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先行区(14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工作汇报 > 文章内容

人才工作先行区(14篇)

2022-11-21 12:48: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人才工作先行区(14篇)人才工作先行区  广纳贤才助推跨越式发展——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创新发展人才工作纪实  尹娉;须飞燕  【期刊名称】《中国高新区》  【年(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才工作先行区(14篇),供大家参考。

人才工作先行区(14篇)

篇一:人才工作先行区

  广纳贤才助推跨越式发展——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创新发展人才工作纪实

  尹娉;须飞燕

  【期刊名称】《中国高新区》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近年来,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以打造全疆一流人才高地为目标,立足体制创新,坚持先行先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在全疆率先启动并全力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确立了该区在全市乃至全疆人才竞争中的比较优势,该区人才工作呈现出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总页数】4页(P96-99)

  【作者】尹娉;须飞燕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蓄势而发砥砺前行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工作纪实[J],王蓓2.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区政合一”改革发展工作纪实创新改革风正劲艟艨巨舰直东指[J],赵悦3.劈荆斩棘不畏难风卷红旗过大关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区政合一”改革发展工作纪实[J],刘东莱;王蓓4.驰骋边疆科技大道写意西部创新园区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科技创新工作纪

  实[J],刘东莱5.优化环境广纳贤才——人才引进工作纪实[J],徐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二:人才工作先行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打造蓝色半岛经济区先行区提供智力支撑

  作者:李国栋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6年第02期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当前,在山东省上下掀起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高潮时,作为县级人才引进管理的职能部门,我们更应该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人才建设的重大意义,更应该把人才开发和队伍建设放到各项工作的首位,加快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才能更好地为山东蓝色经济区荣成先行区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1万人,占人力资源总量比例达到24.5%,其中博士15人,硕士368人,正高级74人,副高级4003人,中级21569人,高级技师、技师1219人,高级工7795人,省首席技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1人,泰山学者1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博士后工作站4个,院士工作站4个,每年引进人才1500名左右。

  一、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切实把人才工作摆到更加突出位置

  1.健全完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坚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抓人才工作,定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市委组织部成立了人才工作科,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统筹落实全市人才工作;在镇街、两区、市直部门及50家市级重点企业和5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设立了人才工作联络员,负责协调解决人才工作推进中的具体问题。

  2.建立完善人才规划体系。根据上级精神,结合荣成实际,制订出台了《荣成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及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6个专项人才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今后10年全市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5.强化人才发展的资金保障。不断加大人才投入,引导用人单位、社会各个层面加大对人才开发、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投入,重点企业均设立了科技创新奖励基金。

  二、把握人才工作重点,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对机关事业单位新录用人员,实行凡进必考;在市委党校开设了科级干部、青年干部等主体班次,实现了干部教育培训常态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启动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教学名师培养工程等,每年继续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员4.5万人次以上。坚持选派专业技术人才,带着课题到国内外高校院所研修,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家队伍是县域人才队伍建设的“牛鼻子”,我们始终如一地尊重、关心、支持他们,出台了《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每年开展

  “创业功臣”评选活动,创业功臣给予20万至50万元奖励,同时在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确定上给予重点倾斜。

  4.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了技能人才发展工程,大力推进“金蓝领”培训和“名师带徒”计划,形成以哈理工荣成学院、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和6家市级“技师工作站”、2家“金蓝领培训基地”为龙头,威海工程技术学院和威海水校两所高级职业学校为两翼,其他职业学校为补充的培训格局。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先后投入近50万元,在各镇街建设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中心,依托各类种养协会建成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20处,针对3万多农村党员我们启动了党员先锋创业工程,主要采取基金扶助、技术帮扶、信息服务等形式,支持创业。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成立了由800多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常年开展“和谐平安荣成”和“十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连续3年举办了“社区管理人才”培训班。建设阳光救助信息平台,将全市2.6万名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孤残儿童和优抚对象全部录入信息库,提高救助效率。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1.优化政策环境。环境是资源、是品牌、是生产力和竞争力。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多方面的优惠。针对一些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紧缺的实际,我们采用了“零门槛”引进,即不受机构编制和专业技术岗位限制,对到我市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享受“绿色通道”政策,市财政给予10至50万元的安家补助和生活补贴,并统一为家属解决工作;对携带技术、项目、专利等来荣投产或研制开发新产品的,按当年新增税后利润的10%提取,且连提3年,进一步增强了人才的吸引力。

  2.创新服务机制。完善了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每名市级领导联系1-2名专家,定期走访慰问,了解高层次人才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会同用人单位及时协调解决。对高层次人才,定期组织开展休假、考察、体检、培训等活动。统一规划建设优秀人才居住区,已建设“龙江教授村”等人才集中居住地4处,并投资2亿多元完善了配套设施。在人才引进、交流和就业服务上,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建立政府人才服务公共平台,对引进人才实行“一站式”服务。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篇三:人才工作先行区

  区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推进人才工作发展情况的报告

  卢湾区人事局局长

  张克非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汇报近年来我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推进人才工作发展的情况,请予审议。

  一、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面推进我区人才工作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将人才资源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稀缺、最依赖、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把人才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是明确人才工作基本思路,即产业聚焦、政策引导、服务保障、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其次是提升人才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地位。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列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着力”之一;在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有效运作的基础上,建立区推进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人才工作组织架构。三是提高人才工作实效。区政府连续两年召开区域性人才工作会议,连续两年推出为区域人才服务十件实事,连续两年将人才工作列入重点督查项目;今年人才工作会议后,聘请“中智上海公司”总经理石磊为人力资源政府顾问。

  (一)坚持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导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导向,

  结合卢湾以现代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卢湾以现代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区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开展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以及淮海中路商业街重点集聚地人才资队伍建设。

  源状况调查,编制发布《淮海中路国际时尚商务区现代服务业人才开发目录》,引导人才向我区优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集聚。二是与市人事局共同成立“上海服务外包人才促进中心”,推出为服务外包人才服务的7条举措,并配套建立“上海服务外包人才促进中心网上信息服务系统”,吸引服务外包人才。三是积极为现代服务业企业招聘优秀人才提供平台。2006年以来,通过现场和网络的形式,举办了4届淮海商务圈知名企业招聘会,共136家企业参加,推出岗位758个,吸引了4000余名应聘者。

  推进和谐城区发展,加强专技人才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专技人才队伍建推进和谐城区发展,加强专技人才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设将在第二部分中介绍)。在历届政府打下的良好的基础上,围绕建设和谐社区的要求,一是去年和今年,两次对全区连续从事社区工作30年以上的16名社工、连续从事社区工作15年以上的117名社工颁发纪念奖杯和荣誉证书。二是以与工资奖金挂钩为激励,以卢湾社区学院为基地,组织居民区社工专业知识和职业资格培训。目前,已有62.4%的居民区社工获得国家和市级职业资格,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其中社工师16人,社工师助理41人,国家社工四级72人。三是开展卢湾区社工队伍建设综合调研,我区居民区社工平均年龄从2004年人事制度改革时的50岁下降至43.6岁,岁以下青年社工占21.6%,35大专以上学历占41.9%,在调研基础上制定了《加强卢湾区社工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街道社工收入及福利待遇的指导意见》,对街道居民区社会工作人才实行归口有序管理。

  (二)制定和落实人才政策,发挥政府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制定和落实人才政策,

  近年来,围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区积极研究制定人才引进、安家、培训、激励等配套政策,为促进政策落地,建立了卢湾区人事人才政策库,通过

  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发布人才政策,并完善政策查询和网上办事申报系统,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规范使用人才发展资金,先后资助了“区域重点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新加坡人力资源注册资格认证培训”、医学管理研究生课程培训、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领军人才表彰奖励、青少年英才俱乐部等项目,总金额300余万元。

  (三)优化政府服务,为人才发展提供保障优化政府服务,

  一是根据上海市关于人才发展服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卢湾实际,搭建“一个中心、六个工作站”的服务平台,将公共人才服务整合进街道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系统中,在全市首创市、区、社区和园区三级人才服务特色。服务平台积极为区域企事业单位引进优秀人才提供服务,两年多来,为区域企事业单位办理人才类居住证882个、户籍引进47人。二是依托政府网站,建立网上服务平台。2006年以来,区人事局主动公开政务信息38条,答复人事咨询487人次,办理有效网上约见45人次,网站日点击率700余人次。三是创新符合企业和人才个性化需求的服务项目。去年,区人事局、区社会党工委和四个街道共同开展了“访百家知名企业、上百家门”活动,在充分了解人才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区人事局、区教育局等10个职能部门联合举办了“人才发展与服务需求对接咨询会”,推出40项菜单式服务项目。四是集聚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公司,大力培育人才服务业,为区域经济社会组织和人才提供专业化、国际化服务。

  (四)搭建工作平台,举办各类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搭建工作平台,举办各类活动,

  充分发挥区人才创业与发展协会、知识分子联谊会、留学人员联谊会等组织平台作用,拓展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物理平台功能。一是根据《卢湾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试行)》,两年来,共表彰奖励20名自主创新领军人才,

  并以两批领军人才为主要对象,分别举办了“浦江景、卢湾情——区领导与区域优秀人才恳谈会”和“区领导与优秀人才联谊活动”,初步形成了区四套班子领导与区域优秀人才的互动交流机制。二是与市人事局、市人才中介协会等在“八号桥创意产业园”举办了“嫁接商机、合作共赢”为主题的行业协会、企业家、人才服务机构互动沙龙,探索人才服务供需对接。三是丰富人才文化娱乐生活,举办2008“淮海新联杯”楼宇职业人才电子竞技比赛、“携手奥运、魅力卢湾”2008卢湾白领田径赛暨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白领健身系列赛活动。四是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招收了7名博士后,完成6个合作项目。积极筹建卢湾留学人员创业园,计划年内挂牌。

  (五)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以能力建设为核心,

  一是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每年组织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培训、双休日培训、干部在线学习、科级干部轮训、青年干部能力建设培训等,还结合世博会及外向型发展需要,组织“迎世博”知识讲座、外语培训及中长期出国培训等。二是每年选送青年公务员到基层一线部门进行挂职锻炼。2006年以来,选派120余人次公务员、安排42名新录用公务员赴市世博局、特奥会执委会及区信访办、区重大办、街道等部门挂职锻炼和基层实习。三是大力推进公务员交流。2006年以来,组织89名干部进行跨部门轮岗交流,推出14个科级领导岗位进行公开选调,9名同志通过选调交流到新岗位;淮海街道、区委统战部、五里街道、城管大队等部门开展了内部竞争上岗,24名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科级领导岗位。

  二、聚焦社会事业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我区专技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以及各类科技型社会组织中。近年来,我区围绕《卢湾区2004—2007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大力加强专技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对《行动计划》完成情况的评估,各项目标任务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截止2007年底,我区各类人才总量达到9.6万人1[1],其中从事社会事业领域的专技人才总量为10300余人2[2],人才规模基本适应我区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人才质量也有了提高,与三年前相比,本科比例上升16.8个百分点,为46.3%,研究生比例从0.9%提高到2.4%;高级职称比例提升超过一倍,达9.3%;35岁以下专技人才比例从34.9%提高到37.2%,显示了我区专技人才工作的成效。

  (一)明确责任主体,加强工作保障明确责任主体,

  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和区推进人才工作联席会议统筹领导专技人才工作,每年年初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任务分解,明确责任主体,并对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加强专技人才工作的资金保障,《卢湾区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人才发展资金可向社会事业领域作适当倾斜。各系统主管部门也高度重视专技人才工作,设立人才专项资金,从人员、资金等方面全方位保障和推进专技人才工作,并定期向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同时,积极发挥知识分子联谊会和科协各种学会的作用,拓宽工作渠道,形成了专技人才工作合力。

  (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用人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根据《上海市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管理规定》,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合同管理,建立科学设岗、以岗聘用、岗变薪变的事业单位岗位聘用体系。二是制定《卢湾区区属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暂行办法(试行)》,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录用机制,每年定期面向社会公开招录优秀人才。2006

