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美句摘抄(16篇)守望教育美句摘抄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三篇故事里面的人物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桑桑最有趣桑乔荣誉感很强纸月很聪明秃鹤是个十足的小秃子白雀很漂亮秦大奶奶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守望教育美句摘抄(1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守望教育美句摘抄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三篇故事里面的人物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桑桑最有趣桑乔荣誉感很强纸月很聪明秃鹤是个十足的小秃子白雀很漂亮秦大奶奶很有责仸感杜小康很有钱蒋一轮很严厉还会吹笛子其中我最敬佩的是温幼菊的奶奶虽然作者没有写多少关于她的故事但从一件事中我知道了她多么坚定温幼菊的父母早年去世是她把温幼菊养大的温幼菊十二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而且活不过半年但温幼菊的奶奶明知就是带着温幼菊四处求医也不可能治好但她还是卖掉了她的一切带着温幼菊治病最后温幼菊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下去
草房子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及感悟
好词:一尘不染刻骨铭心人心惶惶一望无边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给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饿。隐隐约约闪闪烁烁默默无语不由自主缠绵不绝不由自主呜呜噜噜岂有此理屡教不改咔嚓咔嚓忘乎所以双目圆瞪动摇西晃左右摇晃八面来风摇摇晃晃东摇西歪毫无声响面如死灰双目紧闭人命关天号啕大哭水泄不通糟蹋一通人多势众骂骂咧咧心灰意懒无缘无故泪流满面胡思乱想正儿八经大声嚷嚷神色慌张心不在焉无动于衷干干净净全然不觉一声不吭捞衣卷袖夜色茫茫一闪一闪犹豫不决如梦初醒乱蹿乱跳独自一人如泣如诉结结巴巴变幻不定莫名其妙犹犹豫豫心神不定一如往常好句:
悠长的笛声,像光滑的绸子一样,还在春天的田野上漂浮......
陆鹰是个长着光光脑袋的孩子,因此,大家都叫他“秃鹰”,他充满无助与孤单。被叫“秃鹰”的他常常坐在小镇水码头最低的石阶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湖水发呆——、流泪。但是,他却凭着自信让所有人刮目相看。谁说没头发就丑了,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对尊严的执著坚守上的。可见,孤单、——尊严的伤害并不是不成功的理由,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是最好的“解药”
太阳暖融融的,满地的紫云英正蓬蓬勃勃地生长,在大地上堆起厚厚的绿色。
其间,开放着的一串串淡紫色的小花,正向四下里散发着甜丝丝的气味,引得许多蜜蜂在田野上嗡嗡欢叫。
岸上就哇的一声惊呼,仿佛一朵花,在他们面前一下子就完全开放了。
信却被打开着,在风中索索地抖动,犹如树上的那几片未落的残叶。更多读书笔记大全推荐:1.《守望教育》读书笔记三篇2.《丝绸之路》读书笔记3.柴静《看见》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4.《老人与海》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
5.《活着》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在一个遥远的山村里,有着金黄色的草房子、略带苦味
艾叶、静悄悄的河流、一望无际的麦田,这就是美丽、祥和的油麻地。在这儿,有调皮、机灵的桑桑,温柔、善良但胆小的纸月,自尊心极强的陆鹤,执着慈祥的秦大奶奶,为了荣誉而不惜一切代价的桑乔校长,多才多艺的蒋一轮,给人以无限鼓励的温幼菊……他们在一起,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这就组成了曹文轩笔下的《草房子》。
一个六年级的乡村孩子深深的打动了我。其中主人公桑桑,英俊的杜小康,敬业的老师还有调皮的秃鹤,温柔的纸月,都仿佛真的出现在我的面前。
金色的麦地、古朴的房子、苦味的艾叶、寂静的池塘……这就是油麻地。那里生活着顽皮的桑桑、残疾的秃鹤、不幸的杜小康、执着的秦大奶奶和文静的纸月……他们给油麻地带来了不一样的六年,也给桑桑的脑海里留下刻骨铭心的小学经历,让他载着那一连串不平凡的故事告别了这座他朝夕相伴的草房子。6.西游记读书笔记摘抄及赏析7.昆虫记读书笔记500字8.法治热点面对面读书笔记9.《在人间》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10.《狼图腾》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他一路想象着将一轮在看到这封信之后的样子,想象着不久以后将一轮和白雀有见面的情景:夜色茫茫,一只小船滑进了芦苇荡;月亮无声地挂在河湾的上空,他们坐在水边上......
整个世界,都冻的硬邦邦的,仿佛天上的天阳都被冻住了。
天空低垂,仿佛最后一颗太阳已经永远的飘逝,从此,天地间将陷入绵延无穷的黑暗。
地势高一些的稻田,只能看见少许稻叶在水面上无奈地摇曳。
那十只小山羊,活蹦乱跳,一只只如同小精灵一般,一忽儿跑,一忽儿跳,一忽儿又互相打架,给细马带来了许多快乐。
下课了,孩子们觉得自己憋了四十五分钟,终于有了说话的机会,不是大声尖叫,就是互相用一种犹如一壶水烧沸了,壶盖儿噗噗噗地跳动的速度说话,整个校园,噪得听不清人语。
后来就有了醉意,眼前一切虚幻不定,水天一色,水天难分,船仿佛行在梦里。
白绒花插得好,远远地看,觉得那黑辫子上停了一只颤颤抖抖欲飞未飞的白蛾子。
一片碟子声,犹如一阵清雨落进一汪碧水,好听的很。
感悟: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一本书能让成年人掉眼泪,曹文轩的《草房子》却让我不止一次湿了眼眶。第一次读到《草房子》时,我还在这个城市的一个小学里当孩子王。为了表达这本书给我的感动,我跑遍大半个京城,从十余家书铺里搜齐了42本《草房子》,在毕业典礼那天送给我的孩子们。他们跟了我一年,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用这本书完成了与孩子们的告别,也结束了我今生第一次的教学生涯。岁月已经老去,情感依旧鲜活。我想《草房子》就是用“从前”岁月里少年的朦胧与忧郁、温情与哀怨勾起了沉在人内心最底层的感动。每次想到“草房子”这三个字,我的心都好像被故乡老母亲冲得红糖水滋润着、熨烫着,许多回忆像风后水面的波纹轻轻地散开,最后又了无痕迹。书中桑桑和纸月那种少男少女间毫无瑕疵的纯情最是让人感动。一个少年对女孩子的喜爱表达虽然多种多样但大都包含了调皮、胆怯、逞强……害怕直接接触却又时时挖空心思地想引起对方的注意。喜悦与忧伤都积淀在少年朦胧的片断里。小学时,跟我最要好的朋友小果喜欢上一个同班姓董的女孩。小果人高马大但学习不好,因常常抄我的作业而对我充满了感激。他喜欢那个女孩的事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课间玩耍时他常常把别的男孩撞倒在那个女孩的脚下,
然后又极有风度地把男孩拉起来。如果哪天那个女孩多看他一眼,课上他都会笑出声来。这样的回忆让我想起桑桑为了吸引纸月的目光,夏天穿着大棉袄在操场上走来走去;想起桑桑为了纸月不被欺负,悄悄起个大早去打架。小果后来终于等不及,有一天偷偷问我“董”字怎么写,我写在一张纸上递给他。中午放学时,大家都发现土教室前的白杨树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董某某针票凉(真漂亮)。”所有围观的孩子笑炸了营,那个女孩脸红得掉下泪来,快速跑开了。下午老师没费什么劲就把小果查了出来,我也被叫到办公室,老师问我是不是帮小果了,我说没有。老师说凭小果的“针票凉”绝对不会写对“董”字。小果承认“董”字是我教给他的,但整个事件跟我没关系。虽然如此,我们俩还是被罚站了整整一个下午。之后老师带着小果去跟那个女孩道歉,小果走到女孩跟前小声说:“对不起,我不该说你真漂亮。”女孩笑了,全班也都善意地笑了。去年我回老家过年,小果和姓董的女子真得结婚了。他听说我回老家了,拉我去新房喝了一晚上的酒。说到那个被罚站的下午,小两口都不好意思地笑了。更多读书笔记大全推荐:1.《守望教育》读书笔记三篇
故事里面的人物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桑桑最有趣,桑乔荣誉感很强,纸月很聪明,秃鹤是个十足的小秃子,
白雀很漂亮,秦大奶奶很有责任感,杜小康很有钱,蒋一轮很严厉还会吹笛子,其中我最敬佩的是温幼菊的奶奶,虽然作者没有写多少关于她的故事,但从一件事中,我知道了她多么坚定,温幼菊的父母早年去世,是她把温幼菊养大的,温幼菊十二岁时得了一场大病,而且活不过半年,但温幼菊的奶奶明知就是带着温幼菊四处求医也不可能治好,但她还是卖掉了她的一切,带着温幼菊治病,最后温幼菊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下去。2.《丝绸之路》读书笔记3.柴静《看见》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4.《老人与海》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5.《活着》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6.西游记读书笔记摘抄及赏析7.昆虫记读书笔记500字8.法治热点面对面读书笔记9.《在人间》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10.《狼图腾》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草房子》给你的美感就是常常带你到梦一样的氛围里,那些散落在竹丛与杂花间的草房子,那个被河汊与荷花包围着的校园,充满了无尽的情趣与诗意。在桑桑并不连贯的印象里,野草丛散满了神秘,河水流淌着淡淡的忧伤。纸月似画,杜小康如诗,细马和秃鹤更怀了俊美少年的梦。甚至
连桑桑自己的病难都在淡雅的文字中透着温馨的色*彩。说到病难,我有深切的体会。由于自小瘦弱,常常被父
亲用车载着去看各种各样的医生。第一个本命年的那个春天,跟桑桑类似,我的脖子右侧长出了一个红疙瘩,初时很小,越来越红肿。父亲带着我走遍了附近的大小医院,打了无数的消炎针,吃了数不清的消炎药,都没有结果。不知从哪里得到一个偏方,说要用黄连根和茅草根煮水,一遍一遍地热敷。父亲便每天背着筐到野地里寻黄连树、挖茅草根,但效果甚微。后来终于打听到六十里外的西乡有一个姓陈的老先生最会看疮,父亲用车载了我天不亮就去了。由于我的脖子疼,不能受到震动,父亲看到路不平时就下车推着我,这样骑骑推推,推推骑骑,一直到中午才到。老先生看了看,说:不过是大点儿的火疖子,不碍事。老先生用刀割开肉皮,把里面的脏东西很仔细地挤出来,把一个蘸了药沫的棉球塞了进去,包扎好。又给了两包普通的消炎药。说七天后就有效,但要隔七天来换一次药,坚持七周就好了。父亲连声感谢,要给他钱,老先生坚决不收,说药粉都是自己做的,没什么费钱的地方。七天后红肿果然消退不少,年逾花甲的父亲笑得竟像一个孩子。第二次去看时,给老先生带了许多烟酒点心。没等七遍药换完,我的病已然痊愈。但前后将近半年的折磨让我第一次体验到了生命的磨难。十几年过去,那个老先生不知还在不在人世,如果在,
也一定老得不能再老了。回望过去,每一个人的回忆都是不连贯的,然而在那些
近乎支离破碎的片断里,喜乐是美,忧伤是美,欢聚是美,离别也是美,甚至连同印在脑海里的病难也都充满了美的特质。曹文轩说:“那里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到文学世界去的。”在喧嚣的都市里,读一读《草房子》,想一想乡野纯净的天下,微风翻卷着荷叶,又把清香吹得四处飘散,懵懂的少年奔跑在夕阳里,那少年是你,是我,是我们心底永恒的美丽……更多读书笔记大全推荐:1.《守望教育》读书笔记三篇
看完这本书,忍不住想再看一遍。就围绕着草房子,围绕着油麻地小学,当代著名作家曹文轩写下了《草房子》这一长篇小说。2.《丝绸之路》读书笔记3.柴静《看见》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
《草房子》记录了一个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每读完一个故事,我都会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善良,尊严,顽强……这一切的一切都散发着人性之美的光辉,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心灵。4.《老人与海》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
5.《活着》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6.西游记读书笔记摘抄及赏析7.昆虫记读书笔记500字8.法治热点面对面读书笔记9.《在人间》好词好句摘抄及感悟10.《狼图腾》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篇二:守望教育美句摘抄
Foragirlwhohasbeeninjured,theonlythingshelearnsandunderstandsistobestrong.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大全
守望教育读后感1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美好的道德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儿童世界何处寻》开篇第一段刘教授就引用了王富仁《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一书中“儿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发展,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只要一个少年儿童没有仅仅属于自己的世界,仅仅属于自己的感受方式,他就没有任何抵御被成人文化过早异化的能力,他或者毫无分辨能力地接受所有成年人的教导,造成创造力的过早桔萎和生命力的过早消失,或
者产生逆反心理,盲目地拒绝成年人的任何教导。”的言论和蔡元培先生的“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的理念。刘教授认为:“教育要把儿童的世界还给他们,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在此基础上再去积极引导、扶助儿童去创造那属于儿童的世界,让他们能真正体会到“儿童世界”的感觉。
作者的观点点醒了我,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迫于应试教育的导向,迫于学校间竞争的压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教师常常好心的霸占了学生的体育课、电脑课,常常下课时,还舍不得离开教室……整天埋在作业堆里,奔波于辅导班间,孩子哪有快乐而言?非但如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常常把成人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很少顾及他们的感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模式化的观念,写的*是满口的成人腔。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只是简单粗暴地批评,却很少耐心地去倾听他们犯错的根源……孩子哪有自我而言?
