《逸周书•大聚》)

③行列。(戟之执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孟子•公孙丑下》)——您的战士一天之中多次离开他的队伍,那么〔您〕赶不赶他走?

④同伙的人。生乃与〔樊〕哙等为伍!(《史记•淮阴侯列传》)——你竟与樊哙等人在一起。

“伍”与“五”同音,可以首先考虑是形声字,从“人”,“五”声。进一步分析“人”与“五”的关系,“五人为伍”与第一个意义吻合,由此可确定“伍”是会意兼形声字,作为军队编制单位的“伍”是它的本义,其他都是引申义。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分析了会意字的形义之后,马上就可以确定词的本义。但形声字则不同,要确定形声字的本义,必须根据形声字的形符 所表示的意义范畴、通过进一步分析词的各种意义的引申关系来确定。例如“景”字的形符是“日”,在四个义项中,日光是各种意义产生的本源,是词义引申的起 点,所以日光是“景”的本义,其他都是引申义。阳光普照,博大无比,引申有“大”的意义。有光就有影,有光才能有景,所以引申出“影子”、“风景”等意 义。

分析词义引申关系确定词义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的词义引申关系并不明显,这就需要结合词义产生的先后——词义的时代特点来考察。例如“赂”有下列意义:

① 财物。货赂将甚厚(《荀子•富国》)——财物将特别丰富。

②赠送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没利朝也。(《张骞传》)——那北面是大月氏、康居等国,军队强大,可以用赠送财物施之以利的办法使他们来朝拜。遗:赠。

③奉送。争着割地赂秦。(《史记•陈涉世家》)——争着割地奉送给秦国。

“赂”是形声字,从“贝”、“各”声。从“贝”与财物有关,但义项①、②、③均与财物有关,哪个是本义呢?从义项本身难以确定,但从词义产生先后看,财 物的意义出现较早是本义,用作动词则有赠送财物的意义,泛指赠送物品都叫“赂”。贿赂是特指为达到某种不正当目的而而赠送财物,也是引申义,只是词义褒贬 色彩变了。

汉字的形义关系是复杂的,在运用分析字形的方法,掌握词的本义时,尤其要注意两种情况:

1、甲骨文中一些合体字的意义是通过字形象出来的。例如“宠”,龙在房子里,象征尊宠。“恭”,甲骨文的形体是双手捧龙,象征恭敬。唐兰先生把这种结构 叫作“象意字”。这些象意字在楷书形体上已经看不出意义所在了,字的构件之间的意义也很难连缀起来,在这时,最好通过有关工具书(如《甲骨文编》、《金文 编》、《古文字类编》等),结合古文字字形来分析,否则就容易误解。例如“美”有下列意义:

①味美。香美脆味。(《韩非子•扬权》)

②美丽。娶妻而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③好、善。好蔽美而称恶。(屈原《离骚》)——蔽:遮掩。称:宣扬。

④赞美。今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五蠹》)——如果有人在当今的时代赞美尧、舜、禹、汤、武治世方法的,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

“美”,甲骨文的形体象人戴个羊角,这个形象表示了先民关于“美”的概念。据此,“美”的本义是美丽,引申为好、善、赞美、味美等意义,这是自然的。如果按照“羊大为美”来会意,“味美”就可以是本义,但为何从味美引申出美丽的意义,就很难理解了。

2、假借字的意义与形体毫无关联,分析这类词的本义时,只能依据词义引申的关系,而字形分析的方法对假借字形义是不适用的。

古汉语词汇篇3

语法

词性

词分虚词、实词两类。

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名词

一、名词的意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二、名词的分类

(一)

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

(二)

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

(三)

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

(四)

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

(五)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六)

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

动词

一、动词的定义:

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二、动词的分类:

1.

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

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

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

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

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

判断:是、就是、正是

7.

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定义: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二、形容词的分类:

1.

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

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 3.

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

数词

一、数词的意义;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二、数词的分类

1.

基数(确数)

一、二、千、万、亿

2.

序数:第一、三掇、三年级、六楼、初

五、老三. 3.

分数:三分之一、九成 4.

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

5.

概数:十几个、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

量词

一、量词的意义:表示人、事物或行为的单位的词。

二、量词的分类

l_名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 (l)个体:个、位、尺、只、台、条

(2)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

(3)不定量:些、点

(4)度量衡:丈、尺、里、亩 2.动量(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

动量词也可以借用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的名词。如:画一笔、切一刀、工作一星期、学习一下 午、踢一脚、送一车

说明:在现代汉语中,数词本身只表示抽象的数的概念,在计算事物或动作的数量时,数词 的后面必须加上量词,数词跟璺词连用就是数量词,

代词

一、代词的意义: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叫做代词。

二、代词的分类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 大家、人家、你、我、他们、我们、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捉出问题) 谁、什么、怎样、哪、哪里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

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

副词

一、副词的意义: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然否等的词叫副词 1.他终于来了。

(程度) 2.我们都参加了保险。(范围) 3.老汉心里格外高兴.(程度) 4.我们一定能学好汉语.(然否肯定) 5.他没有完成作业。(然否否定) 6.这本书大约四百页。(然否不定) 7.我就不相信鬼话。(语气) 8.他又唱又跳。(关联)

二、副词的分类

1.时间(动作行为的时问、频率)

已经、正在、将要、快要要、马上、顿时、不久、忽然、一时、终于、常常、往往、再

三、向来、始终、永远、猛地、一旦、暂时、渐渐、赶紧、恰巧、仍旧、曾、才、在、将、就、先、再 2.范围

都、全、总、只、仅、全部、总共、统统、只好、仅仅 3.程度

很、最、太、更、还、非常、十分、格外、稍 4.然否

(1)肯定:必、必定、一定、准 (2)否定:不、没有、甭、未必 (3)不定:也许、或许、大概、大约

5.语气:可、偏偏、索性、简直、原来、反正、居然、难道、究竟、是 6.关联:又、也、再、还、才

三、副词“白、怪、老、冲”与形容词的区别。

“白、怪、老、挣”同名词组合是形容词,同动词和形容词组合是副词。 怪事 怪好看

形容词白布 净水

老人

副词

白跑一趟 身上净是土 老说不完

连词

一、连词的意义:能够把两个词或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叫连词。

二、连词的分类

1.

并列;和、跟、同、及、与、并、并且、而

2.

递进:并、并且、而且、况且、不但„而且„、不仅„并且„

3.

选择:或、或者、或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是„不是„ 4.

转折:但、但是、可是、然而、而、不过、虽然„但是„

5.

假设:如果、假设、假若、倘若、要是、只要、即使、倘使、要不是 6.

条件:只有、除非、无论、不论 7.

因果:因为、所以、因此、以致

助词

一、助词的意义:附着在词、短语或者句子上,表示一些附加意义的词叫助词·

二、助词的分类 1.结构助词

(l)的、地、得、所

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一个老女人慢慢地倒下了。我要认真地学汉语。脸烫得像刀割一样。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2)“的”字短语:“的”附着在词或短语后面,合起来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一个名词,这种短语叫作“的”字短语。

(3)“所”字短语:所和后面的动词和起来组成的短语叫做“所”字短语,其作用和“的”字短语相同。

①我们要爱人民之所爱。②我们要想人民之所想。 2.动态助词

着 了 过

(l)“着”表示动作,变化正在进行,如:他在笑,他在看着。

(2)“了”表示动作、变化已经完成。如:这本书,他看了。

他已经走了。 (3)“过”表示动作、变化已经过去如:我去过。

他昨天到我家来过. 3.语气助词

附着在句子术尾,表示说话语气的词叫语气词。主要有:“的、了、呢、吗、吧、啊”等几个。

语气助词能表示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的语气· (1)你这样做是不行的。(陈述)(2)我原先不喜欢学汉语,现在喜欢了。(陈述) (3)你喜欢文学吗?(疑问)咱们唱哪支歌啊?(疑问) (4)你再给我讲个故写知巴!(祈使) (5)我不能讲了,就要开会了。(祈使)(6)时间过的真快啊!(感叹) (7)今天的少年儿童多幸福啊l(感叹)

叹词

叹词的意义:表示强烈感情或招呼、应答声音的词叫叹词。有:啊、哎、唉、呸、嗯、喂、哈哈

叹词是一种特殊的虚词,它永远不跟别的词发生关系,总是单独用在句子的前面,后面或中间。如:1.喂!你在哪里?2.咱们工人有力量.3.你也有今天,哼!

拟声词

模拟水物、动作声音的次叫拟声词。拟声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很灵活,可以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或句末。

如:1.砰,叛徒应声倒下了。2.他身上冒着呼呼的火苗。3.敌人吓的心里直扑腾。

古汉语词汇篇4

语法

词性

词分虚词、实词两类。

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名词

一、名词的意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二、名词的分类

(一)

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

(二)

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

(三)

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

(四)

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

(五)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六)

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

动词

一、动词的定义:

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二、动词的分类:

1.

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

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

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

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

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

判断:是、就是、正是

7.

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定义: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二、形容词的分类:

1.

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

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 3.

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

数词

一、数词的意义;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二、数词的分类

1.

基数(确数)

一、二、千、万、亿

2.

序数:第一、三掇、三年级、六楼、初

五、老三. 3.

分数:三分之一、九成 4.

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

5.

概数:十几个、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

量词

一、量词的意义:表示人、事物或行为的单位的词。

二、量词的分类

l_名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 (l)个体:个、位、尺、只、台、条

(2)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

(3)不定量:些、点

(4)度量衡:丈、尺、里、亩 2.动量(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

动量词也可以借用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的名词。如:画一笔、切一刀、工作一星期、学习一下 午、踢一脚、送一车

说明:在现代汉语中,数词本身只表示抽象的数的概念,在计算事物或动作的数量时,数词 的后面必须加上量词,数词跟璺词连用就是数量词,

代词

一、代词的意义: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叫做代词。

二、代词的分类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 大家、人家、你、我、他们、我们、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捉出问题) 谁、什么、怎样、哪、哪里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

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

副词

一、副词的意义: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然否等的词叫副词 1.他终于来了。

(程度) 2.我们都参加了保险。(范围) 3.老汉心里格外高兴.(程度) 4.我们一定能学好汉语.(然否肯定) 5.他没有完成作业。(然否否定) 6.这本书大约四百页。(然否不定) 7.我就不相信鬼话。(语气) 8.他又唱又跳。(关联)

二、副词的分类

1.时间(动作行为的时问、频率)

已经、正在、将要、快要要、马上、顿时、不久、忽然、一时、终于、常常、往往、再

三、向来、始终、永远、猛地、一旦、暂时、渐渐、赶紧、恰巧、仍旧、曾、才、在、将、就、先、再 2.范围

都、全、总、只、仅、全部、总共、统统、只好、仅仅 3.程度

很、最、太、更、还、非常、十分、格外、稍 4.然否

(1)肯定:必、必定、一定、准 (2)否定:不、没有、甭、未必 (3)不定:也许、或许、大概、大约

5.语气:可、偏偏、索性、简直、原来、反正、居然、难道、究竟、是 6.关联:又、也、再、还、才

三、副词“白、怪、老、冲”与形容词的区别。

“白、怪、老、挣”同名词组合是形容词,同动词和形容词组合是副词。 怪事 怪好看

形容词白布 净水

老人

副词

白跑一趟 身上净是土 老说不完

连词

一、连词的意义:能够把两个词或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叫连词。

二、连词的分类

1.