  年以来,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招录了106名人员。三是根据市相关文件规定,实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突出岗位、绩效激励功能,并通过项目经费、工作津贴等方式,加大收入分配向重点岗位、高层次专技人才的倾斜力度。制定《关于建立本区社会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和优秀人才柔性流动分配激励机制的试行意见》,探索促进优秀专技人才兼职兼薪,在系统内有序、柔性流动。

  (三)培养引进相结合,聚焦高层次专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相结合,

  围绕“精品卢湾”的发展要求,开发符合卢湾特色的专技人才教育培训项目,加强专技人才涉外培训,先后在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德国及日本建立了境外培训基地。各系统也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教育系统:以骨干教师培养为突破,依托何金娣、郭宗莉2个市级名师(名校长)培训基地,许建苗、张主方、唐关胜等10个区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和26个青年骨干教师(校长)实验室,重点抓好特级教师、名校长、名教师后备人选的选拔和培养,建立了一支拥有53名区学科带头人、177名区骨干教师、89名校级后备人才队伍,初步形成了老、中、青结构合理的教育人才梯队。卫生系统:加强骨干医护人才培训,开展“涉外医学英语口语培训班”、“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每年选派骨干医护人才出国培训;先后成立王天翔外科工作室、骨伤科工作室、沈德海肛肠科工作室、潘乃林护理工作室4个名医名师工作室,以名医名师带教的方式,加强后续梯队建设;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我区全科医师比例超过了市卫生局的要求。文化系统:依托李海艇文学创作室和王晓宁音乐创作室,加大区域优秀文化团队的培育力度,通过确保资金投入、提供业务辅导、搭建展示舞台、参与各类评选等工作措施,积极打造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群文团队。体育系统:制定带薪进修和学习补贴制度,鼓励在职自学;同时,注重对专

  业对口、学有所长、管理有方的人才的引进,仅今年上半年就先后引进了1名原曾在新加坡国家队执教的原上海体工队游泳队主教练、1名外区熟悉体育训练的管理人才、11名体育教练员(其中一级教练2名,二、三级教练9名)。

  我区专技人才队伍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区专技人才队伍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破解的难题:

  1、年龄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行动计划”以及主管部门政策的实施有一个过程,而专技人才队伍的平均年龄则是每年自然增长,致使我区专技人才队伍年龄断层现象有所显现。一方面,在市内有影响的高层次人才不多,另一方面,为数不多的高层次人才面临退休,后继人才不足。如体育系统5名高级教练近2年即将退休,占高级教练总人数的46%;科协系统除近几年新成立的学会外,其他学会会员平均年龄达50岁。

  2、总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知识更新和专业培训在机制上尚未做到常态、长效,高级职称人员的岗位聘任又受到岗位设置比例的约束,我区专技人才专业结构、职称结构与“精品卢湾”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如从职称来看,卫生系统初级职称的人员占73.7%。

  3、职业认同感有待加强

  本次对我区专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问卷调查显示,相当数量的专技人才职业规划不明确、危机感不强,职业认同感普遍不高。如教育系统仅33%的人选择“继续从事教育行业”。

  这些难题的形成,既有历史的、体制的、以及国家和市政策大背景的原因,这些难题的形成,既有历史的、体制的、以及国家和市政策大背景的原因,也有工作不尽到位的因素,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三个“不够到位”也有工作不尽到位的因素,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三个“不够到位”:到位

  一是认识不够到位,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存在不适应的方面。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要求社会事业全面、均衡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教育二期课改的实施、打造精品文化、构建魅力卢湾目标的提出以及民众对卫生健康标准的大幅提升,不断对社会事业发展提出新的课题,而对人才发展周期的客观规律和长远规划研究上有所欠缺,使得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滞后于社会事业发展需求的现象。

  二是支撑不够到位,政策机制有待进一步突破。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不断深入,专技人才良性发展有了广阔空间。但社会事业特别是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国家层面宏观改革的力度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导致这些行业人才的跨地域流动以及退出机制等方面缺乏有力支撑。加之区级层面对专技人才的的宣传、表彰、激励的手段相对不足,专技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和自我成长需求有待进一步激发。

  三是落实不够到位,人才意识尚需进一步提升。我区把专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常抓不懈,针对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各行业的人才意识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硬件建设、轻软环境建设”的倾向。

  三、突破工作瓶颈,进一步深化我区人才工作

  在区委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支持下,我区人才工作包括专技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近几年人才工作、特别是专技人才工作的实践来看,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研究和破解。下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区将针对工作中的难点和不足,既谋整体推进,又谋局部突破,努力建设一支与“精品卢湾、和谐卢湾、魅力卢湾”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包括专技人才)。

  (一)加强统筹规划,增强人才工作合力加强统筹规划,

  要进一步发挥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和区推进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激活人才创业与发展协会、知识分子联谊会、留学人员联谊会等组织及各种学会,扶持和壮大行业组织;要更加注重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分行业制定人才队伍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专技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完善区委统一领导,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区人事局落实推进,区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区人才工作格局,真正形成覆盖面广又富有成效的人才工作合力。

  (二)加大执行力度,切实发挥政策效用加大执行力度,

  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扩大政策的知晓度,加强研究我区人才政策执行的过程和关键环节,以项目管理的形式,确保已有人才政策落地、可持续。要研究促进区人才发展资金有效运作的操作办法,将资金导向与专技人才事业发展需求导向相结合,制定“人才资金项目运作细则”,鼓励扶持人才自主创新,切实发挥资金对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为人才成长发展营造积极的基础环境。

  (三)加强人才宣传表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强人才宣传表彰,

  要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运用多种媒体大力弘扬优秀人才典型,体现人才宣传的公共性、显现性、系统性,形成促进人才成长的社会舆论导向。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建立人才评选和表彰制度,定期选拔本行业内专业过硬、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并适时从区级层面上予以表彰奖励;完善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激励办法,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享受区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评选,逐步建立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人才评价制度。

  (四)完善用人机制,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完善用人机制,

  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积极研究与市相关人才政策的对接方式,采取相关人才政策落地的有效举措;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支持政策,建立个性化专项协调机制,从住房、医疗、子女教育、专项课题经费等全方位提供服务;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针对行业特性和人才稀缺程度建立灵活的招录方式,鼓励事业单位对一些辅助性的专业技术性岗位实行人员派遣制;鼓励优秀人才通过“柔性流动”方式到我区兼职兼薪。要完善人才使用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强区域人才和专技人才培训;支持名师工作室、名医工作室、音乐创作室等平台建设,拓展工作室、创作室名师带徒、团队育人等功能;提供职称评审渠道的信息服务,鼓励人才自我提升。要研究并落实科研成果、专有技术、知识产权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多元分配机制,鼓励知识创新;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向高层次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倾斜的力度,完善重实绩、重贡献,以能力、业绩为取向的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

篇四:人才工作先行区

  人才工作述职报告

  人才工作述职报告

  xx人社系统围绕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强化专技和技能人才支撑,完善政策体系,加快机制改革,打造平台载体,优化人才服务,塑造人与城市共同成长生态,人力人才要素资源加速集聚,认定特色人才x名,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x名,在库专技人才总量达到x万人,技能劳动者达到x万人,规模居全省第x。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项目获评x年度xx组织工作十大改革创新案例,技能人才“三化”培养模式获评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1年人才工作开展情况

  (一)建有利于人才引进培育的政策体系,增强聚才“磁场”。

  一是完善创新人才政策。形成了以特色人才、领军人才、研发人才、新时代创新人才为骨干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体系,从本科到博士后,从科技创新、企业经营到金融、社会建设,覆盖各层次人才,涵盖主要行业专业,从人才引进、科研资助、创业扶持等各个方面,提供全方位资助扶持。累计发放各项人才奖励资助资金超过x亿元,惠及x万人次。特别是x年,针对日益增加的企业研发人才需求,全国率先____研发人才引育专项政策,已为企业引进培育急需研发人才超过x名。二是完

  1/61

  善技能人才政策。x年____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总体意见,逐步形成“1+10”的xx特色培养政策体系。“技能人才之都”成为在全省全国均有较大影响力的职业技能提升城市品牌,成为xx市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推动省三项工程的有效抓手。x年提前一年完成百万培训任务,目前累计推动x万人次提升技能学历素质。三是完善事业单位人才引育政策。逐步建立覆盖岗位设置、岗位聘用、教育培训等各环节的政策体系,向科研院校和高校下放人才引育自____,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近年事业单位自主____x人,引进高层次和短缺专业人才x人,选拔xx名师名医名家x名。

  (二)完善有利于扩大人才供给的激励机制,提高育才“效能”。

  一是创新职称评价机制。启动乡村工匠职称评审,探索开展人工智能职称自主评审。在地级市中首个承接xx和xx系列副高级职称评审权,已有x名xx工程技术人才获得副高级职称,x年申报xx系列副高级职称x人,同比增长x%。向市xx学会等x个社会组织下放职称评审服务职能,承接评审量超过全市的x成。支持x、x、x3家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建立xx科研人才职称评价绿色通道,有力支撑科研人才的集聚发展。二是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率先探索塑造技能生态、推进企业职业技能定级+晋级并行机制,在全省率先完成首批职业

  2/62

  技能等级认定,建立专家专员专岗“三专”精准服务模式,技能等级认定累计获证x万人,居全省第x,相关经验做法得到省肯定推广。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需求,自主开发x个技能培训标准规范,其中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成为国家标准。

  (三)打造有利于人才驱动产业的平台载体,做大引才“容器”。

  一是打造赋能镇街产业培育平台。形成xx机器人、xx“家居设计”等适应镇街产业需求的“一镇一品”特色培训品牌,完成急需产业人才培训x万人次,其中x%集中在制造业。x、x、x、x等启动“镇街技谷”建设。二是打造多元化培养平台。在企业、行业协会建立x个“____工作站”,以x:x撬动社会资金投入,逐步成为企业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市xx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运作模式被人社部向全国推广,年实训超过x万人次。市xx学院成为全省高水平____学院创建单位之一,成为第x届世赛xx项目和工业4.0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在重点企业建设博士后工作平台x个,设立省博士工作站x家,累计招收博士后x人。三是打造三项工程工作平台。建设x个省级培养平台,编写x本省级培训教材,全省率先打造“创意xx菜·品出xx”竞赛品牌,举办三项工程电视大赛。今年成功承办全省新职业技术技能大赛,xx市获得x金x铜。在第x届“xx菜师傅”技能大赛上,xx市获得x块奖牌,奖牌总数位列全省第x。在xx省第x届职业技能大赛

  3/63

  上斩获x金x银x铜x优胜奖。累计培训“xx菜师傅”x人次、“xx家政”x万人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x万人次。

  (四)塑造有利于人才扎根xx的服务生态,营造爱才“氛围”。

  一是推出优才专享服务。制定xx优才卡政策,提供x项政策待遇和便利服务。组建市镇两级人才服务专业队伍,开展“政策直通车”宣传活动,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二是丰富人才服务载体。建立优才卡服务体系,为x万多名人才核发优才卡。建立优才服务中心,为各类人才提供x项“一站式”综合优质服务。建设xx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累计开展人才专题活动x场,超过x万人次参加。建设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推进网上办理“一站通”服务。三是打造招才引智品牌。建立x个国内人才工作站,协助办好“xx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系列活动,形成“xx名企名校行”等系列招才引智品牌,建立起急需紧缺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创新人才地图等人才寻聘新模式,努力吸引和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来xx创新创业。四是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市场。____《关于加快推动xx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成xx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xx智谷启动打造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先行区。人力资源市场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营收x亿元,保持全省第x。

  二、人才工作的下一步思路

  4/64

  下一步,xx人社系统将强化人力人才需求侧响应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探索实践“人力效能”模式,推动xx进一步把人口人气优势转化为人力人才优势。开展企业用工建设服务行动,健全人力效能导向激励机制,加强用工诊断、预警、服务、自律,塑造品质用工生态。引导支持企业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塑造技能生态、构建良好人力关系、提升人力效率,建立效能标准和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企业人才人力效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探索建立品质用工标准,树立品质用工企业标杆,建设“人力效能城市”,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一是打造城市人才引育品牌,塑造引领服务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人才生态,提升城市人才效能;二是深化“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塑造支撑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技能生态,提升企业技能效能;三是推动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塑造健康高效的人力资源供给生态,提升企业人力效能。

