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相继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新制度经济学成为了经济学中一个蓬勃发展的分支。本文以制度经济学为对象,主要围绕理论基础、方法论及演化、一般研究框架、主要流派及观点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制度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
制度是指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社会组织的结构和机制。制度经济学是将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
一般认为,制度经济学有两条发展主线。一条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制度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前苏联和东欧经济学、中国等国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一条是德国历史学派、美国旧制度经济学、后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經济学。本文主要以第二条主线为主,对主要的制度经济学研究做一个梳理。
一、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美国的经济爆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理论上陷入持久的危机,制度经济学派就是在批判新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兴起的。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始于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而新制度经济学起源于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里以凡勃仑的制度主义思想为主,分析制度经济学缘起的理论基础。
凡勃仑认识到,为了便于经济分析,人们往往会承认个人的目的或者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环境所促成的,他提出了“制度塑造每一个个体”。凡勃仑的制度主义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学说:一是心理学基础,在20世纪早期的心理学和社会科学运动中,一种传统的观点即“人的行为受生物的或者基于本能的影响”被削弱,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使得一种新观点即“个人受其无法控制的基因遗传和本能的支配”被大众所接受。1913年,约翰·沃森所创立的行为心理学强调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二是哲学基础,随着19世纪30年代沃格斯特·科姆特创立实证主义哲学以后,实证观念在大众中开始流传,这一学说在19世纪90年代后被诸如恩斯特·迈克等人进一步推动。实证主义者将经验和实验作为科学的来源,反对形而上学的东西。三是对于达尔文主义思维模式的认同,达尔文的观点认为在自然界和社会演变过程中,变异和新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对于凡勃仑来说,达尔文主义意味着根据人的意愿作出解释,意愿被认为是暂时的以及做分析时的直接因素。意愿是真实存在的,而对其的解释也需要一定的因果条件。
尽管由于凡勃仑学说的三大理论基础在当时都饱受质疑,导致制度主义从1918年发起到其后的二十余年时间内都面临了巨大的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制度经济学最初的建立正是基于凡勃仑的思想,这些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众的认知,将“制度”作为一个变量引入了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康芒斯的制度主义理论正是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产生的,他认为“信仰”独立于习惯和本能之外,是人类活动的最终推动力。制度经济学正是在这样的继承和发展中演化,逐渐形成了之后的三大流派。
二、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及其演化
制度经济学方法是有关人的行为、制度以及经济过程演进本质的普遍观点到特殊经济制度或经济类型的具体观点或理论。习惯和制度,作为凡勃仑和康芒斯旧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在联系这种特殊和普遍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正如威廉姆斯所说:研究视角的改变使得诸如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经济史等领域中实证和理论研究的结合。这不仅是制度经济学方法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推动了制度经济学的复兴。
从研究方法来看,制度经济学与德国历史学派一脉相承,摒弃了数量分析方法,而强调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方法。20世纪60年代,诸如加尔布雷思、包尔丁、海尔布罗纳、华罗德等制度经济学家们又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探讨产权制度变迁的理论。后来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科斯在制度分析中引入了边际分析方法和边际交易费用的概念,从而开辟了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以诺思和舒尔茨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外在性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产生外在性的根源就在于制度结构的不合理,这是制度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正如诺斯所说,制度经济学应该更加重视跨学科研究和经济以及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有待在方法论上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三、制度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框架
除了边际革命后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将制度视为外生给定的变量之外,其他多数经济学说和流派在研究具体经济问题时都会将制度考虑进来,只是制度的重要程度和对其的解释有所差异。按照制度经济学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制度的起源、制度的比较与选择、制度变迁、企业理论、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国家理论六个部分。
