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教育整顿 > 文章内容

浅谈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

2022-10-21 08:00:05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 要: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面对部分青少年角色弱化、个人责任淡化的现状,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地探索可实践操作的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途径与方法,致力于培养、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青少年;责任感;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着力点,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近几年来,由于自身意识发展水平与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呈现角色弱化、个人责任淡化的现象。因此,加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实践学校育人理念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学生“三观”形成中的主渠道作用正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分化和冲击,社会价值观念的动荡和变迁,信息时代中垃圾信息的负效应,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力,正在为学校德育工作设置一个个新的障碍。在校园内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教室内已人去楼空,灯光依旧亮着;一些学生上课打瞌睡,考试作弊……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如此淡漠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各种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学生。中学生价值观日益现实化和极端个人化,部分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念头,认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种只知追求物质利益与个人享乐的风气极易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乏。

(2)学校教育问题。目前,部分中小学校功利思想严重,过分强调应试教育。一些学校搞封闭式教学,更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导致部分中学生社会责任感严重缺乏,对他人、对社会冷漠,缺乏爱心。

(3)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当前,有些孩子做事缺乏责任心,在家做“小皇帝”,父母、祖父都围着“小皇帝”转,如:做完作业,学习用品乱摆,起床后被子不叠……,最后都由父母收拾、整理,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不负责的习惯。

二、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1)社会责任心的培养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不断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已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责任心是道德的内核,是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前提。我们评价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关键是看他有没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

(2)培养社会责任感人才是国家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改革纲要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新课改已经渗透到教育管理、教学模式、评价制度等方面。因此,研究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构成与培养对于促进新课改具有重要意义。

(3)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需要。强烈的责任感是健康人格的核心品质之一,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使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形成健全人格,已成为教育界的主流意识,责任感教育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4)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我们深切地认识到责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孩子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以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集体,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因此,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树立社会责任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这一课题的宗旨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经验为参照,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课堂教学、班级活动、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着手,全方位,多层次地探索可实践操作的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途径与方法,致力于培养、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1)通过学校课堂教学,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通过知识点的教学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分析有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思考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初步树立社会责任感。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逐渐形成世界观的时期。教师应该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加强引导,通过一系列校园实践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使他们努力做到对自己负责和对班集体负责、对学校负责,增强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3)通过教师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必须先做到。如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教师就要在校园内、课堂上带头讲普通话;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就要每天按时到校,上课前一分钟就到教室门口。教师只有以身作则、知行统一,作学生的表率,才能把“责任”传承给学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代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处于爱的焦点,有些学生在学校承担学习、劳动等责任,貌似积极,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父母只是一味的娇惯孩子,意识不到责任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老师就要利用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以唤起家长的重视,获得家长的支持,家校联手,共同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

青少年责任感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有赖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全方位、全时空的参与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担负起道德教育的使命,使责任感教育沿着新课程的期望目标坚实而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何玉波.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价值工程.2010年15期

[2]陈少玲.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课题立项编号:14L289项目名称: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