篇五:人才工作先行区

  人社人才工作总结述职报告

  *人社系统围绕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强化专技和技能人才支撑,完善政策体系,加快机制改革,打造平台载体,优化人才服务,塑造人与城市共同成长生态,人力人才要素资源加速集聚。

  一、2021年人才工作开展情况

  (一)建有利于人才引进培育的政策体系,增强聚才“磁场”。一是完善创新人才政策。形成了以特色人才、领军人才、研发人才、新时代创新人才为骨干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体系,从本科到博士后,从科技创新、企业经营到金融、社会建设,覆盖各层次人才,涵盖主要行业专业,从人才引进、科研资助、创业扶持等各个方面,提供全方位资助扶持。累计发放各项人才奖励资助资金超过*亿元,惠及*万人次。特别是*年,针对日益增加的企业研发人才需求,全国率先出台研发人才引育专项政策,已为企业引进培育急需研发人才超过*名。

  二是完善事业单位人才引育政策。逐步建立覆盖岗位设置、岗位聘用、教育培训等各环节的政策体系,向科研院校和高校下放人才引育自主权,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近年事业单位自主招聘*人,引进高层次和短缺专业人才*人,选拔*名师名医名家*名。

  三是完善技能人才政策。*年出台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总体意见,逐步形成“1+10”的*特色培养政策体系。“技能人才之都”

  成为在全省全国均有较大影响力的职业技能提升城市品牌,成为*市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推动省三项工程的有效抓手。*年提前一年完成百万培训任务,目前累计推动*万人次提升技能学历素质。

  (二)完善有利于扩大人才供给的激励机制,提高育才“效能”。一是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率先探索塑造技能生态、推进企业职业技能定级+晋级并行机制,在全省率先完成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立专家专员专岗“三专”精准服务模式,技能等级认定累计获证*万人,居全省第*,相关经验做法得到省肯定推广。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需求,自主开发*个技能培训标准规范,其中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成为国家标准。

  二是创新职称评价机制。启动乡村工匠职称评审,探索开展人工智能职称自主评审。在地级市中首个承接*和*系列副高级职称评审权,已有*名*工程技术人才获得副高级职称,*年申报*系列副高级职称*人,同比增长*%。向市*学会等*个社会组织下放职称评审服务职能,承接评审量超过全市的*成。支持*3家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建立*科研人才职称评价绿色通道,有力支撑科研人才的集聚发展。

  (三)打造有利于人才驱动产业的平台载体,做大引才“容器”。

  一是打造赋能镇街产业培育平台。形成*机器人、*“家居设计”等适应镇街产业需求的“一镇一品”特色培训品牌,完成急需产业人才培训*万人次,其中*%集中在制造业。*等启动“镇街技谷”建设。

  二是打造三项工程工作平台。建设*个省级培养平台,编写*本省级培训教材,全省率先打造“创意*菜·品出*”竞赛品牌,举办三项工程电视大赛。今年成功承办全省新职业技术技能大赛,*市获得*金*铜。在第*届“*菜师傅”技能大赛上,*市获得*块奖牌,奖牌总数位列全省第*。在*省第*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斩获*金*银*铜*优胜奖。累计培训“*菜师傅”*人次、“*家政”*万人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万人次。

  三是打造多元化培养平台。在企业、行业协会建立*个“技师工作站”,以*:*撬动社会资金投入,逐步成为企业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市*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运作模式被人社部向全国推广,年实训超过*万人次。市*学院成为全省高水平技师学院创建单位之一,成为第*届世赛*项目和工业4.0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在重点企业建设博士后工作平台*个,设立省博士工作站*家,累计招收博士后*人。

  (四)塑造有利于人才扎根*的服务生态,营造爱才“氛围”。

  一是推出优才专享服务。制定*优才卡政策,提供*项政策待遇和便利服务。组建市镇两级人才服务专业队伍,开展“政策直通车”宣传活动,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二是打造招才引智品牌。建立*个国内人才工作站,协助办好“*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系列活动,形成“*名企名校行”等系列招才引智品牌,建立起急需紧

  缺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创新人才地图等人才寻聘新模式,努力吸引和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来*创新创业。

  三是丰富人才服务载体。建立优才卡服务体系,为*万多名人才核发优才卡。建立优才服务中心,为各类人才提供*项“一站式”综合优质服务。建设*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累计开展人才专题活动*场,超过*万人次参加。建设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推进网上办理“一站通”服务。

  四是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智谷启动打造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先行区。人力资源市场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营收*亿元,保持全省第*。

  二、人才工作的下一步思路。*人社系统将强化人力人才需求侧响应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探索实践“人力效能”模式,推动*进一步把人口人气优势转化为人力人才优势。开展企业用工建设服务行动,健全人力效能导向激励机制,加强用工诊断、预警、服务、自律,塑造品质用工生态。引导支持企业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塑造技能生态、构建良好人力关系、提升人力效率,建立效能标准和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企业人才人力效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

  探索建立品质用工标准,树立品质用工企业标杆,建设“人力效能城市”,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一是打造城市人才引育品牌,塑造引领服务科技创新+先

  进制造的人才生态,提升城市人才效能;二是推动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塑造健康高效的人力资源供给生态,提升企业人力效能。三是深化“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塑造支撑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技能生态,提升企业技能效能

篇六:人才工作先行区

  人才工作述职报告

  XX人社系统围绕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强化专技和技能人才支撑,完善政策体系,加快机制改革,打造平台载体,优化人才服务,塑造人与城市共同成长生态,人力人才要素资源加速集聚,认定特色人才X名,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X名,在库专技人才总量达到X万人,技能劳动者达到X万人,规模居全省第X。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项目获评X年度XX组织工作十大改革创新案例,技能人才“三化”培养模式获评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1年人才工作开展情况

  (一)建有利于人才引进培育的政策体系,增强聚才“磁场”。

  一是完善创新人才政策。形成了以特色人才、领军人才、研发人才、新时代创新人才为骨干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体系,从本科到博士后,从科技创新、企业经营到金融、社会建设,覆盖各层次人才,涵盖主要行业专业,从人才引进、科研资助、创业扶持等各个方面,提供全方位资助扶持。累计发放各项人才奖励资助资金超过X亿元,惠及X万人次。特别是X年,针对日益增加的企业研发人才需求,全国率先出台研发人才引育专项政策,已为企业引进培育急需研发人才超过X名。二是完善技能人才政策。X年出台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总体意见,逐步形成“1+10”的XX特色培养政策体系。“技能人才之都”成为在全省全国均有较大影响力的职业技能提升城市品牌,成为XX市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1

  和推动省三项工程的有效抓手。X年提前一年完成百万培训任务,目前累计推动X万人次提升技能学历素质。三是完善事业单位人才引育政策。逐步建立覆盖岗位设置、岗位聘用、教育培训等各环节的政策体系,向科研院校和高校下放人才引育自主权,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近年事业单位自主招聘X人,引进高层次和短缺专业人才X人,选拔XX名师名医名家X名。

  (二)完善有利于扩大人才供给的激励机制,提高育才“效能”。一是创新职称评价机制。启动乡村工匠职称评审,探索开展人工智能职称自主评审。在地级市中首个承接XX和XX系列副高级职称评审权,已有X名XX工程技术人才获得副高级职称,X年申报XX系列副高级职称X人,同比增长X%。向市XX学会等X个社会组织下放职称评审服务职能,承接评审量超过全市的X成。支持X、X、X3家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建立XX科研人才职称评价绿色通道,有力支撑科研人才的集聚发展。二是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率先探索塑造技能生态、推进企业职业技能定级+晋级并行机制,在全省率先完成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立专家专员专岗“三专”精准服务模式,技能等级认定累计获证X万人,居全省第X,相关经验做法得到省肯定推广。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需求,自主开发X个技能培训标准规范,其中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成为国家标准。(三)打造有利于人才驱动产业的平台载体,做大引才“容器”。

  2

  一是打造赋能镇街产业培育平台。形成XX机器人、XX“家居设计”等适应镇街产业需求的“一镇一品”特色培训品牌,完成急需产业人才培训X万人次,其中X%集中在制造业。X、X、X、X等启动“镇街技谷”建设。二是打造多元化培养平台。在企业、行业协会建立X个“技师工作站”,以X:X撬动社会资金投入,逐步成为企业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市XX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运作模式被人社部向全国推广,年实训超过X万人次。市XX学院成为全省高水平技师学院创建单位之一,成为第X届世赛XX项目和工业4.0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在重点企业建设博士后工作平台X个,设立省博士工作站X家,累计招收博士后X人。三是打造三项工程工作平台。建设X个省级培养平台,编写X本省级培训教材,全省率先打造“创意XX菜·品出XX”竞赛品牌,举办三项工程电视大赛。今年成功承办全省新职业技术技能大赛,XX市获得X金X铜。在第X届“XX菜师傅”技能大赛上,XX市获得X块奖牌,奖牌总数位列全省第X。在XX省第X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斩获X金X银X铜X优胜奖。累计培训“XX菜师傅”X人次、“XX家政”X万人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X万人次。

  (四)塑造有利于人才扎根XX的服务生态,营造爱才“氛围”。

  一是推出优才专享服务。制定XX优才卡政策,提供X项政策待遇和便利服务。组建市镇两级人才服务专业队伍,开展“政策直通车”宣传活动,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二是丰富人才服务载体。建立优才卡服务体系,为X万多名人才核发优才卡。建立优才服务中

  3

  心,为各类人才提供X项“一站式”综合优质服务。建设XX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累计开展人才专题活动X场,超过X万人次参加。建设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推进网上办理“一站通”服务。三是打造招才引智品牌。建立X个国内人才工作站,协助办好“XX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系列活动,形成“XX名企名校行”等系列招才引智品牌,建立起急需紧缺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创新人才地图等人才寻聘新模式,努力吸引和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来XX创新创业。四是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出台《关于加快推动XX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成XX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XX智谷启动打造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先行区。人力资源市场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营收X亿元,保持全省第X。

  二、人才工作的下一步思路

  下一步,XX人社系统将强化人力人才需求侧响应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探索实践“人力效能”模式,推动XX进一步把人口人气优势转化为人力人才优势。开展企业用工建设服务行动,健全人力效能导向激励机制,加强用工诊断、预警、服务、自律,塑造品质用工生态。引导支持企业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塑造技能生态、构建良好人力关系、提升人力效率,建立效能标准和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企业人才人力效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探索建立品质用工标准,树立品质用工企业标杆,建设“人力效能城市”,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一是打造城市人才引育品牌,塑造引领服务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人才生态,提升城市人才

篇七:人才工作先行区

  2022年人才工作座谈会产才融合交流发言材料

  2022年人才工作座谈会产才融合交流发言材料产业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产业兴。近年来,**坚持把人才“第一资源”作

  为推动产业发展“第一动力”,着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人才链创新驱动产业链提速增效,走出一条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县域路径”,先后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一、聚力人才集聚链创新,打造产才融合“强磁场”。聚焦强化产才供需对接,探索多渠道人才集聚机制创新,打破束缚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关卡”,满足产业人才需求。一是建立人才专编“周转池”。探索建立“编制在高校、事业单位,工作在企业”联合引才机制,依托市成人职业教育中心设立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院,按照“单列管理、专编专用、动态调整”原则,统筹编制资源,建立***名高层次人才专用编制“周转池”,向食品加工、高端体育、五金装备等产业链人才急需领域精准投放,形成“政府聘用有编制、企业用人谋发展、财政兜底保待遇、进出灵活守规矩”新模式,给企业和人才吃上“定心丸”。二是开通智汇产业“直通车”。探索疫情防控常态下引才模式,改变进高校传统引才模式,连续举办八届“智汇**”产业对接洽谈会,线上精准投放现代产业人才需求、实行创新项目“揭榜挂帅”,线下把高校人力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专家领导和产业商界精英请到“家门口”,组团观摩产业、对接大企业,以产业集群“窗口式”推介延揽各类创新创业人才5000余人。三是打好红链聚才“组合拳”。实施“红链聚才”行动,建立产业链联合大党委,