一位心理专家在一次专题讲座中对近几代人的童年做出了这样一个总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在玩泥巴中度过童年,十年代的孩子在游戏加学习中度过童年,而如今的孩子却在沉重的负担中去经历自己的童年。”虽然这样的总结可能不很准确,但却大体上反映出了过去和现在孩子童年时代的巨大差别。从这个总结中不难看出来,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孩子
们的童年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但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孩子们的童年也越来越缺少乐趣和快乐,越来越缺少自我了。
如何尊重儿童,让儿童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呢?身为教师,我想:首先,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如刘教授所说的:我们不能够在目前更充分实现对儿童生活世界的尊重,但我们至少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行动的理念纳入到我们的实践中,用以纠勘我们的教育行为中的不合理性。
其次,要引导学生确立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树立崇高的理想。让他们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老师、为了父母、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了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从而养成积极的心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再次,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求让学生在课上就能掌握新知识,避免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乐中求知,趣中探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
然后,要关爱后进生,尤其是问题生。当他们犯了错误时,不要一味的批评或惩罚,应该从儿童本身的特点出发,采取恰当的办法,使他们在自尊方面受到激励,从而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进行改正。
最后要努力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儿童以喜欢的、需要的教育,给儿童以生活中的亲切的面孔出现的教育,带着儿童走出书本的世界,走向活泼泼的生活世界,努力去除行政化、成人化的主题活动色彩。
总之,儿童的世界是童话的、顽皮的、富有童趣的;儿童的世界是彩色的,是快乐的,不是被成人化了的灰色调或单色调。我们要把儿童看成儿童,要善于蹲下来看儿童;要重视对儿童的观察;重视观察儿童的生活。我们要尊重儿童,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遵循儿童的自身的发展规律,好好地让孩子享受童年的乐趣。当然,尊重并不是迎合,如果儿童有不良的兴趣,教师要加以引导,而不是听之任之;尊重也不是一味的顺从,即使儿童不感兴趣的,但如果是儿童成长必需的我们也要想办法引导学生感兴趣。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大全
守望教育读后感2
前几日,在学校的阅览室偶然翻到了一本书,叫《守望教育》。这本书的作者并不是名家,只是一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师。虽然这是一部以随笔和读书体会为主的著作,但读过之后,感觉它像一片优秀的散文,作者通过诗意般的手笔,表达了他多年来对
工作和学习的深切感悟,并阐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宝贵经验。其中科研情结这一章节中,作者提到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认识。
首先,作者引用了肖川的一句话: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然后作者从以下几方面诠释了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也就是这节课要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应该学会什么。比如我们的音乐课,要学会唱哪首歌曲,然后设定教学目标,目标不宜过大,要浅显,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后要让学生有哪些收获,是能跟唱,还是能背唱,或者表演唱……
2一定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学情
学情就是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表现,只是理解接受程度等。课讲的再好,课堂气氛表面上再活跃,如果学情不真实都是无效的教学。音乐课设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班与班之间存在差距,学生能力也高低有别,在设计课堂环节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同一节课的教法不能从一而终。
3要科学把握课堂教学时间
书中提到,教师究竟讲授多少时间为好,要看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言堂”,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如在音乐欣赏课中,就要多聆听,多提问,多参与,少讲解,只要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的内涵即可。在《国之瑰宝—京剧》这一课的欣赏教学中,首先播放了一首FLASH制作的京歌《说唱脸谱》,看着那一副副生动鲜活的脸谱,听着那脍炙人口的旋律,学生们兴致很高,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于是我便趁热打铁,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刚才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有京味。”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对,这是一首京歌,歌唱了名扬中外的京剧艺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姿多彩的京剧世界。首先我问问同学们你们对京剧知多少?”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提到了京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的说到了京剧中的人物的分类,有的介绍了京剧中的乐器。在同学们互相探讨的过程中,我顺势利导跟他们一起讨论了京剧的起源、行当、唱腔、念白等内容。整堂课学生都很投入,学习兴趣和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料,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声就响了。“多”与“少”看似矛盾,其实只要我们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它就会统一在我们的课堂中。
总之,有效教学时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继续深入理解,实践,从根本上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守望教育读后感3
《守望教育》是一本抒发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个“爱教育者”的真挚情怀。书中说“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的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给以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作者对教育热情、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教授在《守望教育》这本书中用教育随笔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他从生活中从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发,洋洋洒洒,别开生面的微言大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他对马加爵事件的解读,对教师生命权的注重,对孩童世界的寻找??他用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一书,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追问,在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
在《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这也让我们对于现阶段正在研究的“问题意识”的课题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毕竟“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研究性教学也并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学术研究的专家,而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视野开阔,并最终落实到对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之中。
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课堂。因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还课堂以心灵的温度,还课堂以思想的灵动,还课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坚守课堂,就是坚守教育之魂就是让教育拥有生命活力。
守望教育读后感4
看了刘先生写的深有感触。这本书刘先生为教育改革所写的一本随笔,记载着他对于教育和教育改革.
他提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行动"、"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之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和质量。教育需要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而且应是在承认整体现实格局合理性的前提下展开的具体的、局部的研究,理论研究是进一步贯彻显示行动格局的合理性,而不是单纯为了论证现实合理性而存在的工具。的确是的,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会走很多弯路,所以,我们要研究理论;但是,单纯为了研究理论而研究,肯定不能跟现实很好地结合,甚至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研究理论应该是以检验现实格局的合理性而存在的。
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甚至传言"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比如应试教育,是我们所痛心疾首的,早早的就在宣传应试教育应
该被素质教育取代,并且早早地就开展了素质教育,可是,一旦接触到实际的学校,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是挥之不去。因为我们一方面虽然反对应试教育,但当我们自己的孩子面临升学考验的时候,我们又成了应试教育服服帖贴的"忠诚守护者"。教育,始终是和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息息相关的,因此,教育改革的最终出路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一线教师的身上。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次成功的课改,都需要大多数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水平是直接关系到我们教育质量的高低的。一所优质的现代学校,应该是以极力学校人的创造性生活的基本保证,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就是师生创造性的教育生活,是学校人优质的学校生活。教师的学习既可以是个体的、自发的,同时也是集体的、有组织的、系统的学习。怎样把学校建设成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网状学习型组织,就成了当前我们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尺度。在课改中,一线教师如果只是作为被动接受者存在,用强制统一的要求来代替教师个体的参与理解和实践的话,那么,想要获得教师的深入理解和支持是很困难的。所以,面对课改,我们应该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时间与空间,上下交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热情与理智相结合,批判与反思相并举,稳步推进相关体制与制度的改进.
我常想,究竟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教育改革所期望的目的?我心以为然的目的至少应该包含这么一条,那就是,把教育的主动权越来越多地交还给教育
的实践者本身,真正让他们成为教育生活的切实主体,充分地激发、解放每个教育实践者的教育潜能、创造性和教育的实践智慧。
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认为道德法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全书共分五辑,第五辑是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
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先生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我们心中的教育。
守望教育读后感5
从教十五年,已经渐渐习惯了教师的各种工作,上课、备课、改作业,一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渐渐的.,看书的时间也少了。最近总在想,现在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但是怎么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走进它们,让他们在学校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我想我该看看书,在书中寻找一下答案了。现在有幸拜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捧起这本
书自己感受到,仿佛在倾听名师的教诲,获取得智慧的真经,细细品味,体会颇多。
我体会到了“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表面看似很平常、很简单、很短短的六个字,其实含义很深分量很重。我们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简单地说,作为教育工作者,你必须先得有爱,先得爱自己的学生,让你的学生从你的身上感受到爱心、温暖、真诚、宽容。教师随时随地一句温暖的话语、爱意的眼神、真情的微笑、会意的点头、宽容的拥抱、亲切的拉拉手,都是对孩子最大的爱,都可以让孩子快乐几天甚至成为一生奋斗的动力。
我体会到了教育的意蕴。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我体会到了什么才是良好的教育。书中说道:“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自己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
令自己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颗没有被黑夜与习惯所摧毁的童心在跳动。读了这样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字,谁又会无动于衷呢?