并列;和、跟、同、及、与、并、并且、而

2.

递进:并、并且、而且、况且、不但„而且„、不仅„并且„

3.

选择:或、或者、或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是„不是„ 4.

转折:但、但是、可是、然而、而、不过、虽然„但是„

5.

假设:如果、假设、假若、倘若、要是、只要、即使、倘使、要不是 6.

条件:只有、除非、无论、不论 7.

因果:因为、所以、因此、以致

助词

一、助词的意义:附着在词、短语或者句子上,表示一些附加意义的词叫助词·

二、助词的分类 1.结构助词

(l)的、地、得、所

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一个老女人慢慢地倒下了。我要认真地学汉语。脸烫得像刀割一样。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2)“的”字短语:“的”附着在词或短语后面,合起来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一个名词,这种短语叫作“的”字短语。

(3)“所”字短语:所和后面的动词和起来组成的短语叫做“所”字短语,其作用和“的”字短语相同。

①我们要爱人民之所爱。②我们要想人民之所想。 2.动态助词

着 了 过

(l)“着”表示动作,变化正在进行,如:他在笑,他在看着。

(2)“了”表示动作、变化已经完成。如:这本书,他看了。

他已经走了。 (3)“过”表示动作、变化已经过去如:我去过。

他昨天到我家来过. 3.语气助词

附着在句子术尾,表示说话语气的词叫语气词。主要有:“的、了、呢、吗、吧、啊”等几个。

语气助词能表示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的语气· (1)你这样做是不行的。(陈述)(2)我原先不喜欢学汉语,现在喜欢了。(陈述) (3)你喜欢文学吗?(疑问)咱们唱哪支歌啊?(疑问) (4)你再给我讲个故写知巴!(祈使) (5)我不能讲了,就要开会了。(祈使)(6)时间过的真快啊!(感叹) (7)今天的少年儿童多幸福啊l(感叹)

叹词

叹词的意义:表示强烈感情或招呼、应答声音的词叫叹词。有:啊、哎、唉、呸、嗯、喂、哈哈

叹词是一种特殊的虚词,它永远不跟别的词发生关系,总是单独用在句子的前面,后面或中间。如:1.喂!你在哪里?2.咱们工人有力量.3.你也有今天,哼!

拟声词

模拟水物、动作声音的次叫拟声词。拟声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很灵活,可以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或句末。

如:1.砰,叛徒应声倒下了。2.他身上冒着呼呼的火苗。3.敌人吓的心里直扑腾。

古汉语词汇篇5

古汉语常用词 、逐:(1 )本义:追赶、追捕、竞逐。如“夸父与日逐走。”(2 )引申义:A、追击 B、赶跑、驱逐 C、放逐(古诗文中常见的逐客、逐臣:被放逐的官)。

2 、干:(1 )本义:一种防身的作战武器,即盾牌。如“操干戚以舞”(2 )引申义:“干戈”连用泛指作战武器、代称兵事、战争。A、冲撞、触犯、冒犯B、追求、求取(“干谒”二字连用,即指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C、干预。

3 、极:(1 )本义:房屋的正梁。(2 )引申义:A、北极星B、最高的地位C、最高准则、标准D、极点、边际、尽头,如本篇:“四极废” E、达到极点、穷尽(动词) F、最高的、最远的、达到极点的(形容词) H、非常、最(副词)。 4 、济:(1 )常用义:渡过水流。(2 )引申义:A、过河的地方B、帮助、给济、拯救之类,如本课:“杀黑龙以济冀州” C、受益,得到好处 D、成功、成就事业。(3 )济济(请三声):形容众多、美好的样子。

5 、天:(1 )本义:人的头顶,如:“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2 )引申义:A、天帝、上天 B、自然所生成的事物 C、头等大事 D、头顶上刺凿涂黑的黥刑 E、把头发剃掉。 、道:(1 )(本义):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 )引申义:A、为达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径、方法 B、规律、道理 C、思想学说、政治主张 D、理想、志向 E、美好的道德 F、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所谓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 H、引导、疏导(后写作“导”)G、遵循 J、称道、述说。

7、过:(2 )本义:走过、经过(2 )引申义:A超过、胜过 B、过分、太甚C、犯错误(动词)如本课“微二人,寡人几过D、责备、批评E、过访、拜访F、过失、错误。

8、责:(1 )本义:债款、债务(zhai四声)A、收取债款、讨债(动),如本课“往责于东邑”B、索取、要求、责令(ze) C、责问、责备、审问、责罚 D、责任、职责。

9、诛:(1 )本义:以言语批评、谴责人(2 )引申义:A、要求、索取B、声讨、讨伐C、治罪、惩处D、杀戮、消灭,如本课“不诛之则为乱”。

10 、相:(1 )常用义:仔细看、审察,如“九方皋相马”“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2 )引申义:A、相貌;观测命运B、扶助、辅佐;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官吏;

1、作某国或某人的相

2、使作相(名词);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以上各义均读xiang 四声)(3 )用作副词读xiang(一声):互相;。表示动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属偏指一方用法。“杂然相许”

11 、饭:(1 )本义:动词,吃(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2 )引申义:A、给人饭吃或喂牲口B、-谷类熟食(名词)

注意:

1、“饭”用于吃义只限于吃饭;吃其他食物如肉、鱼、水果叫“食”不叫“饭”。

2、“饭”用于名词,起初只指谷类熟食,泛指饭食是后起义。

3、“饭”本来是动词,上古也 一般用作动词,名词“饭”是由动词“饭”派生出来的。不能倒因为果,把名词“饭”看作本用,把动词“饭”看作活用。 12 、食:(1 )动词,读shi (二声),吃。(2 )动词,读si(四声),给……吃。本课“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也”引申义为:养活,喂养。喂养此义后写作“饲”。(3 )名词,读shi (二声),泛指吃的东西。(4 )名词,旧读si(四声),特指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

13 、启:会意字,从户从又。(1 )本义:开门。词义扩张后,泛之一般的张开,开启(2 )引申义:A、开导、启发。如本课:“不愤不启”B、兴起C、发生、萌生、萌发D、开拓、开僻E、陈述、禀告F、开始。

14 、发:(1 )本义:把箭发出去。(2 )引申义:A、发出、产生;兴起B、出发;使出发、派遣C、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用于“开导、启发”义的如本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F、表达、抒发、传布。

15 、国:(1 )古义:A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诸侯的封地叫“国”如本课“有国有家。”;西汉,诸侯王的封地也叫“国”。B 、“国”在上古的另一个常用义是诸侯国的国都。(2 )今义:国家。 16 、家:(1 )古代常用义:A 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与“国”相对。B 家或家庭(指住所或指人)(2 )今义:家庭。引申义:私家的,个人的,与“公”相对 17 、至:(1 )本义:到。如本课“至则行矣”(2 )引申义:A、抽象义,到某时B、达到最高的职位C、极、非常(副)D、最完美的(形)

“至”与“到”在“抵达”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至”往往不带宾语,而“到”往往带宾语。 18 、遇:(1 )本义: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课“遇诸涂”。(2 )引申义:A、接触B、知遇、遇合。“遇”可与“接”合成同义复词,这只是二者在“接待”意义上相合。这两个词也都有接触的意思,但“遇”带有一些偶然的因素,而“接”有主动的意味。

19、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树上。(1 )本义:升登,上。(2 )引申义:A、上车、乘车、驾车B、驱马驾车C、乘船、驾船。如本课“虽有舟舆,无所乘之”。C、借助、利用、趁机会。(3 )另一个常用义:兵车,读sheng(四声)B、兵车单位—出使C、畋猎等用车也以“乘”为单位。 2 0、先、后

“先” 甲骨文形体从止从人,止就是脚,本义是前进,走在前面。如成语“身先士卒”、“争先恐后”。常用的引早义有:A、先做某事。B、带头,做出表率。C、动作 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状语。D、表示时间,在……之前。E、形容词,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常表示已故的。F、名词,祖先、先辈。

“後” 甲骨文左边是彳,右边上面是古“玄”字,表示系,右下象足形,“足有所系,故後不得前。”本义是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引申为位置、时间、次序等在后的。主 要用法有:

1、动词。A、位置或次序排在后面。B、延后,推后。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他人他事之后。常作状语。如成语“先斩后奏”。

3、形容词,位置、 时间或次序在后的。

4、表时间,在……之后。

5、名词,后代。注意:“后”、“後”是两个不同的字,“后”表示君主或帝王之妻。除个别书以“后”代“後” 外,上述意义都不写作“后。”汉字简化以后“後”简化为“后”,二者才混用了。

21、与:

“与”从舁牙[篆文“牙”讹作“与”],本义是赐与、施予,经常和“取”组成反义连用。常用的引申义:A、附和、新附。B、赞许、称道,读yu(四声)。C、参预,读yu(四声)。D、在其中,读yu(四声)。E、介词,跟,同。F、连词,和。

22、解

解:是个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本义是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常用引申义有:A、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 罚;还特指解除军事包围,解除战争。B、打开,开放。C、破碎,离散。D、松弛,懈怠。读xie(四声),后来写“懈”。E、对事情的分析,解释。F、理 解,知晓。

23、读

读:阅读,诵读。本义是解释、阐发文字语句的意义,常用的引申义有:A、阅读,诵读。B、文章里一句话的中间在诵读时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即“句读”的“读”,读dou(四声)

24、去

“去”在古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是离开,常用引申义有:A、距离(空间或时间)。B、除去,废除。C、死亡。

25、徒

“徒” 本义是指徒步而行,常用的引申义有:A、步兵。“师徒”连用,泛指军队。B、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徒党。C、特指门徒, 弟子。D、泛指同伴,手下人。E、服劳役的人,仆隶。F、空,白白地,徒然而无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徒”和“特”是同义词。G、仅仅,只不过。在这个意 义上“徒”和“特”、“但”、“直”是同义词。

26、保

保:甲骨文和金文的“保”字象大人抱着、背着或领着孩子的形状,表示“保”的本义是护送幼儿。泛指保护,保全。常用的引申义有:A、依靠。B、固守,防守。C、保有,具有。E、安,安定。F、保育幼儿的妇女。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褓”。G、护卫用的城堡。