  依托产业园区组建健康食品、体育、医药、调味品四大产业链党建联盟,组建双招专员队伍,以关键优势产业链领军企业为重点,通过发展延链、补链、强链项目“筑巢引凤”,以党建引领赋能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深度融合,建立产业链技术需求库、目标人才库,精准引荐紧缺人才***名,靶向引进上下游产业链人才120余名。

  二、聚力人才培育链创新,激活产才融合“动力泵”。聚焦提高产业创新能级,探索全方位人才培育机制创新,开启产业人才发展“造血”模式,点燃产业加速发展动力引擎。一是嫁接创新要素培育高端人才。打破创新要素流通“壁垒”,探索企企联合下的科技创新平台共享机制,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和创新专利前提下,推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个“国字号”创新平台向同行业领域企业开放,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攻关、项目研发等,推动人才、项目、平台、产业一体化发展,“微胶囊技术攻关”等7个项目入选核心技术难题“揭榜挂帅”科研攻关首批“榜单”,攻克省部级以上科研攻关项目280余个,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平均占比达到5%,自主培养省级以上重大人才工程***人,助力产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二是推进产教融合孵化产业人才。围绕全民体育、装备智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多维度深化校地企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学院建在高校、实践基地落在企业”,国内标杆企业——泰山体育产业集团分别在华东理工、德州学院建立高校联合实验室、体育产业院,每年选送新录用员工、技术骨干到院校开展系统化内训,定向培养技术研发人才。推动七大产业链主企业全面对接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等对口院校,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现代农业科技小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企业创新平台,依托技术研发联合创新实践,推行高校导师和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带徒”方式,推动校企人才共育。三是实施重点工程锻造本土人才。实施

  “枣乡英才”工程,在健康食品、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支柱产业、高新技术领域,每两年培养选拔***名左右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本土拔尖人才,构建起1名“枣乡英才”带动***名核心人才、***名核心人才引领***名骨干人才、***名骨干人才指导1***名基层优秀年轻人才的“十百千”人才开发模式,人才“井喷式”良性发展带动产业创新能力大幅跃升,涌现出一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的明星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规上企业增加值连续3年实现提速倍增。

  三、聚力人才生态链创新,打造产才融合“先行区”。聚焦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探索开放式人才创新创业生态,打造“近悦远来”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人才虹吸“洼地”。一是耕好人才新政“试验田”。秉持“效益体现价值、财富回报才智”,探索推出人才科技若干优惠政策“钻石19条”,向产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各类高新技术引进、产业化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领域精准投放配套政策,真金白银给予扶持,顶尖人才创业给予最高1***万元重奖,探索建立柔性引才“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机制,市人才发展财政预算和政策兑现一律“上不封顶”,市财政每年设立返乡人才创业专项扶持基金***万元,优先给予创新创业项目政府专项债券和投融资支持,形成了一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1+N”开放式产业人才政策体系。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市投放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亿元,每年撬动产业研发投入超***亿元。二是擦亮人才服务“金招牌”。实施“寓才兴乐”安居保障工程,健全产权型住房、租赁型公寓、货币化补贴“三位一体”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在工业集聚的产业园区,投资**.*亿元建成***万平方米、2112套可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打造了集商务、教育、餐饮、文娱于一体的友好型“人才社区”。实施人才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子女安顿、身体安康、创业安心“五安工程”,推行

  “保姆+朋友+导师”全方位人才服务,开启支持人才创业、子女落户、配偶安置等42项绿色通道的“枣乡人才金卡”,提升人才获得感、幸福感。三是搭建人才成长“青云梯”。建立专家人才联系和恳谈机制,每名市级领导联系2-5名专家人才,每半年邀请不同产业领域人才代表参与全市产业规划发展决策论证,分析当前人才发展、企业创新、产业升级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就双招双引线索、重大项目建设交流意见。每年组织企业高管、科研人才参加高交会、产业高峰论坛等活动,到北上广、江浙沪等地标杆企业和大院大所考察学习,更新理念,开阔眼界,提升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对德才兼备、贡献突出的人才大张旗鼓进行表彰,优先推选***名人才担任产业发展顾问、“两代表一委员”,***人被授予各级“劳模”“工匠”等称号。

篇八:人才工作先行区

  组织部人才工作会要求发言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发出了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动员令,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奋力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征程上,*须围绕“得人心、聚人才、汇人气、赢人和”点燃*发展强引擎,把*建设成为人才向往、英才荟萃、产才相融、城才共荣的长三角人才新高地。一、贯彻人才新理念,努力做到“乘势得人心”面对人才优先发展这一历史机遇,人才工作更要保持政治定力,将坚持正确方向和把握潮流大势相结合,做到增人数与得人心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将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构建“一盘棋”格局,坚持“一体化”思维,落实“一把手”责任。全方位加强政治引领、政治吸纳,深入开展“爱国·奋斗·奉献”精神教育,鼓励人才参政议政,推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互融互通。强化考核牵引,持续提高人才工作权重,以举全市之力“重视人才工作、谋细人才工作、抓实人才工作”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各类人才对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二)彰显*爱才格局。着眼“十四五”发展规划与人才规划同频共振、城市发展与人才发展同心同向,对标先进地区,以“舍得、等得”的态度,加大“龙城英才计划”的投入,增创政策“领跑”优势。坚持不懈开展“引才长征”,以“踏破铁鞋”的力度和诚意,市县条块联动,赴全国各地开展产教才对接,彰显“爱人才、周到服务”爱才诚意。

  (三)把握区域发展大势。立足“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积极响应省委“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动员令,全面把握“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在*交汇的历史机遇,将区位优势转化为聚才优势,建立健全协作创新体系,积极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G*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建设,在“人才强国雁阵”格局重要支点中,展现*担当,赢得竞争主动。

  二、构建引才强磁场,系统深化“兴产聚人才”精准把握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论断,高质量推动产才融合,畅通“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一)专注产业升级的主战场“招”。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定位,实现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同步规划、产业地图和人才地图同步绘制、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同步开展“三个同步”。深化双招双引,根据辖市(区)人才绩效给予*∶*的“聚才贡献奖”配套奖励。加大产业关键领域顶尖人才招引力度,为国内外高端人才提供*亿元特别支持额度,“一人一策”量身定制扶持方案,在“人才高地”上筑起“人才高峰”。(二)坚持远眺海外的新思维“引”。抢抓人才流动机遇,建立全球人才“云聘会”常态化机制,大力扶持建设人才项目离岸孵化平台,依托本土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布局人才工作站,就地选才、飞地用才。通过人才制度优先支持、创新载体优先赋能、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生态提质优先促进“四个优先”,进一步加快中以*创新园聚才兴才先行先试步伐,针对以色列项目特点实施专项人才计划,真正将中以园打造成海外人才集聚示范区。(三)聚焦创新突破的主力军“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壮大创新主体,持续开展上市企业倍增计划,全力冲刺*年高新技术企业

  超*家、科技型上市企业超*家、R&D投入占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等战略目标。突出科技项目与人才项目协同发力,聚焦关键核心和“卡脖子”技术,建立健全联合攻关机制,切实打造更多的“行业领先”和“不可替代”。

  三、提升青年友好度,全力推动“开门汇人气”将广聚青年人才作为扩大人口规模、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抓手,全方位打响“青年友好型城市”品牌,以青年活力提升城市活力。(一)以校城的“深融合”呼唤人才。持续巩固拓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成果,面向全国高校辅导员聘任引才专员,探索校友会引才模式,依托“师生情、同窗情”,增进与高校的常态化人才合作。着眼校城共生共荣,探索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全力支持在常高校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深化“双落户”“双聘制”试点,完善“创业在园区、创新在高校”工作机制,有效提高在常高校毕业生留常率和外地高校毕业生来常数。(二)以产教的“高赋能”培育人才。结合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建设,打造公共实训基地集群,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倍增计划,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分配制度。针对*制造业发达的产业特点,创新推行“新工科”教育,探索“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模式,大力培养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名师、名医、名家,在盛产“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中真正实现“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校所企共赢”。(三)以安居的“强支撑”保障人才。坚持“职住平衡、就近建设、个性共享”原则,完善生活居住双资助“直达补贴”制度,推动“非申即享”扩面增效。加快推进*万套人才公寓和青年驿站配套建设,刚性兑现“免费*年入住”“驿站*月免租”等服务承诺,切实将青年人才来常落脚“第一站”转化为扎根*“第一

  步”。秉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理念,配置优质资源,营造与一线城市无差别的宜居宜业环境。

  四、营造聚才生态圈,全力以赴“诚意赢人和”坚持以“最优生态”引“最强大脑”,建设“载体好、服务优、支撑强”的优质生态体系,为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创造良好环境。(一)打造高层次人才载体。结合“两湖”创新区建设,整合全市科技创新平台资源,加快建成一批重大人才平台载体。高标准打造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在智能装备、石墨烯、光伏等领域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集群发展。依托产业园区,加大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创业苗圃建设力度,统筹规划布局系列人才综合体、科创综合体,为各路人才大显身手搭建广阔舞台。(二)提供立体化服务关怀。坚持市四套班子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围绕“人才落户、项目落地、政策落实”,加强“心贴心”交流,开展“店小二”服务。针对人才创新创业面临的堵点痛点难点,营造审批环节少、办事速度快、创业成本低、服务质量好、办事不求人的一流营商环境。紧贴人才落户实际需求,切实为优秀人才提供租房购房、子女入学、健康体检等服务,不断提高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真正将*打造成为人才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三)强化全方位金融扶持。健全覆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的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体系,重点加强对周期长、投入多、风险高、难度大的核心技术研发项目的扶持,切实从“后补贴”转向“前激励”,从“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完善人才支持和上市辅导联

篇九:人才工作先行区

  人才体制机制创新:r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例

  刘洋【摘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作为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六种模式:自主示范模式、双自联动模式、跨区域协作模式、创新创业模式、产业行业推动模式、多组织联动模式.然而,也存在同质化、联动效用不足、体制机制障碍、人才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等问题.需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制度;构建联动机制,推动协同发展战略,避免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同质化建设.【期刊名称】《行政管理改革》【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5页(P60-64)【关键词】人才体制机制;人才管理;制度创新【作者】刘洋【作者单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提出,要改进人才管理方式,鼓励地方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2016年,继《纲要》发布之后,中央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人才

  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领域和环节上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管理体制应更加科学高效。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作为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平台载体,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我国典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人才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举措,总结当前我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现有模式,分析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对策建议,对深化我国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具有建设性意义。在国家层面,目前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有两个,分别是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和广东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在省级层面,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山东等30个省、市、区都建立了典型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见表1)。东部地区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有:北京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天津“双创特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上海“双自联动”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江苏苏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浙江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杭州、宁波、嘉兴、湖州、金华等地),福建闽台人才交流合作示范区,山东依托四大经济区建设5个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济南、青岛、济宁、莱芜、德州),广东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海南生态软件园人才服务管理改革试验区。中部地区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有:山西科技创新城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安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人才特区,江西10个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河南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和郑州高新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湖北武汉东湖人才特区,湖南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部地区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有:内蒙古“草原硅谷”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广西北部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宁夏银川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新疆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四川成德绵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云南将在滇中新区、瑞丽、勐腊(磨憨)重点开发改革试验区,昆明、玉溪高新技术开发区、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园区设立人才特区,陕西西安、宝鸡、渭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

