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14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文章内容

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14篇

2022-11-08 16:06: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14篇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  【摘要】: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乡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同样重要,为了把我国打造成现代化的强国,要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14篇,供大家参考。

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14篇

篇一: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

  【摘要】: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乡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同样重要,为了把我国打造成现代化的强国,要严格执行党十六大的发展理念,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当成是党发展的重要战略。本篇文章对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研究,深入的探究了如何相关的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实施路径;策略

  引言

  现在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的推进,乡村的发展也应该要跟上,而不是成为国家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发展我国的乡村经济,是发展国家的重要战略手段,可以解决我国的主要矛盾,将国家建设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打造成一个强国、大国。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农业行业的发展,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但是对比于城市来说,农村的发展还是非常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必须要加大相关方面的投入才能保证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来说,一定要丰富相关的战略内容和制度,保证在进行乡村发展的时候可以有理论依据和参考。在进行发展的时候,要把相关的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融合相邻的城市和乡村,避免城市和乡村之间出现巨大的差别,无法发展乡村经济。根据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农村的产业结构应该不断的改善和优化,经济应该不断的发展。

  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

  为了要发展我国的乡村,要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优化,引入先进的机械设备,尽量避免人工劳作,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于乡村的环境也要非常注意,注意绿化建设,打造美丽乡村,为居民提供良好优美的生活环境。其实,想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应该要在乡村进行“五位一体”的战略改造,保证相关政策

  在乡村可以得到全面的落实,实现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要求。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要求是,在2020年要打造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框架,在2035年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50年的时候,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全部实现,打造出一个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乡村,不只提升了乡村的环境质量和美化水平,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积极践行“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要求,实现相关的目标和标准。

  在农村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时候可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不管是企业发展还是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改革创新,创新和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深化乡村改革就要明确产权制度和完善市场配置,发挥出基本的活力,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出农村土地的价值,实现农村土地的市场化,对土地的基本权利进行划分,也就是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三种权利,可以有效的实现村民收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在党中央进行十九大报告的时候,明确了土地承包关系的长久稳定,第二轮的土地承包制承包期再往后顺延三十年,这项规定的提出让土地承包者和经营者更加放心的进行土地开发,不用担心在短期内土地出现问题,保护了相关承包者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承包者和投资者的关注,增加了引入的资金的可能,保证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发展目标的实现,缩短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

  在如今的社会中,大数据和互联网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很多的高新技术都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改善了人民生活的水平和标准。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也需要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利用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等对农作物等进行创新,同时也利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来改善机械设备,用喷灌技术和新型的耕作技术相互结合,更高效的进行植物耕作,打造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体制。利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度,可以建立起相关的产业链,完善经营和销售方面的制度,可以实现体制价值,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很多的高科技企业都开始对农业企业进行投资,用农业证券来保证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顺利的在国内外上市融资。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策略

  首先,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创新理念的作用,我刚农民群众谋出路、谋好日子、养成好习惯、提高文化水平素养,也就是要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同时把“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会中,党和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具体的内容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进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时候一定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增加对农村地区的资金资源投入,统筹兼顾的发展乡村问题,对农村的项目要非常重视,派出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这不只是要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也要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

  其次,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还要提前的进行规划发展,精准的全面的考虑到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措施的提出,而且还要保证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在实打实的做事,否则乡村振兴战略就只是空口无凭说说而已。进行乡村振兴战略有五大行动,其中包括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实现了这五大行动才能够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和实现。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候,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农村贫困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发展农村的经济,保证农村全面脱贫。人人都脱离了贫困以后再来谋发展才是有效的,可以在农村设立种植基地或者农家乐等旅游景点,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让他们也能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进行工作。相反的,有了农民们的就业,也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将传统的农产品行业和当下最火爆得电商行业、高新技术等行业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收益。在乡村发展旅游行业,不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村民们打造出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宜居环境。不管是丘陵还是平原地区的村落都可以进行类似的发展,建造一个干净优美、有文化有内涵的乡村。

  最后,要建设以农民为主,进行农业体验、田园社区等的美丽乡村,积极的发展旅游行业,促进农业企业的落户,将城市与乡村结合起来,缩小相关的差距,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在进行乡村演进发展战略的时候,要明确乡村和其他环境、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将它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保证城市资源向农村资源发展和延伸,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保证能够可持续发展。

  结语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说,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要在农村发挥出自己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明确发展的目标和发展的途径,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发展,引用高新技术来发展农业的同时也要积极的进行文化建设,打造一个有文明有底蕴的乡村。让相关的人员明确这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改革农村体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实现农村的进一步管理,有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婷.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思考——上海市青浦区张马村“蝶变”之路的实践与启示[J].上海农村经济,2020(10):24-28.

  【2】张宏敏,李会杰,李艳,刘玉红.以资源资产化为导向的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J].河南农业,2020(23):53-55.

  【3】加林,王晓军,贺桂和,朱强.新时代下湖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9,36(01):44-50.

  【4】姚亮.科学化+系统化+精准化: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J].行政与法,2019(02):77-83.

  

  

篇二: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国家乡村振兴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既要鼓励发展乡村农家乐,也要对乡村旅游做出分析和预测

  三农迎利好!发改委:科学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12月22日至23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了2018年发展改革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包括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重大举措,科学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下一步,农民增收要更多地依靠农业、农村、农村产业,建立增收的长效机制。

  十九大报告里的“三农”事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十九大报告: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

  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3、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九大报告: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5、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十九大报告: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的通知

  国土资规[2017]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各级国土资源、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主动作为,综合施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完善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有关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保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各地区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预留少量(不超过5%)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做好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用地安排,在确保农地农用的前提下,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集聚,合理保障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用地需求,严防变相搞房地产开发。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用地控制标准,加强实施监管。

  二、因地制宜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突破建设用地规模、不破坏生态环境和人文风貌的前提下,统筹农业农村各项土地利用活动,优化耕地保护、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用地布局,细化土地用途管制规则,加大土地利用综合整治力度,引导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约紧凑,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三、加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安排一定比例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专项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产地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或用于小微创业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四、规范设施农用地类型。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类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以及由于农业规模经营必须兴建的配套设施,包括蔬菜种植、烟草种植和茶园、橡胶园等农作物种植园的看护类管理房用地(单层、占地小于15平方米),临时性烤烟、炒茶、果蔬预冷、葡萄晾干等农产品晾晒、临时存储、分拣包装等初加工设施用地(原则上占地不得超过400平方米),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实行县级备案。

  五、改进设施农用地监督管理。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明确不同类型设施农用地的规划安排、选址要求、使用周期,以及结束使用后恢复原状的保障措施。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设立标示牌,标明设施农用地用途、面积、责任人和备案序号,

  接受公众监督。设施农用地的管理信息纳入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和土地督察,防止擅自将设施农用地“非农化”。

  六、鼓励土地复合利用。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地制宜保护耕地,允许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仍按耕地管理。鼓励农业生产和村庄建设等用地复合利用,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教育、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等产业,拓展土地使用功能,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按照规划要求和用地标准,改造建设民宿民俗、创意办公、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农村体验活动场所。

  七、夯实基础工作。开展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定期更新耕地等农用地土地等别数据库,稳步推进农用地基准地价制定和发布工作,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产权保障和融资条件。

  八、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农业、城乡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林业、旅游、消防等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共同开展本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现状和需求的调查分析,确定各业各类用地标准和用地保障方式,健全政策体系,联合执法监管,做好风险防控,合力推动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

  本文件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有效期五年。

  田园综合体要以农为本!一个生于天字第一号文件的国家命题、一个打造诗意栖居理想

  田园综合体是出现在中共中央2017年一号文件中的一个新词,一个生于天字第一号文件的国家命题、一个打造诗意栖居理想地的时代课题、一个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问题。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主要包含六大建设理念,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田园综合体小镇)

  一、以旅游为先导

  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潮流,田园综合体顺应这股大潮应运而生。看似匮乏实则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需要匠心独运的开发。一段溪流、一座断桥、一棵古树、一处老宅、一块残碑都有诉说不尽的故事。瑞士有被称为无烟工业(手表、军刀)、无本买卖(金融业)、无中生有(旅游业)的“三无经济”。旅游本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产业,瑞士在这方面开发得风生水起,值得借鉴。

  二、以产业为核心

  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一个包含了农、林、牧、渔、加工、制造、餐饮、酒店、仓储、保鲜、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产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对农民来说,远走他乡和抛家别亲的进城务工牺牲太大,在本区域内多元发展,从多个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取收益的模式更为可行。没有一个比较高的生活水准,人心必背,没有产业支撑的田园综合体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应适当向田园综合体布局。

  三、以文化为灵魂

  文化就是“人化”与“化人”的过程。田园综合体要把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发掘出来,让人们可以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以此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从而产生符合自然规律的自警、自醒行为,在陶冶性情中自娱自乐,化身其中。缺乏文化内涵的综合体是不可持续的。

  四、以流通基础为支撑

  各种基础设施是启动田园综合体的先决条件,而及时地提供一些关键的基础设施又会对后续的发展产生持续的正向外部性。缺乏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物流、人流、信息流,一个地方就无法实现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沟通,乡村偏僻的地理位置被阻隔世外,就无法与外部更广阔的地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向外开放的经济空间。

  五、以体验为价值

  田园综合体是生产、生活、生态及生命的综合体。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人们对“从哪里来”的哲学命题已经无从体悟,田园综合体通过把农业和乡村作为绿色发展的代表,让人们从中感知生命的过程,感受生命的意义,并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分享生命的喜悦。

  六、以乡村复兴为目标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始阶段,农业和乡村与国家和社会的落后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乡村年轻人大量流出的过程和老龄化的过程、放弃耕作的过程和农业衰退的过程,以及乡村社会功能退化的过程。田园综合体是乡与城的结合、农与工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生产与生活的结合,以乡村复兴和再造为目标,通过吸引各种资源与凝聚人心,给那些日渐萧条的乡村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激活价值、信仰、灵感和认同的归属。

  开展田园综合体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让人们从中感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现代产业,农民是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农村是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篇三: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作者:谭永生潘华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33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展及成效

  2018年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地各部门围绕组织领导体系、产业发展、生态环保、人才支撑、民生保障等领域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完善的组织体系和领导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关键因素。2018年以来,各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意见和阶段性规划,成立党政一把手牵头的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之后,全国各地各级乡村振兴局相继成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体系和领导体系全面形成。