27、造

“造”本义是往,到……去。常用的引申义有:A、造访,拜访。B、达到某一境界,如“造诣”。

28、旅

旅:古代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常用的引申义有:A、军队。B、一同,俱。C、在外的人。D、在外,在异乡。E、野生的。

29、达、理

“达” 的基本意义是到达,通达。常见的引申义有:A、通达事理。B、胸襟宽阔,豁达。C、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D、通行的,共同的。“达” 和“通”的意义相近,了有差别:“通”重在强调通往、通向的意思,侧重于过程;“达”重在强调到达,达到的意思,侧重于结果。

“理”是形声字,从 玉里声,本义是治玉,即把玉从石中加工出来。常见的引申义有:A、对国家、事物的治理,管理,与“治”同义。B、治理狱讼的法官。C、纹理。D、条理,情 理,道理,规律。E、治理得很好,有条理秩序,天下太平,与“乱”相对。“理”和“治”是同义词,作动词,表治理;作形容词,表示治理得很好,但是它们的 本义不同,“理”为治玉,“治”为治水。“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可以修理完善的东西都可以用“治”,“理”的使用范围相对地要窄,主要功能是用于对纷乱 凌杂的事物的治理。 30、坐

坐:“坐”字在上古是指一种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和现代的“坐”有所不同。常见意见有:A、坐的位置,后来写作“座”。B、因……犯罪,触犯法律。C、判罪,定……罪。D、在中古用作介词,表示原因。

31、特

“特”从牛寺声,本义指雄性的牛马。常、引申义有:A、突出、特别。B、单独,单单。C、副词,仅仅,只不过。

32、适

“適”是形声字,本义是到……去。在这个意义上,“适”和和“之”、“如”是同义词,使用上也没什么明显的分别。“适”和“往意义接近, 用法不同:“适、之、如”都可以带宾语,而“往”在上古汉语中不带宾语。“适”与“嫡、敌、谪”上古时读音相同相近,所以常常互相通假。古书中“适”和 “適”是不同的两个字,“适”读kuo(四声),主要用作人名。现在以“适”为“適”的简化字。

33、信

“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是言语真实,不虚伪。引申义有:A、忠诚,诚实。B、真实,确凿可信。C、副词,表示果真,的确。D、守信用。E、相信,信任,信奉。F、信约,盟约。G、信物,符信。H、外交使臣,传送书信的人。J、信件,书信。K、假借为屈的“伸”。

34、举

“举”本义是两手把东西举起来。引申义:A、捧着、提起。B、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C、举出,提出。D、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推举。E、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检举,举报。F、做,举动,发动。如“在此一举”。H、拔取,占领。J、包举,穷尽。K、形容词,整个。

35、谢

“谢”是个形声字,从言高射声,本义是向人认错道歉。引申义:A、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B、告辞。C、告诉。D、以言辞相问候。E、对别人的赠予或帮助表示感谢。F、衰退,消亡。

36、实

“实”的本义是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引申义:A、财货,物资,实利。B、充实,充满。C、实,谷物。D、实际内容,实际情况,E、忠实。F、副词,实在,确实。

37、直

“直” 的基本意义是不弯曲,跟“曲”或“枉”相对,引申义:A、首先品质的正直,忠直。B、径直,直接。C、副词,简直。D、当着,迎对。这个意义后来写作 “值”。E、价值,工值。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F、“直”与“特”古间相近,所以做副词也有“仅仅,只不过”之类的意思。H、特意,故意。

38、利

“利”本义是刀剑锐利,刀口快。引申义有:A、迅速,敏捷。B、顺利,方便。C、利益,好处。D、特指财利。E、特指功名利禄。F、重要的,精良的,要害的。H、富有,丰饶。

39、受

“受”是形声字,上古汉语里“受”包含“给予”和“接纳”两方面的动作,从施事方面而言,“受”具有“给予”义;从受事方面而言,“受”具有“接纳”义。“受”从“接纳又绰为“遭受”。“授”是“受”的后起分化字,也就是说,在表示“给予”的意义上,“受、授”是古今字。 40、诚

“诚” 的本义是指心意真挚,诚恳的思想感情,引申义有:A、真实可信。B、副词,实在,的确。注意:“诚、实、信”三个词在诚实,真实的意义是同义词,区别在 于:“诚、信”用得较多而“实”用得较少,在词义色彩上,“诚、实”较为接近,都侧重于内心的真实,强调表里如一;而“信”侧重于言语的真实,强调言行一 致。在用作副词上,表示果直、的确的意义上,三者没有显著区别。

41、毙

“毙”《说文》作“ ”,表示向前倒下。引申指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先秦古书中表示扑倒义的“ ”在流传过程中往往被改成“毙”,所以现在见到的先秦古书中的“毙”通常仍应解释为仆倒,不能理解为死亡。

怎样抓住词的本义 一

学习抓住词的本义,对掌握古汉语词汇很有帮助。

首先,抓住词的本义,有助于掌握多义词。古汉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一个词的义项,少则二三个,多至十几个(其实有些只是根据现代汉语的翻译分析的),一般的也有五六个。例如“监”在古汉语中常见的有六个义项:

①照影。人无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②借鉴。成汤监于夏桀。(《荀子•解蔽》)——成汤借鉴夏桀〔覆亡的教训〕。

③监视。监视四方。(《诗经•大雅•皇矣》)——四方:指天下。

④监督。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史记•陈涉世家》)——就让吴广暂时代理为王,监督众将向西攻打荥阳。

⑤官名。宦官,监。〔卫鞅〕因景监求见孝公。(《史记•橐木记》)——〔商鞅〕通过名字叫景的太监求见孝公。又为官署名,如中书监。

⑥镜子。明监所以照形也。(贾谊《新书•胎教》)——明亮镜子是用来照(人的)形象的。

“副”在古汉语中有七个义项:

①音pī,破开,剖分。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史记•曲礼上》)——为天子削瓜的人破开瓜。

②次,贰,位居第二。康居副王抱阗将数千骑,寇赤谷城东。(《汉书•陈汤传》)——康居副王抱阗率领数千骑兵,侵扰赤谷城东面的地区。

③辅助。为万民副。(《素问•疏五过论》)——作为万民的辅助。

④符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黄琼传》)

⑤书籍文献的副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史记•太史公自序》)——把它藏在名山,副本存在京师。

⑥首饰。编发作假髻叫“副”。副笄六珈。(《诗经•鄘风•君子偕老》)笄:插在发髻上的簪。珈:笄上的玉饰。

⑦器物多数配套叫“副”。南郊太庙祭器,令所造两副供用。(《唐会要•祭器仪》)

乍一见,感到“监”、“副”的义项多而复杂,难以掌握。但如果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义项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各个义项之间,或基本意义相同,或有 一定的引申关系,而且许多义项与词的本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监”,它的本义为“照影”,相当于今天的对镜子看自己的面影。上古的时候没有铜镜一类 的东西,人们只能用器皿盛上水当镜子,所以字从“皿”。后来“监”的使用范围扩大了,则出现了“借鉴”、“监视”、“监督”等意义,这些意义的基本点是一 样的,都与“看”的动作有关,它们之间的差别是由使用的对象不同造成的。“副”是形声词,从“刀”,意义与刀有关。上列七个义项中,只有剖分与刀有关,所 以“副”的本义是剖分、破开。剖分的结果是分为两半,由此引申有“第二”、“副本”、首饰(假就是头发的“副本”)等义。剖分出的两半必然相契无间,由此 引申出“符合”(“符合”是偏正式复合词,符就是一分为二的信物,如虎符。符合的意思就是象符节一样吻合)、辅助、配套等意义。分析这些意义,原本都与 “剖分”有关。可见,如果抓住了词的本义,就可以驾驭其他各个意义。

抓住词的本义还有助于辨析同形词——通假字。因为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借字与被借字之间只是读音相同,意义上毫无关系。如果两个字之间在意义上有联系,就不能认为是通假字。例如:

两峰连山,略无阙处。(《巫山•巫峡》)——江两峰山连山,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有人认为“阙:通‘缺’,空缺”。为什么认为“阙”通“缺”呢?是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只有“缺”有空缺的意义,而“阙”没有这个意义。但如果分析一下 “阙”的本义,就会发现,“阙”通“缺”的说法是值得考虑的。阙,从“门”,“阙”声,本指宫前两边的楼台,中间是个缺口,有道路可以通行,引申凡东西有 缺口或人物有缺点等,都可以称为“阙”。而“缺”从“缶”,与器皿有关,本义指器皿残破,引申有衰败、缺少等义,在古代汉语中,“缺”极少用于空隙的意 义,因此,“阙”用的是本字,不是假借为“缺”。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是很多的,由于不了解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常常用现代汉语的习惯去认识通假字,结果就 会出现误解。如果掌握了本义,就能比较顺利地把握引申义,辨别通假字也就比较容易了。

辨析词的本义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字的造字结构。字是词的书面表达形式,是词的物质外壳之一。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词的意义多可以从字形结构上表现出来。 尽管今天通行的楷书已经不象形了,文字形体表现出的词义的直观性基本上丧失了,但凝固在文字上的意义没有丧失,在许多情况下,通过分析汉字结构就能抓住词 的本义,上文分析的“副”就是如此。又如,已知“扬”有下列意义:

①举起。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屈原《九章•哀郢》)——楫:船桨。容与:犹豫。

②飞扬。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大风歌》)

③宣扬。显至德,扬大功。(柳宗元《贞符》)——显示至德,宣扬大功。

④显示。扬兵河上。(《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在黄河上显示军队。

⑤发扬。光扬洪烈。(《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光大发扬伟大的功业。

⑥振作。兵气恐不扬。(杜甫《新婚别》)——兵气:士气。

⑦钱,古代的一种兵器。干戈戚扬。(《诗经•大雅•公刘》)——干:盾牌。戚:兵器,形状象斧。

⑧容貌出众。尔貌不扬。(裴度《自题写真赞》)——你的容貌不出众。

分析“扬”字的结构,从“扌”(手)、“昜”声。再看上述的意义,与手有关的只有“举起”这个意义,由此就可以确定,“扬”的本义是举起,其他多是引申 义。云起叫飞扬,功名起叫宣扬,兵起叫显示,功业起叫发扬,士气起叫振作,容貌出众才值得宣扬,所以又由宣扬引申为出众等意义。兵器的意义因与本义没有联 系,所以只能看作是假借。

又如,已知“休”有下列意义:

①休息。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史记•秦始皇本纪》)——风雨突然来到,在树下休息。

②休整。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岳飞《五岳祠盟记》)

③停止。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韩非子•内储说上》)——诏令一下人都马上练习射箭,日夜不停。

