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云镇槐花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新云镇槐花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为全面掌握槐花村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实现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槐花村乡村振兴工作组深入村队梳理“三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云镇槐花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供大家参考。
新云镇槐花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槐花村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实现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槐花村乡村振兴工作组深入村队梳理“三资”、基础设施、经营主体等基本情况,入户走访了解村民家庭情况、收入来源、劳动力结构、宅基地权属等信息,认真排查涉及产业发展、矛盾纠纷等制约我村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短板。截止12月18日,已全面完成槐花村乡村振兴战略第一阶段入户摸底调查工作,并依据调查结果初步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整体情况。槐花村总面积16.3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共计1060户3522人,目前常住1037户3457人,其中,农业人口3020人,劳动力1486人,低保户110户196人,五保户5户5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8291.3亩(其中可耕种面积为4446.8亩),土地利用率53%,温棚300座,种植256栋,闲置率为19%,村组道路42公里,未硬化15公里,未硬化率35%,沟渠路面积3707.45亩,宅基地面积635.5亩。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有设施温棚种植、粮食种植和劳务输出。
-1-
(二)“三资”情况。槐花村目前账面资产总额991468.78元;固定资产2183105.94元,一事一议项目总资金为2479295.43元,应付资金422862元,应收账款为401730元;村集体总面积为12691.42亩,其中,农用地占11488.03亩,耕地面积为8291.13亩,未承包到户面积1068.89亩;农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271.3亩,养殖面积占271亩,其它农用地1654.6亩,建设用地面积1203.39亩;农村宅基地面积1111.1亩,公共服务用地48.64亩,其它建设用地44亩。
(三)入户情况。此次摸底工作共入1037户村民,其中,农业户891户,移民户数1037户,外地户籍119户423人,养殖户216户,养殖大户
5户,温棚种植户205户,种植大户(50亩以上)2户,个体工商户20户,无土地流转户;共调查3456人,其中在校生703人,享受医疗保险人数3456人,享受养老保险人数1437人,享受低保、高龄等补贴共196人,2018年人均年收入
11974元,同比2017年9600元增长了24.7%。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滞后,村民生活环境较差。由于投入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有限,我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另受现有政策和农村实际现状的影响,村民自主投资建
-2-
设家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是人居环境艰苦。我村295户村民未接通自来水,无安全饮用水源,村庄主干道无照明设施,没有硬化村庄道路12公里,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未能及时处理,排水不畅,雨季路面泥泞湿滑严重影响村民出行,部分房屋受雨水的影响渗水严重,救援车辆难以驶入及时应对险情;二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滞后,年久失修,无法使用,排灌不畅,满足不了农业生产需要,造成土地大面积盐碱化,无法耕种;三是土壤盐碱化严重,土地利用效率较为低下,但国土部门将大部分无法耕种的盐碱地,规划为基本农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目前作为我村的主导产业设施温棚种植受修建温棚时质量不高,盐碱侵蚀和大量使用化肥的影响,大部分已是危棚,土壤虫害严重,无法种植。
(二)农业发展动能不足。一是农业效益比较低下。我村现有耕地面积11488亩,其中697.13亩流转经营,其余8291亩由农户自行耕种,剩余土地因盐碱化严重撂荒;小麦、玉米等是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水产、瓜菜等经济类作物不足336.6亩,农业效益比较低下。二是设施农业发展滞后。我村现有日光温棚约300栋,298栋温棚由农户自行种植,且一定数量的日光温棚长年闲置,2018年,我村空棚
-3-
数量达到57栋,空棚率为19%,温棚利用率不高。三是农业特色优势不明显。在发展瓜果蔬菜培育城市“菜篮子”方面,我村的优势作用发挥不充分,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品牌。四是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受现有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不力的影响,我村温棚种植80%以上是西红柿、黄瓜等常规蔬菜,品种极为单一,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科技含量较低。
(三)农村居民收入较低,思想观念陈旧。一是村民收入来源单一。我村2018年农村居民收入11976元,其中,经营性收入约占14.45%,工资性收入约占79.86%,财产性收入0.12%,转移性收入约占3.56%,其他收入占1.98%。经营性收入(主要为种植业收入)、工资性收入(主要为临时、短期务工,收入不高)为我村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二是就业务工问题较多。受文化水平不高,就业创业技能低以及缺乏有组织、有规模的劳务输出等影响,我村劳务输出行业单一,外出打工难。我村现有劳动力2199人:18至25岁347人,大专以上学历69人;26至35岁638人,大专以上学历69人;36至45岁424人,大专以上学历1人;46至60岁790人,大专以上学历1人。参加过温棚种植、电焊等各类培训142人,连续外出务工时间超过6个月
-4-
的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只有1877人,由于超过七成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仅为小学至初中水平,未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木工、泥瓦工、电焊工、电工、汽车维修工或服务员、厨师、司机等工种等是我村劳动力主要的从业方向。由于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建筑工程数量大幅缩减,餐饮行业不景气,薪资水平降低,就业机会减少,务工地点和时间不固定是我村劳务输出面临的主要困境。三是村民思想意识过于局限。我村因盐碱化严重无法耕种的土地3844.5亩,占46.37%,部分农民以破坏土地为由拒绝将其租赁给种养殖大户,严重影响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乡风文明有待加强。一是缺乏文化阵地,目前我村2个健身活动阵地(由于资金缺乏还没有安装篮球架等健身器材),致使村民在业余时间没有娱乐活动场地,只能是看电视、打牌、玩手机;二是专业文化人才缺乏,每年虽然安排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科技下乡等多种文化下乡,深受农民喜爱,但每年只是象征性的搞上一两次,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不过是杯水车薪,难以使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四、解决建议