我体会到了爱对于教育之重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家长和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完整的爱、健康的爱,应包括五个方面: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这五者是一个整体。倘若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够的尊重,爱就会变为支配与控制;倘若缺乏关怀和给予,爱就是空洞和苍白的;倘若缺乏责任,爱就是轻薄的。
教育的道路上,真的有太多的学问需要去学习,去研究。孩子们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去了解,去倾听,去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教育,去给其所需。而这本书,仅仅是我教育道路上的一点启发,自己的将在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篇三:守望教育美句摘抄
在儿童世界何处寻开篇第一段刘教授就引用了王富仁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一书中儿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发展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只要一个少年儿童没有仅仅属于自己的世界仅仅属于自己的感受方式他就没有任何抵御被成人的文化过早异化的
《守望教育》的读书心得
《守望教育》的读书心得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书心得不能忘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书心得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守望教育》的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守望教育》的读书心得篇1《守望教育》是刘铁芳教授一本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甚至传言"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有人说当今的孩子非常幸福,不管是生活条件还是教育条件,都远远超过过去!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真的是这样的吗?不禁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不能全否定,但至少有一点,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这样的说法都是以自己的角度来说的,从未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让教育充满爱和乐趣,让孩子成为孩子”这是《守望教育》给我的最大触动!印象颇深的一句是“没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没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让我思考最深的一个问题便是“对于孩子什么最重要?”每个家长最大的期望就是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什么是“成功”?在他们眼中便是考试成绩优秀的人抑或读书机器罢了。为了这“成功”,他们费尽心思替孩子着想,甚至愿意付出一切。殊不知,
这只是美其名曰罢了!那孩子除了认真读好学校的书考出好成绩之外是否还需要其他的本领和知识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认为儿童更需要童话故事的滋润。童话是人类的梦,是生活的酒,是智慧的乳汁,是美好希望的翅膀。
曾几何时,祖母、母亲的故事是伴随孩子的童年的。模糊记得“山里的破庙”、“狼外婆”、“小红帽”……即使自编的也给童年增添了许多神秘和快乐的色彩。童话总是用浅显的语言,通过幻想将一个个聪明、善良、调皮、可爱、愚钝、可笑的人物、动物用幻想的手段编织起来。即使童话中总是好人战胜了恶人,到最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孩子们还是会听得津津有味。有故事陪伴的童年,虽然贫穷但不寂寞。即使长大后,这些童年的故事还会在依稀在记忆中存留。现在的童话故事丰富多了,但孩子们口耳相授的故事却少了。也许正如人们所说“社会的发展总是要付出代价”,那孩子们的代价就是听故事看故事的时间被电脑游戏和兴趣班所替代,家庭也仅是个学校的延伸。教育本该让孩子贴近儿童生活儿童世界,可是现在的教育是纯而又纯的。故事渐渐走出了孩子的生活,逐渐的就是快乐童年越来越远。《守望教育》的读书心得篇2
作为一名教育者,往往面对的是人心月人性的考较!记得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
教师时常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局面,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让我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
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
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逃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守望教育》的读书心得篇3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美好的道德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儿童世界何处寻》开篇第一段刘教授就引用了王富仁《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一书中“儿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发展,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只要一个少年儿童没有仅仅属于自己的世界,仅仅属于自己的感受方式,他就没有任何抵御被成人的文化过早异化的.能力,他或者毫无分辨能力地接受所有成年人的教导,造成创造力的过早桔萎和生命力的过早消失,或者产生逆反心理,盲目地拒绝成年人的任何教导。”的言论和蔡元培先生的“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的理念。刘教授认为:“教育要把儿童的世界还给他们,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在此基础上再去积极引导、扶助儿童去创造那属于儿童的世界,让他们能真正体会到“儿童世界”的感觉。
作者的观点点醒了我,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迫于应试教育的导向,迫于学校间竞争的压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教师常常好心的霸占了学生的体育课、电脑课,常常下课时,还舍不得离开教室……整天埋在作业堆里,奔波于辅导班间,孩子哪有快乐而言?非但如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常常把成人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很少顾及他们的感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模式化的观念,写的文章是满口的成人腔。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只是简单粗暴地批评,却很少耐心地去倾听他们犯错的根源……孩子哪有自我而言?
一位心理专家在一次专题讲座中对近几代人的童年做出了这样一个总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在玩泥巴中度过童年,八九十年
代的孩子在游戏加学习中度过童年,而如今的孩子却在沉重的负担中去经历自己的童年。”虽然这样的总结可能不很准确,但却大体上反映出了过去和现在孩子童年时代的巨大差别。从这个总结中不难看出来,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但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孩子们的童年也越来越缺少乐趣和快乐,越来越缺少自我了。
如何尊重儿童,让儿童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呢?身为教师,我想:首先,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如刘教授所说的:我们不能够在目前更充分实现对儿童生活世界的尊重,但我们至少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行动的理念纳入到我们的实践中,用以纠勘我们的教育行为中的不合理性。
其次,要引导学生确立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树立崇高的理想。让他们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老师、为了父母、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了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从而养成积极的心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再次,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求让学生在课上就能掌握新知识,避免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乐中求知,趣中探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
然后,要关爱后进生,尤其是问题生。当他们犯了错误时,不要一味的批评或惩罚,应该从儿童本身的特点出发,采取恰当的办法,使他们在自尊方面受到激励,从而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进行改正。
最后要努力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儿童以喜欢的、需要的教育,给儿童以生活中的亲切的面孔出现的教育,带着儿童走出书本的世界,走向活泼泼的生活世界,努力去除行政化、成人化的主题活动色彩。
总之,儿童的世界是童话的、顽皮的、富有童趣的;儿童的世界是彩色的,是快乐的,不是被成人化了的灰色调或单色调。我们要把儿童看成儿童,要善于蹲下来看儿童;要重视对儿童的观察;重视观察儿童
的生活。我们要尊重儿童,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遵循儿童的自身的发展规律,好好地让孩子享受童年的乐趣。当然,尊重并不是迎合,如果儿童有不良的兴趣,教师要加以引导,而不是听之任之;尊重也不是一味的顺从,即使儿童不感兴趣的,但如果是儿童成长必需的我们也要想办法引导学生感兴趣。
篇四:守望教育美句摘抄
守望教育原文摘抄《守望教育》读书心得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守望教育》读书心得是听人说起《守望教育》这本书后才去翻阅它,读后曾与人交流过自己的所思所想。近日偶尔得空再读案头上的《守望教育》一书,掩卷之余,总感觉应该写点什么,抒发心中之体会与感触。恰逢学校要求每位老师撰写读书心得,便坐在案前,敲击键盘,留下以下文字做读后之感。他日若另有心得,再作补充。
读到一本好书是不容易的,读到一本能产生共鸣的好书是令人高兴的。而在这喧嚣功力的社会,还有一批像刘教授这样沉静思索的人是值得庆幸的。我知道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刘教授有着非同寻常的境遇,干着非同寻常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确实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刘教授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书中讲到,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一个一个的教育事件,我们的教育生活就是由一个一个的教育事件积累而成的。正是那些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故事,有意无意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我们自身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我们教育生活的故事,讲述那或隐或显地蕴涵着教育意义的故事,那影响着学生和我们自身生命的细微脉络就可以在故事叙事的过程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展开我们的教育生活如何发展与改善的可能路径。我想这一点许多教师读很有体会。每当有学生犯错误时,我们时不时的用自己经历过的事,或是自己遇见过的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就是应用了教育叙事的方法。教育叙事就是一扇打开我们的心灵通向教育生活的意义世界的门扉。
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能体会到,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对待一个学生,说实话,我做不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在这一篇中还讲到了教师的成长。叶澜教授曾提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是研究学生及教育实践的能力,教师的研究大量是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与对象展开的,因此教师的研究能力也是高素质教育生活和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研究,也就是说离不开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那么教师要成长,就要从提高自身教育质量开始,要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遍发生的教育现象的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的现象,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教育叙事和教师成长两者是密切相连的,教育叙事作为一种切近与教师日常教育生活的研究方式,让我们与自己所从事的日常教育工作更为亲近,让我们在平凡的,逐步习惯化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幽微的教育意义,从而获得我们对自身作为教师生命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发现与提升,并可能成为我们走出教育生活中的习惯,提升我们教育生活的质量。记得海明威曾经说过,现实不一定总是美好的,但我们必须拥有一颗面对美好的永恒的心。若以我们短暂而又脆弱的身躯面对浩瀚而又驳杂的世界,生命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做一个教育理想的守望者,那么,人类文明的薪火就能够永传不灭。
篇五:守望教育美句摘抄
《守望教育》读书摘抄
柏拉图:教育只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
教育从根本而言就是或者说只能是诱导的、启发的,而不是灌输的,教育的任务不在注入,乃在导引学生使其自求知识。
真正地教育并不是把成人的世界简单地灌输到儿童世界之中,而恰恰应该是从儿童世界的既有内涵由发,引导他们逐渐趋认识、体验、发现外在的成人世界的内涵,来进一步丰富、拓展儿童世界的内涵。
杜威强调教育应关照现在的、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生活本身的价值在教育中凸显由来,让他们能从当下的生活中得到乐趣,而不仅仅是将儿童心在的生活视为另一种尚无可知或知之甚少的生活的准备。……当儿童学习不是因为学习本身有乐趣,而是为了考试、升学、恐惧、竞争、奖惩等而学习时,不仅无益于能力发展,也不利于品德进步,更不利
于儿童积极健康地生活与成长的心态的养成
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由: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认
为,教育者,非为过去,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所以,教育不能以一时的事功为鹄的,教育家必由百世不迁之主义。简单地把成人世界中现成的标准强加给儿童,让儿童受教于成人,这是旧教育的作法,新的教育应该是成人受教于儿童,倾听他们世界的声音。
一个不懂得尊重儿童、尊重他们独立人格的社会,是很难想象由儿童所需要的世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更不可能费尽心思去营造一个看似无聊却充满神奇的独具价值的儿童的世界的。
不管现在你多么会读书,你还得不时从你那纯粹的读书的世界中抬起头来,去看看、并且尝试着去适应这个不纯也并不伟大的世界,从而给你那纯粹的心灵增加更多的,具实也是很自然地刺激,以增强你的心灵的敏感性、灵活性、复杂性,让你内心的世界变得不是那么的纯粹,也不是那么
的不平凡,给他增加几分实在
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就是让学生跳由以认知为中心的教育框架,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学会去品味、反思学习,享受学习,使学习成为个体意义生活的来源
对于儿童,我们的教育中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是精神与情感的自由舒展与陶冶更重要,还是把人当作被训练的物获学习的机器,不停地习得充分的知识技能重要?