  (二)乡村产业发展动能不断培育释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坚持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线,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和释放乡村產业发展动能。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针对乡村产业发展提出了全面系统的引导和扶持意见。

  (三)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各地正确处理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对农村地区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的资金支持力度,实施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行动,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启动重点生态区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四)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得到进一步强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支撑进行了系统部署,着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技能人才,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各类

  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推动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同时不断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引导农技人员下乡村基层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服务。

  (五)乡村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必须以保障和增进农民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各地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高行政村自来水通达率、普惠幼儿园覆盖率和宽带互联网覆盖率;增加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普及率;加快推进乡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低保和特困救助供养标准等政策举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二、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短板

  (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最大短板

  现阶段,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最大短板。主要体现在:一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虽呈现不断缩小态势,但仍处较高水平。二是农村地区发展普遍滞后。主要表现为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投入不足与重复建设问题并存,其中乡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是突出短板。三是基本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其中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水平不高尤为突出。

  (二)乡村振兴主体的内生动力有待提升

  农村和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然而现阶段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等靠要”的思想依然存在。目前,一些地区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要项目、等资金、靠上级的思想,“政府干、农民看”等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够。一些地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的方式方法陈旧,干部拍板多、农民发声少,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和主战作用不够。三是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有能力的带头人。乡村本土实用技能人才缺乏,农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能力弱,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够紧密,辐射带动农户能力有待提升。

  (三)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

  近年来,各地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结构不优。农业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产业的问题依然存在,加之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认证滞后,产业链条短、附加

  值不高。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我国农村地区的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较为缺乏,农村地区物流经营成本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迟缓,基层农技服务人员普遍数量不足,服务针对性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对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统筹规划不足。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统筹规划明显不足,个别地方一哄而上、同质化问题突出。

  (四)农村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有待加强

  夯实农村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根基,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乡村社会治理仍然是农村工作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一是乡村“空心化”加大乡村社会治理难度。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空心化”现象较为普遍,客观上造成乡村社会治理难度加大。二是农村资源资产整合难增大了乡村社会治理的难度。农村集体资产属于自然村所有,而自然村有资产却无自治组织,个别自然村尚未建立基层党组织,有的行政村有自治组织却没有集体资产,这都带来了社会治理难题。三是乡镇一级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乡镇一级机构仍然存在事权和财力不匹配的问题,对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构成严重制约。

  (五)农业农村实现绿色发展仍任重道远

  绿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生态功能恢复和建设任务艰巨。一些地方发展农业生产仍是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方式,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二是农村生态存在诸多隐患。废水灌溉、废气排放、固体废物倾倒、堆放和填埋、地膜残留、设施农业发展不规范等多因素叠加,造成不少地方的耕地和地下水污染,对农村生态安全造成隐患。三是生态补偿机制尚需完善。一些村庄处于生态保护禁止或限制开发区,付出的发展机会成本较多,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偿。

  三、国外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在世界范圍内,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城乡结构失衡、农村贫困、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等发展困境。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乡村发展。

  (一)完善乡村发展法律法规体系

  乡村发展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无法完成,政府必须介入,并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为乡村发展保驾护航。在推进乡村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如美国出台有《农业法案》《土地法》《国家环境政策法》等,法国出台有《国土整治令》《领土整治与发展指导法》《领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指导法》等,日本出台有《农地法》《土地改良

  法》《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农业基本法》《山村振兴法》等,韩国出台有《农业农村及食品产业基本法》《治愈农业研究开发及培育相关法案》等,这些法律法规基本确定了其一段时期内乡村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

  (二)适时调整乡村发展战略重点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在城乡差距显著阶段(一般是城市化率为30%—50%),各国乡村发展均聚焦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在城乡差距逐渐缩小阶段(城市化率为50%—70%),各国乡村发展战略强调乡村产业发展以及就业机会提升、保护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加快乡村社会服务水平建设。如日本通过造村运动,重点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韩国的新村运动也重在整顿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当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阶段,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综合的乡村发展战略,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多功能性,重在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三)构建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

  发达国家普遍构筑了与“三农”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业补贴、农业产业、农业金融、农业税收政策等,与农村发展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乡村教育、农村公共服务、农村治理政策等,与农民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民教育和培训、农民收入分配政策等,与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村垃圾处理、乡村文化传承和保护、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等。如法国政府针对农业领域的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予赔偿和生活补贴、协助建立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和互助组织补贴、对购买农业机器设备等采取补贴或免税;日本政府对“振兴八法”规定区域内满足一定条件的项目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

  (四)提升乡村长期发展内生动力

  农民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体系完整、运行有效和制度规范的农业研究推广及教育体系,确保农民具备较高的从业素质。自19世纪开始,美国便以立法形式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进行规定,针对新晋农场主、农业雇工或者农业组织等不同的人群,设立不同的补贴计划或基金项目。法国农业教育培训制度层次分明,教育机构与科研院所、农商会等分工明确、相互补充,能够很好地满足农业工人、农业技师、高级农业技师等不同层次的培养需求。日本建立了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分层次、有重点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专门的农业大学是日本农民教育培训主体,主要培养具有技术、管理、经营和组织能力的农业现代化人才。

  (五)规避形成乡村先污染后治理

  环境整治是发达国家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耕地污染治理、垃圾污染治理、废水污染治理以及生态农业推进等方面。如美国为解决畜禽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推行了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NMP),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法国鼓励乡村居民深入参与乡村发展规划设计,发挥当地居民保护环境的主体作用,同时鼓励支持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在点源污染治理方面,日本颁布施行了《水质保护法》等法规,制定了严格的水质监测标准,对违规企业给予严厉处罚;在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日本针对乡村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产使用、垃圾分类处理等不同问题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四、对策建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乡村振兴法》等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我国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已经形成,下一步关键是强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地见效。

  (一)以要素下乡为抓手扎实推进产业兴旺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路径,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多元经营主体培育,关键在于人才、技术、资金等农村产业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一是促进人才下乡。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综合管理型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政府要搭建农村创新创业绿色通道,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务工返乡人员带项目、带技术到农村创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二是促进科技下乡。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引导农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到农村建立试验示范基地,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深耕乡村,推动“科技下乡”向“常下乡”“下长乡”转变。三是促进资金下乡。把农业农村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财政投入要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形成财政优先保障、政策性金融重点倾斜、商业性金融积极参与的大金融支持格局。积极开展农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大型农机具等多种产权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拓宽抵押和质押物范围,为乡村产业发展破除资金障碍。

  (五)农业农村实现绿色发展仍任重道远

  绿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生态功能恢复和建设任务艰巨。一些地方发展农业生产仍是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方式,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二是农村生态存在诸多隐患。废水灌溉、废气排放、固体废物倾倒、堆放和填埋、地膜残留、设施农业发展不规范等多因素叠加,造成不少地方的耕地和地下水污染,对农村生态安全造成隐患。三是生态补偿机制尚需完善。一些村庄处于生态保护禁止或限制开发区,付出的发展机会成本较多,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偿。

  三、国外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城乡结构失衡、农村贫困、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等发展困境。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乡村发展。

  (一)完善乡村发展法律法规体系

  乡村发展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无法完成,政府必须介入,并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为乡村发展保驾护航。在推进乡村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如美国出台有《农业法案》《土地法》《国家环境政策法》等,法国出台有《国土整治令》《领土整治与发展指导法》《领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指导法》等,日本出台有《农地法》《土地改良法》《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农业基本法》《山村振兴法》等,韩国出台有《农业农村及食品产业基本法》《治愈农业研究开发及培育相关法案》等,这些法律法规基本确定了其一段时期内乡村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

  (二)适时调整乡村发展战略重点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在城乡差距显著阶段(一般是城市化率为30%—50%),各国乡村发展均聚焦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在城乡差距逐渐缩小阶段(城市化率为50%—70%),各国乡村发展战略强调乡村产业发展以及就业机会提升、保护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加快乡村社会服务水平建设。如日本通过造村运动,重点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韩国的新村运动也重在整顿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当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阶段,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综合的乡村发展战略,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多功能性,重在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三)构建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

  发达国家普遍构筑了与“三农”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业补贴、农业产业、农业金融、农业税收政策等,与农村发展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乡村教育、农村公共服务、农村治理政策等,与农民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民教育和培训、农民收入分配政策等,与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村垃圾处理、乡村文化传承和保护、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等。如法国政府针对农业领域的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予赔偿和生活补贴、协助建立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和互助组织补贴、对购买农业机器设备等采取补贴或免税;日本政府对“振兴八法”规定区域内满足一定条件的项目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扶持。

  (四)提升鄉村长期发展内生动力

  农民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体系完整、运行有效和制度规范的农业研究推广及教育体系,确保农民具备较高的从业素质。自19世纪开始,

  美国便以立法形式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进行规定,针对新晋农场主、农业雇工或者农业组织等不同的人群,设立不同的补贴计划或基金项目。法国农业教育培训制度层次分明,教育机构与科研院所、农商会等分工明确、相互补充,能够很好地满足农业工人、农业技师、高级农业技师等不同层次的培养需求。日本建立了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分层次、有重点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专门的农业大学是日本农民教育培训主体,主要培养具有技术、管理、经营和组织能力的农业现代化人才。

  (五)规避形成乡村先污染后治理

  环境整治是发达国家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耕地污染治理、垃圾污染治理、废水污染治理以及生态农业推进等方面。如美国为解决畜禽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推行了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NMP),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法国鼓励乡村居民深入参与乡村发展规划设计,发挥当地居民保护环境的主体作用,同时鼓励支持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在点源污染治理方面,日本颁布施行了《水质保护法》等法规,制定了严格的水质监测标准,对违规企业给予严厉处罚;在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日本针对乡村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产使用、垃圾分类处理等不同问题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四、对策建议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乡村振兴法》等文件的出台和实施,我国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已经形成,下一步关键是强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落地见效。