-5-
(一)完善基础设施,带动农业增产。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基础性工程。一是补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投入力度,着力解决设施温棚和盐碱地的治理与改良,积极争取渠道砌护改造及农田灌溉水利设施修复建设项目,定期组织集中清淤,破解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限制瓶颈。二是争取盐碱地改良项目,通过有机肥的运用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农田产出;三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推进,充分整合土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为村民耕种及招商引资提供硬件保障,继而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二)狠抓生态优化,改善村居环境。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一是加大美丽乡村的建设力度,改善人居环境。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开展村内道路硬化亮化绿化、景观提升、污水改造、雨水收集等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及改厕、改善村容村貌“两治两改”工程,加快补齐我村人居环境短板,努力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安居乐业、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二是坚持常态化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强有力措施提升槐花村水、土、空气质量,优化生态环境,为吸引旅游人口、繁荣乡村旅游产业打牢基础。三是引导广大
-6-
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村容整洁、环境优美。
(三)推进产业融合,突出区域特色。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一是发展特色种养业。立足现有基础,重点抓好菌菇种植等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按照“一村一特、一村一产”在培育特色产业上做文章,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庭院养殖等关联产业,带动农家乐、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三是依托永久性蔬菜基地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村委会牵头成立温棚种植合作社,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建设用地,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发动村民投资建设温棚,实行统一种植模式,统一规范管理,统一集中销售,同时,引进新品种,提高产量,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提高农业效益。四是积极争取资金支持,集体联合农户参股开发建设养殖基地,动员我村的70-80户散养户到养殖基地集中养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壮大村民养殖规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四)加强人才培育,夯实致富基础。乡村振兴主要靠人才,没有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按照“干什么、学什
-7-
么”原则,围绕乡村旅游、乡村民俗、农家乐、特色种养业等开展专业培训;二是强化农技人才培育,围绕农技推广、环境整治、农技装备等专业人才,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能力;三是支持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加速资金、技术、人才流入农村,加快职业农民的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四是引导农户有序的流转土地,推进土地租赁、托管等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五是加强农业创新型人才培育,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对农村“土专家”就地培养成“专业人才”,让他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五)拓宽增收渠道,实现脱贫富民。抓好农民增收工作,补足农民增收短板,是我村农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一是着力打造特色村庄美丽家园,鼓励引导村民利用乡村特有条件,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及特色农家乐。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鼓励扶持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家乐、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增收渠道;二是实施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强化“点单式”“配送式”培训,不断提升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使农民由短期工变长期工,由非技术工变技术工,让农民带上技能务工,提高工资性收入;三是大力发展“劳务产业”,每年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引导农
-8-
村剩余劳动力向市场紧缺的家政、养老等服务行业转移,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强就业创业以及劳务用工相关知识宣传力度,保障广大村民劳动就业权益。
(六)振兴乡村文化,引领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乡村文化则是乡风文明的重要源头。一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重要的保障,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素质,净化村风民风;二是加大专业文化人才的培养,定期安排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科技下乡等多种文化下乡,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三是定期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等平台,采取走村串户,集中座谈等方式以崭新的理念、现代化手段、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农民进行田间地头的思想教育,定期开展移风易俗模范户等先进的评选、宣传,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帮助农民不断树立科学思想,废除陈规陋习,引领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
-9-