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意在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
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并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从那以来,以知识为中心的主知主义教育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追求,不管是注重知识的学习本身,还是注重思维能力的提高,不论是侧重知识的实质教育还是侧重智力发展的形式教育,不管是伸手摘果子还是跳起来摘果子,实际上都没有跳由主知注意的框架。
知识和故事,其实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之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
一个人对周遭世界的发现往往同时就是对自我心灵世界的发现。走进教育叙事,让我们与自己经历的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文本对话,增进我们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并使我们队教育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变得丰富多样,且由于蕴涵着我们作为教师个体的生命痕迹而变得生动、有趣,富于生命的气息
当乡村教育问题被缩减为硬件设施的改造与读书机会的保障时,我们应有的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整体思考与深层把我便被遮蔽。……希望工程本身就是隐含着城市取向的话语摹本,就大多数城市学校而言,或多或少,经常可以得到各种教育资助、政府额外投入,但从来就没有人把这看成是“希望工程”,而是被看成分内的、理所当然的,因为这个世界时“我们”自己的“世界”。而贫困乡村能得到远远少于城市学校所得的有限的资助被冠以“希望工程”的神圣名义,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的世界,而是他们的世界,说白了,这里的教育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教育。
传统的乡村教育体系正包含着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来文化与以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民俗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外来文化的横向渗透与民俗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相结合,学校正规教育与自然野趣之习染相结合,专门训练与口耳相授相结合,知识的启蒙与乡村情感的孕育相结合,前者的不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后者来弥补。
我们目前乡村教育模式是精英趋向的,而非平民关怀的,是形式的机会均等,而缺少实质性的机会均等。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与学生一起思考人生、社会、教育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把教学的过程变成自己理解世界、开启思维、拓展心智的过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无形中得以拓宽。
第二辑我在故我说
永远保持教育理想“缺席的权利”,给现实中的每个个体永远地留下想象与探询的空间,保持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走向“好教育”的理想。一一好教育的理想恒在远方,我们恒在理想追寻的路上。
学校教育不是技术化的训练,而是人与人的交往,是师生之间作为平等的个人的相互理解、交流、对话而实现师生生命的相遇相融,达到个体人格精神的积极建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都成为教师控制之中的标准个体,成为驯服
的工具,而是期待每个人更好地成为他(她)自己,成为活生生的置身现代社会中独立自主的公民个体。
康德: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看作是手段。
魏书生对人的理解的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突生人的工具性存在,而不是人的目的性存在,这才是他不断的把育人这一本来自然地渗透在教育过程中的目标有意地凸显由来的根本原因。
维特根斯坦: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
面对有形无形的世界,面对世界中的神秘非神秘,保持我们自身理智的清醒,对我们的已知保持一份谦逊,对我们的未知抱有一种敬畏,对我们探索未知的意愿,拥有一份理智的克制,不至于由现一种理性的自负与僭妄。
王蒙:凡把复杂的问题说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皆不可信;凡把解决复杂的问题说得如同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的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言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改革的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那言称教育改革如探囊取物般容易者,也许乃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改革利益的最大受益者。
篇六:守望教育美句摘抄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守望教育读书心得》的详细参考,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1
学生都在放暑假,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假期,在假期里,闲来无事,我就经常买一些好的书籍来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量!最近我在读《守望教育》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地方。因为书中的观点和我的教学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我觉得我应该继续读下去,读好!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等撰写的童话故事,一代代少年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德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信。”“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心得体会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作为教师的我们何不利用美丽动听故事把道德伦理贯穿到其中,循循善诱给孩子一个净化心灵途径。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心里,那就是孩子们的道德品质。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网络科技的不断发达。这进步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利,也带来的弊。一些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生存价值,那些不文明的行为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无疑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在目前一些领域中道德的示范,对道德期望与对道德行为要求和道德投入与产出效果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旋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了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二)教师不要让学生成为你的观众。
(三)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四)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希望与理想。
二、启发:
(一)关注孩子的童年,热门思想汇报多关心我们的学生,给学生以爱的教育,让他们留
有美好的回忆,留给学生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给孩子们提供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生活空间,让他们拥有健康、活泼、充实、明亮的自我。
(三)教师要成为永远的思考者,与学生成为共同成长的伙伴。
(四)教师专业成长道德修养,必须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他们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教育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十分陌生的事情了,我对自己说,我应该做的更好了。现实条件下,我应该将我在书中所学的东西用在现实的教育中来,我相信我会是一个好的老师。
教师的工作就是如此,我相信我会做的更好!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2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写作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鑫抟训脑尢竞途次烦渎颐堑男牧椋赫饩褪窃谖抑系男切恰!笨档虏唤鼋霸谖倚闹械牡赖路ㄔ颉庇搿巴飞系男强铡币嗉次尴薜挠钪嫦嗵岵⒙郏踔寥衔
赖路ㄔ蛞哂谧匀环ㄔ颉D敲矗谀壳耙恍┝煊虻赖率Х叮赖略竿胄形⒌赖峦度胗氩鱿嗖钌踉兜那榭鱿拢跹牡赖陆逃拍苋玫赖侣勺呓⒆用堑男牧槟兀慷亮跆冀淌诘摹妒赝逃芬皇椋钗矣辛嘶砣豢实母芯酢?/p>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内容地图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3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个人简历,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美好的道德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儿童世界何处寻》开篇第一段刘教授就引用了王富仁《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一书中“儿童不但要生活在****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发展,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只要一个少年儿童没有仅仅属于自己的世界,TOP100排行仅仅属于自己的感受方式,他就没有任何抵御被*人文化过早异化的能力,他或者毫无分辨能力地接受所有成年人的教导,造成创造力的过早桔萎和生命力的过早消失,或者产生逆反心理,盲目地拒绝成年人的任何教导。”的言论和蔡元培先生的“教育者,养*人格之事业也”的理念。刘教授认为:“教育要把儿童的世界还给他们,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在此基础上再去积极引导、扶助儿童去创造那属于儿童的世界,让他们能真正体会到“儿童世界”的感觉。
作者的观点点醒了我,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迫于应试教育的导向,迫于学校间竞争的压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教师常常好心的霸占了学生的体育课、电脑课,常常下课时,还舍不得离开教室……整天埋在作业堆里,奔波于辅导班间,孩子哪有快乐而言?非但如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常常把*人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很少顾及他们的感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模式化的观念,写的是满口的****腔。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只是简单粗暴地批评,却很少耐心地去倾听他们犯错的根源……孩子哪有自我而言?
一位心理专家在一次专题讲座中对近几代人的童年做出了这样一个总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在玩泥巴中度过童年,最全面的参考写作网站八九十年代的孩子在游戏加学习中度过童年,而如今的孩子却在沉重的负担中去经历自己的童年。”虽然这样的总结可能不很准确,但却大体上反映出了过去和现在孩子童年时代的巨大差别。从这个总结中不难看出来,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但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孩子们的童年也越来越缺少乐趣和快乐,越来越缺少自我了。
如何尊重儿童,让儿童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呢?身为教师,我想:首先,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如刘教授所说的:我们不能够在目前更充分实现对儿童生活世界的尊重,但我们至少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行动的理念纳入到我们的实践中,用以纠勘我们的教育行为中的不合理**。
其次,要引导学生确立明确、高尚的学习目的,树立崇高的理想。让他们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老师、为了父母、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为了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从而养成积极的心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再次,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力求让学生在课上就能掌握新知识,避免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要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乐中求知,趣中探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
然后,要关爱后进生,尤其是问题生。当他们犯了错误时,不要一味的批评或惩罚,应该从儿童本身的特点出发,采取恰当的办法,使他们在自尊方面受到激励,从而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进行改正。
最后要努力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儿童以喜欢的、需要的教育,给儿童以生活中的亲切的面孔出现的教育,带着儿童走出书本的世界,走向活泼泼的生活世界,努力去除行政化、****化的主题活动色彩。
总之,儿童的世界是童话的、顽皮的、富有童趣的;儿童的世界是彩色的,是快乐的,不是被****化了的灰色调或单色调。我们要把儿童看成儿童,要善于蹲下来看儿童;要重视对儿童的观察;重视观察儿童的生活。我们要尊重儿童,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遵循儿童的自身的发展规律,好好地让孩子享受童年的乐趣。当然,尊重并不是迎合,如果儿童有不良的兴趣,教师要加以引导,而不是听之任之;尊重也不是一味的顺从,即使儿童不感兴趣的,但如果是儿童成长必需的我们也要想办法引导学生感兴趣。
的详细内容,孩子、道德、教育、我们、世界、儿童、学生、教师等方面,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网
篇七:守望教育美句摘抄