  区,甘肃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8个市、3户企业、3所高校和1个科研院所作为试点单位),青海大学人才特区、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创业人才发展试验区,重庆市于2012年开始,在巴南区、荣昌区、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万州经开区、长寿经开区、重庆理工大学、市科研院、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10余个人才“特区”。东北地区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有:辽宁沈大国家自主示范区,吉林长春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黑龙江哈尔滨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当前,国家和地方层面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自主示范、双自联动、跨区域协作、创新创业、产业行业推动、多组织联动方面发挥着功能,推进自主示范区、自贸区等方面的建设,为国家创新驱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自主创新模式以中关村国家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代表,地方层面有湖北东湖、江苏省苏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安徽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辽宁省沈大国家自主示范区。中关村实行全景式人才政策,包括资金奖励及财政扶持、股权激励、人才培养、人才的绿色通道、人才兼职、居留与出入境、落户、税收、医疗、住房、配偶安置等方面,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上取得重要突破。湖北省出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从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人才支撑、开放合作等方面,为人才事业创新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江苏省苏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发挥苏南五市高新区、科技园区集中,人才集聚的优势,出台14条具体措施,着力打造制度改革先行区、人才智力集聚区、自主创新先导区、产业转型示范区。安徽省制定出台《关于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人才特区的意见》,出台了“市场化人才评价”“人力资本作价入股”“个人所得税优惠”“财政扶持”“职称评定”“住房优惠”“居留与出入境”“学术研修交流资助”“医疗及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人才服务”10项人才特殊支持政策。辽宁省沈大国家自主示范区通过集聚创新智力打造“人才特区”,推动示范区完善

  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天津市“双创特区”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率先构筑有利于创新和创业融合互动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从资金奖励、房租补贴、融资担保、人才落户等方面全方位助力企业发展、人才创新。上海市“双自联动”人才改革试验区充分利用上海人才新政“20条”从人才集聚、人才管理和综合环境三个方面,为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深入开展跨国跨境人才交流合作,在港澳及海外人才来往便利、个税补贴、执业资格认可、创新创业等方面先行先试,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广州南沙实施高端人才卡服务制度,为高端领军人才和重点发展领域急需人才提供服务;深圳前海先后引进香港10多类专业人士执业从业,对认定的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超过15%部分给予财政补贴;珠海横琴出台特殊人才奖励办法,实施港澳居民个税差额补贴办法等等。福建省2016年9月公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台湾企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到福建投资开办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高新技术园区;实施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协作联合基金,处理闽台两岸一起关注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深化台湾专才选聘。山东省在省内跨地区协作,加快推进济莱协作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济宁市三个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在人才引进培养、社会化评价、双向流动、股权期权激励、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山西省打造“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创新活跃、政策环境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从支持科技创新的角度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吉林省提出围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长春新区和吉林国家高新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围绕县域突破战略,打造吉林省沿边开放桥头堡、南部对外开放门户和农业现代化排头兵,在珲春、集安、农安三个县市分别建设“人才服务县域经

  济发展试验区”;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辽源市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建设“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区”。青海、云南省等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内,通过产业发展推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海南生态软件园人才服务管理改革试验区以软件产业推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对于园区内的高层次人才、企业高管、技术骨干给予股权、期权、知识产权等各方面奖励。河南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以航空经济为引领,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和团队,打造国际智库基地,服务航港区的经济发展。国家在制度制定、项目审批、经费投入等多方面对“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进行倾斜。江西省于201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在体制建设、机制运行、政策保障、资金投入、环境营造和工作模式等方面,采取优先和特殊举措,建设地域特色突出、人才资源密集、体制机制灵活、创新活力迸发的人才基地。重庆市于2012年开始,在巴南区、荣昌区、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万州经开区、长寿经开区、重庆理工大学、市科研院、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10余个人才“特区”。甘肃自2011年开始,在8个市、3户企业、3所高校和1个科研院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试点,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政策机制方面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以人才重点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目前,全国各地都已开展或正在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同时,也存在高热度跟风的现象,单纯比拼人才投入、人才工程等现象,导致一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1]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通过财力比拼抢夺人才,忽略了人才发展与产业生态的关系,导致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效应不够明显。此外,由于人才投入的比拼也导致了人才无序流动,忽略了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人才环境建设。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逐步推进,国家自主示范区和自贸区的发展呈现联动的发展态势。天津的“双创特区”和上海的“双自联动”在充分发挥自主示范区和自贸区联动方面,先行先试,抓住创新创业契机,在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不断创新,试图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优势。但是,目前我国有17个国家自主示范区,还有除上海外的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7个自贸试验区。自贸区、自主示范区及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联动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人才政策散布于自贸区、自主示范区及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各项政策文件中,政府各部门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博弈,使联动效果不够明显,不利于联动效应的发挥。当前,我国政府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体制机制的障碍,例如引进人才的编制问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问题、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问题、高层次人才的社保问题、人才服务部门机构重叠问题、人才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仍然阻碍人才发展,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仍有一定差距。随着高层次人才数量的不断增加,人才对于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但目前,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各层次人才的服务散布于各类人才服务机构中。经营性人才服务和公益性人才服务相互交织,加上体制障碍,使具有公益属性的人才服务机构求生存也从事经营性人才服务,因此发挥的人才公共服务功能弱化。在发达地区,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人才可以获得较好的服务,但在欠发达地区,人才的服务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各类人才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针对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尚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避免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同质化现象,各地在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方产业发展特色,使人才与产业、人才与环境、人才与社会的深度融

  合促进人才发展的生态链,同时也有利于创新创业平台载体的建设。各地在推进各自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同时,应首先考虑到当地的产业特色,使人才与产业的发展相匹配,使人才发展有承接的平台载体,通过构建良好的生态链,使人才为我所用,更好地发挥人才的效能,通过平台载体的建设,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自主示范区、自贸区与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人才政策体系尚未完善,因此,应构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与自主示范区、自贸区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效能,推动协同发展。在已经建立自主示范区和自贸区的省、市、自治区配套完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条例,促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充分发展。2016年,中央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各地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作为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的平台和载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应继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破除阻碍人才流动的障碍因素,建立一体化的人才信息库,共享人才资源,搭建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与国外合作的平台,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实行特殊政策和绿色通道,充分利用人才政策优势和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制度。当前,各地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涵盖人才管理的各个环节,涉及人才引进、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等等,针对人才的公共服务也涉及创新创业服务、落户、出入境、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应转变政府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突出人才开发服务、培训服务、评价服务、信息服务,借鉴和运用国外人力资源服务理念、技术、手段,探索人才服务与国际接轨的方法、形式和途径,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具有各地特色的人才服务体系。[2]例如,落实第三方人才评价,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等。

  【相关文献】

  [1]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需防止同质化[N].光明日报,2013-2-26.[2]苗月霞.关于地方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研究——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J].中国人才,2011(3).

篇十:人才工作先行区

  聚焦创新发展深化人才强市建设

  作者:王华蓉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21年第10期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抓好。绵阳市立足中国唯一科技城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使命,紧扣体制机制、人才工程、协同发展、发展环境精准发力,健全富有科技城独特印记的人才工作体系,深化西部人才强市建设,推动绵阳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

  突出改革创新,提升体制机制牵引力。围绕让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加快构建与科技城建设相适应、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使各方面人才不拘一格、各尽其能。构建协作高效工作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实行“一单位一体系”考核,健全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积极作为、用人主体主动发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人才”工作格局,更好做到“管行业就要管人才、抓发展就要抓人才”。形成系统完备政策体系。聚焦全链条、全领域、全方面,以编制全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为统揽,围绕科技创新、军民融合、现代产业等,研究制定支持创新发展的人才系列新政,强化科技创新人才驱动、军民融合人才牵引、现代产业人才支撑、对外开放人才引领,推动人才工作与全市高质量发展战略融合、举措协同。开展靶向精准路径探索。以新一轮全创改革试验为契机,在个人所得税优惠、编制资源统筹使用、国防军工人才培育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行科研人员“项目包干”“揭榜挂帅”等制度,聚力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绵阳路径,努力为生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贡献科技城之力。

  突出均衡发展,提升人才工程贡献力。围绕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并重,激励项目与激励人才并重,激励高层次人才与激励基层人才和工匠人才并重,统筹抓好人才工程项目实施,为各类人才开辟成才通道、创造发展空间。优化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以破解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卡脖子”技术为核心,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院士产业园、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力争全年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不少于40个。同步推行柔性引才模式,灵活实现高端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创新实施“绵州育才计划”。着眼发展急需和长远所需,完善动态调整和专家举荐机制,持续推动“引企入教”改革,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青年人才和新兴行业人才培育,健全人才培育体系。结合乡村人才振兴重点工程,抓好乡村人才引进管理和使用流动,统筹推进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本土人才“基本盘”。启动实施科技城新区人才工程。把科技城新区作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用活用好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围绕产业经济、城市规划、科技管理、现代金融等,制定专项人才引进培育举措,探索差异化、精准化人才引育实施路径,支持新区引进各类硕博人才和高水平创业团队,打造创新人才汇聚地。

  突出合作共赢,提升协同发展聚合力。围绕构建更加紧密的人才发展共同体,加强政策融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活动联办、环境共造,实现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的人才协同发展。抓好区域协作。围绕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健全定期会商、总结评估、跟蹤问效等工作机制,务实抓好与重庆市北碚区干部人才协同发展合作事项,认真落实成都平原经济区人才一体化发展任务,统筹推动与周边地市等区域间人力资源合作,以更高层次的人才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抓好校地协作。全面参与“招院引所”专项,深化“一县一高校”培育建设行动,支持重点县区、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产业人才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用好“科技城人才之家”合作平台,促成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各类用人主体间人才跨界交流,进一步拓展校地合作深度和广度。抓好市域协作。优化实施“绵州英才荟”系列人才活动,推动市县联动开展招才引智等专场活动,深化市内毗邻区县人力资源合作机制,支持有条件地区创建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区县,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体制机制,让人才流向得以科学调节、人才分布更趋合理。

  突出服务质效,提升发展环境吸引力。围绕营造拴心留才的良好环境,把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摆在重要位置,着力提升各类人才获得感幸福感,让重才敬才蔚然成风。深化引领。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依托“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持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办好“致敬科技城建设者”高层次人才研修疗养、科技城人才讲坛等专题活动,引导各类人才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建强载体。探索组建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推动科技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建国家级园区,建好高端人才服务中心和科技城人才俱乐部,运营好西部首个人才主题公园,推出第二批市级人才“投贷险”专属金融产品,不断提升科技城人才品牌度。做优服务。推出线上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升级“绵州英才卡”住房购房、医疗服务、子女入学等服务功能,落实好市领导联系科研院所高校、人才制度和重大国防项目人才保障机制,推动人才服务更加务实精准、便利高效。发挥好国际人才分市场和外国人服务站作用,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作者系中共绵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责编/刘艳梅)

篇十一:人才工作先行区

P>  无锡新区:以人才工作创新实现发展新突破

  许刚

  【期刊名称】《中国高新区》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无锡新区作为无锡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外开放窗口、科技创新基地和转型发展引擎,连续八年位居江苏省124家开发区综合考评总分第二名,自主创新指标近几年一直保持江苏省第一.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无锡新区大力实施人才与科技引领战略、大气魄大手笔推动人才创新创业工作息息相关.在新的发展阶段,无锡新区以人才工作的创新实现发展的新突破.