  (一)以要素下乡为抓手扎实推进产业兴旺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路径,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多元经营主体培育,关键在于人才、技术、资金等农村产业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一是促进人才下乡。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综合管理型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政府要搭建农村创新创业绿色通道,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务工返乡人员带项目、带技术到农村创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二是促进科技下乡。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引导农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到农村建立试验示范基地,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深耕乡村,推动“科技下乡”向“常下乡”“下长乡”转变。三是促进资金下乡。把农业农村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财政投入要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形成财政优先保障、政策性金融重点倾斜、商业性金融积极参与的大金融支持格局。积极开展农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大型农机具等多种产权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拓宽抵押和质押物范围,为乡村产业发展破除资金障碍。

  

  

篇四: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略

  董向东【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中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创新的梳理和思考,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略,以此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3页(P29-31)【关键词】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略【作者】董向东【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

  一、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非凡(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的战略安排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农村,难点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短板也在农村,

  难点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否则会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后腿。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达到显著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这是要打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经之路。(二)乡村振兴战略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农村的具体体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其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涉及到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精神文明、社会治理、农民生活等“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是农村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行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了一个一致性、融合性、协同性的有机整体,是多元一体化的农业农村综合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农村工作的具体体现。(三)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治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体现了我党坚持问题导向的工作思路,又继承了我们党一直重视“三农”问题、把1号工程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党中央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村和谐美丽。(四)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大的社会矛盾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也就是说“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主要表现,是我国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迫切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不断促进城乡发展更平衡、更充分,更好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乡村振兴战略创新颇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以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包含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处处体现着改革创新精神,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再升级,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和充实,在标准上更加细化和提高。如,把生产发展改为产业兴旺,由生产到产业,范围扩大了,由发展到兴旺,要求更高了,并且提出要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全面发展;把村容整洁改为生态宜居,强调乡村建设不仅要美丽,还要适宜居住;把管理民主改为治理有效,管理民主侧重的是政府作为主体的民主,而治理有效则是由政府、社会组织、村民个人等多元主体进行共同治理;把生活宽裕改为生活富裕,强调农民收入要更快的增长,消费水平要显著提高,生活要更加富裕。(二)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思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方针。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了,把农业与农村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体现了农业农村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是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如果不及早恶补,会拖国家现代化的后腿。因此强调要在干部配备上、财政投入优先考虑农村,要在要素配置上优先考虑农业,在公共服务上优先保障农民。(三)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思想针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和特点,农业和农村相对传统、落后,城市相对现代、

  发达,而且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思想,就是要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重塑城乡关系,建立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四)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思想这是一个区域现代化的概念,既包含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又具有综合现代化的特征。这一创新思想的重大意义在于把农业农村现代化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体系当中,强调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使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更全面、更丰富、更科学。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五)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新思想当前,我国传统农户是小规模、分散化经营,投入多、产出少、成本高、效率低,严重阻碍着农业现代化技术和大型农机农具装备的广泛推广使用,不能有效实现与国内外开放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起来。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使用大型农机装备,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水平。培育现代农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互助队、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不断提高农村规模化种养殖、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六)提出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思想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思想的提出,创造性地实现了从以前的民主管理农村到有效治理乡村的跨越。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发挥社会各类人才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法

  治建设,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互帮互助的新风尚,不断培育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七)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素是人才队伍建设。就是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的高水平科技队伍和经营管理队伍,研发更多的先进的实用农业技术,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武装农民和新型农户,指导他们进行农业生产实践,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就是要努力打造一支爱农村的优秀农业农村干部工作服务队伍,有力地组织广大农民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带领农民发家致富;还要努力打造一支爱农民、有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通过兴办农村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民互助队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将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有机的衔接起来,进行适度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市场化运营,不断地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略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一)坚持问题导向人口外出、产业空虚、农村落败等一系列乡村凋敝社会现象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幸福感提升的“伤口”,导致了大量社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土地撂荒等问题。欲求乡村振兴,一定要找出乡村凋敝的根源。因此,我们要坚持以资源贫乏问题为导向,但我们还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资源并不仅限于基础设施,如交通、水电、通信、教育、医疗、文化、产业、环境等,还包括制度、体制、人才、

  技术、资金等要素。(二)统筹谋划,规划先行乡村振兴战略不同以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不是搞大开发,而是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一定要统筹谋划,规划先行,绝对不能千篇一律,而是因地制宜,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风格各异,多规协调、相互融合。(三)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就是要在承包土地的“三权分置”上下功夫,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在稳定承包权的基础上要充分放活经营权。激活要素就是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实现方式,通过进一步明晰集体产权,充分盘活集体资产,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很好地保障农民各项财产性权益,不断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激活市场要通过深化农产品收购、储藏、价格形成等方面的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工作的创新,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限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市场活力,挖掘市场潜力。(四)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探索多种发展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把规模小、经营分散的小农户纳入农业现代化轨道。建立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服务体系;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信息等全方面的服务;把服务贯穿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始终。(五)建立现代乡村治理体制建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的德治之路,

  实现乡风文明。使农村居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高,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生活品味不断提升。走乡村绿色发展的法治之路,着力解决突出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农村生态宜居,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健全耕地草原休养生息制度,加大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六)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用新技术武装“新农民”,实现生产环节的科技创新。积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产品产、销、贸一体化,延长产业链,融入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到二、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和收益,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步就是到2020年必须确保按照我国现行标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我们党庄严承诺,要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篇五: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三篇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

  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

  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1、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

  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在“留”上下功夫。各地已经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聚集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但对县一级来说,乡土人才的奖励政策还没有普惠性。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尤其是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致富带头人,从培养成才、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致富带头人提供政策支持,创造条件给人才发挥作为的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充分考虑乡村人才的工作生活实际,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竭尽所能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为人才扎根基层创造良好条件,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在“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队,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重点加大高精尖端、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课堂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努力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要培育致富能人,发掘和选育一批受教育程度高、思维活跃、有拼劲闯劲的生产能手和经营能人,带动农民就业促增收。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4、在“用”上见实效。要强化“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针对乡村干部等管理人员,可

  以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乡贤等群体中,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福利待遇上,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

  在提拔晋升上,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针对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产业带头人,要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情怀、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并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角度下工夫。针对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要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建立“户籍在外人才资源库”,通过“项目、亲情、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打通人才与家乡的双向服务通道,使一些在外人才有服务家乡的平台,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作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分别从乡村的产业生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农民精神面貌、科学社会治理、人民生活状态这五个角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面临着人才匮乏、农民增收难、绿色发展任务艰巨、等诸多困难,如何解决难题实现振兴成为待解之题。

  面临的困难一是农村劳动力流失,青年人才严重匮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呈单向趋势不断流入城市,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导致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出现中空现象,留守农村的只剩下老弱病残,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有限的劳动力无法推动产业发展,农田无人耕种、农村房屋无人居住.等问题比比皆是。加之农村的基础条件很难留住人才,导致农村青年人才缺乏,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紧缺。现下许多农村的村干部呈现年龄老化、接受新事物能力弱、创新不够等突出问题,导致基层管理后继无人,青黄不接,长久以往只会导致恶性循环。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小合理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绝大部分是由第一产业组成。但在由于农村农业集约化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无法形成产业链,造成整体效益较低,增收渠道,小农民增收缺乏后劲。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被局限在“一亩三分田”上,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人们观念陈旧等原因,很难吸引龙头企业。仅有的少数龙头企业也存在着规模小、特色产业不突出等问题,农村的客观条件对于企业生存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如此往复,产业发展根

  源问题得不到改善,农民无法提高增收,乡村振兴战略便很难得以实施。

  三是生搬硬套其他地区发展模式,缺乏创新意识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乡村的发展普遍存在着差异性,每个农村的情况、发展基础都是不一样的,如只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则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但往往一个地方的发展模式获得成功之后,便会出现无数人争相模仿,无视本地的实际情况与地方特点,名曰借鉴经验实则生搬硬套,缺乏根据本地特色制定发展战略的创新意识,最终只会出现“昙花一现”短暂效应,无法实现长远目标。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让年轻人留得住通过党建引领,创新基层选人用人机制,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好乡村基层管理队伍。通过“量身定制”的选人用人方法,打造一支专业化素质过硬、数量充足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鼓励更多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培养乡村专业技术人才。根据所学专业不同,有的放矢的将专业人才用在“刀刃上”,打造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要解决如何引进人才的问题,还要确保能留住人才。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模式,挖掘地方特色“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自古以来,地域差异造成文化、

  习俗、生活习惯等巨大的差异,推动乡村振兴,还需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禀赋为基础,大力挖掘与发扬地方特色,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挖掘人文历史,以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深挖不同乡村的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品牌活动如生态游、农家乐等,丰富创收形式,提高当地村民生活水平,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提好农民幸福感与满足感。

  三是扩大农民增收渠道,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要转变农村固守发展传统农业的观念,引导农民在勤劳致富、精耕细作上下功夫,紧跟市场需求,引导各村社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的高效农业,持续壮大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建立健全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通过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吸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和目标。然而,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凝聚共识、集中力量和努力。

  一、存在的问题。(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乌海市以工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比较低,自1976年建市以来,除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外,第一产业的比例不超过5%。其中2010年至2016年,第一产业比例均不足1%。从第一产业增长情况来看,乌海市第一产业增长值增长平稳,2012年至2016年平均为4.76亿元,2016年达到4.88亿元(2017年数据暂未公布)。从投资完成情况来看,乌海市2017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比上年增长73.52%,但总量仅完成2.1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小。(二)农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设计划相对落后。一是水、电、暖、路等基础设施按照自然村标准建设,造成天然气、排污管网、采暖、供水、公共厕所、垃圾清运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二是农区交通、医疗卫生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三是农区在房屋建设、乡村企业选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体规划不足。(3)三农工作队伍建设需要加强。乌海市农业产业工人、科技人才队伍和农业部门工作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科技力量弱等问题。与此同时,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和法律服务还存在不足之处。二、对策建议。(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牧区道路网络,加强农

  村牧区道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目标,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根据地下水资源条件,逐步开发地下水资源,完善现有灌水区节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农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区垃圾污水管理和村容村貌提高为主要攻击方向,重点开展清污、治乱、增绿三项行动。

  (二)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手段。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努力在农区建设功能齐全、便民实用的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积极支持农牧科技家的发展。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生产一线服务和创业。加大统筹协调,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提高天气科技应用水平,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能力。

  (3)培养新型农民。结合农业生产季节特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培训,重视提高农牧民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推进高等学校、研究院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头企业、农民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市场研究,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技术研究开发鲜明,努力直接利用农业生产取得的技术成果。