④副词,表示禁止或劝阻。劝君休叹恨。(杜甫《戏赠友》)——恨:遗憾。

⑤美好。德之休明。(《左传•宣公三年》)——德行美好光明。

分析“休”的字形,从“人”从“木”,是个会意词。人倚树休息叫休,所以义项①是本义。休息用于军队,则有休整的意义。由休息的意义引申出停止的意义,又虚化为副词。休息于身心是好事,所以凡事物美好也叫休。

要想通过分析汉字结构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了解汉字造字结构的类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实际上,六书中 与汉字结构有关的只是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讲的是字与字之间形音义的关系,与一个字本身结构的关系不大。因此,应该主要掌握象形、 指事、会意和形声。

象形字是按事物形体特征画出来的字,这在篆书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例如“日”象太阳,“月”象一钩新 月,“首”象人头,“目”象眼睛,“止”象一只脚等等。一看字形象什么,就知道它的意义是什么。在楷书中,虽然看不出它们原来象什么事物,但凝固在形体上 的意义却没改变,一看日、月、首、目等就知道它们的意义。

指事字多是在一个象形字上加一个符号表示字义,符号所在就是意义所在。例如在甲骨文中,“木”字象树形,“刀”字象刀形,在刀上加一指事符号就是“刃”,把指事符号加在“木”的不同位置上,就构成了“本”(树根)、“末”(树梢)等字。

会意字是用两个以上的文字构成的。把两个文字的形义合在一起就造出一个新字,两个文字的意义连缀起来就是这个新字的意义。例如“竹”与“句”(勾)合起 来构成“笱”,意义是竹钩。“水”与“光”合起来构成“洸”,意义是水光。“刀”与“耳”合起来构成“刵”,意义是割耳朵。“刀”和“鼻”合起来构成 “劓”,意义是割鼻子(刀可以理解为用作动词)。

形声字也是用两个以上的文字组成的,与会意字不同的是,其中一半只表 示意义所属的范畴,另一半只表示字的读音,这两部分形体之间在意义上没有联系。例如“腐”,形符是“肉”,声符是“府”,意义是肉烂。“赴”,从“走” (跑),“卜”声,意义是奔向某地。“圃”,从“口(wéi)”,“甫”声,意义是菜园。“锦”,从“帛”,“金”声,意义指五彩的丝织品。“驸”,从 “马”,“付”声,意义是驾副车的马。

掌握汉字部首的形音义是正确分析词的本义的重要基础。部首多是会意字、形声字的构件,不了解字的构件的形、音、义,就不能分析由它们构成的字。

掌握部首的形、音、义,首先要把部首与文字区别开来。汉字部首多由象形字充当,但是它们与象形字有许多不同。象形字是作为文字使用,活跃在语言之中,部 首是作为文字构件使用,存在于合体字之中;象形字的意义是通过语言环境体现出来的,部首的意义是通过造字环境体现出来的。虽然它们的形体多数相同,但意义 却不完全一样。有的部首字意义与文字完全不同,例如“臣”,作为文字,它的意义指臣下,而作为部首,它的意义是竖目,从“臣”的字多与俯或仰的意义有关。 例如“朢”是抬头望月,“臨”是低头痛哭,“卧”是低头打盹。有的部首字与文字本义虽然相同,但引申义却不完全相同。例如“日”,本义指太阳,作为部首又 有博大的意义,所以“普”、“旷”从“日”。“石”,本义指石头,作为部首又有坚硬等意义,所以“确”、“硬”从“石”。“矢”,本义指箭,作为部首又有 直、短等意义,所以“矫”、“短”、“矮”从“矢”。但作为文字的日、石、矢,都没有这些意义。如果把部首字与象形字等同起来,就无法了解“普”、“旷” 为什么从“日”,“确”、“硬”为什么从“石”,“矫”、“短”、“矮”为什么从“矢”。

掌握汉字部首还要了解部首形体的变化。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部首的形体也有许多变化,最值得注意的是部首形体的分化合并。

所谓分化,是指原来一个部首只有一种形体,后来出现了几种形体。例如“心”,在篆字中是同一种形体,但在楷书中的写法却不一样,在字左边的写作“忄” (俗称竖心旁),在字下部写作心、⺗,(如志、恭)。网,在篆字中都是一个形体,在楷书中却写作网、罒、四、⺳等形,这些形体虽然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一 样的。合并与分化正相反,两个部首本来形体不同,后来却用同一个形体,例如“肉”和“月”本来写法不同,后来楷书“肉”在左边的也写作“月”,这就与月部 一样了,胐和腑虽然都从月,但一个与月亮有关,一个与肉有关。再如“阝”,今天称作“耳朵”,细分为左耳朵、右耳朵。左耳朵本来写作“阜”,本义为阶梯, 因此从左耳朵的字多与阶梯、高大障碍等意义有关。右耳朵本来写作“邑”,本义为城邑,因此从右耳朵的字多与城邑、地名和姓氏有关。左耳朵与右耳朵意义迥 别,但形体却一样,只是位置不同而已。又如“土”部,意义为土,但今天在土部中的有些字与土义无关,只是因为楷书写法与“土”相同或相近而归入土部,如 袁、幸等。

部首形体的分合情况虽然比较复杂,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上列的“土”在字中的位置不同,意义就不同。 “土”作偏旁,单独写在字的左边和下边的,多数与土的意义有关(例如城、地、尘等),写在字的上边的多数与土的意义无关。部首“田”也是如此,单独写在字 的左边和下边的多数和田地的意义有关(如亩、畔、畬等),与别的笔划相连或写在字上边的,多数和田的意义无关(如甲、畢、畀等)。了解了这些规律,结合字 的意义,就可以分析多数合体字的形义。

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类字中,指事字最少,会意字和形声字最多,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象形、指事字都是独体,楷书字形上多数已看不出意义所在,不能再拆开分析。而会意字、形声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文字构成的合体字,因此,作为文字分析对象主要是会意字和形声字。

会意字和形声字的表面结构相同,都是合体字。但实际结构关系不同,构成字义的方法和结果也不同。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会意字的构件之间在意义上有联 系,形声字的构件之间在意义上没有联系;会意字构件之间的意义连缀起来,就是这个字的具体意义,而形声字的形符只是表示这个字意义的范畴。因此,在分析字 形时要注意区别会意字和形声字,这在分析过程中就可以做到。具体方法是:

①首先看字的构件的读音是否与整个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如果是,就假定是形声字。

②分析构件之间的关系,看其意义是否有联系,如果没有联系,这个字一般就是形声字,如果有联系,构件的意义连缀起来,正好就是这个字的意义,这个字就是 会意字。如果既有一半构件的读音与整个字相同,构件之间又有意义上的联系,这个字就是会意兼形声字。例如“伐”有以下意义:

①砍斫。蔽芾甘棠,勿砍勿伐。(《诗经•召南•甘棠》)——蔽芾:树木茂盛貌。甘棠:树名,今称棠梨树。

②敲击。伐鼓渊渊。(《诗经•小雅•采芑》)——渊渊:击鼓声。

③刺杀。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尚书•牧誓》)——愆:超过。四伐:刺杀四次。“五伐”以下均同。

④征讨。兴兵而伐。(《商君书•农战》)——发兵征伐。

⑤功劳。且旌君伐。(《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表彰您的功劳。旌:表彰。

⑥夸耀。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愿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伐“音fá,与“人”、“戈”的读音相差极远,因此,可以先排除形声字。进一步分析“人”与“戈”之间的关系。“戈”是武器,“戈人”的意思就是用戈 击杀人,这与刺杀的意义正合,所以“伐”是会意字,它的本义是刺杀。战场上杀敌有功,引申有功劳的意义,由功劳的意义又引申出夸功、夸耀的意义。由刺杀这 种动作又引申出敲击、砍斫(树木)、征讨等意义。

又如“景”有下列意义:

①日光。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江淹《别赋》)——耀:闪耀。露:露水。文:文彩,今写作“纹”。“耀”和“腾”都是使动用法。

②大。景山与京。(《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京:土丘。

③影。(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陈涉)砍断树干作兵器,举起竹竿作旗帜,天下的人象云彩一样地聚集起来,象响声一样迅速地追随着他,背着干粮,象影子一样跟随他,六国的豪杰就一起行动,消灭了秦国的嬴族。

④景色。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并:合并在一起。

“景”音jǐng,与“日”的读音不同,而与“京”的读音同(今天读来只是声调不同)而“日”与“京”在意义上又没有联系,所以“景”是形声字,从“日”、“京”声。

又如“伍”常见有四个义项:

①军队的编制单位,五人为伍。为鱼丽之阵,先偏后伍,伍承弥缝。(《左传•桓公五年》)——摆开了名为鱼丽的阵势,前如偏,后有伍,五承偏,弥补偏的空隙。

②户籍以五家为伍。五户为伍,以首为长。(《逸周书•大聚》)

③行列。(戟之执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孟子•公孙丑下》)——您的战士一天之中多次离开他的队伍,那么〔您〕赶不赶他走?

④同伙的人。生乃与〔樊〕哙等为伍!(《史记•淮阴侯列传》)——你竟与樊哙等人在一起。

“伍”与“五”同音,可以首先考虑是形声字,从“人”,“五”声。进一步分析“人”与“五”的关系,“五人为伍”与第一个意义吻合,由此可确定“伍”是会意兼形声字,作为军队编制单位的“伍”是它的本义,其他都是引申义。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分析了会意字的形义之后,马上就可以确定词的本义。但形声字则不同,要确定形声字的本义,必须根据形声字的形符 所表示的意义范畴、通过进一步分析词的各种意义的引申关系来确定。例如“景”字的形符是“日”,在四个义项中,日光是各种意义产生的本源,是词义引申的起 点,所以日光是“景”的本义,其他都是引申义。阳光普照,博大无比,引申有“大”的意义。有光就有影,有光才能有景,所以引申出“影子”、“风景”等意 义。

分析词义引申关系确定词义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的词义引申关系并不明显,这就需要结合词义产生的先后——词义的时代特点来考察。例如“赂”有下列意义:

① 财物。货赂将甚厚(《荀子•富国》)——财物将特别丰富。

②赠送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没利朝也。(《张骞传》)——那北面是大月氏、康居等国,军队强大,可以用赠送财物施之以利的办法使他们来朝拜。遗:赠。

③奉送。争着割地赂秦。(《史记•陈涉世家》)——争着割地奉送给秦国。

“赂”是形声字,从“贝”、“各”声。从“贝”与财物有关,但义项①、②、③均与财物有关,哪个是本义呢?从义项本身难以确定,但从词义产生先后看,财 物的意义出现较早是本义,用作动词则有赠送财物的意义,泛指赠送物品都叫“赂”。贿赂是特指为达到某种不正当目的而而赠送财物,也是引申义,只是词义褒贬 色彩变了。

汉字的形义关系是复杂的,在运用分析字形的方法,掌握词的本义时,尤其要注意两种情况:

1、甲骨文中一些合体字的意义是通过字形象出来的。例如“宠”,龙在房子里,象征尊宠。“恭”,甲骨文的形体是双手捧龙,象征恭敬。唐兰先生把这种结构 叫作“象意字”。这些象意字在楷书形体上已经看不出意义所在了,字的构件之间的意义也很难连缀起来,在这时,最好通过有关工具书(如《甲骨文编》、《金文 编》、《古文字类编》等),结合古文字字形来分析,否则就容易误解。例如“美”有下列意义:

①味美。香美脆味。(《韩非子•扬权》)

②美丽。娶妻而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③好、善。好蔽美而称恶。(屈原《离骚》)——蔽:遮掩。称:宣扬。

④赞美。今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五蠹》)——如果有人在当今的时代赞美尧、舜、禹、汤、武治世方法的,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

“美”,甲骨文的形体象人戴个羊角,这个形象表示了先民关于“美”的概念。据此,“美”的本义是美丽,引申为好、善、赞美、味美等意义,这是自然的。如果按照“羊大为美”来会意,“味美”就可以是本义,但为何从味美引申出美丽的意义,就很难理解了。

2、假借字的意义与形体毫无关联,分析这类词的本义时,只能依据词义引申的关系,而字形分析的方法对假借字形义是不适用的。

古汉语词汇篇6

绪论、文字

•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沐甚雨,栉急风 。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出自三国志·魏·李康《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

古代汉语定义与分期

•文献语言学

1、“五四”以后——现代汉语

2、鸦片战争——“五四”为早期现代汉语 •

3、隋唐五代——鸦片战争为近代汉语 •

4、周秦两汉为古代汉语

5、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为上古汉语

• 古代书面语言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

•二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例如:

•(1)用白话写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散文个诗歌一直以文言写作为主。唐宋以后,首先是一些民间文学作品采用白话,如敦煌曲子词、敦煌变文、宋元话本、金元时的诸宫调等。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说戏剧等,也采用白话,如元杂剧、《水浒》、《金瓶梅》等。

•(2)为特定目的而作的口语实录。包括禅宗语录、理学家语录、外交谈判记录、司法文书、直讲体、会话书等。

•(3)散见于文言作品中的白话资料。如诗、词、曲中反映口语的语句或词语,笔记、史传中反映口语的片断或词语等等。

(一)怎样辞书

(见教材p65)

第一节 汉字的结构与“六书”理论

•颖:从禾顷声 •行:独体象形 •路:从足各声

2 •《诗经大雅》“实颖实栗。”“谷穗”的意思。

•文字学的字形分析就是根据造字法来进行的。(简化字、繁体字、古文字)

•从造字的角度来分析文字的做法,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si,背私谓之公。(厶、公)”

•从理论上阐述汉字基本结构探求汉字本义的首推东汉人许慎。《说文解字》9353个汉字。见教材p548

•下面分别介绍“六书”理论

(一)象形

•“象形”字的结构特点就是依葫芦画瓢,即许慎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参看教材p74 •但有些象形字意思比较抽象,如“大”“屰”“高”等

(二)指事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是说一眼看去就可以识认大体,,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所在。参看p74

(三)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例如:“取”“及”“即”“既”“伐”。

•合成会意字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叫“意符”,会意字的意符是由它的“形象”来会意,而不是通过“意符”独立成字时的文字意义来会意的。

•例如:“隻”“取”“武”。

•战国秦汉后,有用新造的会意字是用意符的文字意义来会合成意的,如“劣”“更生(苏)”“歪”

(四)形声

•声符和形符

•“从某,某声”

(五)假借

•许慎所谓的“假借”指“本无其字”的假借,如“莫”

(六)转注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转注”是指文字孳生的一种方式,也就是,某一个字由于意义的变化导致形体的变化,由此衍生出新的文字来。“建类一首”指两个字(母字和子字)的部首相同,“同意相受”指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

• 考(从老省,丂声)老,耆(老):从老省,旨声,耄耋。

3 •“转注”不是对单个汉字形体结构的说明,而是字与字之间的形义关系。

第二节 形声字

•分析象形、指事、会意字都离不开古文字,分析形声字基本上可以撇开古文字,只要根据没有简化的楷书就可以了。例如“塊”,野人与之塊(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

(一)形声字的结构分析

•左形右声:松、赐、结、理、越 •右形左声:雛、甌、救、壯、期 •上形下声:茅、簡、耄、空、罟 •下形上声:基、裳、恐、姿、盤 •外形内声:園、街、衷 •内形外声:辩、闻、雠

分析形声字要注意的问题

1、分析结构层次 •鸿

•尃:从寸甫声(尃fu1,布也,布施) •溥:从水尃声(pu3) •薄:从艸薄声

2、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 •祖、福、祈、祷;视、祁

3、形符和声符不能按照自然结构分析 •雖;

•條、倏、脩、修(攸)

•勝、滕、腾:从力、水、马,朕声。 •颖、颍:从禾、水,顷声。 •佞:从女,仁声。 •疆:从土,彊声。 •声符偏于一隅:

•旗、施、旌;從、徒、徙 •形符在声符之间: •辩、辨、辫

4 •赢、嬴

•有的声符在形符中间: •裹、衷、里

4、省形和省声

•有少数形声字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省简,必须补全才能起到表意或表声的作用。如“晨”,从晶省形符,叫做“省形”:从晶省,辰声。

•毫,从毛,高省声。再如: •星:从晶省,生声。

•耆(老):从老省,旨声。

•累、雷:从糸、雨,畾(lei)省声。 •徽:从糸,微省声。 •豪:从豕,高省声。

•融:从鬲,chong省声。 •雪:从雨,彗省声。 •

5、讹变

•形体发生讹变,如:

•贼,从戈,则声;寺:从寸,之声;康:从米,庚声;年:从禾,千声;急:从心,及声;布:从巾,父声;尚:从八,向声。

•隆:从生,降声;罕:从网,干声;在:从土,才声;台:从口,以声(台,yi,我、何;臺,土筑的高坛)

•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本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歺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声符在某一时期所造大的形声字中基本上都是声义简表的。《说文》:乔,高而曲也。从乔得声的字,都有“高”或“曲”的意思。例如:

•侨:《说文》:高也。从人,乔声。

•骄:《说文》:马高六尺为骄,从马,乔声。 •桥:《说文》:水粱也。从木,乔声。

•峤:《说文》:山锐而高也。从山,乔声。 •挢(jiao):《集韵》:举也。

•羽乔(qiao1):《集韵》:高飞也。

•语言是通过语音来表达信息意义的。作为书面语符号的形声字,其声符既有表音功能,也就通

5 过语音为媒介而据偶表达意义的功能。从本质上说,声符的表意给你只跟它的语音有关,而跟形体没有必然的联系。如以“農”为声符的字多有浓厚的涵义,露水多叫“濃”,草木茂盛叫“穠”,衣饰盛多叫“襛”,酒醇厚叫“醲”,多毛犬叫“犭農”。

•“農”的本义是耨田除草,可见,“醲”、“襛”等字所含之义(浓厚)只跟声符的语音(nong2)有关,跟声符的形体无关。

第四节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记事符号,其时代大约在六千年以前。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商代的文字,包括铸在青铜器上的商代金文和刻在用于占卜吉凶的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

•商代文字已经具备了“六书”的各种形式,同现代汉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在商代文字中,金文比较庄重正规,有许多笔画是由块面构成的,显示了浓厚的图画性和原始性。甲骨文是日常使用的文字,比金文显得草率,原先的块面笔画往往改成线条笔画,由图画性向线条性发展。

•春秋时代,各国文字分化显著;至战国时期,两大系统:比较保持传统的西方周秦文字和变异较大的东方六国文字。

•《说文》所收的小篆以外的各类古文字基本上都属于战国文字,其中所谓“籀文”出自《史籀篇》属于大篆文字,即西方周秦系统的文字;而所谓“古文”则是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结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命李斯将“史籀大篆”略加省改,作为规范文字,即所谓“小篆”。

•战国时代,文牍繁多,为求方便,往往将篆文笔画变圆转为方折,且加简省成为早期的隶书。 •秦隶——汉隶

•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图画性——符号性

•东汉时代,隶书隶书成为正规文字,日常草率的隶书发展出章草和行书。

•至魏晋时期,书法家将行草笔法融入隶书,创造了“真书”,也叫“楷书”。

二 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隶变不仅关系到书写风格,而且也关系到汉字的结构。 •隶变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大致有三个方面: •

(一)部首形体的变化

•從篆書到隸書,許多部首或偏旁的形體都簡化了,如水——氵,邑——阝 。

•傳統的字典辭書(康熙字典、辭源)在收字方面,一般都按照篆書部首為依據,如脯(fu3,乾肉),脩(乾肉)都歸入月部;都、鄙、歸入邑部,陶、階歸阜部。

•人:在左為亻——偉、傾 •仌:為冫——冷、寒、馮

•刀:在右為刂——割判到(切) •心:在左為忄——快情 •

在下為 ——忝慕 •手:在左為扌——持扶 •攴:在右為攵 ——敗牧

•歺 (nie4):在左為——殊死 •火:在下為灬——然烈 •爪:在上為爫——采受爭 •犬:在左為犭——獄獲 •玉:在左為王——琢理 •网:在上為罒——置羅 •

或為罓——罕罔 •艸:在上為——荼藍

•肉:一般為月——腹脩胡臂育 •邑:在右為阝 ——鄭邳 •阜:在左為阝 ——降除 •舟:或為月——前

(二)簡省或訛變

•又訛作丆 ——右有友 •才訛作

存在 •鼎省作貝——貞員 •布——從巾父聲 •書——從聿者聲 •賊——從戈則聲

•晉——從日臸(zhi4) •釜——從金父聲

•別——從刀從冎(gua3,剔人肉置其骨也)•春——從艸從日屯聲

7 •表——從衣從毛 •並——從兩立 •更——從攴丙聲 •夜——從月亦省聲

(三)混同

•有些原先並不相同的偏旁,隸變以後就混同了。如,“服”“膾”“朔”,都從月,但世界上分別從“舟”、“肉”、“月”。再如:

•春——從艸從日屯聲

•舂——從(gong1)從午(杵)從臼,象兩手持杵搗臼。 •秦——從(gong1)從午(杵)從禾,象兩手持杵搗禾。 •泰——從(gong1)從水大聲,為“汰”的初文 •奉——從(gong1)從手丰聲,是捧的初文。

三 常用部首的表義功能

•許慎的《說文》540部——《辭源》《康熙字典》214部

•漢字的形體很多,總數超過五萬個,但常用部首只有150個左右。 •快:快速、鋒利、愉快。

•閩:從虫(hui3)本义为蛇,虹、蜺(霓)、蝃蝀 •下面介紹一些常見部首:

•【人】本義多與人有關,倫,本指人的輩分,亂倫;作,本義指(由跪坐而)站起來。《論語先進》“舍瑟而作”;仞,相當於一人高的長度

•【子】與子女有關,如:孟,兄弟排行老大稱孟,老二稱仲,老三稱叔,最小的稱季,孟、季都從子。孤,幼而無父叫孤。

•【女】與婦女有關如:好,本義指女子長得美好,嫗,婦人的通稱。 •【疒】(ne4)與疾病有關,如痕,傷痕。

•【頁】(xie2)與人頭有關,如頗,偏頭;顧,回頭;頓,低頭至地的禮節;顏,額面;題,額頭。

•【耳】聰,聽力好;聵。

•【目】與目有關,督,察看;眷,回頭看;相,本義指觀察。(詩經公劉:相其陰陽。) •【口】命,命令;和,指應和聲。

•【骨】體,人的肢體(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8 •【肉】腴,腹下的肥肉;脩,乾肉;脫,本指消瘦;胡,下頷或脖子下的肉。 •【髟】與毛髮有關。髡,剔髪之刑。

•【攴】多與手的動作有關,攻,敲擊;放,放逐;敗,毀壞。

•【殳】(shu1)與擊打有關。段,鍛的初文,錘擊的意思;毆,拳擊。

•【彳】與行走有關。循,順著路走;徐,慢慢走;復,一往一來為復;很,不順從,很如羊。(史記項羽本紀)

•【辵】(辵4)與行走有關。遵,沿著走;述,本義指照著樣子走,引申為照著說;造,往,到;從,跟著走;徒,步行。

•【走】趨,快走;超,跳過;越,超越;趣,疾走。 •【行】與道路有關。行,本指道路;術,邑中的道路。 •【欠】與張口出氣有關。歐,古同嘔,嘔吐;歎,感歎。

•【刀】與刀或切割有關。副,破成兩半;判,分開;列,分解;制,裁。

•【弓】與弓有關。張,張開弓弦;弛,弓弦鬆弛;發,射箭;彎,彎弓上箭;引;彊。 •【斤】與斧頭有關。新;斫。

•【yan3】與旗幟有關。旋,揮旗旋轉;旗;旄,旗上的飾物。 •【韋】與熟皮有關。韌,柔韌;韤(襪),古用熟皮製成。 •【匚】與盛物的方器有關。匡,古筐字;

•【酉】與酒或酒罎有關。醒;酸,酸酒;酲;醉;酣。 •【玉】理;琢,鑿玉。

•【衣】表,皮袍的外表;裡,夾衣的內層;製,裁製衣物。

•【糸】與絲麻繩索有關。緒,絲頭;經;緯;續,接紗頭;約,纏束;紅、紫;絳、綠。 •【巾】與布有關。幅,布帛的寬度;幣,作禮品的帛;常;旗幟;幗,婦女的頭巾。 •【网】罩,漁網的一種。羅,用網捕鳥;罹,被網住(罹難);署,張網部署。 •【彡】與修飾有關。修,修飾;形,雕繪形象。

•【示】與鬼神祭祀有關。社,土地神;祝,禱告求福;禍,神的懲罰;祖,已死的祖先神;禁,禁忌,怕衝撞鬼神而不敢做的事情。

•【邑】與城鎮有關。鄙,邊邑;郭,城郭;鄭。

•【宀】與宮室有關。宗,始祖廟;定,安居,安定;實,屋中有貫,表示充實不空。

9 •【穴】穿,打通,穿透;突;

•【广】(yan3)與宮室有關。廢,放置、存放;府,藏文書的地方;庫,藏兵車的軍用庫。 •【門】多與門戶有關。闢,開門;閉,關門;間,門縫;關,門閂。

•【囗】(wei2)與圍牆、包圍有關。圈,養牲畜的欄圈;固,四圍不通;國,都城;圃,菜圃。

•【月】朔,每月之始;朗,月光明亮;期,周月;

•【阜】與山陵或臺階有關。陽,山南;阿,大山;除,殿階;階,臺階;陟,升高。

•【石】研,研磨;確,堅石;礎,柱基石;

•【土】基,房基;型,土製的澆築的模型;填,填土。

•【田】畔,田界;畿,都城附近的土地;略,佔領土地并加以經營。 •【火】然,燃;烈,火勢盛大。

•【仌】,古冰字。凌,冰塊;冶,銷熔(冰塊)

•凝,水結成冰。

•【隹】雕,猛禽;雄;雅,古“鴉”字。 •【虫】(hui3)與蛇有關。昆。

•【貝】貫,貝串;賀,以禮物慶賀;質,用於抵押的財務;賦,斂收錢糧;貪,貪財物;賤,貨物不值錢。 第五節 古書中的用字

一、假借字

•假借字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造成的。 •字少词多。

•文字的表词范围必然要扩大,本义和引申义,還要記錄與本義無關的詞。

(一)本有其字的假借字

•從歷史發展來看,本無其字的假借字有兩種後果。一種後果是,某些詞既然本無其字,於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歸它使用。(借而不還)。如“也”,一直充當語氣詞。

•有的假借字自從它被借用以後,它又改頭換面以新的面貌來表示本義,例如:

例字

假借義

本義

表本義的後起字 莫

否定性無定代詞

黃昏

暮 然

代詞、形容詞尾

燃燒

燃 其

代詞、語氣詞

簸箕

箕 乎

疑問代詞

呼叫

10 這類假借字後來成為表示假借義的專字,其本義反而不被瞭解。

•莫春者,春服既成。(論語先進)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孟子公孫丑上)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本義仍然用它表示,即兼表本義和假借義。如“耳”兼表假借義——語氣詞和本義——“耳朵”。再如:

•例字

假借義

本義

•之

代詞、連詞

動詞“往” •夫

指示代詞

男子(匹夫) •烏

疑問代詞

鳥名 •汝

第二人稱代詞

水名

•則

連詞

效法、法則(以身作則)

•還有為了區別用法,不為本義造新字,而是為假借義另造新字(通常在假借字的字形上增加跟假借義有關的形符變成形聲字)。如與——歟,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再如: 例字

本義

假借義

為假借義造字 辟

刑法

避開

避 戚

斧鉞類武器

憂愁

慽 采

採摘

文采、色彩

(二)本無其字的假借字

•定义:在古汉语中,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甲字去代替乙字,這甲字就是乙字的通假字,而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義。蚤——早。

•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項羽本紀)

•本無其字的假借不能造成新字,只是在句子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另一個字的用字現象,又名“通假”。

•通假現象在古代書面語中大量存在,(見教材p1070) •逝(往也)——誓(約束也)

•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書牧誓)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 逝將去汝,適彼樂土。(詩經碩鼠)

•策——冊 《說文》:策,馬箠也,“箠”,所以擊馬也。 •大事書之于策。(左傳序)

11 •本無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都是借字標音。

•假借是據音錄詞,“假借無本字”的本字是相對於詞義而言的,通假是依音用字,“通假有本字”的本字是相對於通假字而言的; “假借無本字”的“本字”是表示本義的字; “通假有本字”的“本字”是指“本來應該用的字”。

•本無其字的假借是由於字少詞多。而本有其字的假借原因比較複雜: •寫別字。(社會性) •經濟性。

•用字不規範。 •仿古積習。

二 古今字

•定義:同一個詞在不同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後的叫“今字”。如:暮(日落、黃昏)這個詞本來寫作“莫”,後來寫作“暮”,在表示這一意義上,“莫”和“暮”是古今字的關係。

(一)古今字的形體

•古今字在形體上大多有某種聯繫。最常見的是古字上添加形符形成今字,如:其-箕,采-採,員-圓,韋-圍,取-娶,昏-婚,州-洲

•有些是古字改變形符成為今字: •說-悅,赴-訃,斂-殮,振-賑 •

(二)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文字除了表示本義外,勢必要表示引申義和假借義。文字表詞功能擴大以後,爲了區分不同的用法,其中表示某些義項的文字常常被加以改造,以區別其他義項。就該義項來說,原先的用字為古字,改造后的用字為今字,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有的是古字假借為其他用途,又為它的本字造今字。如,“隊”本義是從高處墜落,後來借為隊列義,於是用“墜”字來表示本義。再如:

•正(是也,從止,一以止)-征,段-鍛,匡-筐,或-域,韋-圍,須-鬚。 •

2、有的是古字用於表示引申義,又為它的本義造今字。如州-洲,再如: •責-債,益-溢,景-影,丞-拯,原-源

3、有的是古字用於表示本義,又為它的引申義造今字。如取-娶。再如: •解-懈,家-嫁,士-仕,五-伍,赴-訃,告-誥,支-肢,道-導。

4、有的是古字用於表示本義,又為它的假借義造今字。如辟(bi4,法也)-避,與-歟,戚-慽,塗-途。

(三)古今字和假借字的關係

•古今字與假借字有交叉的現象,但二者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古今字立足于時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則立足于文獻中文字所表示的意義跟它的本義是否有關。

•如:莫-暮,辟-避

三 異體字

•異體字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異體字指讀音相同,意義(包括本義和各個義項)相同,而形體不同的文字。廣義異體字除此之外,還包括假借字、古今字、繁簡字等。這裡指狹義異體字。

(一)異體字的形體類別 •見教材

(二)異體字的辨識 •見教材

四 繁簡字

漢字形體的簡化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大量出現了。 (參見教材)

古汉语词汇篇7

绪论、文字

•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沐甚雨,栉急风 。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出自三国志·魏·李康《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

古代汉语定义与分期

•文献语言学

1、“五四”以后——现代汉语

2、鸦片战争——“五四”为早期现代汉语 •

3、隋唐五代——鸦片战争为近代汉语 •

4、周秦两汉为古代汉语

5、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为上古汉语

• 古代书面语言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

•二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例如:

•(1)用白话写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散文个诗歌一直以文言写作为主。唐宋以后,首先是一些民间文学作品采用白话,如敦煌曲子词、敦煌变文、宋元话本、金元时的诸宫调等。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说戏剧等,也采用白话,如元杂剧、《水浒》、《金瓶梅》等。

•(2)为特定目的而作的口语实录。包括禅宗语录、理学家语录、外交谈判记录、司法文书、直讲体、会话书等。

•(3)散见于文言作品中的白话资料。如诗、词、曲中反映口语的语句或词语,笔记、史传中反映口语的片断或词语等等。

(一)怎样辞书

(见教材p65)

第一节 汉字的结构与“六书”理论

•颖:从禾顷声 •行:独体象形 •路:从足各声

2 •《诗经大雅》“实颖实栗。”“谷穗”的意思。

•文字学的字形分析就是根据造字法来进行的。(简化字、繁体字、古文字)

•从造字的角度来分析文字的做法,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si,背私谓之公。(厶、公)”