守望教育原文摘抄_《守望教育》读书心得范文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守望教育》读书心得是听人说起《守望教育》这本书后才去翻阅它,读后曾与人交流过自己的所思所想。近日偶尔得空再读案头上的《守望教育》一书,掩卷之余,总感觉应该写点什么,抒发心中之体会与感触。恰逢学校要求每位老师撰写读书心得,便坐在案前,敲击键盘,留下以下文字做读后之感。他日若另有心得,再作补充。
读到一本好书是不容易的,读到一本能产生共鸣的好书是令人高兴的。而在这喧嚣功力的社会,还有一批像刘教授这样沉静思索的人是值得庆幸的。我知道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刘教授有着非同寻常的境遇,干着非同寻常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确实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
书中讲到,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一个一个的教育事件,我们的教育生活就是由一个一个的教育事件积累而成的。正是那些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故事,有意无意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我们自身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我们教育生活的故事,讲述那或隐或显地蕴涵着教育意义的故事,那影响着学生和我们自身生命的细微脉络就可以在故事叙事的过程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展开我们的教育生活如何发展与改善的可能路径。我想这一点许多教师读很有体会。每当有学生犯错误时,我们时不时的用自己经历过的事,或是自己遇见过的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就是应用了教育叙事的方法。教育叙事就是一扇打开我们的心灵通向教育生活的意义世界的门扉。
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
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能到,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对待一个学生,说实话,我做不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在这一篇中还讲到了的成长。叶澜教授曾提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是研究学生及教育实践的能力,教师的研究大量是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与对象展开的,因此教师的研究能力也是高素质教育生活和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研究,也就是说离不开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那么教师要成长,就要从提高自身教育质量开始,要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遍发生的教育现象的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的现象,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篇八:守望教育美句摘抄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守望教育原文摘抄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守望教育》读书心得是听人说起《守望教育》这本书后才去翻阅它,读后曾与人交流过自己的所思所想。近日偶尔得空再读案头上的《守望教育》一书,掩卷之余,总感觉应该写点什么,抒发心中之体会与感触。恰逢学校要求每位老师撰写读书心得,便坐在案前,敲击键盘,留下以下文字做读后之感。他日若另有心得,再作补充。读到一本好书是不容易的,读到一本能产生共鸣的好书是令人高兴的。而在这喧嚣功力的社会,还有一批像刘教授这样沉静思索的人是值得庆幸的。我知道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刘教授有着非同寻常的境遇,干着非同寻常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确实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刘教授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
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书中讲到,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一个一个的教育事,我们的教育生活就是由一个一个的教育事积累而成的。正是那些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故事,有意无意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我们自身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我们教育生活的故事,讲述那或隐或显地蕴涵着教育意义的故事,那影响着学生和我们自身生命的细微脉络就可以在故事叙事的过程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展开我们的教育生活发展与改善的可能路径。我想这一点许多教师读很有体会。每当有学生犯错误时,我们时不时的用自己经历过的事,或是自己遇见过的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就是应用了教育叙事的方法。教育叙事就是一扇打开我们的心灵通向教育生活的意义世界的门扉。
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能体会到,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对待一个学生,说实话,我做不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在这一篇中还讲到了教师的成长。叶澜教授曾提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是研究学生及教育实践的能力,教师的研究大量是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与对象展开的,因此教师的研究能力也是高素质教育生活和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从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研究,也就是说离不开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那么教师要成长,就要从提高自身教育质量开始,要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遍发生的教育现象的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的现象,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教育叙事和教师成长两者是密切相连的,教育叙事作为一种切近与教师日常教育生活的研究方式,让我们与自己所从事的日常教育工作更为亲近,让我们在平凡的,逐步习惯化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幽微的教育意义,从而获得我们对自身作为教师生命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发现与提升,并可能成为我们走出教育生活中的习惯,提升我们教育生活的质量。记得海明威曾经说过,现实不一定总是美好的,但我们必须拥有一颗面对美好的永恒的心。若以我们短暂而又脆弱的身躯面对浩瀚而又驳杂的世界,生命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做一个教育理想的守望者,那么,人类文明的薪火就能够永传不灭。
篇九:守望教育美句摘抄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摘抄
教育书籍读书笔记摘抄
1、《守望教育》读书笔记
第一辑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
柏拉图:教育只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
教育从根本而言就是或者说只能是诱导的、启发的,而不是灌输的,教育的任务不在注入,乃在导引学生使其自求知识。
真正地教育并不是把成人的世界简单地灌输到儿童世界之中,而恰恰应该是从儿童世界的既有内涵出发,引导他们逐渐趋认识、体验、发现外在的成人世界的内涵,来进一步丰富、拓展儿童世界的内涵。
杜威强调教育应关照现在的、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生活本身的价值在教育中凸显出来,让他们能从当下的生活中得到乐趣,而不仅仅是将儿童心在的生活视为另一种尚无可知或知之甚少的生活的准备。……当儿童学习不是因为学习本身有乐趣,而是为了考试、升学、恐惧、竞争、奖惩等而学习时,不仅无益于能力发展,也不利于品德进步,更不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地生活与成长的心态的养成。
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认为,教育者,非为过去,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所以,教育不能以一时的事功为鹄的,教育家必由百世不迁之主义。简单地把成人世界中现成的标准强加给儿童,让儿童受教于成人,这是旧教育的作法,新的教育应该是成人受教于儿童,倾听他们世界的声音。
一个不懂得尊重儿童、尊重他们独立人格的社会,是很难想象出儿童所需要的世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更不可能费尽心思去营造一个看似无聊却充满神奇的独具价值的儿童的世界的。
不管现在你多么会读书,你还得不时从你那纯粹的读书的世界中抬起头来,去看看、并且尝试着去适应这个不纯也并不伟大的世界,从而给你那纯粹的心灵增加更多的,其实也是很自然地刺激,以增强你的心灵的敏感性、灵活性、复杂性,让你内心的世界变得不是那么的纯粹,也不是那么的不平凡,给他增加几分实在。
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就是让学生跳出以认知为中心的教育框架,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学会去品味、反思学习,享受学习,使学习成为个体意义生活的来源。
对于儿童,我们的教育中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是精神与情感的自由舒展与陶冶更重要,还是把人当作被训练的物获学习的机器,不停地习得充分的知识技能重要?
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意在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并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从那以来,以知识为中心的主知主义教育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追求,不管是注重知识的学习本身,还是注重思维能力的提高,不论是侧重知识的实质教育还是侧重智力发展的形式教育,不管是伸手摘果子还是跳起来摘果子,实际上都没有跳出主知注意的框架。
知识和故事,其实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之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
一个人对周遭世界的发现往往同时就是对自我心灵世界的发现。走进教育叙事,让我们与自己经历的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文本对话,增进我们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并使我们队教育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变得丰富多样,且由于蕴涵着我们作为教师个体的生命痕迹而变得生动、有趣,富于生命的气息。
当乡村教育问题被缩减为硬件设施的改造与读书机会的保障时,我们应有的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整体思考与深层把我便被遮蔽。……希望工程本身就是隐含着城市取向的话语摹本,就大多数城市学校而言,或多或少,经常可以得到各种教育资助、政府额外投入,但从来就没有人把这看成是“希望工程”,而是被看成分内的、理所当然的,因为这个世界时“我们”自己的“世界”。而贫困乡村能得到远远少于城市学校所得的有限的资助被冠以“希望工程”的神圣名义,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的世界,而是他们的世界,说白了,这里的教育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教育。
传统的乡村教育体系正包含着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来文化与以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民俗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外来文化的横向渗透与民俗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相结合,学校正规教育与自然野趣之习染相结合,专门训练与口耳相授相结合,知识的启蒙与乡村情感的孕育相结合,前者的不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后者来弥补。
我们目前乡村教育模式是精英趋向的,而非平民关怀的,是形式的机会均等,而缺少实质性的机会均等。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与学生一起思考人生、社会、教育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把教学的过程变成自己理解世界、开启思维、拓展心智的过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无形中得以拓宽。
第二辑我在故我说
永远保持教育理想“缺席的权利”,给现实中的每个个体永远地留下想象与探询的空间,保持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走向“好教育”的理想。——好教育的理想恒在远方,我们恒在理想追寻的路上。
学校教育不是技术化的训练,而是人与人的交往,是师生之间作为平等的个人的相互理解、交流、对话而实现师生生命的相遇相融,达到个体人格精神的积极建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都成为教师控制之中的标准个体,成为驯服的工具,而是期待每个人更好地成为他(她)自己,成为活生生的置身现代社会中独立自主的公民个体。
康德: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看作是手段。
魏书生对人的理解的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突出人的工具性存在,而不是人的目的性存在,这才是他不断的把育人这一本来自然地渗透在教育过程中的目标有意地凸显出来的根本原因。
维特根斯坦: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
面对有形无形的世界,面对世界中的神秘非神秘,保持我们自身理智的清醒,对我们的已知保持一份谦逊,对我们的未知抱有一种敬畏,对我们探索未知的意愿,拥有一份理智的克制,不至于出现一种理性的自负与僭妄。
王蒙:凡把复杂的问题说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皆不可信;凡把解决复杂的问题说得如同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的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言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改革的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那言称教育改革如探囊取物般容易者,也许乃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改革利益的最大受益者。