  (四)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利用互联网提高农业生产、经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全权复盖。整合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为农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致力于发展智能农业产业。加快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体系和网络平台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5)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立足地区优势,完善规划体系,切实

  落实各项政策,推动特色葡萄(酒)产业发展。努力提高供应水平,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协调推进农业循环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推进土地流转,支持农牧业合作社实现集约化生产。

  

  

篇六: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作者:雨欣

  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1期

  2017年12月29—30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措施。会议提出,农村农业发展要坚持质量第一,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型提质导向,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适应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广大农业工作者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政策措施、资源配置、绩效评价等都要随之调整。努力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推动乡村振兴,进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凸显了“三农”工作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切实看到乡村振兴战略带给农村农业经济的重大战略机遇,农业部门肩负着重大责任。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了农村现代化的新任务,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思路,规划了乡村治理的新秩序,指明了农村人才队伍发展的新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科学把握其总体要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也如此,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高质量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变革。质量兴农已转变为农业发展质量的进一步转型升级。要大力推进质量变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一是坚持农业标准化战略。要推进标准化生产,产出优质的农产品。要加快标准制修订,加强标准的宣传推广和使用指导,各地要制定相应的生产技术规范。同时,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和现代产业技术体系质量安全岗位科学家的作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加快推进规模经营主体按标生产,把其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条件。要推进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强化质量塑造品牌,尽量避免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二是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新要求,创新监管模式,发挥标准化的引领作用和优质优价的激励作用。要不断强化全程监管,深入农业监管和专项整治工作。实施信息化战略,健全产品追溯平台,实行智慧监管,提升监管能力。同时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加强行业自律。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用重典、出重拳、求突破,推动提升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三是建立支持政策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支持原则,营造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重在制定完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和奖惩规则,增强发展动力,激活内生活力。建立健全利益联接和分享机制,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取实现多方共赢。建立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绩效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与补贴安排挂钩。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已经有了崭新的面貌,并且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近年来,我国在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调整结构,促进改革,为进一步推动农业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按照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具体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依靠改革创新壮大发展新动能,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消费需要,推动农业向高质量发展,开启农业发展新常态。

  

篇七: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想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总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加强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路与措施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乡村振兴十大发展思路

  1.从开放资源上突破。乡村有许多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森林湖泊、田园山水等资源,怎样释放资源把资源变资本,吸引更多的企业资金进入乡村,需要我们创新。

  2.从市场主导上突破。建以政府不要大包大揽,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必须走市场化才能持续发展乡村,单靠政府一时半会儿的扶持是无法实现行续发展的。

  3.从政策扶持上突破。如何扶持乡村发展?我们绝不要金钱式的扶贫,产业扶贫才是真正的造血式扶贫。送猪、送钱解决不了问题,要扶大扶强、扶持产业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扶贫,建议多渠道整合政策资源和资金,着力大项目的发展:不要遍地开花、蜻蜓点水式的扶持,要劲往一处使,否则资金分散,出不了效果,有的甚至会半途而废,政府一定要做锦上添花的项目扶持。

  4.从吸引人才上突破。怎样吸引青年人才回乡创业,要让年轻人不要只盯住城市,乡村广袤、市场潜力巨大,政府的人才略也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下乡,双创基地一样可以设在农村,总部不应只在城市,一个庄园就是一个总部、一个庭院也可以是一个总部。日本现在流行大学教授、企业老板逃离城市到农村种田,叫一耕一渎。有的把自己的书斋全部搬到乡村去,白天耕田,晚上写书,或者软件开发iT行业,流行进入一个村庄,只要把基础设施、宽带什么装进去之后,城里人就会进到一个村庄,整个公司就搬到这个村庄来。把智创、文创、农创等引入乡村,这样就可解决城市拥堵、房价居高不下等问题。

  5.从策划规划上突破。怎样从观光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怎样用活乡村的本土材料、果林、菜园等,而不是城市化的照搬照抄,按照乡村原有的脉络进行梳理,策划新产业,引进新思想,让更多年轻人回到村庄,将规划与运营有机结合,让美丽乡村产生美丽经济,要创新产业规划设计,打造合理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更多人爱上乡村。现在许多乡村建筑盲日模仿城市建

  筑,不适合乡村特点,庸俗而又没有美感,这都是因为缺乏懂乡村特点的设计师造成的。如果根据农村的自然条件,设计出适合乡村特点的建筑与景点,一定会大大吸引外来观光者。

  6.从产业融合上突破。将一二三产融合,打造产业新村、产业庄园。孤立的农业种植不会提升土地的附加值,发展创意农业,把田园乐园、把农业园区变旅游景区,就能大幅提高土地的收益;孤立的加工生产也不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要让生产劳动更具乐趣、要让加工生产更具体验性,就会提升产品价值,开发伴手礼等土特产品,扩大知名度,形成收益的互补

  7.从用地政策上突破。振兴乡村,发展农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产业庄园、特色小镇等必须匹配适度的建设用地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不能吃、不能住、不能娱就留不住游客,也就不会有更多的消费;建议集体土地不仅可以用于租赁住房,也应用于旅游康养服务。

  8.从金融改革上突破。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应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农旅项目不会有大量的国有建设用地,主要是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流转用地没有上地证、房产证,就没有足够的低押,融资贷款比登天还难想要扩大规模更是难上难,导致长期以来有的项日不能做大、没法做强,有的只好民间借贷而被高额利息拖死。所以怎样打破金融供给不足、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获得性较差,需要政府部门制定鼓励政策、打破信贷瓶颈。

  9.从平台搭建上突破。村集体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借鉴袁家村模式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入股开发乡村;企业也可以采取众筹、共享模式吸引更多的乡村热爱者共筹共享,开发共享农庄、共享果园、共享菜园、共享民宿等等,共享的不仅仅是资金而是更多的信息、渠道、人脉、营销等无形的资源,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众人拾柴才会火焰高。

  10.从宣传营销上突破。一个城市的品牌营销不仅仅局限于城市,也应包括乡村、景区景点和土特产品。我们的城市营销也应该象山东一样不仅宣传景区景点,还应从美丽乡村、产品品牌上进行包装推介,把一个项目、一个景点、一个产品推介好了也是城市形象的提升,而不是靠一个项目一个企业单打独斗式的营销。政府打捆推介,项目好了政府的税收也好了,农民也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说实话山东旅游不如成都,旅游景区景点也不咋样,但好客山东却是家喻户晓。

  二、乡村振兴具体措施

  (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强县域统筹,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推进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有效衔接的结构布局,促进县乡联动、产镇融合、产村一体。推进县域、镇域产业聚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县域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

  工流通企业下沉重心,向有条件的乡(镇)和物流节点集中,推动镇村联动发展,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

  (二)持续做强现代种养业

  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动种养业规模化发展,向全产业链拓展延伸,提升效益和质量。巩固提高粮食产能,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速划定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与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证2020年完成8亿亩建设任务,力争2022年提高至十亿亩。加速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育种创新,推动农业机械装备升级。增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肉蛋奶等供给。优化生猪产业和屠宰产能布局,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动奶业振兴。推进渔业健康养殖,提质增效。

  

篇八: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面对乡村振兴问题和难点措施

  面对乡村振兴的问题和难点措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部署,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是城乡协调发展政策演进的必然结果。下面来看面对乡村振兴的问题和难点措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部署,是破解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困境的根本途径。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农民增收难、农业农村投入资金不足、绿色发展任务艰巨、人才短缺等难点。新时代,要从根本上破解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现阶段乡村发展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近年来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受到思想观念障碍、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城市偏向政策长期延续等因素影响,面临着三大突出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乏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虽然得到了快速提升,但仍滞后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增加值占比情况相比,我国农业增加值占比自2009年首次下降到10%以下,此后8年该比值仅下降1.23个百分点,按这一速度推算,到2041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比才能下降到5%。同时,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在世界范围内仍处于较高水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是制约我国乡村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是农村环境问题突出,老龄化、空心化日益严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相对于城市地区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但近年来以农业面源污染、农村人居环境不佳为代表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农业面源污染来看,我国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增产高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长期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导致出现耕地板结、土壤酸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从农村人居环境来看,近年来农村“脏乱差”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但由于农村建设投资长期不足,导致农村人居环境依然较差,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安家落户,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三留守”等问题日益严重。

  三是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由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长期不足,我国农民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状况未得到根本转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处于较低水平,全国91.8%的农业从业人员仅具备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西部和东北地区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不超过7%,这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面临四大难点

  要破解乡村发展困境、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仍存在几大难点和短板。

  一是农民增收难,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短板。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乏力,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逐步下滑,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经营净收入之外的国家财政或第二、第三产业支撑。同时,农村居民的收入绝对水平依然很低,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既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二是农业农村投入资金不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薄弱环节。从城乡基础设施基本情况对比看,在用水、燃气、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从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角度看,2016年,城市居民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是农村居民的1.8倍,城市每千人口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拥有的注册护士数分别是农村的2.56倍、2.35倍和3.17倍;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和平均支出水平分别是农村的1.6倍和2.1倍。城乡居民在医疗卫生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具有较大差距。因此,应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继续增加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三是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务艰巨。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来自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废弃物。目前,我国化肥、农药使用强度仍然很高,与国际安全上限标准和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四是各类人才短缺,提高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关键。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日益显著,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成为农村人口代表。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加之体制

  机制障碍以及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与城市的差距,鼓励人才下乡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难题。

  应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普遍不充分则是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集中体现。要从根本上破解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要立足我国国情农情特点,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新动能,尽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推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和普遍繁荣。

  第一,始终紧绷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不放松。目前,我国粮食产能稳定达到新的水平,粮食供求总量呈现出宽松的态势。但从产品结构看,粮食主要品种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并存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缓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坚持稳定粮食产能,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一是要进一步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严格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加快推进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立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粮食支持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农民和新型主体的种粮积极性,保护和优化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二是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种粮补贴、社会化服务、金融保险等方面,支持农民和各类新型主体利用流转土地种植粮食,推动规模化种粮,延伸产业链条;三是充分利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新型主体走出去;四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确保主产区农民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同时能够获得稳定合理的收益。

  

篇九: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形势与政策专题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罗江产业的选择发展

  班级:姓名:

  2020年11月30日

  “乡村振兴”背景下罗江产业的选择发展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策略下,四川德阳罗江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坚持“旅游为文化树形,文化为旅游铸魂”思路,以古蜀文化为核心,以川菜川剧、乡愁记忆、农民诗歌等特色文化为支撑,形成了以白马关景区为核心的“一核一环三廊”融合发展态势,构建了全域旅游、全域发展的大格局,赋能乡村振兴,谱写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篇章。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只有产业才能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的稳定。根据罗江本地的实情和发展程度,作者认为可以优先发展以下产业:

  一是现代特色农业农业是乡村产业的主体,发展乡村产业,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因此,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各地的实际发展特色农业,把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使之成为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必须适应这种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资供应、技术推广、农机作业、疫病防治、金融保险。

  三是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将来,城镇化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农村仍会有大量人口居住生活。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生活观念和方式的不断变化,农村的养老托幼产业、物品维修产业、批发零售业、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生活性服务业大有可为。另一方面,从城市人口看,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加强,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和良好的人居环境,会吸引大量的城里人回归农村养老、康养、休闲、旅游。

  四是乡村传统特色产业传统土特产品,地域特色浓厚,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民族的文化,有独特的产业价值。因此,要把罗江这些产品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乡土制造”的魅力和效益,这不但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特色化的市场需求,培育形成地方的乡村土特产业,而且能够保护传统技艺、传承民族文化。比如罗江的豆鸡、川菜川剧。

  五是农产品加工业各地可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积极发展适合本地产业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拉动农业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比如罗江本地花生、翠冠梨、贵妃枣等。鄢家镇结合自己是罗江“西蜀柚乡、云岭果海”核心镇的现实情况,把当地文化与柚子进行资源整合统一,即在柚子上画上三国人物脸谱和当地风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果品牌脸谱柚子,十分受市场青睐,通过“一带一路”的“快车”,还远销俄罗斯。

  六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需要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基本条件,需要搞清楚你的市场需求和目标群体,需要有创意的设计和巧妙地营销。因此,各地在发展中要认真研究,理性选择。比如罗江可以基于白马关三国文化大力发展旅游。罗江区可以积极发展“农户+专合社”、“农户+家庭农场”、“农户+农联”、“农产品+电商”、“农户+工商资本实体”等多种带动小农户发展的组织形态。建立农民专业合社、注册家庭农场、建立“农联”实体、淘宝“罗江馆”等罗江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

  七是乡村建筑业要重视发展农村建筑业,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建筑业管理标准,加强农村建筑施工队资质管理,规范农村建筑市场,培育产业大军,树立建筑品牌。

  八是罗江还可继续出台惠农助农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对符合条件的涉农经济实体得到相应的财政奖励或补助,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和农旅融合产业,吸引工商资本到罗江投资,为现代农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政策,资金支持。

  以上八条乡村振兴的产业选择,还可以根据罗江实际的发展状况不断进行优化,不断进行方向的改进,使得乡村的产业更能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为罗江总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篇十: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摘要: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总要求,给亿万农民带来了新期盼,也给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更给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行动纲领。我市通过“规划引领、分类指导、示范带动”等措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有了初步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示范带动一、目前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在思想认识上,有的认为乡村振兴是长远目标,有畏难情绪,因此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认为乡村振兴是一个“筐”,什么工作都往里面装,缺乏独立思考,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在工作思路上,与贯彻分阶段实施、分类推进的要求存在差距。在工作举措上,满足于沿用上级政策,结合自身实际精准施策不够,宣传、发动群众参与不够。二是产业活力相对不足。农村产业多以种养为主,产业形式单一,乡村振兴缺少经济支撑。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上力度不够,农村产业经营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仍然较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充分。农村一二三产业、农旅文融合不深,农产品缺乏精深加工,产业链短。三是环境问题较为突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相对于城市地区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但近年来以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比如,一些乡镇压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大理排放,多数镇的污水处理厂无法正常运行,形同虚设。四是农村治理水平不高。其一村委会的自治能力不强,村委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事务,行政化倾向严重,会议多、材料多、表格多、督查多、检查多,致使村委会无法把精力放在自治的主业上来,更无时间和精力放在思考和壮大集体经济上来。其二《村规民约》约束力低,基层治理体系、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未能跟上新形势,达不到新要求。其三部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够强,领导核心作用不突出。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年龄比较大,文化素质比较低,学习能力不强,带动能力较弱。二、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一)坚持理念先行,加强统筹谋划一是深入学习中央、市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强统筹谋划,在组织保障、工作思路、政策举措等方面谋远抓近,坚持目标、问题导向,注重规划先行、典型引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二是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做好规划。根据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条件,科学布局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乡村人口变动的未来趋势,科学布局相对集中居住的大、中、小规模适度的乡村聚居村落;根据居住规模,配套规划和建设相应的基础、公共服务和环保治理设施,以村为单位高起点、高水平编制村规划。(二)做实协同战略,提升产业发展一是突出特色引领。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因地制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支持引进特色企业,从资金扶持,关系协调,渠道建设上都给予支持。二是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扩大销售,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第一产业规模做大做强。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通过乡村旅游“+农业”“+文化”“+养生”“+体育”等,加强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

  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聚集农村人气,培育乡村多元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四是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引导发展带动小农户参与的农民合作社;重点支持培育发展更多数量的家庭农场、大户;引进自身具有造血机能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引导农业企业量力而行控制好基地建设规模、控制好农业投资风险,农业企业重点搞好科技示范并带动广大农户发展做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切忌盲目贪大求全。五是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加大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有针对性地对特色农产品扶持和引导,抓好策划宣传,加快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真正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打破“千村一面”的尴尬。

  (三)直击问题关键,强化环境整治一是坚持基础先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推动改灶改厕。加快推动天然气安装入户,减少农村空气污染和柴草的乱堆乱放对村容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推动“厕所革命”,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三是完善垃圾长效治理机制。着力提高垃圾收运覆盖面,完善与第三方公司的合同约定和考核标准,出台村社保洁管理考核办法等。四是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加快建制镇和居民聚居点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着力解决镇街、村社污水处理厂管理不顺、运行不畅、管网建设滞后造成的收集能力差、生产“停摆”问题。五是推进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在充分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饲养区,推进农村畜禽污染治理,加大对违规排放粪污业主的执法力度。(四)坚持开放先导,深化保障机制一是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稳妥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探索放活集体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盘活农村宅基地和房屋资源,激活乡村振兴的土地制度活力。二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引导社会资本下乡,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林水利等项目建设运营,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和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打造特色民宿、乡村旅游、养生养老基地。三是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育。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使农民安心在二三产业务工挣钱或经商创业。建立完善农村本土人才孵化培育链条,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五)尊重地方实际,狠抓乡村治理一是提升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力。大力推进党建强村,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对存在“两张皮”的村级班子实行“一肩挑”,对软弱涣散、服务意识不强的班子进行调整,把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的人员选入村两委会班子,切实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二是有效减轻基层负担。对村社职责职能进行清理,将不属于村社的职能通过购买社会服务予以落实,减轻基层干部负担。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推广农村党员干部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将测评结果与农村党员干部的选任、绩效奖励等挂钩,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三是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乡村治理中,发挥老党员、农业业主、新乡贤等各类群体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服务的水平。四是提高村规民约执行力。发挥村规民约的道德约束作用,对村民有违反村规民约事项采取在一定范围内曝光的方式,通过成立“乡贤理事会”等执行机构,聘请当地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老干部、复退军人、经济文化

  

篇十一: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实施五大举措助推乡村振兴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农牧业大区,农牧业优势突出,“三农”短板也明显。需要借助“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开展的契机,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全面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

  一、协同农区牧区城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一〕尝试“牧羊农养模式”,增进农村牧区城市交流

  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草原区冬季需要大量购置饲草料,增加了饲养的本钱。而农区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可饲秸秆或丢弃于农田或就地燃烧。局部秸秆被收购转卖到草原区,本钱较高。同时,农村出现大量空置院落和冬季农村劳动力闲置的现象。20世纪70-80年代,农区的羊群在夏季有去牧区放养的习惯。现在可以通过农业合作社或嘎查村集体、村带头人之间进行协商,交通防疫部门指导,在秋末将牧区牧户的牲畜全部或者局部转移到农区饲养,即“牧羊农养”。這种模式可解决牧区冬季饲草短缺的问题,防止农区秸秆浪费,同时为农区土壤提供有机肥、增加农民冬闲收入。

  〔二〕助力“农牧业公益门店”,激活农牧业生产活力

  随着时代进步,广阔城市消费者对新鲜、优质的农畜产品更加认可。牧区羊肉、农村猪肉、明地蔬菜、无水大葱更受到消费者青睐,但是购置渠道不畅,产销信息不畅通。以牧区羊肉为例,如果能将农牧区合作社、个人的农产品在检疫合格后,直接进入“政府公益门店”“扶贫摊位”、固定市场摊位、农产品专卖店售卖,增加沿海城市、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内

  蒙古特色牛羊肉食品店,加以美食制作视频、文艺宣传节目等配合,可畅通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牧民经营性收入。

  二、引进和培育人才,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一〕推广农牧区“人才试验区”,争做“一区一品”

  比照东部沿海城市的人才引进方案,内地城市无论在人才待遇、规模、层次还是配套的安置、补贴、效劳相对较差。建议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分层次人才引进奖励方案。如建立“东部人才试验区”、人才工程试水池以及与内蒙古农牧业开展相关的各类试验区,在农业经济模式移植、农产品开发试产、电商平台引进、特色门店共享、劳动力资源使用等方面,为东部人才、技术、理念的引进提供多种渠道和模式,既防止东部区人才、技术的“水土不服”,解决其后顾之忧和退路问题,又可以通过试验结果相互筛选更有价值的需求。

  〔二〕建立基层人才创新机制,培养一批外乡专家

  将交流讨论形成的创新农牧业开展的新思路、新思想、新模式的运行通过报纸期刊、区域论坛、头脑风暴等形式进行同行广泛评议,对有利于现代化农牧区开展的相关建议,做试验试点,并全环节关注。

  〔三〕树立农牧业典型,提高农牧民生产经营技能

  内蒙古地域广阔,各地都有市场经营意识强的“能人农民”,他们愿意主动尝试新鲜事物和改变旧传统。鼓励“能人农民”创新农牧业生产经营创新模式,建立可复制的标准化操作模式,通过典型示范可以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更多农牧户参与下实现规模效益。