  【总页数】6页(P162-167)

  【作者】许刚

  【作者单位】无锡市委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牢固树立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突破——马兴瑞总经理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二次人才工作会上的讲话摘要[J],2.无锡新区国际化人才企业创业转型突破的对策研究[J],褚智3.全力打造“人才特区”助推高新区转型发展——无锡高新区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践途径探寻[J],刘明邦4.全力打造"人才特区"助推高新区转型发展——无锡高新区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践途径探寻[J],刘明邦

  5.依托区位优势谋发展实现产业转型新突破——山东省东平县老湖镇工作创新纪实[J],刘杨;刘康;孟庆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二:人才工作先行区

P>  青海以五大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人才工作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16-03-09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包括人才工作在内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并就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就是要把学习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推进人才工作全过程。以创新理念指引人才工作跨越发展。大国兴衰,系于人力资本变迁;区域追赶,需要人才先行。西部地区必须创新人才工作理念、机制和政策,推动人才工作跨越式发展。创新人才理念,不唯他不唯名,只唯才只唯实;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但求所获;不求其全但用其长,不求其闻但解我需。创新投入机制,构建各种主体多元投入和各级政府多层投入的立体格局,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强度;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政策,深度培养本土人才,精准引进外部人才。以协调理念指引人才工作综合发展。青海人才资源总体有限,更需要注重发挥整体效应、全程效应,走活满盘棋、打通全流程,推动人才工作综合发展。坚持协调好总量和结构的关系,既稳步扩大人才规模,提升人才总实力,又着力优化结构,提高人才对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和对社会发展环节的覆盖面,还要特别重视做好少数民族、女性以及艰苦地区、基层人才工作。以绿色理念指引人才工作融合发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131”总体要求,把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和循环经济先行区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发展的主题主线相融合,主动为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和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提供人才支撑。与此同时,还要按照绿色理念要求,主动构建人才生态体系,为各类人才涌现创造良好环境。以开放理念指引人才工作优化发展。青海素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全球化的背景下,更须把握开放机遇,在更大范围调动资源,实现人才工作优化发展。开放必须双向推进,加大对内开放,减少内部体制和政策壁垒,建立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的基础;加大对外开放,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政策和举措,调动全国全球资源,优化人才工作格局,把青海这一地理高原打造成人才洼地。以共享理念指引人才工作包容发展。人才发展创造的人才红利,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促进民生改善的新动力,要以共享的理念促进人才工作的各相关方都能最大限度地分享人才红利,从而实现人才工作的包容发展。优化人才支持政策,让优秀人才有更多的获得感,获得有含金量的支持,更获得事业成就;畅通人才服务民生的机制,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获得增加收入、摆脱贫困、消除病痛的温暖,获得知识就是力量、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

篇十三:人才工作先行区

P>  五个计划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个人心得感悟(精选5篇)

  五个计划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个人心得感悟,近年来,四川省兴文县紧扣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苗乡党的建设,立足区位优势,通过实施党管人才、人才聚兴、人才丰翼、同心汇智、家在兴文“五个计划”,奋力建设川滇黔渝人才集聚次中心,着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实施“党管人才”计划。建立机构管人才,成立兴文县人才工作服务中心,专职负责抓实全县人才“引育用留评管服”工作;科学规划管人才,精心编制兴文县“十四五”人才工作行动计划,明确未来五年,全县人才工作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探索路径管人才,制定《兴文县省级人才工作先行区创建工作方案》,因地制宜探索党管人才新路径,着力创建全市人才先行区重点培育县、第二批全省人才先行区。

  实施“人才聚兴”计划。“归巢计划”约才,协议资助全县主导产业所需专业人才,将资助条件延伸到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目前已有22名人才“归巢”服务苗乡;“人才专编”引才,深化编制“周转池”做法,明确60个“人才专编”引进急需紧缺专业高层次人才,目前已引进高层次人才16名;“双招双引”聚才,在流动党员党委、在外招商驻点设立引才工作站9个,采取“招商+引才”方式,回引1000余名优秀返乡人才。

  实施“人才丰翼”计划。抓实“塔尖”人才培育,制定《兴文县苗乡英才计划实施办法》,通过个人申报、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等程序,遴选培养20名兴农菁英、双创菁英、文旅菁英等;抓实“塔基”人才培育,出台《兴文县人才分类和资助标准》,将技能工匠、社会工作能手、职业菁英等基础人才纳入培育支持范围,每年最高给予每人4800元岗位激励;抓实产业人才培育,出台《兴文县“3+6”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目录》,作为我县“归巢”人才培养、产业人才培养的参考目录,推动全县干部人才队伍产业化、专业化。

  实施“同心汇智”计划。搭建人才“传帮带”平台,配套80万元经费建设天府农业大师、天府名师工作室,传帮带培养10余名专业人才;搭建人才“双创”平台,新建淘实惠等3个市级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加大方竹研究院等本地研发平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目前形成科研成果20余项,获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明专

  1

  利2项;搭建县校合作平台,积极与成都理工大学洽谈“创新联合体”共建,打造兴文县“重庆大学实践育才基地”,推动成渝地区人才协同发展。

  实施“家在兴文”计划。落实关心关爱制度,制定《人才来兴第一年创新创业若干关爱举措》,从人才安居、生活、发展等方面落实探亲交通补贴、免费体检等措施,解决人才反映强烈的突出事项24件,协调10余名人才配偶调动回兴;开展“我为人才办实事”活动,组织专家人才到定点医疗机构享受价值1000元/人的免费健康体检,计划投入200万元修缮人才公寓;增强尊贤重才浓厚氛围,积极开展“苗乡英才话百年”“苗乡行业人才荟”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在全市全县主流媒体广泛宣传人才政策、创新举措、先进典型等,切实增强人才在兴文的幸福感、获得感。

  【五个计划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个人心得感悟(精选5篇)】

  2

篇十四:人才工作先行区

P>  631人才队伍建设一以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宜聚宜居软环境为中心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指导市场主导的人才发展体制二构建政府和用人主体孵化主体支撑服务主体高校院所等主体合作互动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发展机制10三激励人才突破身份限制促进人才资本化两个突破10四促进创新高度集成各种创新资源两个集成11五促进共赢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两个激励11六优化教育医疗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两个提高12七繁荣人才中介产业优化人才创业环境两个发展12八建设人才公寓优化人才生活环境两个建设12六推进措施12一强化财政投入和工作领导12二强化任务分工和督办落实13三强化工作基础和闭环管理13四强化宣传推介和表彰奖励13为推动实施浦口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吸引和集聚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全力推进浦口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特制订本方案

  浦口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政策创新修改)#精选.

  浦口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

  二○一三年十一月目录

  一、指导思想....................................................................................3二、建设目标和建设方针................................................................3

  (一)建设目标...........................................................................3(二)建设方针...........................................................................3三、总体部署、重点任务和建设阶段............................................4(一)总体部署...........................................................................4

  1.推动人才高端化发展..........................................................42.推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43.推动人才政策创新..............................................................4

  1/14DOC格式可编辑

  4.推动人才支撑平台载体建设..............................................5(二)重点任务...........................................................................5

  1.推动现代产业人才集聚......................................................52.“631”人才队伍建设.............................................................5(三)建设阶段...........................................................................7四、体制机制创新............................................................................7(一)以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宜聚宜居软环境为中心,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指导、市场主导的人才发展体制...................................................................................................8(二)构建政府和用人主体、孵化主体、支撑服务主体、高校院所等主体合作互动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发展机制.......................................................................................9五、政策创新..................................................................................10(一)吸引人才,加大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引进力度(“四个注重”)10(二)扶持创业,构建全方位、立体式融资渠道(“两个构建”)10(三)激励人才,突破身份限制,促进人才资本化(“两个突破”)11(四)促进创新,高度集成各种创新资源(“两个集成”)11(五)促进共赢,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两个激励”)....12(六)优化教育、医疗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两个提高”)12(七)繁荣人才中介产业,优化人才创业环境(“两个发展”)13(八)建设人才公寓,优化人才生活环境(“两个建设”)13六、推进措施..................................................................................13(一)强化财政投入和工作领导............................................13(二)强化任务分工和督办落实............................................13(三)强化工作基础和闭环管理............................................14(四)强化宣传推介和表彰奖励............................................14

  为推动实施浦口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吸引和集聚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对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全力推进浦口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特制订本方案。①

  ①本方案中浦口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指称范围为浦口区行政区划所辖范围,不包括高新区。本方案中各种人才指标测算数字均依据浦口行政区基础数据,不包括高新区、驻区高校院所。

  2/14DOC格式可编辑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按照人才引领、科技创业的特别定位,改革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发展的各项政策,打造市场完善、服务和保障健全的发展环境,创建浦口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打造产业高端、生态宜居的城市试验区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二、建设目标和建设方针(一)建设目标

  发展目标。建设“精英高度汇集、制度国际接轨,环境优雅宜居,服务开放多元”的人才管理改革先行区、南京紫金人才管理改革示范区,实现浦口人才集聚国际化,体制机制市场化,人才服务高端化,作用发挥多元化,人才进出自由化,推动浦口成为苏南辐射带动苏中苏北、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前沿综合门户,江北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引擎。——精英高度汇集:推动新兴制造业和新型服务业与国际、国内一流人才的深度融合;——制度国际接轨:建设有地区特色、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的人才制度;——环境优雅宜居:实现国际、国内高端人才的无障碍融入;——服务开放多元:打造与现代国际产业中心相媲美的人才发展服务体系。

  定量目标。以上海浦东区、苏州高新区为标杆,到2020年,围绕六大新兴产业、三大现代服务业,实现聚集9.15万人才资源,高层次人才0.59万人的建设目标,形成地区产业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二)建设方针人才优先、服务发展。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先进部分,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承担者。人才优先首先要求解放思想,在全区上下切实打造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城市氛围和崇尚创业、宽容失败的城市文化,为人才创新创业奠定思想、文化基础。要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机制、政策优先创新、人才载体优先建设、人才环境优先打造、人才服务优先保证,人才保障优先解决。要始终把服务浦口区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加快推进人才工作,以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成效检验人才工作。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发挥政府宏观指导和服务职能。通过制定人才、产业发展的引导政策,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激励等制度,建立公平的人才市场环境等方面,优化人才发展制度环境。通过扶植人才服务业发展,引导建立各种人才协会,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宜居生活环境建设,解决人才保障方面的问题等方面,优化人才发展文化、物质环境,完善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培育中介机构、人才协会、行业协会、企业等各种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不同市场主体在人才流动、人才评价、产权交易、人才培训、创业服务、金融支持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多元市场主体格局,持续增强人才市场活力,推动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从而构建开放的、市场化、多元化的人才服务新体系。机制创新、先行先试。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要以市场机制作用发挥最大化为原则,来设计政府和人才、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人才之间配置、流

  3/14DOC格式可编辑

  动机制。要通过探讨把政府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对象从人才个人转移到各类科技园区、产业园区、企业自身等企业主体,激励企业塑造引人、用人主体意识。要考虑依托中介组织(人才服务企业、人才协会)来连接各个主体,并通过制定奖励政策鼓励中介组织积极参与“321”、“300”计划。以浦口区政府和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为抓手,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在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突破、技术支持、技术服务等孵化、培养中小企业功能,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高度结合,实现人才智力资源向生产力的转化。

  产业驱动、高端引领。客观梳理现有产业,深入分析浦口区所处区域产业带以及产业链条,以产业带为单位,以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依据各地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各园区、各镇街核心、重点以及一般发展的产业,尤其在招商引智过程中要注重协同引进,科学调配。以高端化、国际化为导向,大力培养、吸引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协调引进、培养高级管理人才、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和重点产业急需的技能人才,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区。依据产业发展规划,科学测算高端人才需求种类及数量。以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人才建设为支撑,以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人才为基础,合理引进、培养产业人才队伍,保持产业人才结构平衡发展。

  三、总体部署、重点任务和建设阶段(一)总体部署1.推动人才高端化发展以构建浦口地区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动人才高端化发展。探索在浦口建立科技创新创业中心,积极打造人才引进和交流的国际化平台。推进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加大国际招才引智工作力度,建立海外引才长效机制。鼓励政府、民间设立各类浦口国际留学奖学金和合作研究基金,资助优秀人才出国深造,积极参与国际人才合作与竞争。根据产业特色,进一步探索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机制,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和浦口区产业发展的结合度、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度。加强与国际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城市人才机构、人才群体交流合作,积极主动吸引国际人才集聚浦口,推动建立国际人才合作格局;加强与境内人才资源密集区域的人才合作,推动建立新型区域人才合作格局。2.推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以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的模式,大力推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设国际视野、高效运作的人才公共服务机制和突出重点、层次分明的人才投资融资体制,打造人才创新创业软环境。推动建设充满活力、利益共享、产权明确的政产学研合作体制。探索国际化、专业化、服务化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与评定机制。落实政府与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中的角色合作机制。构筑市场运作的创业孵化机制和高校院所创业孵化机制。3.推动人才政策创新以构建一流人才创业、事业、生活、保障等优质环境为目标,大力推动人才政策创新。以激励政策为导向,构建多主体引才格局。探索建设立体式融资渠道,全方位、市场化创业辅导体系,优化人才创业环境。探索建设合作技术平台,建立股权和分红激励机制,优化人才事业环境。集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

  4/14DOC格式可编辑

  要素,建立多赢机制,创新产学研合作政策。4.推动人才支撑平台载体建设按照建设浦口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宽领域、多渠道、全方位加强人才载体支撑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