•从理论上阐述汉字基本结构探求汉字本义的首推东汉人许慎。《说文解字》9353个汉字。见教材p548

•下面分别介绍“六书”理论

(一)象形

•“象形”字的结构特点就是依葫芦画瓢,即许慎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参看教材p74 •但有些象形字意思比较抽象,如“大”“屰”“高”等

(二)指事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是说一眼看去就可以识认大体,,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意义所在。参看p74

(三)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例如:“取”“及”“即”“既”“伐”。

•合成会意字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叫“意符”,会意字的意符是由它的“形象”来会意,而不是通过“意符”独立成字时的文字意义来会意的。

•例如:“隻”“取”“武”。

•战国秦汉后,有用新造的会意字是用意符的文字意义来会合成意的,如“劣”“更生(苏)”“歪”

(四)形声

•声符和形符

•“从某,某声”

(五)假借

•许慎所谓的“假借”指“本无其字”的假借,如“莫”

(六)转注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转注”是指文字孳生的一种方式,也就是,某一个字由于意义的变化导致形体的变化,由此衍生出新的文字来。“建类一首”指两个字(母字和子字)的部首相同,“同意相受”指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

• 考(从老省,丂声)老,耆(老):从老省,旨声,耄耋。

3 •“转注”不是对单个汉字形体结构的说明,而是字与字之间的形义关系。

第二节 形声字

•分析象形、指事、会意字都离不开古文字,分析形声字基本上可以撇开古文字,只要根据没有简化的楷书就可以了。例如“塊”,野人与之塊(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

(一)形声字的结构分析

•左形右声:松、赐、结、理、越 •右形左声:雛、甌、救、壯、期 •上形下声:茅、簡、耄、空、罟 •下形上声:基、裳、恐、姿、盤 •外形内声:園、街、衷 •内形外声:辩、闻、雠

分析形声字要注意的问题

1、分析结构层次 •鸿

•尃:从寸甫声(尃fu1,布也,布施) •溥:从水尃声(pu3) •薄:从艸薄声

2、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 •祖、福、祈、祷;视、祁

3、形符和声符不能按照自然结构分析 •雖;

•條、倏、脩、修(攸)

•勝、滕、腾:从力、水、马,朕声。 •颖、颍:从禾、水,顷声。 •佞:从女,仁声。 •疆:从土,彊声。 •声符偏于一隅:

•旗、施、旌;從、徒、徙 •形符在声符之间: •辩、辨、辫

4 •赢、嬴

•有的声符在形符中间: •裹、衷、里

4、省形和省声

•有少数形声字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省简,必须补全才能起到表意或表声的作用。如“晨”,从晶省形符,叫做“省形”:从晶省,辰声。

•毫,从毛,高省声。再如: •星:从晶省,生声。

•耆(老):从老省,旨声。

•累、雷:从糸、雨,畾(lei)省声。 •徽:从糸,微省声。 •豪:从豕,高省声。

•融:从鬲,chong省声。 •雪:从雨,彗省声。 •

5、讹变

•形体发生讹变,如:

•贼,从戈,则声;寺:从寸,之声;康:从米,庚声;年:从禾,千声;急:从心,及声;布:从巾,父声;尚:从八,向声。

•隆:从生,降声;罕:从网,干声;在:从土,才声;台:从口,以声(台,yi,我、何;臺,土筑的高坛)

•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本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歺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声符在某一时期所造大的形声字中基本上都是声义简表的。《说文》:乔,高而曲也。从乔得声的字,都有“高”或“曲”的意思。例如:

•侨:《说文》:高也。从人,乔声。

•骄:《说文》:马高六尺为骄,从马,乔声。 •桥:《说文》:水粱也。从木,乔声。

•峤:《说文》:山锐而高也。从山,乔声。 •挢(jiao):《集韵》:举也。

•羽乔(qiao1):《集韵》:高飞也。

•语言是通过语音来表达信息意义的。作为书面语符号的形声字,其声符既有表音功能,也就通

5 过语音为媒介而据偶表达意义的功能。从本质上说,声符的表意给你只跟它的语音有关,而跟形体没有必然的联系。如以“農”为声符的字多有浓厚的涵义,露水多叫“濃”,草木茂盛叫“穠”,衣饰盛多叫“襛”,酒醇厚叫“醲”,多毛犬叫“犭農”。

•“農”的本义是耨田除草,可见,“醲”、“襛”等字所含之义(浓厚)只跟声符的语音(nong2)有关,跟声符的形体无关。

第四节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记事符号,其时代大约在六千年以前。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是商代的文字,包括铸在青铜器上的商代金文和刻在用于占卜吉凶的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

•商代文字已经具备了“六书”的各种形式,同现代汉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在商代文字中,金文比较庄重正规,有许多笔画是由块面构成的,显示了浓厚的图画性和原始性。甲骨文是日常使用的文字,比金文显得草率,原先的块面笔画往往改成线条笔画,由图画性向线条性发展。

•春秋时代,各国文字分化显著;至战国时期,两大系统:比较保持传统的西方周秦文字和变异较大的东方六国文字。

•《说文》所收的小篆以外的各类古文字基本上都属于战国文字,其中所谓“籀文”出自《史籀篇》属于大篆文字,即西方周秦系统的文字;而所谓“古文”则是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结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命李斯将“史籀大篆”略加省改,作为规范文字,即所谓“小篆”。

•战国时代,文牍繁多,为求方便,往往将篆文笔画变圆转为方折,且加简省成为早期的隶书。 •秦隶——汉隶

•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图画性——符号性

•东汉时代,隶书隶书成为正规文字,日常草率的隶书发展出章草和行书。

•至魏晋时期,书法家将行草笔法融入隶书,创造了“真书”,也叫“楷书”。

二 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隶变不仅关系到书写风格,而且也关系到汉字的结构。 •隶变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大致有三个方面: •

(一)部首形体的变化

•從篆書到隸書,許多部首或偏旁的形體都簡化了,如水——氵,邑——阝 。

•傳統的字典辭書(康熙字典、辭源)在收字方面,一般都按照篆書部首為依據,如脯(fu3,乾肉),脩(乾肉)都歸入月部;都、鄙、歸入邑部,陶、階歸阜部。

•人:在左為亻——偉、傾 •仌:為冫——冷、寒、馮

•刀:在右為刂——割判到(切) •心:在左為忄——快情 •

在下為 ——忝慕 •手:在左為扌——持扶 •攴:在右為攵 ——敗牧

•歺 (nie4):在左為——殊死 •火:在下為灬——然烈 •爪:在上為爫——采受爭 •犬:在左為犭——獄獲 •玉:在左為王——琢理 •网:在上為罒——置羅 •

或為罓——罕罔 •艸:在上為——荼藍

•肉:一般為月——腹脩胡臂育 •邑:在右為阝 ——鄭邳 •阜:在左為阝 ——降除 •舟:或為月——前

(二)簡省或訛變

•又訛作丆 ——右有友 •才訛作

存在 •鼎省作貝——貞員 •布——從巾父聲 •書——從聿者聲 •賊——從戈則聲

•晉——從日臸(zhi4) •釜——從金父聲

•別——從刀從冎(gua3,剔人肉置其骨也)•春——從艸從日屯聲

7 •表——從衣從毛 •並——從兩立 •更——從攴丙聲 •夜——從月亦省聲

(三)混同

•有些原先並不相同的偏旁,隸變以後就混同了。如,“服”“膾”“朔”,都從月,但世界上分別從“舟”、“肉”、“月”。再如:

•春——從艸從日屯聲

•舂——從(gong1)從午(杵)從臼,象兩手持杵搗臼。 •秦——從(gong1)從午(杵)從禾,象兩手持杵搗禾。 •泰——從(gong1)從水大聲,為“汰”的初文 •奉——從(gong1)從手丰聲,是捧的初文。

三 常用部首的表義功能

•許慎的《說文》540部——《辭源》《康熙字典》214部

•漢字的形體很多,總數超過五萬個,但常用部首只有150個左右。 •快:快速、鋒利、愉快。

•閩:從虫(hui3)本义为蛇,虹、蜺(霓)、蝃蝀 •下面介紹一些常見部首:

•【人】本義多與人有關,倫,本指人的輩分,亂倫;作,本義指(由跪坐而)站起來。《論語先進》“舍瑟而作”;仞,相當於一人高的長度

•【子】與子女有關,如:孟,兄弟排行老大稱孟,老二稱仲,老三稱叔,最小的稱季,孟、季都從子。孤,幼而無父叫孤。

•【女】與婦女有關如:好,本義指女子長得美好,嫗,婦人的通稱。 •【疒】(ne4)與疾病有關,如痕,傷痕。

•【頁】(xie2)與人頭有關,如頗,偏頭;顧,回頭;頓,低頭至地的禮節;顏,額面;題,額頭。

•【耳】聰,聽力好;聵。

•【目】與目有關,督,察看;眷,回頭看;相,本義指觀察。(詩經公劉:相其陰陽。) •【口】命,命令;和,指應和聲。

•【骨】體,人的肢體(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8 •【肉】腴,腹下的肥肉;脩,乾肉;脫,本指消瘦;胡,下頷或脖子下的肉。 •【髟】與毛髮有關。髡,剔髪之刑。

•【攴】多與手的動作有關,攻,敲擊;放,放逐;敗,毀壞。

•【殳】(shu1)與擊打有關。段,鍛的初文,錘擊的意思;毆,拳擊。

•【彳】與行走有關。循,順著路走;徐,慢慢走;復,一往一來為復;很,不順從,很如羊。(史記項羽本紀)

•【辵】(辵4)與行走有關。遵,沿著走;述,本義指照著樣子走,引申為照著說;造,往,到;從,跟著走;徒,步行。

•【走】趨,快走;超,跳過;越,超越;趣,疾走。 •【行】與道路有關。行,本指道路;術,邑中的道路。 •【欠】與張口出氣有關。歐,古同嘔,嘔吐;歎,感歎。

•【刀】與刀或切割有關。副,破成兩半;判,分開;列,分解;制,裁。

•【弓】與弓有關。張,張開弓弦;弛,弓弦鬆弛;發,射箭;彎,彎弓上箭;引;彊。 •【斤】與斧頭有關。新;斫。

•【yan3】與旗幟有關。旋,揮旗旋轉;旗;旄,旗上的飾物。 •【韋】與熟皮有關。韌,柔韌;韤(襪),古用熟皮製成。 •【匚】與盛物的方器有關。匡,古筐字;