如果大学徒具物质形态样式,那么最漂亮的高楼大厦也不成其为大学。惟有经由大学人与大学建筑空间的交互作用,大学建筑的文化意味才得以活化,获得现实的意蕴。正是大学人在以物的形式存在的大学空间里的活动,才使得物的形态的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成为大学人探求高深学问、追求知识真理的场域。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对学生所言三事: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
如果说以哈佛、斯坦福为代表得美国大学对世界大学样式的贡献是一种以实用主义为基本底蕴的科学技术、商业、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引领潮流的姿态,那么以剑桥、牛津为代表得英国大学对世界大学样式的贡献则在于以保守主义为底蕴的近乎顽固地坚守传统的大学存在样态。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导师。虽然好的教育并不一定要人人都去亲历苦难,但适当地吃点苦,并且间接地体验苦难、理解苦难,而不是让孩子从小就排斥苦难,对于培养他们一份博大的人间情怀、培养同情关爱之心是十分重要的,而这或许也该是一种良好的教育的重要成分。
在一个均等的教育机会远不能达到保障的社会里,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从很小就摆在受教育者的面前,任何对于教育的美好人文期待,很可能在现实残酷的竞争法则面前变得软弱无力。
2、《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怀特海是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出身于教育世家,早年就读并留校于英国剑桥大学,中年任教于英国伦敦大学,晚年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其教育代表作,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得到广泛认同,并影响深远,闪耀着不朽的智慧光芒。
全书共七章,再加上作者小传、前言、跋、评点等文章,全书有156页,全书不长,但短时细读品味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故以下仅挑前三章进行学习。
第一章教育的目的
篇十:守望教育美句摘抄
??我们讲故事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地回溯观照发现我们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教育生活路径的过教育叙事作为一种切近教师日常工作的研究方式让我们在平凡的逐步庸常化的教育工作中发现幽微的教育意义从而获得我们对自身作为教师生命个体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发现与提升并可能成为我们走出教育生活惯性思维的重要路径既提高了我们对自我教育生活反思批判的能力也提升了我们教育生活的创造性品格与能力从而有效地改造提升了我们的教育生活质量
《守望教育》读书摘录
很喜欢读刘铁芳的书,去年曾写过《邀君共读刘铁芳》的博文。这本《守望教育》2021年第一次出版,我买的是2021年第十三次出版的版本,足见此书的广泛影响和刘铁芳教授的知名度。他对种种教育现象和实践的质疑、追问、探索、建议总有独到之处,他凭着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对现实的教育和现实中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抱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各种教育问题给及理性的批评和必要的反思。他说我们“要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守望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是的,正如孙云晓所言:“今天的教育虽然面临了无数的问题,但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希望了,我有一个观点,孩子的年龄越小,微环境越重要。每一个学校、家庭、父母都可以有很大的作为.”教育的发展进步并不是坐等自上而下的大改革,需要我们教育人一起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正是这种对于教育的孜孜守望给我们平凡而朴素的教育生涯增加一抹亮色。以下为读书摘录。第一辑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1.教育要不要言及将来,要不要为将来生活做准备?这当然是必要的,任何教育都是要提高个体的文化的、社会的适应性,并最终使个体以健全的方式参与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之中,关键在于,教育究竟要以什么方式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让儿童在儿童生活的阶段生活得好,不就是对将来生活的一种准备吗?2.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而不是陶冶居于教育的中心,教育完全不是灵魂转向的艺术,而更多的是人才培养的“加工厂”。3.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并不是让人变得不平凡,他恰恰就是要以
平凡的姿态让人首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能像平凡人、普通人那样生活的“人”,而不是“神仙高人”,更不是高智商的“机器人”。
4.如果我们的教育条件的改善,教育的发展,只是为了让儿童学得更多更快,也相应承受更大的压力,把童年变成一段紧绷的弦,而不是儿童生存状态的不断优化与提升,那么教育发展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恰恰在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中,由于教育不公平所带来的教育的近乎恶性的竞争,大大强化了学生在教育中所承受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不断地迁移……
5.现代教育在提高其科学品格和效率的同时,失却的是那种抚慰个体独特的、其实原本孱弱的生命织体的温情。知识与故事,其实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之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
6.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我们的教育生活的故事,讲述那些或隐或显地蕴含着教育意义的故事,那影响着学生和我们生命成长的细微脉络就可能在故事叙述过程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展开了我们的教育生活该如何发展与改善的可能途径。……我们讲故事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地回溯、观照、发现我们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教育生活路径的过程。
7.教育叙事作为一种切近教师日常工作的研究方式,让我们在平凡的、逐步庸常化的教育工作中发现幽微的教育意义,从而获得我们对自身作为教师生命个体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发现与提升,并可能成为我们走出教育生活惯性思维的重要路径,既提高了我们对自我教育生活反思、批判的能力,也提升了我们教育生活的创造性品格与能力,从而有效地改造、提升了我们的教育生活质量。
8.知识生活是学校生活的基本内容,不断的、开发性的学习,是提升学校生活品质的基础。……怎样吧学校建设成为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网状学习型组织,就成为了当前我们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尺度。
9.……我们长期奉行整齐划一的思维模式,事实上造成了我们在教育取向上的单一化。由于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更潜在地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与主流教育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希望工程”本身就是一个隐含着“城市取向”的话语模本……
10.我所理解的大学教学应该是一种智识的活动,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的心智洞开与灵魂的吸引,我把教学看成是一场师生之间作为知识人的精神相遇于对话。
第二辑我在,故我说11.永远保持教育理想的“缺席的权利”,给现实中的每个个体永远地留下想象与探询的空间,保持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走向“好教育”的理想――“好教育”的理想恒在远方,我们恒在理想追寻的“路上”。12.功成名就的魏书生、到处演讲的魏书生、身兼数职的魏书生,实际上已经无法在继续深挖下去,而更多地停留在他80年代的知识视野和教育视野之中,他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都没有质性的改变。这样说好象还是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之所在。……蔡朝阳的文章中标出的魏书生两大基本的特点是技术主义和权威主义,应该说基本抓住了魏书生教育理念在当代教育发展中的要害。只是魏书生的技术主义决不仅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表现在班级管理等方面。13。维特斯根坦在《逻辑哲学记》中提出:“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王蒙曾这样说:“凡把复杂的问题说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皆不可信;凡把解决复杂的问题说得如同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14.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言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即言称教育改革如探囊般容易者,也许乃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改革的最大
受益者。15.我们的教育其实首先不是如何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问题,而是如何尽可能地保护儿童已有的创造性,让他们在年少的时候,尽可能地减少那种机械、平庸的训练式的教育,给他们的情感与精神空间有着自由舒展的可能……16.真正的教育理论就不只是实践的操作行为指南,而是提供精神的引导,是一种实践的精神。教育理论应更多地作为实践精神而走向实际,充实、照亮、引导、激励实践的走向,这或许是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真谛。17.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18.王晓明《“横站”的命运》(《读书》2021年第5期)一文,反复读之,使人胸臆怵然。“今天的社会黑暗的很大一部分力量,正来自我们头脑中的那些简单机械的思维习惯,来自我们对‘现代化’之类的空洞名目的崇拜和迷信。旧的桎梏还为崩溃,新的专制已经登场;旧式愚民的数量依然庞大,新‘愚民’的群落却已初具规模。”一百多年来,为什么我们总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从一个苦难陷到另一个苦难?我们所承受的苦难实在太多,但太多的苦难却并没有让我们学会成熟的思考,我们太习惯于“听从”,听从权威,听从潮流,听从时尚,要么就听从“感觉”。也许,我们今天都远没有学会真正的思考,自由、独立、清明的思考,我们的思想要么跪着,要么翘到了天上,我们的思想总难以心平气静地沉浸于我们周遭的世界。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总免不了被愚弄或者愚弄他人的命运,我们在受伤害的同时,又以牙还牙,不知不觉地施害于他人,“愚民”的烙印始终难以抹平。
19.我们一方面反对应试教育,但当我们自己的孩子面临升学的考验时,我们同样服服贴贴地表现为应试教育的忠诚守护者。在一个均等的教育机会远不能达到保障的社会里,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从很小就摆在受教育者的面前,任何对于教育的美好人文期待,很可能在现实残酷的竞争法则面前都变得软弱乏力。
20.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次课程改革,如果没有大多数教师的参与和支持,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这意味着改革者们应该更多地理解、尊重老师,理解、尊重教师已有的理念与行为方式,理解教师的生存境遇,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或集中到教师身上,不把现实教育教学实践的弊端完全归结于教师的理念与实践,从而尽可能赢得教师们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
篇十一:守望教育美句摘抄
P> 守望教育的读书笔记精选五篇利用寒假时间把刘铁芳教授所著《守望教育》认真阅读完了,我为在这喧嚣的社会,还有一批像刘教授这样沉静思索的人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自己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感到庆幸,我知道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刘教授有着不平凡的境遇,干着不平凡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确实说明了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
刘教授所说的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确也很关心,但能够像刘铁芳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对待一个学生,说实话,我做不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一路阅读,我反复问自己:我也会像刘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差生,找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会愤恨,会绝望,会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而自己则没有半点良心上的不安,因为我会觉得他可能是个不可教育的学生,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劝自己,更会觉得自己已经尽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是啊,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幼苗。对学生的爱既要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对学生一视同仁,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的爱就一个字,说说容易,做做难。
教师成长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技术不断娴熟的过程,也不仅是把教育教学技术逐渐变成了教育教学艺术的过程,这其中更主要地包含着的内容,或者说教师的成长的关键,乃在于个体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即个体是否开始拥有了自己独到的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与觉悟,并把这种觉悟渗透在自己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从而使得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思想资源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或者权威性认识,而转向个体自身,来自个体对教育的真实悟知。
