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教育对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教育整顿 > 文章内容

书院教育对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2022-11-01 09:48: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书院教育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千多年来书院教育在教育理念上的更新、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学方式及管理方式的变革,给中国古典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并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通过中国古典书院的勃兴、书院的教学方式、教学特色等诸多方面的分析,试图寻找出于有传承价值的内涵,在今天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中加以借鉴。

关键词:中国书院教学方式稷下学宫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与教育史,而书院在悠久的中国文化教育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书院教育产生的确切年代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但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大致是萌发于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书院还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为成熟的民办教育组织。早期的书院是弥补官办学校数量的不足而出现的,起源于私人讲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院教育制度,可以说书院是中国古代私学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传道授业解惑”与“设坛论道,兴邦济民”的教育理念贯穿了书院教育的始终。书院教育历时1000多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葩。

一、书院的兴起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私学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秦后历代,私学一直蓬勃发展,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组织形式,它与官学相并行,不仅在教育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在教育管理上形成了许多独具的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稷下学宫便是影响最大的中心。自汉代之后,私学遍布中国城乡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动荡的社会中发展更为迅速。可以说,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私学传统对书院产生了直接影响。“书院”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唐朝。它是中国士人(学者)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祭祀活动的教育机构。

唐开元年间,国家富庶,经济和文化空前昌盛,史称“开元盛世”。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专门负责国家图书,并且组织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编辑国家藏书,又借来民间流传的异本,派人抄录,使图书更加丰富。还委派了官员负责管理,设立了乾元院。转年,乾元院改名丽正修书院。

开元十三年,丽正修书院更名叫集贤殿书院。任命张说担任集贤院学士,管理书院事务。收藏的图书多达53915卷,唐朝学者自己著作的书,即有28469卷,真可以说浩如烟海,盛况空前。所有的书籍都抄写正、副两份,分别在长安、洛阳的集贤书院两处收藏。集贤书院除负责收存图书外,还向朝廷推荐贤才,并提出政策方面、文化方面的建议。

此时的书院,仅是皇家用来收集贮藏书籍的图书馆,由于书院是经常同皇帝打交道的机构,且拥有众多的藏书所以是读书人非常羡慕的地方。于是,一些大学问家也把自己的书斋书室夸耀为书院。开元年间曾经担任过集贤院学士的徐安负,退休后回到原籍浙江龙游,修建了自己收藏图书、读书治学的地方,取名为九峰书院。从此,官方的文化机构逐渐演变成了私人读书治学处所的名称。有记载可查,从中唐直至唐朝灭亡的一个半世纪中,就先后建有大约有30多所书院。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至五代十国,由于战争频繁,官学衰落,士子失学。于是一些宿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远遁闹市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到了宋代,书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甚至成为了主流教育,具《中国书院史》一书统计两宋时期共有书院千余所。

二、书院的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自修为主,质疑问难

书院教学内容取决于该书院的特点及主讲教师的专长,一般主讲教师的讲授内容,决定于书院传授知识及学术的主流,因而教学内容较为灵活、宽泛。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理论著书立说,收徒授课,教材可有可无,因材施教,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过程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注重启发诱导,以期彻悟。大抵是提举纲领,由学生随其循序渐进自行体会。至于教学内容,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各有差异,决不强求一致。学习以自学为主,学生学习进度的快慢完全取决于自己的能力,且学生来去自由。教学形式不拘一格如讲课、讨论、辩论、答疑等,教师视其领悟的程度灵活选择。书院的教师的职责除了授课还指导学生自修读书,强调读书须有疑,有疑而又深思未得者即当请教大师,书院的大师对于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更是随其钻研体会的程度,令其各有所思,不求一律。老师有时略加点化,启发自悟,这就叫做“质疑问难”。朱熹创造的读书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我们今天的现代大学亦有借鉴之处。

2.论辨讲学、自由研究

书院教学比较灵活、多种多样。特别是书院的“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会讲是书院的一种学术活动形式,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派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进行辩难争论,学生可以参与旁听,这样既推动了学术研究又推动了教学。书院还十分重视学术讲演,其形式有“升堂讲说”、“学术会讲”等。书院大师除了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外,还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

3.百家争鸣,门户开放,以大师为主体,以学派为传承,包容并蓄

书院的教学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优良传统,采取“百家争鸣、门户开放”的政策。中国古代书院往往是名家的讲坛。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北宋的著名学者,如胡瑗、孙复 等多在官学任教;而南宋的著名学者却多在书院讲学,名师在书院讲学,提高了书院的教学质量,扩大了书院的影响,不仅使旧有的书院在规模上进一步扩大,而且诱发了新书院的萌生。

书院聘请教师不拘泥于一家之言,鼓励不同学派之间进行广泛的辩鸣 。比如南宋时期朱熹和陆九渊是两个不同学派的学术领袖,曾进行过公开的论辩,质疑问难,观点各异,争论激烈。之后朱熹主动邀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学,并把讲学的内容刊刻在石头上,以便于学生学习与参考,这为不同学派在同一书院讲学树立了榜样。此后,许多书院的主讲在讲学中都欢迎别人质疑问难,进行辩论,逐渐形成书院的“讲会制度”,使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教学气氛活跃,学术研究气氛浓厚。而且,书院讲会制度的盛行,不仅打破了各家书院之间的门户之见,而且打破了师生之间在受业上的地域限制,学生来去自由,师生之间自由交流,形成了高等学校开放的办学传统。

4.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以道相交,感情深厚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尤其是在私学教育中,形成了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书院制度是由私学演化发展而来的,它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私学这一传统。书院实行着自由择师双向选择的制度,学生往往是慕名而来,师生之间以道义相守,以诚相待。提倡读书与修养并重,教学与研究结合,重视师承学派传统;学生跟随老师的时间较长等都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比如,明代东林书院的师生共同关心时政,探讨学术,议论得失,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在讽议朝政惨遭迫害的情况下,生死相随,矢志不移。而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更应从书院的师生关系中吸收营养,视其精华而取之。

三、结束语

中国书院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她延绵一千多年,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巨匠,被历代所传颂。稷下学宫精神则是这朵奇葩中的花蕊,她深深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的书院教育。她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影响深远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稷下学者总是针对当时的热点问题阐述政见。他们学识渊博,长于分析问题,在表述上旁征博引,穷尽事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同时,由于稷下学者学派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异,而会竞长论短,争论不已。促进和发展了学术的繁荣。书院教育灵活的办学方式、门户开放、百家争鸣、自由研究的学术风气关系,融洽,以道相交,感情深厚的师生关系,无不给后来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当今的研究生教育能够借鉴书院教育的精神,将会带来极大成果。

参考文献:

[1]江堤.《书院中国》[A].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李国钧.《中国书院史》[A].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