  三、开掘文化基因,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一〕围绕红色文化基因,开展农牧区多种经营

  〔二〕深入开发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文化历史传承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红色文化、草原文化、游牧文化、马文化、沙漠文化等独具特色,独特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特征,是展示内蒙古、宣传内蒙古、开展内蒙古的亮点。各地区可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研究、设计、开发,创新创造出形式、内容、色彩、寓意多元化,功能、特性、对象、特色化的文化旅游产品,让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走出草原、走向世界。

  内蒙古有独具特色的“马文化”。要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工匠、艺人,把“马文化”与现代文明高度融合。不断开掘、更新、重构以“马文化”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开发多样的“马文化”产品,布局鲜明的“马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融合的“马文化”实业,展示“马文化”的魅力和潜力,拓展“马文化”的经济增长带动。

  鼓励、支持兴办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乐器演奏学校,培养本地区更多的音乐人才,推广、普及特色鲜明如马头琴、蒙古族四胡、火不思、雅托嘎、胡琴等民族乐器,建立民族传统乐器的演奏、培训、销售等系列产业,建设民族文化传承普及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播民族音乐。

  四、开展生态农牧业,助推乡村生态振兴

  〔一〕实现农村牧区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

  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草原、森林、河流等为重点,构建和完善表达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和完善地方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步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加快推进草原承包

  “双权一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保护机制,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资产进行管理,利用经济手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恢复重建。扩大内蒙古自治区与东部沿海兴旺地区的碳汇交易,增加农牧业相关的林业、草地碳汇企业,积极争取碳汇工程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引导和帮助地区开展碳汇交易。

  〔二〕市场行为推动“测土配方”和有机肥施用

  普及测土配方,实施精准施肥。过去农民往往根据经验判断决定施用量和施用时间,对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没有概念。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完善配套政策,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请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对农业产区的土壤进行科学测试分析,给出该地区对应农作物的肥料施用量和有效施用时间。

  加大农区有机肥的开源。试点对于河湖淤积有机质就地利用,城镇污水污泥可利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利用,农区秸秆牲畜糞便堆肥高效利用,加强农村养殖场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加快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研发企业的本地化,重点解决有机肥技术的普及和专业化解决方案的试点等。

  实施补贴价收购施用有机肥的农产品。建立农副产品化肥农药质检、等级认证和食品源头追溯制度,让消费者选择是否接受有机肥施用的食品,形成以政府补贴撬动有机肥施用,消费者市场行为倒逼有机肥施在种植业中普遍施用的良性循环。

  五、发挥嘎查村主体作用,助推基层组织振兴

  〔一〕提高村干部素质,拓展基层组织结构和模式

  多种形式提高现有村干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工作素质。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要有推动力,还要有主动“拉车”“突围”的能力,通过建设

  “农民干部党校”等形式,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觉悟、文化水平、法治意识、市场理念等,增强他们的效劳意识、致富本领和自律精神。

  引进新型农村牧区工作人员,发挥各自优势,多点发力推进乡村振兴。尤其是需要长期融入农村的其他身份的干部参加。例如,城市中走出来的职业农牧民、农牧区种养能手、返乡创业农牧民、农牧业相关城市退休工作人员等,这些人员在开展思路、经营管理、资金财力、经验技能、工作热情、拓展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本地农牧民无法替代的作用,现有农牧区嘎查村两委会制度中的户籍、年龄、身份门槛使他们无法根本地融入到现代化农村建设中。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应政策,使这些能人留得住、用得来、跑得勤,将是现代化农村农业建设的一大助力。

  〔二〕充分开掘农牧区的社会资源和无形资源价值

  实施在外优秀人士“雁归行动”,邀请走出去的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归乡,为家乡的开展出谋划策,把脉问诊。搭建反哺桑梓平台,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家乡多做奉献,做大奉献。

  〔三〕加大嘎查村干部扶持力度,发挥其创造力

  嘎查村干部绝大局部是兼职,本身从事农牧业生产,还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需要兼顾嘎查村工作和农务。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干部的财政支持,通过建立“村干部薪资与同级评比考核的财政补贴制度”,提高村干部待遇,让他们有更大热情和更多时间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同时,旗县、苏木镇工作人员要定期驻村、驻社,实地调研、任务对照,及时交流工作,积极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才能和农牧民真有感情、有真感情,开掘农村牧区的开展潜力,寻求农村牧区的开展出路,助力村干部和嘎查村集体建设现代化农村牧区。

  

  

篇十二: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及对策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关键。下面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及对策建议。

  今年,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年初中央和省委相继出台1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系统安排,中央和省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6月份中央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2—2022年)》,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行动。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全面对标国家和省部署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现将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情况

  (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

  1、周密安排部署。2月23日,我市召开市委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巴音朝鲁书记、景俊海省长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研究谋划我市乡村振兴工作。2月24日,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传达中央和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精神,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工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3月29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长春市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长发[2022]10号),提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部署43项重点任务。5月11日,市委市政

  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任务分工方案》(长办发[2022]18号),进一步明确各地、各部门职责分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

  2、实施高位统筹。为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8月7日市委市政府组建长春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任组长,相关市委常委和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内设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五个推进组,分工负责乡村振兴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乡村振兴的日常工作。

  3、坚持规划引领。紧密衔接国家和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结合长春实际,编制出台了《长春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2—2022年)》(长发[2022]25号)。规划全文6.5万字,包含11章43节,主要包括背景及总体要求、发展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设计了12个专项行动,部署了79项重大工程、重大行动、重大计划,成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遵循。

  4、实施重点突破。年初以来,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相继组织召开了绿色有机示范市创建工作推进会、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深化农村改革工作推进会、脱贫攻坚部署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秸秆禁烧工作专题会、大棚房问题整治专题会等多个会议,一件事一件事部署,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确保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稳步实施。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情况及成效

  年初以来,我市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步伐,全面贯彻落实王君正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努

  力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共生,努力在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繁荣文化、改善民风,努力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多措并举、筑牢基础,努力在创新乡村治理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努力在提升群众幸福感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努力在激发农村发展动力活力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探索具有长春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稳中向好、稳步提升。

  1、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突破。坚持藏粮于地,整合涉农资金10.67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73.2万亩,完成175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任务。财政投入资金300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2.3亿元,新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有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晋升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藏粮于技,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示范稻渔综合种养5.5万亩,实施无抗养殖试点25家,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381万亩,其中秸秆覆盖还田253万亩,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88.5%。有效应对旱情,市政府投入3000万元抗旱资金,落实省里2156万元促熟资金,实现粮食稳产增收,测产粮食总产量216.02亿斤。深入开展绿色有机示范市创建,新建绿色有机示范园区20个,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0个,蔬菜水果监测合格率达到98.1%。积极发展设施园艺生产,新增设施园艺面积59350亩,在全省体量最大、建设最快、成效最突出,园艺特产业预计产值235亿元,增长4.5%。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肉蛋奶产量预计分别达到115.4万吨、37.2万吨、7.4万吨,分别增长3%、3%、2%。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速,合隆乐享小镇田园综合体投入运营,莲花山成功举办花海艺术节,双阳区新型农业嘉年华项目整体推进,8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

  2、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新突破。推进农业环境系统治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87.6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湿2.51万亩;实施石头口门水库和新立城水库两大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综合治理,实现1.94万亩土地政策性休耕,征拆104户居民和15家企业,基本封闭181公里防护围栏;加强畜禽污染防治,关闭(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1640家;推进规模以下养殖密集区粪污收贮运体系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5%;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完成绿化造林7.5万亩。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治“散乱污”企业1274家,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101个,新建7座污水处理设施和1座污水提升泵站;年底前改造农村厕所7.1万户、农村危房7103户,打造美丽庭院7000户、干净人家2万户;完成114个村庄规划编制,建设省级重点村65个,整治两大水源地保护区31个村屯环境。陈家店、龙家堡、马鞍山、黑鱼等12个村荣获“国家级最美休闲乡村”荣誉称号。

  3、坚持繁荣文化、改善民风,努力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以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农安县进入国家级试点、九台区进入省级试点。组织实施《创建文明村镇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建成县级文明村镇373个、市级文明村镇59个、省级文明村镇55个、国家级文明村镇17个。着力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新建农村文化小广场93个,放映数字电影2万场,组织戏曲进乡村57场,农村广电光纤入户覆盖80万农户,新建延河朝鲜族乡、胡家回族乡2个民族民俗展示馆,评选发布50户最美家庭、50个最美家庭先进个人,组织开展了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送健身器材、健身活动、健身指导、体质监测、志愿服务进乡村,为村屯配置健身器材4548件。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印

  制宣传单和标语6万余张,迁移项目区、水源地、景区等重点区域内坟墓1169座。

  4、坚持多措并举、筑牢基础,努力在创新乡村治理上实现新突破。强化村级班子建设,坚持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组织开展“第一书记代言”活动,调整44名不胜任不称职党组织书记,村书记年均报酬达到3.32万元。强化村级阵地功能,61个村部功能不完善、“一厅三室”不齐全的持续关注村实现“社区式”改造,所有农村社区全面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双阳区“1+3+某”村屯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得到省里认可和好评。实施农村区域法治创建工程,建设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492个,实现村级法律顾问全覆盖。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侦办农村涉黑犯罪团伙4个,打掉农村黑恶势力犯罪18个。严厉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打击农村涉黄赌毒犯罪500余起。

  5、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努力在提升群众幸福感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学龄前教育工作加强,实现每个乡镇创办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目标。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82个村设置社会保险协办员,6000名农村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实现每乡1所卫生院、每村1个标准化卫生室,建成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新建和改造集中供水工程329处,57.07万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四好农村路”264.1公里,自然屯通硬化路率达到82.7%。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室实现村级全覆盖,每周开放时间达到66小时。组织开展城乡居民“暖流计划”,直接或间接惠农城乡居民966万人次,实现增收70.6亿元,人均增收731元。

  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春风行动”,举办专场招聘会249场次,实现转移就业119.3万人次,劳务收入161亿元。