一般说来,教师的成长会经历这样几个过程:适应或者说顺应常规——对常规性教育行为的抗争与个人教育意识觉醒的萌芽——教育艺术的成熟与个人教育意识的觉醒——个人教育意识的不断完善与个体教育实践中的自觉创造。教师的成长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吸收外来的教育知识、教育思想资源,不断触动自己对教育实践的思考;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对自我教育生活不断反思,把自身的教育经验作为文本来解读,真正把自我纳入对个体教育生涯的觉知之中,从中获得教师自主意识的提升。教师正是在对自身教育实践不断适应
——超越之间,通过外来思想资源与个体内在教育经验、教育知识的不断碰撞,获得个体教育意识的生长生成。
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并不是个体教育行为模式中的简单创新,并不是简单地跳出常规,跳出他人,自产门户,独立特行,它更多地涉及到教师对其职业生涯所面临的最基本问题的自我解答: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学?个人教育教学实践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个人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参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才使得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更有意义?以教育为业的个体人生怎么才能更有意义?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从其实质而言,就是个体对自我教育生涯的反省和觉悟。
教师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首先意味着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整体参悟,即对教师职业活动的意义与价值的自我理解与独到发现,并尽可能地在自我与外在社会要求的协调中来完善自己的职业行为和职业生活。更深层面的教育意识的觉醒,还包括对个体教育人生的领悟与觉知,即把教育生活与个体人生内在地结合,把个体在教育实践中的探求、创造、悟知转化成教师个体职业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的发现。换言之,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教师作为职业人的成熟和发展,同时也是作为人的成熟与发展,是作为教师存在的个体人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教师个体不断将外来知识融入个体内在教育意识之中,转化为个体对自我教育世界的发现与觉知,这种觉知扩展到其整个教育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与觉悟,从而促进教师个体教育人生的整体觉知。
教师的成长与教育意识的觉醒并非一而就,特别是在一种开放的社会与开放的教育中。个体教育意识的不断觉知,意味着个体对日常教育生活的不断超越与提升,以及对自我既有教育知识不断超越与提升。一个相对成熟的教师要超越自我经验、超越个体日常教育生活习惯,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个体教育意识觉醒的更高层次,乃是个体能把自我教育意识提升到民族、时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自觉地把自我教育意识纳入人类教育发展的历程之中,不断领悟时代教育的真谛,经由个体的本真性的教育理解、探悟,达到对历史发展中社会整体教育意识之本真性的理解与接近,从而把个人教育意识的觉醒上升到历史与人类的教育理想探寻的高度。说到底,个体教育意识并不是一个纯个体性的问题,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与群体、社会整体教育意识的觉醒密切关联,从而把个人自身的教育努力自觉地纳入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脉络之中。
在此意义上,“活到老,学到老”,就不仅仅是一种谦辞,而是当代教师成长和教师教育意识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关注,关于教育的问题层出不穷,关于教育的争论也是众说纷纭。捧读刘铁芳教授《守望教育》,让我们能在泥沙俱下的现实中保留一份清醒,也让我们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坚持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教育理想,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久违的感动。
在这里,有一种安静的状态。刘铁芳,从贫困的乡村走出,在泥土筑起来的小学就读,师范三年毕业后到乡村教书,几年后进入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他的人生经历跟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习成为他的人生常态。在《守望教育》一书他说道:“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这样的状态能够让他保持一份清醒和安静,能够在泥沙俱下的时代保持一份独立的思考。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应试教育的痕迹依然浓重,依然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开设补习班、兴趣班,依然以爱的名义绑架着学生的快乐和童真,我们的教育不少还满足于灌输,满足于齐步走。在浮躁的社会里,教育需要一种安静的状态,在安静中深刻反思,生成思想,这样才不会盲从,不会摇摆。“虽然我并不知道路途的终点将在何方,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都将执著地前行。”
篇十二:守望教育美句摘抄
P> 守望教育读书摘抄《守望教育》读书摘抄柏拉图:教育只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教育从根本而言就是或者说只能是诱导的、启发的而不是灌输的教育的任务不在注入乃在导引学生使其自求知识。真正地教育并不是把成人的世界简单地灌输到儿童世界之中而恰恰应该是从儿童世界的既有内涵出发引导他们逐渐趋认识、体验、发现外在的成人世界的内涵来进一步丰富、拓展儿童世界的内涵。杜威强调教育应关照现在的、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生活本身的价值在教育中凸显出来让他们能从当下的生活中得到乐趣而不仅仅是将儿童心在的生活视为另一种尚无可知或知之甚少的生活的准备。当儿童学习不是因为学习本身有乐趣而是为了考试、升学、恐惧、竞争、奖惩等而学习时不仅无益于能力发展也不利于品德进步更不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地生活与成长的心态的养成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认为教育者非为过去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所以教育不能以一时的事功为鹄的教育家必由百世不迁之主义。简单地把成人世界中现成的标准强加给儿童让儿童受教于成
人这是旧教育的作法新的教育应该是成人受教于儿童倾听他们世界的声音。
一个不懂得尊重儿童、尊重他们独立人格的社会是很难想象出儿童所需要的世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更不可能费尽心思去营造一个看似无聊却充满神奇的独具价值的儿童的世界的。
不管现在你多么会读书你还得不时从你那纯粹的读书的世界中抬起头来去看看、并且尝试着去适应这个不纯也并不伟大的世界从而给你那纯粹的心灵增加更多的其实也是很自然地刺激以增强你的心灵的敏感性、灵活性、复杂性让你内心的世界变得不是那么的纯粹也不是那么
的不平凡给他增加几分实在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就是让学生跳出以认知为中心的教育框架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学会去品味、反思学习享受学习使学习成为个体意义生活的来源对于儿童我们的教育中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是精神与情感的自由舒展与陶冶更重要还是把人当作被训练的物获学习的机器不停地习得充分的知识技能重要?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意在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并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从那以来以知识为中心的主知主义教育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追求不管是注重知识的学习本身还是注重思维能力的提高不论是侧重知识
的实质教育还是侧重智力发展的形式教育不管是伸手摘果子还是跳起来摘果子实际上都没有跳出主知注意的框架
知识和故事其实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之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
一个人对周遭世界的发现往往同时就是对自我心灵世界的发现。走进教育叙事让我们与自己经历的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文本对话增进我们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并使我们队教育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变得丰富多样且由于蕴涵着我们作为教师个体的生命痕迹而变得生动、有趣富于生命的气息当乡村教育问题被缩减为硬件设施的改造与读书机会的保障时我们应有的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整体思考与深层把我便被遮蔽。希望工程本身就是隐含着城市取向的话语摹本就大多数城市学校而言或多或少经常可以得到各种教育资助、政府额外投入但从来就没有人把这看成是“希望工程”而是被看成分内的、理所当然的因为这个世界时“我们”自己的“世界”。而贫困乡村能得到远远少于城市学校所得的有限的资助被冠以“希望工程”的神圣名义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的世界而是他们的世界说白了这里的教育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教育。传统的乡村教育体系正包含着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
来文化与以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民俗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外来文化的横向渗透与民俗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相结合学校正规教育与自然野趣之习染相结合专门训练与口耳相授相结合知识的启蒙与乡村情感的孕育相结合前者的不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后者来弥补。
我们目前乡村教育模式是精英趋向的而非平民关怀的是形式的机会均等而缺少实质性的机会均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与学生一起思考人生、社会、教育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把教学的过程变成自己理解世界、开启思维、拓展心智的过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无形中得以拓宽。
康德: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看作是手段。
魏书生对人的理解的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突出人的工具性存在而不是人的目的性存在这才是他不断的把育人这一本来自然地渗透在教育过程中的目标有意地凸显出来的根本原因。
维特根斯坦: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
面对有形无形的世界面对世界中的神秘非神秘保持我们自身理智的清醒对我们的已知保持一份谦逊对我们的未知抱有一种敬畏对我们探索未知的意愿拥有一份理智的克制不至于出现一种理性的自负与僭妄。
王蒙:凡把复杂的问题说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皆不可信;凡把解决复杂的问题说得如同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的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言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改革的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那言称教育改革如探囊取物般容易者也许乃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改革利益的最大受益者。
篇十三:守望教育美句摘抄
P> 不管现在你多么会读书你还得不时从你那纯粹的读书的世界中抬起头来去看看并且尝试着去适应这个不纯也并不伟大的世界从而给你那纯粹的心灵增加更多的其是很自然地刺激以增强你的心灵的敏感性灵活性复杂性让你内心的世界变得不是那么的纯粹也不是那么的不平凡给他增加几分实在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就是让学生跳出以认知为中心的教育框架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学会去品味反思学习享受学习使学习成为个体意义生活的来源对于儿童我们的教育中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守望教育》读书摘抄
柏拉图:教育只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
教育从根本而言就是或者说只能是诱导的、启发的,而不是灌输的,教育的任务不在注入,乃在导引学生使其自求知识。
真正地教育并不是把成人的世界简单地灌输到儿童世界之中,而恰恰应该是从儿童世界的既有内涵出发,引导他们逐渐趋认识、体验、发现外在的成人世界的内涵,来进一步丰富、拓展儿童世界的内涵。
杜威强调教育应关照现在的、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生活本身的价值在教育中凸显出来,让他们能从当下的生活中得到乐趣,而不仅仅是将儿童心在的生活视为另一种尚无可知或知之甚少的生活的准备。……当儿童学习不是因为学习本身有乐趣,而是为了考试、升学、恐惧、竞争、奖惩等而学习时,不仅无益于能力发展,也不利于品德进步,更不利
于儿童积极健康地生活与成长的心态的养成。
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认为,教育者,非为过去,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所以,教育不能以一时的事功为鹄的,教育家必由百世不迁之主义。简单地把成人世界中现成的标准强加给儿童,让儿童受教于成人,这是旧教育的作法,新的教育应该是成人受教于儿童,倾听他们世界的声音。
一个不懂得尊重儿童、尊重他们独立人格的社会,是很难想象出儿童所需要的世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更不可能费尽心思去营造一个看似无聊却充满神奇的独具价值的儿童的世界的。
不管现在你多么会读书,你还得不时从你那纯粹的读书的世界中抬起头来,去看看、并且尝试着去适应这个不纯也并不伟大的世界,从而给你那纯粹的心灵增加更多的,其实也是很自然地刺激,以增强你的心灵的敏感性、灵活性、复杂性,让你内心的世界变得不是那么的纯粹,也不是那么
的不平凡,给他增加几分实在。
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就是让学生跳出以认知为中心的教育框架,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而且学会去品味、反思学习,享受学习,使学习成为个体意义生活的来源。
对于儿童,我们的教育中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是精神与情感的自由舒展与陶冶更重要,还是把人当作被训练的物获学习的机器,不停地习得充分的知识技能重要?