•【酉】與酒或酒罎有關。醒;酸,酸酒;酲;醉;酣。 •【玉】理;琢,鑿玉。

•【衣】表,皮袍的外表;裡,夾衣的內層;製,裁製衣物。

•【糸】與絲麻繩索有關。緒,絲頭;經;緯;續,接紗頭;約,纏束;紅、紫;絳、綠。 •【巾】與布有關。幅,布帛的寬度;幣,作禮品的帛;常;旗幟;幗,婦女的頭巾。 •【网】罩,漁網的一種。羅,用網捕鳥;罹,被網住(罹難);署,張網部署。 •【彡】與修飾有關。修,修飾;形,雕繪形象。

•【示】與鬼神祭祀有關。社,土地神;祝,禱告求福;禍,神的懲罰;祖,已死的祖先神;禁,禁忌,怕衝撞鬼神而不敢做的事情。

•【邑】與城鎮有關。鄙,邊邑;郭,城郭;鄭。

•【宀】與宮室有關。宗,始祖廟;定,安居,安定;實,屋中有貫,表示充實不空。

9 •【穴】穿,打通,穿透;突;

•【广】(yan3)與宮室有關。廢,放置、存放;府,藏文書的地方;庫,藏兵車的軍用庫。 •【門】多與門戶有關。闢,開門;閉,關門;間,門縫;關,門閂。

•【囗】(wei2)與圍牆、包圍有關。圈,養牲畜的欄圈;固,四圍不通;國,都城;圃,菜圃。

•【月】朔,每月之始;朗,月光明亮;期,周月;

•【阜】與山陵或臺階有關。陽,山南;阿,大山;除,殿階;階,臺階;陟,升高。

•【石】研,研磨;確,堅石;礎,柱基石;

•【土】基,房基;型,土製的澆築的模型;填,填土。

•【田】畔,田界;畿,都城附近的土地;略,佔領土地并加以經營。 •【火】然,燃;烈,火勢盛大。

•【仌】,古冰字。凌,冰塊;冶,銷熔(冰塊)

•凝,水結成冰。

•【隹】雕,猛禽;雄;雅,古“鴉”字。 •【虫】(hui3)與蛇有關。昆。

•【貝】貫,貝串;賀,以禮物慶賀;質,用於抵押的財務;賦,斂收錢糧;貪,貪財物;賤,貨物不值錢。 第五節 古書中的用字

一、假借字

•假借字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造成的。 •字少词多。

•文字的表词范围必然要扩大,本义和引申义,還要記錄與本義無關的詞。

(一)本有其字的假借字

•從歷史發展來看,本無其字的假借字有兩種後果。一種後果是,某些詞既然本無其字,於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歸它使用。(借而不還)。如“也”,一直充當語氣詞。

•有的假借字自從它被借用以後,它又改頭換面以新的面貌來表示本義,例如:

例字

假借義

本義

表本義的後起字 莫

否定性無定代詞

黃昏

暮 然

代詞、形容詞尾

燃燒

燃 其

代詞、語氣詞

簸箕

箕 乎

疑問代詞

呼叫

10 這類假借字後來成為表示假借義的專字,其本義反而不被瞭解。

•莫春者,春服既成。(論語先進)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孟子公孫丑上)

•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本義仍然用它表示,即兼表本義和假借義。如“耳”兼表假借義——語氣詞和本義——“耳朵”。再如:

•例字

假借義

本義

•之

代詞、連詞

動詞“往” •夫

指示代詞

男子(匹夫) •烏

疑問代詞

鳥名 •汝

第二人稱代詞

水名

•則

連詞

效法、法則(以身作則)

•還有為了區別用法,不為本義造新字,而是為假借義另造新字(通常在假借字的字形上增加跟假借義有關的形符變成形聲字)。如與——歟,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再如: 例字

本義

假借義

為假借義造字 辟

刑法

避開

避 戚

斧鉞類武器

憂愁

慽 采

採摘

文采、色彩

(二)本無其字的假借字

•定义:在古汉语中,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甲字去代替乙字,這甲字就是乙字的通假字,而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義。蚤——早。

•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項羽本紀)

•本無其字的假借不能造成新字,只是在句子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另一個字的用字現象,又名“通假”。

•通假現象在古代書面語中大量存在,(見教材p1070) •逝(往也)——誓(約束也)

•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書牧誓)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 逝將去汝,適彼樂土。(詩經碩鼠)

•策——冊 《說文》:策,馬箠也,“箠”,所以擊馬也。 •大事書之于策。(左傳序)

11 •本無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都是借字標音。

•假借是據音錄詞,“假借無本字”的本字是相對於詞義而言的,通假是依音用字,“通假有本字”的本字是相對於通假字而言的; “假借無本字”的“本字”是表示本義的字; “通假有本字”的“本字”是指“本來應該用的字”。

•本無其字的假借是由於字少詞多。而本有其字的假借原因比較複雜: •寫別字。(社會性) •經濟性。

•用字不規範。 •仿古積習。

二 古今字

•定義:同一個詞在不同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後的叫“今字”。如:暮(日落、黃昏)這個詞本來寫作“莫”,後來寫作“暮”,在表示這一意義上,“莫”和“暮”是古今字的關係。

(一)古今字的形體

•古今字在形體上大多有某種聯繫。最常見的是古字上添加形符形成今字,如:其-箕,采-採,員-圓,韋-圍,取-娶,昏-婚,州-洲

•有些是古字改變形符成為今字: •說-悅,赴-訃,斂-殮,振-賑 •

(二)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文字除了表示本義外,勢必要表示引申義和假借義。文字表詞功能擴大以後,爲了區分不同的用法,其中表示某些義項的文字常常被加以改造,以區別其他義項。就該義項來說,原先的用字為古字,改造后的用字為今字,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有的是古字假借為其他用途,又為它的本字造今字。如,“隊”本義是從高處墜落,後來借為隊列義,於是用“墜”字來表示本義。再如:

•正(是也,從止,一以止)-征,段-鍛,匡-筐,或-域,韋-圍,須-鬚。 •

2、有的是古字用於表示引申義,又為它的本義造今字。如州-洲,再如: •責-債,益-溢,景-影,丞-拯,原-源

3、有的是古字用於表示本義,又為它的引申義造今字。如取-娶。再如: •解-懈,家-嫁,士-仕,五-伍,赴-訃,告-誥,支-肢,道-導。

4、有的是古字用於表示本義,又為它的假借義造今字。如辟(bi4,法也)-避,與-歟,戚-慽,塗-途。

(三)古今字和假借字的關係

•古今字與假借字有交叉的現象,但二者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古今字立足于時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則立足于文獻中文字所表示的意義跟它的本義是否有關。

•如:莫-暮,辟-避

三 異體字

•異體字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異體字指讀音相同,意義(包括本義和各個義項)相同,而形體不同的文字。廣義異體字除此之外,還包括假借字、古今字、繁簡字等。這裡指狹義異體字。

(一)異體字的形體類別 •見教材

(二)異體字的辨識 •見教材

四 繁簡字

漢字形體的簡化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大量出現了。 (參見教材)

古汉语词汇篇8

词汇

词语是语言中人们最直接感知的、表达各种意义的基本单位。

词语的总汇形成词汇,或者反过来说,词汇是词语的总汇。理论上说,一种语言就只有一个词汇。一个人所掌握的词语,可以称为某个人的词汇,一个行业所使用的特殊词语汇总,也可以称为是某行业的词汇,这类词汇其实是词汇中具有某些特点、只为某部分人使用的部分,是一种体现词汇局部的“词汇”。但是,有人把一个词或几个词也叫词汇,那不是严格定义的词汇。

通常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来讨论语言,其中,语音和语法的基本成分都很有限,比如汉语的语音,就21个声母(加准声母yw,共23个),基本韵母38个,声调4个,它们共同配合,可以组成一千多个音节。语法方面,从句子构成来看,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谓、宾、定、状、补,分别构成数量有限的句式;从语法和词汇的关系来看,可以分出实词和虚词共十来个类,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量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等,这些词分别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构成句子。

但是,词汇成分的数量不是用几十几百几千就可以列举完毕的,词汇单位的数量,需要以万计数。并且,一种语言的词汇到底包括多少个词汇成员,几乎不可能有完整的统计。 词汇内部有以下特点:1,词汇内部个体数量繁多,2,词汇个体(词汇成分)的形式和意义关系复杂,局部成类现象普遍,3,词汇成分往往有有独立或部分的变化,4,词汇成分的使用面或流行程度不同,5,词汇成分的使用寿命不同,6,词汇成分的形式和意义产生和消亡频繁。

这样,在词汇中,有的成员相对稳定,有的成员则变化较多,一些曾经使用的词语或词语的意义,后来人不了解,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这是古代汉语词汇学习的重点。

因此,词汇变化包括以下方面:1,新词产生,2,旧词消亡,3,有些词产生了新的意义成为多义词,4,有些多义词失去了部分意义。从宏观上看,一些词长期普遍的使用,成为词汇中的基本部分,被称为基本词汇,词汇中这些高度稳定的成分,成为语言传承的最重要因素。

词汇变化的动力,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了新的事物,产生新的表达需求;一是人们认识的变化,对原有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或仅仅出于表达方式的创新,产生表达上的变化。

壹,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古代汉语的词汇形式

一,单音词

二,复音词,包括:连绵词,叠音词,合成词三类,其中,合成词中又有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动补式、附加式等几种。

汉语词汇复音化,是指汉语原来词汇以单音形式为主,转变为大量采用复音词。汉语词汇复音化,一些原来的单音形式由复音形式代替,这个过程大致有三种方式: 1单音词降级为构词语素加附缀,2同义的单音词降级为语素连用成词,3新造同义复音词。

贰,古代汉语的词义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字记录汉语,它是汉语词汇的书面记录符号,我们通过古代文献中的文字记录来了解古代的词汇。比较现代词汇的书面形式,从字面上看,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从古到今基本没有变化。一些词从古代延用到现代。 第二,古今意义没有关系。一些字记录了不同的词,有些词古今意义之间可能有关系,但失去了中间环节,看不出意义的关联。(158-159)

第三,古今意义有联系但不同。(159-160)

第四,感情色彩不同。(161)

第五,所指实际内容不同。(161-162)

二,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162-163)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还有一种情况也跟词义的缩小有关,那就是偏义合成词。(157页)

词义转移

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指一个词本来的意义。本义应该指词的原始意义,但因为语言早于文字,而文字记录会的缺漏,所以,现在文字记录的词义,可能是词的原始意义,也可能不是最早的意义。通常把有文字可考或有文献证明的词的最早意义称为本义。

确定词的本义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要了解一个词所具有的不同意义,然后,可以从文字入手,了解它造字时的意义;其次,通过文献查考,寻找早期的用例;最重要的是,排列各个义项,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词义的引申。(164)

词义引申的方式:链条式、辐射式,这两种方式在具体的词义变化中,可以交替出现。

叁,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作业:

1,从结构上看,汉语词汇中有单音词、复音词、连绵词、叠音词、合成词等名目,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2,举例说明词义引申的方式。(要求选用课文之外的材料来作说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