  才吸引力、承载力,实现共享式、集约式发展。坚持人才载体与城市开发有机结合,以新载体打造新城市。以提高创业孵化成功率为核心,加强现有创业孵化载体建设。鼓励境内外高校来浦口设立机构,积极构建新型人才培养载体。加快培养和发展国际性、专业化、科技服务型的社会组织,积极搭建高标准的商务平台、投资平台、交流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服务。加快建设一流的教育、医疗平台,解决创新创业人才后顾之忧。

  (二)重点任务1.推动现代产业人才集聚人才规模。到2015年期末,浦口区人力资源总量达到36.11万人,人才数量达到5.17万人,人才占人力资源比重为14.32%,人才规模效应初步形成。到2020年期末,浦口区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8.10万人,人才数量达到9.15万人,人才占人力资源比重为19.02%,人才集聚效应基本彰显。人才结构。到2015年,浦口区第一、二、三产业人才队伍分别为0.25万人、2.63万人、2.30万人,三大产业人才比为4.76:50.82:44.42;六大新兴产业、三大现代服务业和两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分别为1.75万人、0.86万人、0.16万人,三类人才比为63.10:31.12:5.78;现代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第一、二、三产业人才队伍分别为0.35万人、4.19万人、4.61万人,三大产业人才比为3.88:45.75:50.37;六大新兴产业、三大现代服务业和两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分别为3.82万人、1.78万人、0.37万人,三类人才比为64.01:29.79:6.20;以现代服务业占主导、新兴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格局完全形成。人才素质。到2015年,浦口区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才占从业人员总数为24.70%人才国际化程度达到14%。到2020年,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才占从业人员为50%,人才国际化程度为24%,智能型、国际化人才格局基本形成。人才效能。到2015年,浦口区人才效能为0.68人/百万元人民币,年专利申请量为1277件,其中发明专利625件,专利授权量为484件。到2020年,浦口区人才效能提高为0.48人/百万,年专利申请量为10829件,其中发明专利3870件,专利授权量5767件。2.“631”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着重推动以软件和信息服务、食品药品、汽车及轨道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电力装备、光纤传感等6支新兴产业人才队伍,人力资源服务、新型服务、文化等3支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以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人才队伍。全力引进具有把握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趋势,有力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向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和融合化方向转型升级,推动浦口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向产业链上游转移的行业战略领军人才;大力培养、吸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内容服务、物联网关键软件技术

  5/14DOC格式可编辑

  研发和产业化的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到2015年,浦口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2.53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36万人。到2020年,从业人员总数为4.33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82万人。

  食品药品产业人才队伍。培养、引进能瞄准产业高端,具有突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培养在生物生化制药、中药及保健品、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具备深厚专业底蕴的科技研发人员。培养一批能从事食品原料质量控制、食品品质与营养、有害物迁移规律等基础研究,食品物性修饰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食品非热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大宗食用农产品、特色传统食品加工等工业化、现代化重大关键技术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一批能瞄准食品工业国际前沿,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营销理念,熟练掌握现代营销手段的营销人才。到2015年,浦口区食品药品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46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21万人。到2020年,从业人员总数为2.67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51万人。

  汽车及轨道交通产业人才队伍。培养、引进在车辆、牵引、制动、信号、转向架等方面能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具有高端自主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批电气、电磁兼容、焊接、金属材料、通信、自动化、电力电子、机制、机电、金属材料、可靠性研究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加强对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到2015年,浦口区汽车及轨道交通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2.96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42万人。到2020年,从业人员总数为4.51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86万人。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人才队伍。重点培养针对基础性、前沿性,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发展智能电网、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膜材料、硅橡胶材料、晶硅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科技研发人员。到2015年,浦口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2.89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41万人。到2020年,从业人员总数为4.62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88万人。

  电力装备产业人才队伍。重点吸引能突破发电、输电和配电环节关键技术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批熟悉风电装备、仪器仪表装备、智能电网、工业机器人制造装备等研发设计和操控维护的专业技术人才。到2015年,浦口区电力装备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25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18万人。到2020年,从业人员总数为2.01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38万人。

  光纤传感产业人才队伍。以引进、培养物联网及光纤传感领域的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大力培养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光纤传感科研试验、产品检测检验及系统应用的科研人员,大力培训具备熟练制造光纤传感产品的技能人才。到2015年,浦口区光纤传感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17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17万人。到2020年,从业人员总数为1.92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37万人。

  新型服务产业人才队伍。以吸引和培养高级金融管理人才为核心,重点吸引和培养熟悉金融经营业务、懂资本市场运作业务、具有保险业务创新意识等金融专业人才;大力培养熟悉管理、法律、投资咨询、广告服务、会计服务等商务专业人才。到2015年,浦口区新型服务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2.59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37万人。到2020年,从业人员总数为4.02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76万人。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人才队伍。重点引进熟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具有在国际一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6/14DOC格式可编辑

  担任高管履历,能把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走向的高级管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培养熟悉猎头、高级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管理咨询、人力资源信息化等高端业务的人才。到2015年,浦口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93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28万人。到2020年,从业人员总数为2.90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55万人。

  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大力引进从事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人才;二是精心培养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创意性人才②;三是吸引和培养能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到2015年,浦口区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53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22万人。到2020年,从业人员总数为2.42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46万人。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规范高效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环境,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与公共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加强高级公共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支理念清晰、高效廉洁、激情有为、勇于创新、具有国际视野、善于推动浦口区包容发展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人才队伍。综合开发浦口区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人才资源,大力引进和培养公共卫生、医疗卫生等专业人才;吸引集聚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实践经验的战略决策研究、咨询、会计、律师、版权保护、企业形象设计、营销与品牌运作等公共服务领域需要的高端专业服务人才。到2015年,浦口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12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16万人。到2020年,从业人员总数为1.94万人,其中人才总量达到0.37万人。

  (三)建设阶段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到2015年,重点在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环境优化上有较大突破。到2020年,全面实现各项任务目标,确立地区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建成国际精英向往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第一阶段(2013-2015年),夯实基础,营造环境,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以转型升级和新型城市化建设为主线,以高端才为引领,大力实施高端人才集聚战略和人才资本优先投入政策,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和重点人才队伍建设,在平台载体、发展环境和激励保障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的人才服务体系,快速集聚高端人才,走上依靠人才支撑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第二阶段(2016-2020年),确立优势,提升品质,建成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持续提升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品牌价值,建成包容性、可持续性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形成地区高端产业人才配置中心,打造完整的产业人才链条,人才满意度水平居于地区前列,建立地区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成为具有地区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人才集聚中心和战略高地。四、体制机制创新以人才创新创业和充分发展为中心,建立浦口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党委领导全局推动人才工作,政府提供宏观指导、公共服务和宜居环境促进人才集聚,政府和用人主体、孵化主体、支撑服务主体、高校院所合作互动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多层面、全方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指以创造力为核心目标,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和营销文化知识产权的人才队伍,包括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等设计创意服务业人才,出版策划、文艺创作等艺术创意服务人才,动漫制作、网络游戏、广告服务等网络和信息创意服务人才。

  7/14DOC格式可编辑

  (一)以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宜聚宜居软环境为中心,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指导、市场主导的人才发展体制

  在坚持党对工作的总体领导情况下,浦口区政府要坚持市场导向,强化宏观调控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积极为用人企业、高校院所、孵化企业和人才提供宜聚、宜居的创业、事业和生活环境,变“管理”为“服务”,从人才服务供给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

  党管人才工作重点。要真正建立人才工作小组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切实形成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重点推进“321计划”、“科技九条”、“创业七策”、“653人才计划”等人才政策的落实。建立健全重点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逐年逐项细化分解重点任务和时间节点,明确责任主体和具体责任人。浦口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对重点人才工作实施加强协调指导,定期召开专题汇报会,逐项听取工程进展情况汇报,统一组织重点项目验收评估,确保重点人才工作落到实处。

  政府实施政策指导。要研究人才资源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等方面的有关政策。要加强对市场环境和市场主体情况的调研,及时制定规范市场环境、培育主体、保证市场主体繁荣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市场政策。加强市场监督执法,保证市场公平竞争。

  政府履行公共服务。抓紧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人才的公共服务体系,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提供便利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通过建设浦口区人才大厦,统筹区人社局、区人力资源中心、区人才办等人力资源公共管理服务机构入住大厦集中办公,为企业、个人提供包括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就业管理、劳动监察、劳动仲裁、档案托管、户口挂靠等一站式服务咨询窗口,解决现在企业、个人办理一系列劳动人事公共服务往往需要辗转几个地方办理的问题。

  抓紧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浦口区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创业人才和创业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支撑、投融资服务、信息发布、资源共享、人才培训、人才户籍办理、人才住房提供、人才子女教育等功能在内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

  抓紧人才投资融资平台建设。尝试设立科技信贷、引导基金,坐实风险补偿基金,推动创业创新引导基金和天使基金的发展,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投资融资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和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可以由政府外包给专业的人力资源公司承担。政府打造宜居环境。浦口区应结合浦口新城建设,有序合理部署城市发展、城市布局和城市运行,充分融入滨江、临山自然因素,遵循可持续原则,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人与环境高度和谐。同时,注重城市优质化公共服务建设,建立符合国际标准、拥有比较优势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建设高品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机构,医院、诊所、卫生站等高水平的医疗机构,银行、邮电、商业管理、证券交易所等高端的服务机构以及公园、酒吧、咖啡厅等高雅休闲场所,构建绿色和谐的可安居乐业的“生活品质之城”。建设人才安居工程,提供一批人才公寓。发挥市场主导功能。浦口应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才市场,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发挥市场的人才定价机制、供需调整机制、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人

  8/14DOC格式可编辑

  才激励保障机制。发挥市场人才交换功能、平衡功能、协调功能、价值实现功能、信息功能和全程综合服务功能,建立功能齐全、市场繁荣、符合产业要求国际化人才市场。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健全市场主体,完善市场功能。

  (二)构建政府和用人主体、孵化主体、支撑服务主体、高校院所等主体合作互动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发展机制

  建立政府引导、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用人机制。政府通过定期、免费培训的方式,引导企业根据产权性质、特点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符、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用人制度,建立科学的包括组织规划、工作分析、能力评估、优化配置、绩效考评、培训开发、生涯发展等在内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制定技术、知识、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和薪酬制度。政府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高层次人才、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到浦口工作和发展。鼓励企业外包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政策激励,全面帮扶,建立高级孵化、专业服务的孵化机制。浦口区政府通过规划园区和实施激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高校院所通过积极兴建或利用已有的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融资平台、市场营销平台,建立相关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园区,吸引具有一定产业背景的人才入园创新创业。政府还要利用自身资源,帮助推介、宣传新建园区,招纳人才,为园区提供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创业知识的培训、服务,帮助对接社会化服务资源及投融资专业机构,为孵化团专业化建立一整套专业的孵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孵化园区的专业化管理、服务水平。

  政策引导、搭建平台,建设充满活力、利益共享的产学研机制。政府设置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线、新产品)引导基金,促进企业和高校院所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引进或自主开发应用基础性、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积极搭建企业和高校院所合作交流平台,引导企业和相关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对接。对于高校院所为驻区企业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线、新产品),不论新技术开发是否成功,即给予技术持有人一定金额奖励。鼓励南京市高校院所为驻区企业高层次人才提供“产业教授”岗位,并根据高层次人才意愿给予担任硕导或博导,同时落实实验室、办公场所,政府为相关学校提供资源使用费。鼓励企业聘请高校院所科研教授担任技术顾问,政府根据企业有关证明为企业提供一定的顾问费。以产业为背景,鼓励南京市高校院所为浦口区同一产业企业提供技术平台、技术培训,政府为该高校院所实施部门提供一次性启动经费,技术开发和技术培训费用由相关企业支付。

  政策扶持,提供平台,建设多元格局、合作共赢的中介组织机制。充分认识各种行业协会、人才协会在集聚人才、交流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浦口区要通过政策扶持,支持驻区高校院所、企业的高层次人才牵头成立跨国、全国或地区性行业人才协会、专业人才协会等各种社团组织,并通过提供场所、资金等方式共办、承办年度大会,扩大浦口在高层次人才中的聚焦度。依托浦口人才创新创业中心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过提供场地等优惠政策,吸引提供人力资源、工商注册、创业辅导、担保、技术交易等服务业发展。