  6、坚持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努力在激发农村发展动力活力上实现新突破。出台《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6063个,家庭农场发展到4498个。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83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4.6%。稳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基本完成资产清查工作,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力推进九台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制度和宅基地制度“三块地”改革制度体系。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全面完成农信社改制任务,成立农村商业银行7家,实现涉农县(市)区村镇银行全覆盖,九台农商银行成功在港上市融资,朱老六等6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出台人才新政,培养乡村能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945人,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6.5万人,组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518人次,培训贫困村文艺骨干150名,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能人回乡、工商兴乡、社会助乡“三乡”工程,长春市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成功在浙江大学开班。

  围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积极探索路径和模式。榆树市咬定“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定位不动摇,在乡村振兴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建立了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和实绩考核制度,积极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样板,设施园艺政策力度大、发展建设快、实际成效好,土地流转面积大、规模经营程度高。农安县坚持规划先行,聘请农业部专业团队,编制《吉林省农安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规划(20222022)》,打造出总面积609平方公里的“一带、三区、六园”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重点县、全国平

  安农机示范县和粮改饲国家级试点县、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走在全省前列,探索了五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德惠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实施农业质量提升、农村绿色发展、农村文化繁荣、农村治理创新、农村民生保障、农村改革推进“六大行动”,“德惠小町”注册国家地理商标,打响“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品牌,走出一条符合县域发展实际的振兴之路。九台区突出“四个聚焦”,聚焦产业兴旺,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聚焦改革创新,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聚焦生态宜居,推动乡村环境提档跃升;聚焦治理有效,夯实农村基层党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国介绍经验,农村金融改革国家试点取得突破性成果。双阳区坚持高位谋划促统筹、融合发展强产业、从治入手美环境、培树新风提内涵、外引内培抓人才、多措并举保稳定“六大举措”并用,乡村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全时、全景、全域新型农业嘉年华初具规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村双创有声有色,三次产业融合加速,依托国信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组建了全省首家乡村振兴学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长春新区突出规划引领,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农民利用闲置民居发展民宿和养生养老项目,支持发展田园综合体、打造特色小镇,积极促进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朝阳区、二道区、净月开发区、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立足区情,大力推进乡村绿色产业发展,围绕水源地保护,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关闭或搬迁畜禽养殖禁养区养殖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厕改造、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等工作成效明显。宽城区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今年完成“都市公交”农村公路建设里程86.2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养护32.7公里,实施8个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绿园区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环境整治成效

  显著,达到了“六净三禁止”的标准,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成为全市的典范,全区24个行政村中,涌现国家级“美丽乡村”试点村1个、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10个、省级“美丽乡村”6个、市级“最美乡村”2个。南关区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倡导营商文化,让村民长本事、有出路;倡导红色文化,让村民感党恩、跟党走;倡导理财文化,让村民会投资、善经营;倡导原创文化,让村民扬正气、树新风。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存在一些短板。农业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由于各级财力有限,高标准粮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等相对滞后,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短板突出,目前全市高标准粮田仅为778.2万亩,只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9.7%,对照率先60%的目标有很大差距。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土地产出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农业GDP耗能等方面水平较低,短期内完成难度也比较大,我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导致农村务农人口呈现老龄化现象,务农人口素质呈现出结构性下降趋势,一些少数民族村、近郊村出现了空心化问题,一些村屯出现凋敝,部分村屯房屋闲置率达到30%左右。

  三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秸秆转化利用出口少,禁烧工作压力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问题难以解决,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能力有限;水源地治理任务沉重,退耕拆迁成本太高;对禁养区、限养区以及“大棚房”等违规问题清理整治,容易影响产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四是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仍然较差,生活垃圾转运处理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部分农户饮水安全、危房厕所等问题尚未解决,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有限。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农村公路路网建设问题突出,还存在断头路的问题,农村道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没彻底解决,而且多数村屯道路是十年前建设的,目前已经严重老化,乡村两级无力维修,部分道路已经接近瘫痪。

  六是社会治理难度加大。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道路漫长,农民只要权利不讲义务,依赖心理严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级集体创业带富能力不强,缺乏致富带富带头人;农村宗教热、攀比风有所抬头。

  七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县级财政困难,对农业农村投入能力有限;农民自我积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内生动力不足;大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吸引力不够;新型经营主体缺少有效抵押物,贷款难、融资贵等问题突出。

  八是农村人才日渐短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高校毕业的农村学生很少回到农村务农,大量农村人才流向县城或城市,农村留不住人才的问题突出,“一懂两爱”的三农干部队伍建设也急需加强。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安排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业态融合,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

  织实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攻坚计划、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活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升级,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长春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抓好粮食生产不动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两区”建管护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正常年景下稳定达到200亿斤阶段性水平。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园艺等高效特色农业,把蔬菜产业打造成带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深入实施“农业项目三年攻坚计划”,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集成化、高端化和高附加值化,规上企业产值力争保持8%的增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休闲体验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打造三产融合型环城现代都市农业圈。到2022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达到70家、采摘园250个,各类生态餐饮及乡村农家乐服务店1200个。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投入建设力度,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粮食主产县每乡建设1~2个10万亩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区,全市建设一个旱涝稳产、绿色生态、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1000万亩现代粮食生产核心基地。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秸秆全量还田示范区建设,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到2022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以上。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生物防螟、测土配方施肥等增粮技术推广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启动实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三年

  攻坚行动,力争到2022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2年全市创建国家级产业园2个、省级产业园8个、市级产业园20个、县级产业园30个。

  三是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持续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打造全国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基地,每年重点建设20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到2022年“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000个。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机制。到2022年全市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打造长春玉米黄金名片和水稻白金名片“两张名片”,建设好长春中国优质粳米之都。集中打造“长春鲜食玉米”“农安三辣”等区域公用品牌和地方特色品牌,到2022年重点培育5个以上区域公用品牌、20个以上企业品牌、50个以上产品品牌。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抓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特色电子商务村屯和示范点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物流体系和线上线下营销网络,让长春优质特色农产品加速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四是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进一步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2年家庭农场发展到6000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8000家。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到2022年土地流转比例达到50%以上。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区域性的农业技术信息综合服务中心、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和产权交易平台,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五是坚持扶贫和富民相结合,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新空间,实施“暖流计划”和开展农村“双创”活动,创新推动农民就业、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市场用工信息以及权益维护等服务。坚决打好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探索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环境扶贫等多样化扶贫脱贫路径,把扶贫扶志、扶智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确保实现脱贫目标。

  六是坚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大力推广生物防螟、测土配方施肥等增粮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推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使用有机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进一步抓好榆树、农安米豆轮作试点。推行农业清洁化生产,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22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强化改革创新、激励约束和政府监管,全面促进资源环境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七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发挥中心城市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支持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深入开展卫生服务“优质基层行”“市属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特色专科建设”等活动,提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抓好县城建设,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小镇,容纳更多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加快改善农村交通、通信、电网、

  环保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农村广电网络光纤入户升级改造。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解决4.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到2022年实施农村公路安防项目410公里,危桥改造191座,自然屯通油路或水泥路率达89%。完善4G网络向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覆盖,基本实现行政村家庭宽带网络接入能力达到50M~100M,在部分地区推进“百兆乡村”示范及配套支撑工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落实好年度省级、市级重点村建设项目,着力打造生态、绿色、美观、宜居乡村。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打造1~2个美丽乡村典型示范带,努力把我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整体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八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组织实施乡风文明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推动乡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文明实践站;实施30个贫困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组织“送演出进基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全民健身”“农民文化(丰收)节”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快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村体育设施提升工程,积极培育农村体育指导员队伍,广泛开展农民群众性体育活动。

  九是实施自治、法治、德治结合,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组织实施乡村有效治理行动,健全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着眼“组织力”,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强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推进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推广双阳区“1+3+某”基层治理模式,加快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创

  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推进乡村人才引入工程,大力培育乡土人才,鼓励各类能人回乡创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十是完善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落实农村土地政策和“三权”分置意见,高质量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长三十年的政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探索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理顺部门工作职能,建立起乡村振兴的部门协同作战机制,研究制定乡村振兴工作考核办法,指导县域和相关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建议

  一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但是目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还存在缺陷,要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真正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二是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目前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不够,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农业农村政策连续性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薄弱、一些设施后续管理维护机制够不健全。建议继续加大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加大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力度,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发展,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三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和资产,用好土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现阶段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活,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农村土地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不够。建议进一步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加速农村土地资本化进程,充分释放农村土地活力,提高农村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切实提高农村土地的供给能力、利用效率和增值空间,让土地变资产、变资本,吸引城市资本下乡。

  四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建议选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深入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加大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培养选拔力度,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深入开展村级后备人才“梯次升级培养工程”,储备一定数量的村级后备干部;建立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挖掘集体土地、房屋、设施等资源和资产潜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五是加快乡村振兴立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牵头启动了乡村振兴法的立法相关程序,重点是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乡村振兴的投入以及农民的相关利益。建议从实际出发,编制乡村振兴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政策执行刚度,推动各类组织和个人依法依规实施和参与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深入本质看问题!