四、制度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一般认为,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类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流派:以凡勃仑和康芒斯为代表的早期制度经济学,也称“旧制度经济学”、以加尔布雷斯和缪尔达尔为代表的后制度经济学、以科斯、诺思和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
(1)旧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起源于对于传统经济学的批判,其创始人凡勃仑综合了达尔文进化论、德国历史学派的观点、美国早期实用主义的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从经济学、人类学、文化学和生物学等多领域解释经济社会问题。在凡勃仑所创立的理论中,将制度作为经济分析的核心要素,形成了研究经济的制度主义方法。凡勃仑的理论由康芒斯进一步发展,康芒斯早期研究所有权与法律的经济学成为了后来新制度主义理论思想的源泉。康芒斯认为,财产真正的本来的意义不是指物质,而是指处理和使用某物的绝对权利,财产总是与占有、保留、让与、取得和不受干涉的权利相联系的。在此基础上,康芒斯指出“交易”是经济分析的基础,这一点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加以保留。旧制度经济学揭示了传统经济学静态、狭隘、脱离现实的特征,整体、系统地进行了制度分析,挖掘了“制度”的本质。但,由于旧制度经济学对于数量化研究的摒弃,其研究缺乏理论模型的支撑,一直饱受主流学派的批评。
(2)后制度经济学
后制度经济学将经济学定义为一门服务于人类的功能性科学,指出制度安排和其他政策一样,可以作为实现社会目标的选择变量来考虑。后制度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杜威的实用主义,这一点不同于旧制度经济学所依据的皮尔士等人的较早期的实用主义。后制度学家的著作多与公共目标和公共政策有关,比如加尔布雷斯的《经济学与公共目标》和丹尼尔·布罗姆利的《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等。后制度主义理论强调要关心“公共目标”,分析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这种社会存在的弊端,以此建立了“二元结构”理论模式。同时,指出单纯以“效率”作为制度评判标准是非理性的,制度应该有助于实现更广泛的人类目标。后制度经济学不同于旧制度经济学深入批判新古典主义以价格为核心的均衡分析法,而是将新古典经济学的部分分析工具运用到了公共政策的分析过程,这一特点事实上也是对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市场理论进行了补充,两者具有一定的衔接性。后制度经济学对于“效率”观的有力驳斥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它指出所谓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同义反复和循环论证,形成了与主流经济学理论的鲜明对照。
(3)新制度经济学
20世纪90年代初之后,随着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主要代表人物相继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新制度经济学在经济学分支中得到了蓬勃发展。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科斯在新古典经济学提出的“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将“交易成本”引入制度分析,从而开启了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在制度考察过程中引入了制度运行的成本,这一点是新制度经济学区分于其他制度学派的显著标志,其实质是通过交易成本概念的提出,将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方式引入制度分析的领域。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产权结构的不同就会带来不同的生产绩效。科斯提出的科斯第一、二、三定理正是对交易成本和产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诺思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诺思悖论”和“路径依赖理论”推动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威廉姆森被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威廉姆森系统地推广了科斯定理,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和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使得新制度经济学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制度经济学强调了主流经济学理论中所忽视的制度和文化等因素,并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观点。同时摒弃了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强调习惯优势和变化莫测的可能性。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其分析不是从数学模型出发,而是基于事实和有关因果机制的理论假设缺乏相应的数理支撑。
参考文献
[1]杰奥佛雷·M.霍奇逊,胡平杰,王国顺.康芒斯与制度经济学的基础[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05):117-124+90.
[2]黄少安.制度经济学由来与现状解构[J].改革,2017(01):132-144.
[3]侯荣华.制度经济学方法论[J].财经研究,2000(07):11-17.
[4]祁亚辉.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特点及其演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會科学版),2004(08):18-21.
[5]黄少安.经济学为什么和怎样研究制度——关于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目的和一般理论框架的梳理[J].学术月刊,2009,41(05):76-80.
[6]韦倩.制度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制度何以可能[J].理论学刊,2014(01):60-63.
[7]黄少安.制度经济学中六个基本理论问题新解[J].学术月刊,2007(01):79-83.
[8]徐桂华,魏倩.制度经济学三大流派的比较与评析[J].经济经纬,2004(06):13-17.
[9]汪宇波.现代制度经济学发展的基本流派[J].特区经济,2009(03):267-269.
作者简介:蒋念周(1998-),男,汉族,本科生,西南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