  产权登记,表彰激励,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评价表彰机制。要对驻区企业、高校院所获得国家级、省级激励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表彰,重奖在浦口转化生产的科技成果,引导科技成果在浦口转化生产。大幅度

  9/14DOC格式可编辑

  提高专利申请费补助,扩大专利申请费补助范围。要建立知识产权登记制度,将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作为科技计划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成果奖等认定、评审、复审、验收等的重要指标。建立浦口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对专利申请代理服务量增幅较大的中介服务机构给予奖励。

  五、政策创新(一)吸引人才,加大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引进力度(“四个注重”)注重积极吸引行业协会、人才协会等中介组织、猎头企业参与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在按市场价支付报酬之外,给予高额奖励;引进的人才或团队获评“321”人才计划的,追加重奖。浦口应重奖能为其引进高端人才的中介或猎头公司,以激励其优先为浦口服务的强烈意识。对引进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区“321人才计划”的人才中介机构,分别由人才所在地政府给予10万元、5万元、1万元奖励。注重一般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对于浦口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合资和外资企业、个人合伙企业,不包括驻区高校院所)引进的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年薪补助、租房补贴和财政税费优惠减免。浦口应给予认定的新引进高层次人才每年不少于10000元的年薪补贴(企事业单位发放的正常年薪除外),给予不少于5000元的租房补贴。对重点企业和企业研发机构有计划引进的人才,一定年限内按人才层次在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中给予每月800元至5000元不等的薪酬补贴。对引进人才个人所得税形成的财政收入地方留成部分,经认定,3年内由纳税所在地财政全额奖励给个人;对资金来源于财政、用于引进人才的专项奖励,由所在地财政返还其个人所得税;引进人才(团队)创办的企业在3年内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并形成利税的,由所在地财政给予人才(团队)100万元一次性奖励。注重对人才(包含驻区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成果根据获得奖励级别分层次给予重奖。浦口应重奖科技创新者,根据其获得的科技创新成果获奖级别,设置区内的奖励办法。引进人才的技术成果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的,由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给予申请费补助和奖励。对获得国家、省专利金奖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10万元;获得国家、省优秀专利奖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5万、5万元;获得省杰出专利发明人、优秀专利发明人,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5万元。注重对人才参加培训、国际国内重大会议、在职进修给予补贴。浦口应政策鼓励各企事业单位注重人才培养,除规定单位应给予人才学习进修一定的宽松环境外,政府应根据学习进修的不同层级、不同档次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最可行的措施是支付人才培训补贴。引进人才参加境内外学术会议,经认定,可在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中给予一次性最高1万元的研修津贴;参加境内外培训,可给予一次性最高5万元的培训补贴;参加在职学历进修并取得上一层次学历学位的,可给予一次性最高2万元的学费补贴。(二)扶持创业,构建全方位、立体式融资渠道(“两个构建”)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创业不同阶段的多元化、多级次投融资服务体系。浦口应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提供多级次(不同的信贷等级)、全方位(银行、财政、抵押等)的投融资服务体系。根据引进人才科技项目情况,区科技风险投资资金可给予最高2000万元创业投资;产业

  10/14DOC格式可编辑

  化过程中流动资金不足的,区担保中心可给予最高5000万元贷款资金担保。引进人才以知识产权作质押,可申请最高800万元贷款。对引进人才创办的高科技型企业,给予银行利率优惠。

  构建形成集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融资担保和风险保障于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链,建立支撑科技创新创业的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股权投资促进平台和产权交易平台。浦口应大胆尝试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担保融资,在政策上应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多方筹资设立科技创业贷款担保基金,引入3家银行与1家保险机构,为创业型科技企业提供担保贷款。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搭建融资平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银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作用,鼓励设立科技小贷公司。鼓励商业银行创新科技初创企业专贷产品,建立面向科技初创企业的融资机制。进一步扩大科技保险覆盖面,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研发、产品质量保证、进出口贸易、关键研发人员健康等提供保险支持。

  (三)激励人才,突破身份限制,促进人才资本化(“两个突破”)突破身份限制,鼓励驻区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在浦口区创办企业或到企业兼职,开展科研项目转化的研究攻关;在创业期间和项目转化周期内,个人身份和职称保持不变。鼓励区属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离职在浦口区离岗创业,3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浦口应联合政府多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应保护人才创业前期的双重身份和地位,解除人才担心创业失败“无家可归”(回不到原单位)的后顾之忧。对于浦口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人才进行创业尝试的,政府应与人才单位进行积极协商,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和奖励办法,保留人才原有的身份(职业、职称和职务),并给与资金上的大力资助。突破激励方式,制定企业引进的主要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办法,以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等方式对高层次人才实施股权激励,以科技成果投资、对外转让、合作、作价人股的项目收益分成方式对高层次人才实施分红激励。浦口应出台更大力度的科技创新激励制度实施细则,对企业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实施股权激励。鼓励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引进人才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以转让或许可职务科技成果等方式获得收益的,可提取净收益的50-80%,用于一次性奖励有关科技人员或团队。经评估或协商,允许引进人才以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按注册资本最多70%的比例作价入股。(四)促进创新,高度集成各种创新资源(“两个集成”)设立集成创新资源使用补偿基金,集约使用孵化平台、实验室等各类创新资源,帮助企业节约创业成本和技术研发成本。浦口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共享互助研发平台并因此节约相关研发费用的企业一定的奖励。集成孵化平台,鼓励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园区提供技术、公共服务、融资、市场营销等平台,为不在本园区的创业企业提供孵化载体。浦口应出台相关政策,对无私为其他企业提供孵化平台的企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或现金奖励。集成实验室等技术研发平台,鼓励高校院所、大型企业开放相关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载体。浦口应出台相应政策,给予南京甚至周边地区拥有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且愿意为浦口

  11/14DOC格式可编辑

  企业提供共享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补偿。(五)促进共赢,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两个激励”)

  以利益共享为核心,设立推动产学研合作启动基金,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浦口应出台相关政产学院一体化合作的基本制度框架,在科技园区有重点的推动一批政产学研的成功典型。

  激励企业积极寻求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担任技术顾问提供日常技术指导;和高校院所共同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利用高校院所教育资源开展职工培训。浦口应出台相关政策,奖励在企业担任技术指导或顾问的高校或科研院所研发人员,根据认定的聘任等级和研发产生的经济效益给予一定的奖励。

  激励高校院所,主动寻求企业开展技术开发、产品研发;为企业提高技术指导;开放教育资源提供技术、管理、营销等知识培训。浦口应出台鼓励企业利用高校培训资源进行技术与产品研发活动的相关政策,对节约的相关费用进行评估给予相应的奖励。

  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与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合作,采取专题培训、进修深造、挂职锻炼等措施,对引进人才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训。优化驻浦口高校、专科院校、市属职业技工学校专业设置,创建“企业+院校+人才”订单式办学模式,聘请引进人才担任兼职教授,邀请外地专家到镇江考察、推介和对接,重点培养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善于创新、勇于创业的创新创业人才,最大程度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度,鼓励企业建设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吸引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高校在人才改革试验区建立独立法人的研发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加快建设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加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千人计划”工作站等机构汇集人才的作用,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

  (六)优化教育、医疗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两个提高”)平衡幼儿园、中小学区域等教育资源和社区医院、综合型医院以及专科医院等医疗资源地区分布,引进名师、名医,培训在职人员,提高普通教育和普通医疗服务水平。浦口政府应在提高基础教育和医疗水平上下大工夫,注重教育和医疗领域领军人才的引进,并围绕领军人才打造多个高质量的创新团队,为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落户浦口做好铺垫。提高高端教育、医疗服务水平,为高端人才子女提供特殊教育、医疗服务。在有条件的公立中小学开设国际班,努力建设涵盖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一站式”、公益性国际学校。对于接受学前教育的,在公办幼儿园就近优先安排。接受义务教育,就读国际学校或国际班的,按公办教育生均经费标准给予补贴;就读公办学校的,免试免费就近安排公办学校(确需跨学区的,由区教育主管部门妥善安排,免收相关费用)。接受高中教育的,由区教育主管部门妥善安排,并减免相关费用。在区人民医院设立国际医疗部,营造高端人才、外籍人士就医的医疗服务环境。给予经认定的国(境)外高层次人才二级医疗保健待遇,入选者及配偶、子女在指定医院就医享受“绿色通道”服务。为引进的领军人才(团队)每年提供一次个性化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在市定点医疗保健机构就诊可享受VIP门急诊、住院、出诊、专家会诊服务。

  12/14DOC格式可编辑

  (七)繁荣人才中介产业,优化人才创业环境(“两个发展”)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吸引中介、猎头、风险投资和管理咨询公司等人才服务类企业入驻浦口,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市场培育、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开发、风险投融资、无形资产培育等高智力增值服务。浦口应打造高规格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在政策上重点扶持和培育潜力大、服务档次高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打造一批“精品”。经过评估,符合区规定的高档次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规格的,根据不同的等级给予免税、减税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优惠。大力发展人力资源外包服务,鼓励企事业单位外包薪酬激励、人才培训、招聘考核、产权评定等业务,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为给企业减负,浦口应出台政策鼓励有核心技术或产品的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集中精力发展核心能力。区政府应扮演桥梁的角色,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或高科技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或扶持。(八)建设人才公寓,优化人才生活环境(“两个建设”)按照产业社区模式规划建设浦口功能区块,布局建设一批拎包入住式高端人才公寓,为高层次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建设一批廉租房。留住人才,就要给予人才以家的温馨,安居才能乐业,浦口应抓住人才需求的特点,重点建设一批人才公寓廉租房,为人才安心扎根于浦口工作提供保障。引进人才在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提取、贷款、服务上享受优惠便利。引进人才在本市购置自住房的,按人才层次由所在地给予20万至150万元不等的购房补贴。引进人才可免租入住80至14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或在5年内由所在地给予1500元至3500元的租房补贴。成立高层次人才俱乐部,搭建聚会联谊和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建购并举、购房补贴、房租补贴等方式,加快建设集公寓、休闲、体育、文化、教育、中介等配套设施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人才社区。六、推进措施(一)强化财政投入和工作领导自2013年起,设立总额为1亿元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专项资金,以后按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标准逐年加大投入。以一把手挂帅,成立浦口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浦口区委组织部设立办公室,负责试验区建设统筹、协调工作。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出台重要政策,进行重大决策。浦口区委组织部作为试验区建设具体执行和落实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分工。(二)强化任务分工和督办落实研究制定《浦口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意见》、《浦口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实施细则》等配套政策文件,将试验区建设任务和重点工作进行分解,分别由浦口区委组织部下达各部门,各部门组织专人负责落实,抓紧起草工作推进计划和具体操作办法。将重点建设任务纳入各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确定工作目标和工作时限,建立问责机制,加强跟踪督办落实。

  13/14DOC格式可编辑

  (三)强化工作基础和闭环管理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深入开展人才工作调研,推动地方人才工作特色化发展。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立浦口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设计、实施、评估、反馈、调整的系统化闭环管理体系,建立定期外部环境扫描、内部状况监测及试验区建设效果评估机制,动态评估试验区建设的进展程度、利弊得失,提出解决方案,形成人才工作的动态优化循环。(四)强化宣传推介和表彰奖励召开国际、国内高端人才引进新闻发布会、说明会,筹划举办高层次人才论坛,集中推介浦口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发展环境及重大政策。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推广试验区建设的经验作法,大力宣传典型事迹和成果,在国家、地区、世界范围内打响浦口人才品牌。设立浦口“现代产业杰出人才”奖,对在产业经济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授予“浦口之星”、“创新之星”、“创业之星”、“管理之星”、“技能之星”等荣誉称号并给予重奖。设立“人才工作贡献”奖,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贡献突出的企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感谢您使用本店文档您的满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本句可删)------------------------------------------------------------------------------------------------------------

  14/14DOC格式可编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