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意在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并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从那以来,以知识为中心的主知主义教育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追求,不管是注重知识的学习本身,还是注重思维能力的提高,不论是侧重知识的实质教育还是侧重智力发展的形式教育,不管是伸手摘果子还是跳起来摘果子,实际上都没有跳出主知注意的框架。
知识和故事,其实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之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
一个人对周遭世界的发现往往同时就是对自我心灵世界的发现。走进教育叙事,让我们与自己经历的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文本对话,增进我们对教育生活的理解,并使我们队教育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变得丰富多样,且由于蕴涵着我们作为教师个体的生命痕迹而变得生动、有趣,富于生命的气息。
当乡村教育问题被缩减为硬件设施的改造与读书机会的保障时,我们应有的对乡村教育问题的整体思考与深层把我便被遮蔽。……希望工程本身就是隐含着城市取向的话语摹本,就大多数城市学校而言,或多或少,经常可以得到各
种教育资助、政府额外投入,但从来就没有人把这看成是“希望工程”,而是被看成分内的、理所当然的,因为这个世界时“我们”自己的“世界”。而贫困乡村能得到远远少于城市学校所得的有限的资助被冠以“希望工程”的神圣名义,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的世界,而是他们的世界,说白了,这里的教育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教育。
传统的乡村教育体系正包含着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来文化与以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民俗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外来文化的横向渗透与民俗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相结合,学校正规教育与自然野趣之习染相结合,专门训练与口耳相授相结合,知识的启蒙与乡村情感的孕育相结合,前者的不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后者来弥补。
我们目前乡村教育模式是精英趋向的,而非平民关怀的,是形式的机会均等,而缺少实质性的机会均等。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与学生一起思考人生、社会、教育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把教学的过程变成自己理解世界、开启思维、拓展心智的过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无形中得以拓宽。
第二辑我在故我说
永远保持教育理想“缺席的权利”,给现实中的每个个体永远地留下想象与探询的空间,保持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走向“好教育”的理想。——好教育的理想恒在远方,我们恒在理想追寻的路上。
学校教育不是技术化的训练,而是人与人的交往,是师生之间作为平等的个人的相互理解、交流、对话而实现师生生命的相遇相融,达到个体人格精神的积极建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都成为教师控制之中的标准个体,成为驯服
的工具,而是期待每个人更好地成为他(她)自己,成为活生生的置身现代社会中独立自主的公民个体。
康德: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看作是手段。
魏书生对人的理解的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突出人的工具性存在,而不是人的目的性存在,这才是他不断的把育人这一本来自然地渗透在教育过程中的目标有意地凸显出来的根本原因。
维特根斯坦: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
面对有形无形的世界,面对世界中的神秘非神秘,保持我们自身理智的清醒,对我们的已知保持一份谦逊,对我们的未知抱有一种敬畏,对我们探索未知的意愿,拥有一份理智的克制,不至于出现一种理性的自负与僭妄。
王蒙:凡把复杂的问题说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皆不可信;凡把解决复杂的问题说得如同探囊取物,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的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言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改革的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那言称教育改革如探囊取物般容易者,也许乃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改革利益的最大受益者。
如果大学徒具物质形态样式,那么最漂亮的高楼大厦也不成其为大学。惟有经由大学人与大学建筑空间的交互作用,大学建筑的文化意味才得以活化,获得现实的意蕴。正是大学人在以物的形式存在的大学空间里的活动,才使得物的形态的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成为大学人探求高深学问、追求知识真理的场域。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对学生所言三事: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
如果说以哈佛、斯坦福为代表得美国大学对世界大学样式的贡献是一种以实用主义为基本底蕴的科学技术、商业、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引领潮流的姿态,那么以剑桥、牛津为代表得英国大学对世界大学样式的贡献则在于以保守主义为底蕴的近乎顽固地坚守传统的大学存在样态。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导师。虽然好的教育并不一定要人人都去亲历苦难,但适当地吃点苦,并且间接地体验苦难、理解苦难,而不是让孩子从小就排斥苦难,对于培养他们一份博大的人间情怀、培养同情关爱之心是十分重要的,而这或许也该是一种良好的教育的重要成分。
在一个均等的教育机会远不能达到保障的社会里,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从很小就摆在受教育者的面前,任何对于教育的美好人文期待,很可能在现实残酷的竞争法则面前变得软弱无力。
篇十四:守望教育美句摘抄
P>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1000字(精选多篇)《守望教育》是一本抒发教育理想的真情之作,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个“爱教育者”的真挚情怀。书中说“正是凭着我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渴望和对人的完善的关照,我们才会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的人的命运心怀依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对细微的教育事件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幽思,对我们的点滴思考坚持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给以理性的批判与必要的反思,”作者对教育热情、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教授在《守望教育》这本书中用教育随笔的形式传播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他从生活中从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发,洋洋洒洒,别开生面的微言大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他对马加爵事件的解读,对教师生命权的注重,对孩童世界的寻找……他用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刘铁芳的《守望教育》一书,还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了我们今天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如何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追问,在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
在《研究性教学: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文中,刘教授指出:好的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引入他们属己的“问题意识”之中,并且不断扩展他们的问题意识。这样,好的教学就不再是以其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的授——受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好的教学不再是一次性地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暂时的解决问题来激励、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觉地走上自己的问题思想之路。这也让我们对于现阶段正在研究的“问题意识”的课题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毕竟“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研究性教学也并不是为了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学术研究的专家,而意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视野开阔,并最终落实到对社会、自然世界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关注之中。
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想守望教育首先是守望课堂。因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还课堂以心灵的温度,还课堂以思想的灵动,还课堂以生命的活力。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坚守课堂,就是坚守教育之魂
就是让教育拥有生命活力。《守望教育》的作者是刘铁芳先生,与一般的高校教育学者相比,刘先生
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因而《守望教育》中的不少篇章以其流畅的文笔、独到的视角将我们带入一种美好而令人向往的境界之中,同时用那尖锐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刘铁芳先生在“是语文课本,还是伦理读本”这一章节中指出,我们应该选择优美、活泼的、生气盎然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文章推荐给孩子;不应该将语文教学变成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过早地让伦理取代童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很高,把课外阅读处理得像课堂教学一样,有要求,有目标,规定读什么书,读完以后要么背诵名段佳句,要么写心得笔记,要么摘抄警言妙句,让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去读书,这样的读书有何乐可谈?假设某位老师硬性规定自己的学生一定读多少本书,读什么书;或每天一定要摘抄多少名言佳句,这种只求“量”不求“质”的做法,只会扼杀课外阅读的兴趣,摧残阅读的个性,课外阅读将成了学生课外负担。阅读的数量固然重要,但只一味追求数量不求质量,通过课外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课外阅读是自由阅读,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使学生心之所至,自我怡乐。
刘铁芳先生特别在文章中提到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他强调,知识和故事是教育中两个并行的要素,一个让我们获得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另一个则凭借真实可感的生命跌宕起伏来抚慰作为听者的我们的生命。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所以,鼓励学生读一些著名的儿童作品,听一些儿童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改善我们日渐贫瘠的道德生活,对于家庭的幸福,对于学校生活的充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留给他们阅读时间和空间,读他们自己的故事,读一些美德故事。
最近,我看了一本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这是一本为人
子女者,为人父母者,为人师长者一生务必一读的经典著作。《爱的教育》将化作“爱”的使者,把爱的种子播撒在整个中国、整个世界、整个地球,让全世界的朋友们都可以感受到“爱”的气息!
《爱的教育》的副标题是《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学年日记》,通过小学生安利柯三年级的学年日记,歌颂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等做人的优良品德,歌颂了为他人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对弱小和不幸者给予同情、不畏艰难困苦的伟大精神,书中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真切动人、淋漓尽致,有“劳动之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宣传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最伟大的人,是生存于正义、劳动和理想中的人。它宣传“亲人之爱”的教育。“噢,恩里科,母子之爱是人类情感里最神圣的亲情,不要去践踏它。”宣传“祖国之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倡导的爱国主义是具体实在、可感受、可实行的。是一种“做的哲学”。它拒绝了空泛和虚伪,寓情于人,寓情于事,寓情于行。倡导“自然之爱”的教育,在作者笔下,自然能给人类带来有益的启迪:大森林里,树木都重合生长着,密得连人都不能进去,可是却仍能一一开花结实,绝不会像人类社会一样有互相冲突残杀的事。植物界共生共荣的规律,叙述得是如此亲切自然。这些热爱和尊重劳动的神圣情感,大至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亲子情、师生情、兄弟情、朋友情„„纯真无邪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时时引人入胜,感人肺腑。
篇十五:守望教育美句摘抄
P> 守望教育原文摘抄-《守望教育》读书心得《守望教育》读书心得《守望教育》读书心得是听人说起《守望教育》这本书后才去翻阅它,读后曾与人交流过自己的所思所想。近日偶然得空再读案头上的《守望教育》一书,掩卷之余,总感觉应该写点什么,抒发心中之体会与感触。恰逢学校要求每位老师撰写读书心得,便坐在案前,敲击键盘,留下以下文字做读后之感。他日假设另有心得,再作补充。
读到一本好书是不容易的,读到一本能产生共鸣的好书是令人快乐的。而在这喧嚣功力的社会,还有一批像刘教授这样沉静思索的人是值得庆幸的。我知道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刘教授有着非同寻常的境遇,干着非同寻常的事业。他之所以事事比别人做得好,首先取决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确实说明了老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老师的。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表达了刘教授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考虑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场”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
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的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合适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书中讲到,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一个一个的教育事件,我们的教育生活就是由一个一个的教育事件积累而成的。正是那些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故事,有意无意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我们自身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深入体会到,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我们教育生活的故事,讲述那或隐或显地蕴涵着教育意义的故事,那影响着学生和我们自身生命的细微脉络就可以在故事叙事的过程中明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展开我们的教育生活如何开展与改善的可能途径。我想这一点许多老师读很有体会。每当有学生犯错误时,我们时不时的用自己经历过的事,或是自己遇见过的事对学生进展思想教育,这就是应用了教育叙事的方法。教育叙事就是一扇翻开我们的心灵通向教育生活的意义世界的门扉。
刘教授所说的老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进步医疗程度,老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进步自己的工作程度。这一认识应该说也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也能体会到,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确实也很关心,但可以像刘铁芳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对待一个学生,说实话,我做不
到。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无论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他身上所表达出的反复,足以考验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在这一篇中还讲到了老师的成长。叶澜教授曾提出,老师的教育科研才能主要是研究学生及教育理论的才能,老师的研究大量是结合自己的理论工作与对象展开的,因此老师的研究才能也是高素质教育生活和老师自身专业才能不断开展的必要条件。从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师在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研究,也就是说离不开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老师的我们,更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那么老师要成长,就要从进步自身教育质量开场,要对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周遍发生的教育现象的进展反思,擅长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的现象,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究的习惯,不断的改良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教育叙事和老师成长两者是亲密相连的,教育叙事作为一种切近与老师日常教育生活的研究方式,让我们与自己所从事的日常教育工作更为亲近,让我们在平凡的,逐步习惯化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幽微的教育意义,从而获得我们对自身作为老师生命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发现与提升,并可能成为我们走出教育生活中的习惯,提升我们教育生活的质量。记得海明威曾经说过,现实不一定总是美妙的,但我们必须拥有一颗面对
美妙的永久的心。假设以我们短暂而又脆弱的身躯面对浩瀚而又驳杂的世界,生命实在是微缺乏道的。假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做一个教育理想的守望者,那么,人类文明的薪火就可以永传不灭。
篇十六:守望教育美句摘抄
P>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精选)5篇守望教育读书心得(精选)篇1《守望教育》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于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正是在对现成教育实践的不断质疑、追问的过程中,催生一线教育人的教育实践智慧,改善、提升每个教育人的教育生活质量。当我们拒绝理论的、或者权力的威权简单地凌驾于教育实践之上时,并不意味着实践中的教育怎么都行,怎么都好。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
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
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所谓“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依笔者之见,就是对教育的复杂性保持一种敬畏,同时对教育的应然状态怀有一种诗意的期待和浪漫怀想;所谓“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就是以敬畏和诗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并凭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和道德、凭着理性的批判和必要的反思去表态。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论道、对教育侃侃而谈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观点之前,我们可以先仔细品味一下刘铁芳教授这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于是,在《魏书生:一个听话者的教育技术》中,他在肯定魏书生“能在那个时期就有着还算独到、丰富的教育思考”的同时,敢于说出“他的教育改革大都是那种不越雷池半步的技术性改革,而不是整体教育理念的改革与探索”,从而提出“让魏书生从神话中走出”;生在农村,在乡村学校教过书,成为大学教授后,他依然心系农村教育,在《建立农村支教体系的一点设想》中,他提出“在投入硬件的同时,以合宜的方式投入优秀的人力资源,也许是更关键之所在”;面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个老掉牙的问题,他“把不便说的也说出来”了,在《我看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他提出“理论研究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同时还应保持适当的距离,有距离才可能有宽广的视界”……”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精选)篇2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状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
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资料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个性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就应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能够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必须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但是他不会不明白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透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理解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就应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就应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
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持续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守望教育读书心得(精选)篇3在空闲时候我读了《守望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守望教育》一书中其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也有在幸福中的度过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不同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对自己的祖国的热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其中一句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没有尽头的,每天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