  

  

篇十三: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三篇

  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中央对乡村的发展寄与了史无前例的重视,意味着农村发展战略提高到了史无先例的战略高度。该战略中的【关键词】:^p之1是“振兴”,区域是乡村。纵观中央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中,迄今为止,唯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用了这个词。所谓的振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振发兴举,增强活力”。清代刘大櫆《江西吉南赣道副使方君墓志铭》:“君所至以振兴学校为务。”则有“使发展、昌盛”之意。十九大报告论述的振兴,决不单单是解决贫困的问题,这1新的重要论述丰富了乡村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与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联系的,是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承接。当前,农村地区广阔、农村人口众多依然是我国最基本、最现实的国情,基层的矛盾纠纷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制约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掣肘扶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关乎党和政府的公信。对此,绝对不容忽视、不可掩盖、不能听其自然,必须直面现实、坚定决心、科学施策,下大力气解决好长时间存在的复杂矛盾,完全清除农村大众最关心、意见最大的突出问题,保护1方稳定、保护1方平安、推动1方发展、保持1方和谐。“大力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更需要讲法治思惟、法治方式,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动习惯。”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刘香莲表示,普法宣扬是增强村民法治意识、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保障措施之1,“谁执法谁普法”应当在农村落到实处。许多代表、委员们也普遍认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1个长时间的历史任务,需要久久为功,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中国特点社会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趋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时间处于社会低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

  

  有变。党的十九大在这个关键时刻提出了振兴乡村战略,我们应充分认识其提出的意义,应充分认识振兴乡村战略与法治保障之间是统1的和相辅相成的关系,切不可仅仅抓乡村建设而疏忽法治,也不可只重法治而不顾乡村振兴,而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略。

  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近期,我镇在全镇范围内展开了“乡村振兴,我村怎样办”大讨论活动。各村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1起商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村落该实现甚么样的发展。从商讨的结果来看,很大1部份村落只是提出1些近期工作任务,根本谈不上乡村振兴策略。因此,我对乡村振兴的发展有了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构成乡村振兴协力,培养新农人队伍。农民是勤劳能干的农民,但是他们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农耕上。换句话说,在新时期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很多农民的思想跟不上当下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培养1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3农”工作队伍。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方针为要求,把各行业中酷爱“3农”优秀人材吸纳进来,充实农村工作队伍,构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乡村振兴协力,通过培养新农人队伍和解放思想,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人材和思想基础。

  给村干部以适当压力、发挥村民主人翁精神。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干部作为全村发展的带头人,必须要有与时俱进、居安思危的精神状态。如果1个村的村干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那末这个村落的发展也就止步于当下,落后于未来。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告知我们,在制定振兴战略时,要以村民愿不愿意,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为尺度。只有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才会关心村里的乡村振兴战略,把它当做自己的事。因此,党委政府要给村干部以压力,使村干部有紧急感,紧跟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带领村民致富,同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在实处。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调和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在党的正确引导和带领下,乡村振兴战略才能凝聚各方智慧和气力,绘制出蓝图,把工作落实到位,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同时,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党的支持。党的108

  

  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3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首创了“3农”工作的新局面。因此,乡村振兴需要继续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各种资配置的投入向农村倾斜,为实现农村振兴打好政策和设施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了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20__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__年中央1号文件为我们勾画了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雄伟蓝图,并专门进行了重大决策部署。20__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的8项重点工作之1。20__年1月30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是1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在此背景下,科学理解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对更好地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多为解读性或表态性文章。最近1段时间以来,相干文章的研究性色采迅速增加,如韩俊(20__)、张晓山(20__)、叶兴庆(20__)、张天佐(20__)、姜长云(20__)等。有些文章开始关注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如张合成(20__)。但就整体而言,相干研究依然亟待加强。本文认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会发展。1、坚持高质量发展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1、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力变革、动力变革”。20__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1个时期肯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6项主要任务之1,虽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触及的范围实际上超越经济工作,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应当是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和重大导向之1。仔细研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期中国特点社会思想和基本方略的内容,不难发现这实际上也是指点中国特点社会高质

  

篇十四:形势与政策论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浅析乡村振兴包含的相关举措

  浅析乡村复兴包括的有关措施

  纲要:实行乡村复兴战略在当前的国力背景下,波及到实行合理的乡村规划建设、培养技术型人材、调优种养构造、促使家产交融,推进农科院与地方乡村发展接轨,实现农科院走进田间地头、深入乡村家产构造改革,土地流转等,已达到建设漂亮乡村,实现乡村复兴。

  重点字:乡村复兴;家产交融;合理布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行乡村复兴战略,深入供应侧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兴的重要环节,是补齐农业乡村短板的必由之路,乡村交融了生活、生产、农业、农民、农业经济、社会生活的综合体,具备了生产、生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经济发展的多重功能,城乡之间的发展是相互促使、相互协调的,两者的关系是密切不分的,乡村与城镇组成了人类生活的主要空间,可否实现乡村全面复兴直接关系到了我们国家能否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兴,更加直接的关系到小康社会可否全面建成,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否全面实现,关系到千千千万的的农民民众生活获得改良,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我们要认识到我国处于并将长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事实是不可以改变,同时也充足地认识和认识到人民日趋增加的美好生活需乞降不同等不充足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表现得更加突显,习总书记也多次指出,乡村复兴战略的实行,

  浅析乡村振兴包含的相关举措

  乡村的任务最为沉重和艰巨,最为深沉和宽泛的基础是在乡村,同时,乡村也最为拥有较大的潜力与后劲。实现乡村全面复兴,就需要我们将所面对的最为突出和主要的矛盾和问题得以化解。实现乡村复兴,也同时需要我们不停的努力奋斗,这也是我们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中兴的必经之路,因此它的意义特别重要。坝煙猡諗螄箩豈鉬鮞欏鄔錢鸳鉑鐫抠莶将垭銼脶臚订奐雞鋰鏡隨慑輞。

  一、实行乡村复兴工程,科学编制规划。坚持兼顾规划,综合考虑家产转型、人口散布、公共服务等要素,考虑港城交融、新式城镇化发展等趋向,科学编制市、县乡村复兴战略规划,让乡村发展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撑鴇瀋触貧姗闔寵鈥韵慳讯绌翹刪屦栋轤業朧懇驷

  憒邹異鍵浍骆绊闺。

  二、实行乡村战略,培养新式职业农民。要想实现乡村复兴,那么培养新式职业农民,搞好乡村福利建设,目标是乡村发展的计划日程要和城市的发展齐头并进,要把农民的后顾之忧争取解决到最完满化,有资格证的农民要缴纳五险一金,实行乡村复兴就要求我们,必定要将乡村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两大概系建设好,解决农民的实质问题,做到真实的为人民所想。槳鎬荆拣浊鑄门

  谄赖茧瑪閼曇嫒陘窩档環溈辦毙蓀揀蹑锈飘鋅鯨独亚。

  三、调优种养构造。在稳固粮食产能的基础上,实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每个县都要联合自己的实质状况建设一个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优化农业供应,着力打造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有机绿色蔬菜、打造特优良草牲畜产基地。连续展开畜禽养殖规范和化标准化建设,实现省养殖业

  浅析乡村振兴包含的相关举措

  的提质增效。勵縫諑貴繒椁懟攪慑镘問旷铟临铟礫钴蛮义飑厍諷謂艤頭魎钰滦删钒。四、促使家产交融。以创立全国乡村123家产交融发展先导区

  为抓手,依赖本地农产品的优势资源,侧重发展深加工,同时向着绿色、有机食品的方向指引,不停将农产品的家产链条进行延长,连续壮大农业家产龙头公司与田园综合体项目,培养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家产化集群,力求国家农高区创立成功。审钥皸闷呛缛罗

  饃鱈责栏鹦铣惱瀉躑帻繞誘荩莶雏隐紜榿谯潴苎缥贞。

  五、推进农科院外迁,提高研发水平易带动能力。抓好回乡经济。发挥我市在外务工人员多、成功人士多等有益条件,将有关扶助政策落到实处,踊跃创造和搭建融资平台、孵化平台、项目平台,吸引更多在外的人材、资本、项目回乡。鼓舞回村夫员把先进的市场意识、科学技术和经营理念植入乡村,培养新式农民,侧重发展与开发现代农业家产。支持和鼓舞本地出门务工人士回家创办公司。培养一批新式公司、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窜备層績笺窍邊萬樣鈾吶氳鸽薈愦憮栈嘆剴莱現罌絛缲词

  鰈尧擲哜檻。

  六、进一步深入改革。将乡村“三权分置”有关改革连续深入,有序展开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注册登记制度。与下乡创新创业和乡村旅行相联合,渐渐探索出将乡村农房和闲置宅基地盘活的道路,不停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经过经营权流转和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加速发展土地流转型和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铈腫鹗義諼谐徕錾頂桨渗饫嬸膚唄獅姗貳躓碭畲惲斬認鎦斋梦詬誣鷸。

  七、建设漂亮乡村。将乡村人居环境整顿三年行动方案落到实

  浅析乡村振兴包含的相关举措

  处,进一步展开“漂亮乡村建设”,加速助推乡村“卫生间革命”,抓好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高,努力打造“四美乡村”和“五美庭院”。进一步展开乡村文明创立活动,培养好朴实风气、优秀家风和文明乡风。保护好传统建筑、传统乡村、文物遗迹、耕作文化,让大家都留得住乡愁。銷預諗館挛謠鹵標毆哙體譙峴鶘証飒

  闸釧净阍阖确崍閂廁煥勋篋摈鄰。

  参照文件[1]林亦平,魏艾.“城归”人口在乡村复兴战略中的“补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8(08):91-97.趸灾瀟掄论蒉們奪伛烧齲譖訶蘋鸷觴

  鵯声运铜擞轔镔蝕滲欒燦詫榈阆。

  [2]龙花楼,屠爽爽.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复兴[j].中领土地科学,2018,32(07):1-6.[3]龙晓柏,龚建文.英美乡村演变特点、政策及对我国乡村复兴的启迪[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04):216-224.禄谎齿绦鸨军红縵問

  诽瘓锄陈郧殮懼饉肠殴傩双飪换趋謊镟嘵缫镓妫。

  [4]王敬尧,王承禹.农业规模经营:乡村复兴战略的着力点[j].中国行政管理,2018(04):91-97.貼蓝鴨颂职鰳孙覷塒納傷温阃嚴盖浍鲡崂铄肅

  谂軺诗蝼飓脓貯轧糁当。

  [5]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交融与乡村复兴[j].地理学报,2018,73(04):637-650.[6]曾福生,蔡保忠.以家产兴盛促湖南乡村复兴战略的实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02):179-184.戲瀝躓给鹕亏潴鏞螄鎂詒费懸狱郧

  賊鏘聳窩辗幂涤癲琏忆篋賜写恽鸸。

  浅析乡村振兴包含的相关举措

  [7]姜长云.实行乡村复兴战略需努力躲避几种偏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8(01):8-13.[8]陈秧分,王国刚,孙炜琳.乡村复兴战略中的农业地位与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8(01):20-26.細蝕颈镘埚狯軟鏨輜賞鴆質獪龍

  椁崭鲢苎闾枪犧宝屦适嘍誤籬褳设砚。

  [9]付翠莲.新时代以城乡交融促使乡村复兴:目标、难点与路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1):1-8.轶涼净顰倫繯飕缎鲨绅鄒嫒简

  綸戩谩门愤諞嵘辫难鼍镯銜談辽誘携褳。

  [10]刘合光.乡村复兴战略的重点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躲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3):25-33.栋试畢

  黨讞钽锲钞约靜傧讳会雙铢摜測魴诏蠣预颀纵訝贏扫绑掷悵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